-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报 高考作文考前15天》5月两会热点
《学习报 高考作文考前 15 天》5 月两会热点 【写在前面】 近年来,时事(时政)热点在高考作文中频频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时政类素材积累、领导人金句 的背诵、对国家发展成就的了解,自然成为我们日常阅读积累的重点,也成为备战 2020 高考作文的重中之 重。昨天的中国故事、今天的中国声音、未来的中国画卷、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全社会都关心的话题,这 一切都在今年不同寻常的全国“两会”上集中体现。针对今年“两会”的关键议题,我们为大家细细分析, 提取命题热点,为同学们考场作文提供素材。 两会聚焦(一) 在危机中育新机 【时事热点】 受全球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 在这个特殊时期,2020 年 5 月 23 日,习近平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就经济发展,习近平提出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八字期许。他强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出了辩证之方。 【思维拓展】 1. “危”和“机”往往是一件事的两面。要学会辩证看待,在危机中寻找新机和转机,在困局中开拓 新格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线上零售、线 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行业发展迅速,催生了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 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数据等新生 产要素加入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 理到销售服务等业务流程向数字化转型。可以预期,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 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把握好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发展课题。危与机同生并存、相互依赖,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克服了危即是机,错过了机就是危。古人云:“智者虑事, 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面对机遇和挑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为关键。正视 危,不惧危,迎难而上,科学施策,善作善成,方能趋利避害、转危为机;畏惧危,回避危,固步自封, 消极懈怠,只会坐失良机,陷入越来越不利的境地。 3.危中寻机,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弘扬创新精神。变局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唯有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从危机和困难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这次疫情对我国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 影响,但也带来了新契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一批新业 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国内市场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千难万难,只要改革创新就不难。继续深化改 革开放,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4.化危为机,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要发扬进取精神。机遇诚可贵,实干价更高。奋楫扬帆,才能 引领潮流之先;干字当头,才能打开机遇之门。 【模拟作文题】 材料一: 据报道,因非洲猪瘟疫情引发多国暂停或限制进口猪肉及猪肉制品等因素的影响,去年广西柳州螺 蛳粉出口一度受阻。在危困面前,柳州积极引导螺蛳粉企业进行产品革新,其中之一是用牛骨替代传统工 艺中的猪骨熬制鲜汤,再加 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销售创新,不仅一举扭 转了出口颓势,还扩大了消费者群体。据悉,今年前 4 个月,当地螺蛳粉出口额是 2019 年全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机。 ——习近平 读了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展示一】 危机之中寻转机 “危”和“机”往往是一件事的两面。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能否在危机中看到未来,找准切入 点、抓住关键点、聚力突破点,采取有力举措开展创新。用牛骨替代猪骨熬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工艺“微 创新”,推进了柳州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无疑就是化“危”为“机”的典型案例。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产业、部分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 挑战。同时也应看到,重大困难往往会使人突破旧格局、打破旧模式,很可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 式。因而,面对疫情带来的有关压力,我们不能消极对待、坐以待毙,也不能简单规避,而要认真分析其 中潜藏的机遇,善于创新、抓住机遇,危机之中寻转机,越是艰险越向前。 机遇总是垂青于敢于革新、善于创新的人。17 年前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线上消费,成就了后来中 国的世界级电商平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远程会议、生鲜配送等行业已在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此 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也充分展现了不俗的创新力、行动力。 大到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小到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人,都会不同程度面临“危”中求 “机”、化“危”为“机”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捕捉新机遇。就眼下各地和各企业来说,要用好眼下攻坚半年和年度目标的黄金季和拼搏季, 加快复产达产,把失去的时间扳回来、把损失夺回来,下好“先手棋”、稳住“基本盘”,同时着力从眼前 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新机遇、开创新模式、创造新业绩,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 有人说我们这一届高三是最传奇的高三。生于非典,考于肺炎,没有复读机会,没有自招机会,同时 还拥有一个奢侈的寒假。自嘲中带着忧虑。我们抛开这些顾虑,把超长假期当做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把疫情的考验当成青年人责任担当的考验,在这个特别的高考年发挥我们的潜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 为转机。 【 范 文 展 示 二 】 在困局中开辟新格局 牛骨替代猪骨熬汤,看似不起眼的工艺“微创新”,恰以柳州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的实践, 证明了其化“危”为“机”的机遇把握和实干创新。 同样作为高三学子,超长假期、线上教学、高考延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转念一想,这也 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有的产业、部分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应看到,迎接挑战,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也正是突破旧格局、打破旧模式的过 程。 面对危困,不能消极对待、坐以待毙,也不能简单规避,而要认真分析其中潜藏的机遇,危机中寻转 机,瞄准时机抓机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领域快速发 展。再观柳州,部分企业也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亦有不俗表现,比如:5 天改造出乙醇消毒液生产 线,快速打造出负压救护车和智能移动测温车等。柳州工业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强大创新力和行动 力,再次说明,危机困局恰是创新实干者的机遇,而非阻滞,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撬动“地球”的 支点。 经济发展绝非一马平川直线挺进,逆境时才见创新的力量。大到地方发展、产业培育,小到一个企业 孵化扩张,时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方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良机,下好“先手棋”,稳 住“基本盘”,打造新模式,创造新业绩。“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机。”领袖如是说,疫情 下的高三毕业班,几乎是最难的一届。虽然会遇到新的困难,但无数高三学子依旧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剑指高考。 警句名言: 1.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2.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 3.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 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 ——卡耐基 4.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善于造就机会。 ——培根 5.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 ——泰戈尔 6.有时一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 ——塞万提斯 【时评精选】 善于化危为机 李 斌 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打通线上线下;农业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网上 贷款等春耕备耕新方式……虽然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及时反应、应对有方,有助于把疫情造成 的损失降到最低。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 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危中有机, 危可转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论的深刻哲理。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是统筹推进疫 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方法论。我们既需要打好防疫阻击战,也需要打好发展主动战,在 逆境中逆势而上,努力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坚韧而又富于智慧的中国人,面对生活里的“麻烦”不会怨天尤人,总会选择准确识变、辩证面对。 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反过来也给我国 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 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是疫情危中有机的现 实写照。这充分提醒我们,“失之东隅”之后有可能“收之桑榆”,“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 疫情扩散风险也好,经济下行压力也罢,信心不垮希望就在,斗志坚毅胜利可期。 马克思说得好,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疫情加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 也倒逼我们增强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科学应变,利 用好有利条件奋发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多起来。疫情让人们减少了经济活动,但也蓄积了科学 谋划、提质增效的动能。统筹把握防控政策的时度效,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眼前的困难阶段 就会成为“起跳前的一蹲”,从而实现新的“一跃而起”。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履险如夷、化危为机不可能自动实现,靠的是主动应变、奋力 攻坚,靠的是善于找到化危为机的对策、路径和办法。我们需要继续向改革要动力,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在逆境中强身健体,助力经济加快恢复活力。 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而且并没有改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在抢抓机遇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很多历史进步,是在排除万难中取得的。无论是先进的制度、高效的治理,还 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先进的科技,都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需要中产生的。激发“办法总比困难多” 的必胜信心,把握“危机变契机”的发展可能,我们必能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进步之得 弥补危机之损,守护好人民的根本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0 年 4 月 9 日 ) 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 调研,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 捕捉和创造机遇。 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坚定必胜信心。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 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多点暴发、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经济 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但要看到,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 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综合国力经 受住了“压力测试”。更要看到,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 100 万亿元,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拥有超大规模 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拥有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强 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修复能力,疫情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 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把握危和机的辩证法,掌握发展主动权。疫情冲击之下,一些行业企业 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成长,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 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也逆势增长。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 必须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善于转危为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 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要加 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努力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 活动正常开展。要推出招引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在 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勇于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 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就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展出题目、改革 做文章。要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举措,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 破性、系统性成果,释放发展动力,激活发展潜能。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 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 前瞻布局,坚持平战结合,把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加快补起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 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投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回望历史,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挑战—应战”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面向 未来,只要我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两会聚焦(二) 感受“人民至上”的中国力量 【话题阐释】 “人民至上”是两会的热门关键词之一,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民生、凝聚人心 是贯穿两会的核心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开幕会上,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 世同胞默哀一分钟,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他们的深切哀悼。庄严肃穆的默哀仪式,是一种充满力量的表达, 更彰显出对人民力量的尊崇。“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思想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对此,每位青 年都要有深入领会,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人生。 【习语金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 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习近平总书记 5 月 22 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素材展示一】 体会“人民至上”的真味 文/韩维正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 近平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为此,中国调集最 优秀的医护力量、集中最精良的医疗设备,举全国之力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国共产党更是把自己的动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上亿困难群众,无论你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哪座山、哪条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都跋山涉水找到你,为每个人建档立卡,设计精准脱贫 方案。在 3 月 6 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的话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到 2020 年现行标 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 性。”脱贫攻坚,中国再次举全国之力,保障人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权。 从生命权和发展权的角度理解,中共的执政理念和治理智慧,就具有了世界意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蔓延与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毫无后顾之忧,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人民健康、带领人民 脱贫,而许多国家的执政者却总是迟疑不决、推三阻四乃至甩锅弃责?因为在人民利益这本“大账”面前,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小算盘”。正像习近平 5 月 22 日所说:“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 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摘编自 2020 年 5 月 23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素材点拨 这些年,习近平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让习近平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什么是“人民至上”, 那就是想人民所想、给人民所需,习近平的话,从生命至上、脱贫攻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人民至上” 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理念。 【素材展示二】 罗杰:全心全意守护每一个生命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湖北是抗疫的决胜之 地,当地 50 多万名医务人员,以及 43000 名全国驰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员共同战斗在抗疫前线,全心全意守 护每一个生命。特别是以往患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救治的难度更大。 罗杰代表介绍,在救治工作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病例,让人难以忘记。那是一位 87 岁确诊为新冠肺炎 的老年患者,他既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多种基础疾病。入院的时候,他呼吸患难,喘息严重,他 自己认为凶多吉少。入院后,我们为他配备了一个 9 人的治疗专班,一个主任医师,一个住院医师,一个 中医师,4 个护士,一个营养师,还有一位心理疏导员,大家竭尽所能,全力救治。在老人长达 47 天的住 院时间里,他的病情多次反复,每次我们都想尽办法,让他转危为安。3 月 22 日,这位老人痊愈出院,他 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在湖北类似这样 80 岁以上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患者,我们 已经成功救治了 3600 多例,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 7 例。我们全心全意守护每一个生命。 ●速记佳段 人民至上 “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在重大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 记一开始就鲜明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全国范围 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从出生仅 30 个小时的婴儿,到 108 岁的老人,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国家为人民,人民为国家 “人民”二字贯穿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抑或代表 委员们建言资政,都让我们感到深深的为民情怀。国家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面临困难时,人民也愿意 与国家患难与共。从逆行而上的“天使白”到勇挑重担的“卫士蓝”,从日夜坚守的“志愿红”到随处可 见的“环卫黄”,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 摧的强大力量。 【素材展示三】 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意味着,历 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 编加附则、84 章、1260 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 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 可以说,民法典的每一款条文都围绕着人的权利书写,与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 人格权独立成编。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 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 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 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速记佳段 立法为民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意味着它以 民为本,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它将真真切切地关照我们的生活。有人说《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有法可依。 两会聚焦(三) 用中国智慧打赢脱贫攻坚战 【话题阐释】 2015 年 11 月 27 日至 28 日,中样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1 月 29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2019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 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10 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小组成立。2020 年 5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 2020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 年要优先稳 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习语佳句】 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 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习近平 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 【作文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党 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 使大约 8 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当然,也有个别 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 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贵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 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需要写一个发言稿,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限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命题形式看,2017 年全国卷Ⅰ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本题 是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大体量”脱贫的经验和做法。题目旨在引导考生了解中国,培养家国认同感。 材料以“当然”为界,分为两层。前一层先是明确了脱贫工作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之后引用古 语加以证明,然后用“硕果累累”四个字全面概括了中国脱贫工作的辉煌战绩,最后给出联合国相关负责 人的具体评价。后一层举出了个别地区扶贫工作出现的问题。那么考生要如何从这段材料中提炼中心立意 呢?方法有二,一是正向思维,从前一层中提炼出中国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具体原因和做法,如党对扶贫 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决策,不断创新切合实际的扶贫方法,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等。二是逆向思维,从 后一层反向生发开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工作有“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 完整”。这样思考,考生就可以打开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1.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关键。 2.共同努力助扶贫。 3.脱贫攻坚,每一份力量都重要。 4.8 亿人成功脱贫,政府创新是关键。 5.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 6.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 7.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 8.贫困须得“连根拔”。 …… ●备考提点 2020 年是我国扶贫攻坚年,打赢扶贫攻坚战,行百里者半九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齐心,确保 贫困人口在今年如期脱贫。 扶贫脱贫,也是 2020 高三作文备考的热点。从扶贫切入,可以有很多相关延伸,比如:“乡村”“乡 土”“农村”“初心”“民生”“爱心”“慈善”“务实”“小康”“富强”…… 【理论素材】 脱贫攻坚必背知识 1.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8 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 100 人脱贫,就有 70 多人来自中国。 2.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 9899 万人减少到 600 多万人,连续 7 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 1000 万人 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 罕见。 3.2019 年,全国将有 340 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 多万人实现脱贫。 4.7 年多来,280 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700 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用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县长,也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 村医生、退伍老兵……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5.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人物素材】 黄文秀:坚定的初心,闪光的青春 黄文秀是 1989 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壮族姑娘,2016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 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任职于百色市委宣传部。 2018 年,她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 挨户走访,学会了当地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 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村里 103 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88 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她在驻村 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 年 6 月 16 日,黄文秀因惦记村里的抗洪工作,在看望完刚做手术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 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 30 岁。 2019 年 7 月 1 日,中宣部发布黄文秀先进事迹,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 习总书记评价她:“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 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经典素材】 精准扶贫:十八洞村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在这里首次提出了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自此,十八洞村 进入了精准脱贫的快车道。十八洞村是个纯苗族村寨,位于武陵山腹地,虽风景如画,但群峰环绕,耕地 稀少,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以猕猴桃、矿泉水、旅游 业三大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扶贫干部因人施策,带领各家各户摸准了自己 的产业发展之路,务工、养蜂、种果、苗绣……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在十八洞村轮番上演。 为了解决十八洞村耕地面积稀少的问题,当地的扶贫干部摸索出了“飞地经济”模式。他们与当地农 业龙头企业合作,用村外流转的 1000 多亩土地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贫困户以国家财扶资金入股,参与分 红,大大提高了年收入。一片春色,一片锦绣,一片清明,曾经蜷缩在大山之中的这个苗族村寨,如今已 是游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村外基地生产的猕猴桃远销海外,山泉水厂的矿泉水也摆进了两会会场,依托开 放型的“飞地经济”,十八洞村实现了产业经营,一幅富饶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这里铺展开来。 2016 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摘帽。十八洞村的成功脱贫,验证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有效性,这 一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也将造福更多的贫困地区,让更多的贫困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运用示例 贫困,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须要踏碎的山石;脱贫,是中华民族必须要成就的事业。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速度,攻坚克难,扎实践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脱贫奇迹”。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是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地标”。近年来,在各方力量的共同 帮扶下,十八洞村实现了从深山苗族贫困村到脱贫攻坚示范村的变身。曾经被贫困压得褪了色的山水裹上 了鲜活美丽的外衣,游客络绎不绝;昔日被贫困压得弯了腰的村民各寻产业、各有出路,实现了脱贫致富。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十八洞村的蝶变,是我国脱贫事业的缩影,也将会是各贫困村县的未 来写照,见证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