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9)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安贫乐道法 鲁 迅 ①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②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③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④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⑤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 ⑥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但中学生所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适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 ⑦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有这么的彰明较著,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横竖永远是没有用的。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解析: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思路。第①段指出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第②段由此提出中心论点,即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第③④ 两段具体分析两种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之处;第⑤⑥两段联系中学生的作文,举例论证,进一步说明劝人安贫乐道的局限性;最后一段总结强调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思路。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2分)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之处;(1分)接着以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言论为例,指出其“良方”的局限性;(2分)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在现实面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是毫无作用的。(1分) 2.文章最后说“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在于要结合上文。首先分析出“之乎者也”的指代内容是劝人安贫乐道的几种方法,“玩‘之乎者也’”是指写劝人安贫乐道的不切实际的文章。然后再点明整句话的表层意思,并指明作者批驳的内容和作者自己的主张。 参考答案:①“之乎者也”指几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2分)②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必再写劝人安贫乐道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2分)③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2分) 3.鲁迅说过,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所给的鲁迅语录,从中分析出两个要点,即思想性、战斗性,艺术感染力。然后对照这两个要点,举例说明。对于前者,可抓住直击时弊、揭示矛盾等进行举例分析。对于后者,可就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反语进行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①“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是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如在开头就直击时弊,一针见血,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层层分析,指出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揭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性和极强的战斗性。(指出思想性、战斗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②“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强调杂文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使用了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反语,如对“良方”“席卷天下”的妙解,“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的冷嘲热讽等。(指出艺术感染力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说,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缠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惘,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掷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鸟儿瞬间消失。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此诗妙处即在寂寞。月光撩拨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嗅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古之学者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迷离正是楚辞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恍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解析:第三段第一句就提出观点“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这一观点句领起下文,可作为一层。“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 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是在具体阐释“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并举例说明,可归为一层。“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领起另外一层意思,从这一句往后直到段末讲的是“寂寞无可奈何”之境的价值和影响,可归为一层。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精神,(2分)接着具体阐述并举例说明“寂寞无可奈何”精神的内涵,(2分)最后指出楚辞“寂寞无可奈何”精神的价值和影响。(2分) 2.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的词句,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如“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婉娩缠绵”“低回沉郁”“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等,把这些信息分点归纳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①缠绵悱恻、低回沉郁的忧郁格调;②曲折回环、一唱三叹的特有体式;③“寂寞无可奈何”的意境;④迷离恍惚的独特美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 解析:题干要求“从全文看”,这就意味着本题信息散见于全篇,也是在提醒考生不要遗漏答案要点。考生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有关楚辞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关联的信息,再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出本题答案。相关信息有“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分点概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楚辞的“永恒的期待精神”影响了中国艺术中独特的眷顾意识;②楚辞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影响了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③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留有楚辞“一唱三叹”的深深印记。(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