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
2019-2020学年高一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精神构筑所需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我们中国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吸收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包装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趋隐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吸收外来,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成就面前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战略意识,任务面前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时间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毫无经验可循的、毫无既定模式可模仿的伟大事业,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40年,长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和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国内外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长征路,难以预测的问题会很多,将要面临的风险会很多,将要应对的挑战会很大,将要承担的任务会更重。 “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其一,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一种力量将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其二,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必须创新创造,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当前,我国发展的成就之大前所未有,困难、诱惑、干扰等更是前所未有。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摘自王兆云《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引》,原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忘本来”,指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创建共和国的时代,更不能忘记当前的新时代。 B.“吸收外来”不仅要有开放广阔的世界视野,还要回应思想文化领域的世界性挑战。 C.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中国精神构筑“面向未来”。 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辩证统一于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与价值。 B.文章通过分析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论证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吸收外来”这一分论点时,横向览世界,纵向联古今,有理有据有策略。 D.尾段立足于“面向未来”,论证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具体作用,增强了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社会通过我国的开放来传播其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既要借鉴前人成功经验,也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文化。 C.中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 D.繁荣昌盛、和平安定的国家更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定力,这样才会有更持久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那双眼睛 陈福玉 ①据母亲讲,我来到人世,是父亲盼了多年盼来的惊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了儿子,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那年,父亲已满48岁,是一个给日本人当过苦力、在井下采了近30年煤的老采煤工了,父亲当年惊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然而,从我懂事开始,却不曾记得父亲对我有过什么偏爱,母亲打我,他往往非但不拦,还在一旁助阵:“狠打,打他个不懂事的东西。”学校里组织种试验田,不少家长都有意见,父亲却鼓励:“去吧,干点活儿好,没害处。”在我15岁时,放暑假父亲硬把我送到煤矿铁道线替母亲当起了护线工。于是,我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记得父亲给我的唯一一次帮助,就是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要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悄悄藏起了户口本,父亲却偷偷把户口本塞给我,对我说了句:“出去吃点苦,比在家里有出息。” ③入伍后首次见到父亲,是父亲因缺铁性贫血住进了医院,我请了假回去看望。父亲见到我来到床前,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意思,反复追问是谁告诉了我,消瘦的脸上布满了阴云,当我扬扬自得地告诉父亲我已到了团部当兵时,父亲却极不赞赏地连连摇头:“团部有什么好,要出息还得到那吃苦的地方去。”只过了两天,我便被父亲撵回了部队。临行,父亲拉着我的手一再说:“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说话时父亲的手有些颤抖,他那苍白的脸色和语重心长的神情好像定了格,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主动申请离开机关,回连队当了一名炮手。再后来,我由一名炮手当上了副班长、班长,入了党,并被保送上了军校。这期间,我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极少同我说更多的道理,我想帮家里干点家务,父亲也不客气,既不像母亲那样又阻又拦,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对我指指点点,只是每当我干完了活儿,父亲就不声不响地把老白干烫好拿上桌,淡淡地告诉我:“喝点吧,男人长大了不能不喝点。”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然而,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却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④于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无论去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都好像有一双父亲的眼睛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对我的行为作着评判。 ⑤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这天,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黑色日子。这天,我生活在黑龙江老家、已近80岁的父亲在出门倒垃圾的路上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我赶到家中的时候,是父亲遗体火化的前夜,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顿时,我的心头一酸,眼前涌起了父母多年来生活上可能遇到的许多艰辛。也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父母多次安慰我的话:“家里挺好,什么也不缺,生活得很舒心,你就在外面安心地干吧!” ⑥送走了父亲,我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落寞的状态,仿佛不再有父亲的眼睛看着我如何进取了,我变得懈怠起来。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家中老母亲打来的电话,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一向只过问我生活的母亲,完全改变了关注的内容,越过以往的话题竟问起了我工作上有什么长进,这种转变令我愕然,一时间,我无言以对,母亲的语气和声调和父亲是那样的相似,瞬间里我感到透过母亲的话语,父亲的那双眼睛还在身后紧紧地盯着我。尽管我岔开了母亲的话题,却一连数天睡不踏实,我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那双眼睛一定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很快,我又回到了原来的我。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开篇描写父亲“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凸显了父亲因为太高兴了,以致于不敢相信的心理。 B.父亲老来得子,虽然当时惊喜,但对儿子却不溺爱甚至残酷,第②③两段中父亲的做法和态度致使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 C.当上副班长、班长,入了党,考上军校、当上军官,作者每一步的成长、进步都源于父亲的一双眼睛在自己的身后看着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着客观的评判。 D.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以“身后那双眼睛”为线索,结构全文,刻画出了平凡而又典型的父亲的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5.为什么“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吗?请简要分析。(5分) 6.“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请简要分析这一细节在文中的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 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鲁欲将吴起 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 ② 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近,攀附; ③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助,资助; ④ 越国以鄙远 鄙:偏远; ⑤ 乃令张良留谢 谢:谢罪; ⑥ 沛公则置车骑 置:弃置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行李之往来 B.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项王按剑而跽曰 C.不如因善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长于臣 9.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美哉乎山河之固 B.废公族疏远者 C.大王来何操 D.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10.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师旅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之而泛以指军队。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即君王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接引来宾上殿。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其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D.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汉朝开始只有法定继承人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通常依然由皇长子充任,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所以,东宫常常就成为太子的代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B.吴起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客观地评价、没有借机陷害他,也由于他确实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4分)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4.诗的第一句是“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焉》 (2) ,洪波涌起。《观沧海》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4)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用《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1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去年毕业典礼上你送我的徽章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这是我俩三年友谊的象征。 ②2013年2月12日,朝鲜悍然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③第一天学习武术操大家做得都不怎么样,一套操做下来,只有小刘还差强人意。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 、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真实案件改编,戏骨同台飙戏,剧情扑朔迷离,节奏酣畅淋漓……《破冰行动》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最后的呈现也不孚众望。 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举办者认为,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 B.3月22日,斯特恩正式向法庭提起诉讼,状告伯克尔、《纽约每日新闻》报、克林顿夫妇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阻挠他在《纽约邮报》上发布不利于他们的消息。 C.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培养了环保意识。 D.调查表明,此次受访者中30℅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创业愿望,但付诸于行动的只有1℅。专家分析认为,青年创业缺乏一条引导创业的“绿色通道”。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②③④⑤①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②①④ D.⑤③②④①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①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 ②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③ 。 20.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四、写作(60+5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指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创建共和国的时代,更不能忘记当前的新时代”错误,结合原文第1段“‘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分析可知,原文指“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论证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错误,结合原文第3段“包装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等分析可知,论证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等。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因此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错误,结合原文第3段“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可知,我们要“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B项,“既要借鉴前人成功经验”错误,结合原文第5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分析,并无前人成功经验可以借鉴。C项,“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于文无据。 4.【答案】B【解析】“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是在15岁还年少的时候,而非后来所有的事情。 5.【答案】不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①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父亲总是不断地激励自己,但取得成绩时,父亲却从不用言语夸赞;②父亲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激励我不断前进;③父亲其实在沉默中肯定了我的进步,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说明我的“出息”,在父亲眼里是“争脸的事儿”。(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联系关键句“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可以看出父亲希望我有出息;“从来不搭话”是因为父亲鼓励我前行,但从不当面称赞;“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表明了父亲虽未当面搭话,但在沉默中肯定了我。 6.【答案】①“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体现出父亲作为劳动人民的身份及辛苦、劳碌的一生。②尽管两个老人在生活上可能遇到许多艰辛,但从不给在外的儿子添麻烦,可以体现出父亲对儿子工作事业的支持。③ 儿子对父亲仔细地端详,发现父亲受伤的手,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艰辛,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意思接近即可) 7. D (捐:捐弃,除去/鄙:以┄为边邑/谢:辞谢) 8. C (到/主谓之间;假设关系/修饰关系;趁此,趁机;对/比) 9. B(定语后置。A.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 10. D(“长子”均改为“嫡长子”) 11.A (文中没有“忍痛割爱”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12.翻译 (1)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这个方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 (共4分。留心,留在魏国的打算,1分;延,邀请,这里译作“下嫁公主”,1分;卜,推断,测试,1分;句意通顺1分) (2) 之所以派遣将领把手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出入”,偏义复词,1分;非常,古今异义,1分,因果关系句意1分) (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亡,使┄灭亡,灭掉,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鲁君怀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 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嫉妒吴起,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吴起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因此楚国(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13. 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4.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日夜忧的内容,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 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点睛: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15.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秋风萧瑟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5.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6.答案:D【详解】①敝帚自珍:比喻自已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爱惜。不能用于别人的馈赠,对象错误,使用错误;③差强人意:指尚能使人满意。差:大致,比较。句中说“武术体操大家做的都不好,只有小刘还能使人满意”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⑤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不合乎大家的希望。句中指“《破冰行动》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最后的呈现”也很好,故应改为“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众人的期望。⑥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满意足。句中是指“对未来”并不是“对取得的成就”,使用错误 17.答案:B 。A项,搭配不当,“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C项,成分残缺,“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通过”或“让”。D项,成分赘余,“但付诸于行动的”,“诸”相当于“之于”,应去掉“付诸于”中的“于”。 18.【解析】C【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文段主要阐明: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⑤③因“虽…但…”紧密相连;①②④谈“知足常乐”,②引领下文陈述对象“中国人”,①④构成因果关系,三者顺序为②①④;②的“乐天知足的态度”和后文衔接紧密.故正确排序为:⑤③②①④。 19.[解析] 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二处,“但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自然是说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第三处是横线前面这样做的目的。 [参考答案] 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0.参考答案: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21. 【写作指导】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 他(她)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如何;可以抒发对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欣喜之情;可以记叙、描写为自我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等。选材上,可借鉴学过的教材里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获取材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