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文字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新安江是一条诗意的河流,它的水澄(chéng)澈透明,它的雾缱绻缠绵,它的两岸层峦迭嶂,一派山清水秀的旖(yī)旎风光。新安江的美变幻莫测,时而波光粼粼,如轻歌曼舞的姑娘;时而水平如镜,如历经苍桑的智者。千百年来,许多吟咏新安江山水的璀璨(càn)诗篇,广为传诵,读来令人怦(pīng)然心动。真可谓看不尽的波光潋滟,听不厌的水声风吟,读不完的诗情画意……(  )‎ A.澄(chéng)澈 缱绻缠绵 B.山清水秀 旖(yī)旎 C.轻歌曼舞 历经苍桑 D.广为传诵 怦(pīng)然心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档介绍人工智能的电视节目中,智能机器人与主持人谈笑自若,妙语连珠,机器人的机智幽默博得满场喝彩 B.要去除旷野里的杂草,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拔掉或铲除,而是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只需种上美德 C.西汉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为匈奴所囚,历时十三年才回到长安,一路受尽磨难,九死一生,他却始终安之若素 D.我何曾不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淳朴温暖,诗意无比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贫穷落后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加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国庆长假期间,杭州交警在各个高速收费站口检查乘客是否存在不系安全带的违法行为 B.关于虚打折扣、违法促销、销售伪劣产品等网购热点问题,省工商部门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交易监测专项行动 C.小镇招聘了一批本地居民担任安保员,开展信息采集、纠纷排查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地人熟悉民情的优势,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 D.我国肿瘤发病率正以10%的速度每年在递增,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诱导肿瘤病的发生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②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 ‎③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④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⑤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⑥前者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①⑥③④②⑤ C.①④⑥②⑤③ D.④⑥②①③⑤‎ ‎ ‎ ‎5.在某图书馆,不时出现大声说话、手机铃响、躺在沙发上睡觉等现象。请你代图书馆拟写一副对联,提 醒读者举止文明。‎ ‎6.运用“梅花、矮墙边、祖孙”等词语,写一段描述冬日温暖场景的文字。要求有细节描写,富有文采,‎ 不超过150字。‎ ‎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9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 ‎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B.“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所以可以成为范仲淹的人生向并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中国人有将对人体认识运用到政治集体上的传统。‎ C.中国文化强调动态平衡,是因为相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关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生,也主张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 D.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虽然“道”的具体语境和涵义不同,但在复杂现象中寻求贯通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2)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B.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C.中国哲学思维的辩证思考 D.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底蕴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预 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 “他是我爸爸。”‎ ‎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 “你的嘴可真厉害!”‎ ‎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 “你管不着!”‎ ‎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 “你疯啦?”‎ ‎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 “没那么简单!”‎ ‎ “把儿子给我留下!”‎ ‎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冲我说。‎ ‎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和作用。‎ ‎(4)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 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②中官:宦官。③骈技: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间稍自激励 激励:激发,奋进。‎ B.为外台之极品 极品:最高级别。‎ C.恂恂如懦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长太息以掩涕兮 B.多懦先之所未究 君之所知也 C.予得而论序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自举埋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文”“道”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夫 道 胜 则 文 不 期 少 而 自 少 道 不 胜 则 文 不 期 多 而 自 多 溢 于 文 非 道 之 赘 哉 于是 以 知 先 生 之 所 以 日 进 者 吾 不 能 测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②至自谓甫弱冠人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①‎ ‎(宋)辛弃疾 ‎ 赵吕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 我志在寥阔,畴昔②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③,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④。‎ ‎ 少歌⑤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⑥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作于被弹劾免官,居于铅山期间。②畴昔:昨晚。③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④虱:喻自己渺小无才之身。⑤少歌:短歌。⑥美人:知己朋友,指赵昌父、吴子拟。‎ ‎(1)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上阙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2)下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论语•雍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墨子•拼柱》:“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又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12.古诗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草创未就,  ,惜其不成,  。(司马迁《报任安书》)‎ ‎(3)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李密《陈情表》)‎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 四、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 【注意】①观点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 ‎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文字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新安江是一条诗意的河流,它的水澄(chéng)澈透明,它的雾缱绻缠绵,它的两岸层峦迭嶂,一派山清水秀的旖(yī)旎风光。新安江的美变幻莫测,时而波光粼粼,如轻歌曼舞的姑娘;时而水平如镜,如历经苍桑的智者。千百年来,许多吟咏新安江山水的璀璨(càn)诗篇,广为传诵,读来令人怦(pīng)然心动。真可谓看不尽的波光潋滟,听不厌的水声风吟,读不完的诗情画意……(  )‎ A.澄(chéng)澈 缱绻缠绵 B.山清水秀 旖(yī)旎 C.轻歌曼舞 历经苍桑 D.广为传诵 怦(pīng)然心动 ‎【考点】字形;字音.‎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和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B.“旖旎”的“旖”应读“yǐ”;‎ C.“历经苍桑”应为“历经沧桑”;‎ D.“广为传诵”应为“广为传颂”;,“怦然心动”的“怦”应读“pēng”;‎ 故选:A.‎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档介绍人工智能的电视节目中,智能机器人与主持人谈笑自若,妙语连珠,机器人的机智幽默博得满场喝彩 B.要去除旷野里的杂草,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拔掉或铲除,而是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只需种上美德 C.西汉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为匈奴所囚,历时十三年才回到长安,一路受尽磨难,九死一生,他却始终安之若素 D.我何曾不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淳朴温暖,诗意无比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贫穷落后的 ‎【考点】词语(熟语)使用.‎ ‎【分析】此题考查成语俗语的使用,要注意结合词语的意思辨析.‎ ‎【解答】A.谈笑自若: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与“主持人”应是“谈笑风生”.‎ B.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与“灵魂”搭配不当.‎ C.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符合张骞“一路受尽磨难,九死一生”的语境义.‎ D.何曾:为何,何故;何尝;几曾.使用正确.‎ 故选:D ‎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加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国庆长假期间,杭州交警在各个高速收费站口检查乘客是否存在不系安全带的违法行为 B.关于虚打折扣、违法促销、销售伪劣产品等网购热点问题,省工商部门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交易监测专项行动 C.小镇招聘了一批本地居民担任安保员,开展信息采集、纠纷排查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地人熟悉民情的优势,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 D.我国肿瘤发病率正以10%的速度每年在递增,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诱导肿瘤病的发生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表述正确;‎ B.介词使用错误,将“关于”改成“对”;‎ C.偷换主语,“发挥”的主语应该是“这种做法”,在“充分”前加上“这种做法”;‎ D.语序不当,“每年”应在“正以”的后面.‎ 故选:A.‎ ‎ ‎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②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 ‎③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④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⑤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⑥前者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①⑥③④②⑤ C.①④⑥②⑤③ D.④⑥②①③⑤‎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从语言的本身找到一些标志,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解答】本文段介绍说明人的两种记忆的特点.‎ ‎④引出话题,总领下文;⑥②因“自然”相连;③⑤因“自觉”相连;据此可排除ABC.‎ 故选:D ‎ ‎ ‎5.在某图书馆,不时出现大声说话、手机铃响、躺在沙发上睡觉等现象。请你代图书馆拟写一副对联,提 醒读者举止文明。‎ ‎【考点】对联.‎ ‎【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要明确题目中给我们提供的语言环境,最后介对联的知识给图书馆拟写一副对联.‎ ‎【解答】‎ 解答本题要明确对联要求有上联和下联,其对联字数要相等,第三要抓住题目要求,要求提醒大家注意举止文明,拟写对联时上联可以针对读书提高涵养、增加知识方面出联,下联可针对注意行为举止给出对联;需要注意的是用语得体,符合对联要求;‎ 示例:‎ 慢读快览增涵养 轻声细语显文明;‎ 书林漫步享自在 举止文明添光彩;‎ 让文明留下,把喧哗带走.‎ ‎ ‎ ‎6.运用“梅花、矮墙边、祖孙”等词语,写一段描述冬日温暖场景的文字。要求有细节描写,富有文采,‎ 不超过150字。‎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重点把握题目的基本意图,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梅花、矮墙边、祖孙’等词语,写一段描述冬日温暖场景的文字”,解答时候要注意用上相关词语,突出相关词语的具体意境,把祖孙二人充满温情的内容加以体现.‎ 示例:‎ 阳光暖暖的,矮墙边奶奶正拉着孙子学步.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衣,像一只小熊,扶着墙走得摇摇摆摆,不停发出“咿咿呀呀”的笑声,眸子中满是天真与执着;老奶奶始终弯腰护着孩子,脸上漾着凝视的微笑.墙头的一枝梅花似乎被这场景吸引,偷偷探出身来,娇嫩的花朵缀在枝头,星星点占,散发出阵阵清香.‎ ‎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9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 ‎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 ‎ ‎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B.“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所以可以成为范仲淹的人生向并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中国人有将对人体认识运用到政治集体上的传统。‎ C.中国文化强调动态平衡,是因为相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关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生,也主张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 D.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虽然“道”的具体语境和涵义不同,但在复杂现象中寻求贯通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2)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D ‎ A.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B.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C.中国哲学思维的辩证思考 D.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底蕴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的理解。‎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解答】(1)B 强加因果,见第一段“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2)D 首先阅读全文,把握每段的内容,再逐项进行判断.A、B两项只概括了第一段的内容;B项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涉及;D项很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内容.故选D;‎ ‎(3)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确定答题区域,再进行筛选概括.可主要抓住最后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抓住关键句“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 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 答案:‎ ‎(1)B ‎(2)D ‎(3)中国文化认为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而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所以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就既要顺应事物的共性,也必须要尊重事物的个性.如果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就有悖自然合理,反而达不到公平的目的.(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预 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 “他是我爸爸。”‎ ‎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 “你的嘴可真厉害!”‎ ‎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 “你管不着!”‎ ‎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 “你疯啦?”‎ ‎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 “没那么简单!”‎ ‎ “把儿子给我留下!”‎ ‎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冲我说。‎ ‎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和作用。‎ ‎(4)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此题,需要把握一个基础知识,即小说开头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①开宗明义,②点题,③引出话题,④总领全文,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⑥渲染气氛,⑦铺垫、对比、反衬,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本题结合文本内容可以得出答案.小说通过对“十五年前的事”进行一种追忆,表现那个时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突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结合文本内容“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 ‎ 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等可以归纳出答案来.‎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要把握小说结尾的作用,需要掌握一个基本知识点,即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此题是一个探究题目,通过一对儿女的游戏巧妙展开情节,使“老同学”的形象更生动传神;使小说的主旨更鲜明突出.‎ 答案:‎ ‎(1)①通过追述“十五年前的事”,突出了“老同学”学生时代的调皮,表明了同学友情的深厚.②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也为下文写老同学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 ‎(2)即将见到久别的老同学时内心激动;担心老同学会不认得自己的不安;按门铃时听到屋子里有斥责声时的羞怯;进屋后坐在沙发上等待“老同学”寻思“老同学”境遇时的关切期待;了解到老同学家庭现状后的愤怒失望.(一点1分,答到四点即可)‎ ‎(3)这段文字表明老同学的生活现状很糟糕,孩子也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翻版;点题(点出了“预演”的内涵);点明了文章主旨,警示人们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影响.‎ ‎(4)通过一对儿女的游戏巧妙展开情节,生动曲折,侧面表现了老同学的生活境况;使“老同学”的形象更生动丰满:不注重个人修养、生活散漫没有责任心;使小说的主旨更鲜明突出,警示人们注重自身言行;更吸引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 ‎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②中官:宦官。③骈技: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其间稍自激励 激励:激发,奋进。‎ B.为外台之极品 极品:最高级别。‎ C.恂恂如懦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长太息以掩涕兮 B.多懦先之所未究 君之所知也 C.予得而论序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自举埋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文”“道”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夫 道 胜 则 文 不 期 少 而 自 少 道 不 胜 则 文 不 期 多 而 自 多 溢 于 文 非 道 之 赘 哉 于是 以 知 先 生 之 所 以 日 进 者 吾 不 能 测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②至自谓甫弱冠人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诚实恭敬,如书生一样守礼制.恂恂:诚实恭敬的样子.‎ ‎(2)B A.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B.所字结构,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兼词,于之/句末语气助词.‎ ‎(3)B “被弹劾返家”错,原文为“而遂投劾以归”,是“辞官而归”.‎ ‎(4)“道胜”与“道不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与“则文不期多而自多”结构对称;“哉”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吾”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句子断句为: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句子翻译为:如果道胜,那么文辞就会不期望它少,但是会自己很少;道不胜,那么文辞不期望它多,但是还会自己很多.虚美不实之文泛滥,不是因为道的赘余吗?从这就知道先生日有所进的原因了,但我不能妄自揣度.‎ ‎(5)①及:等到;以…为:把…作为;殆:恐怕.句子翻译为:等查考他做官时所承当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 ‎②甫:刚刚;实学:切实有用的学问;徒:只是;工:工巧.句子翻译为: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讲解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 答案:‎ ‎(1)C ‎(2)B ‎ ‎(3)B ‎(4)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 ‎(5)①等查考他做官时所承当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 ‎②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讲解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 参考译文:‎ 雍里先生(顾梦圭)年 ‎ 轻时就担任了南京吏部的属官,又先后历任两司官职,官务清闲事简,就用写诗文的方式自娱.平素,言语不多,好像给人不善言辞的印象,有人就疑心他不懂当世大事.等查考他做官时所承当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妯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哎呀!天下的风气,它的流弊可谓久矣.士大夫们把依违阿曲,毫无主见,没有什么可指责,当作是“认清时势,通达权变”的表现.其中如果有人稍稍自我激发,将本职事务干得好些.世人就都讥笑他.(这样看的话,)那么先生被称作“不懂当世大事”本来是适合的.我读过他应帝王之命陈述意见的文章,所议论的都是天下大事.当时,天子激励意志力求达到国家振兴的治理追求,国家制度中有派宦官到各处监护军 队的做法,历代以来连续相承,这种不可免去的弊端,最终也依允他的建议而施行了免去的措施.前人所说的文帝对贾生的恩遇,也就是所陈疏的建议大体能被施行.正当他四十盛年的时候,升为州郡的长官,是州郡长官中的最高级别,也不能说是没有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最终辞官而归.‎ ‎ 在家居住十来年,闭门读书,诚实恭敬,如书生一样守礼制.探求查证《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和孔孟之道.潜心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的政治思想.凡是有所著述,大多是前辈的儒家学者所没有探究过的.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讲解阐发切实有 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年轻时的精力,都消耗浪费在没有实际用途的地方,现在深深地感到后悔,这种悔意也常常表现在文字之间,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完.在空闲的时候他把所写的文章编成集子,取名为《疣赘录》.我于是有这样一个机会,为他写了这篇序.‎ ‎ ‎ ‎ 我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形式.道表现在外,就成为文章,文章的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易﹣系辞下》说,它的用意是深远的,它的辞语是有文采的,它的话曲折而中肯,它讲的事直而含蓄.那么,这样即使累积千万字,都不能说是多余无用的,而且要用多种手段使似乎多余的情感都传达出来.所以,文章不是圣人所能够偏废的.孔子说:“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那么人们就会依礼而行,外余有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天下无道,政治黑暗,人们不守礼法,行为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同样地,如果道胜,那么文辞就会不期望它少,但是会自己很少;道不胜,那么文辞不期望它多,但是还会自己很多.虚美不实之文泛滥,不是因为道的赘余吗?从这就知道先生日有所进的原因了,但我不能妄自揣度.集子所录入的文章总共有若干卷,从先生中进士到辞官回家之后的作品都在集子里了.然而这里所保留的文章不到他所创作文章的十分之一,先生还自己认为是多余无用之文.‎ ‎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①‎ ‎(宋)辛弃疾 ‎ 赵吕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 我志在寥阔,畴昔②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③,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④。‎ ‎ 少歌⑤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⑥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作于被弹劾免官,居于铅山期间。②畴昔:昨晚。③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④虱:喻自己渺小无才之身。⑤少歌:短歌。⑥美人:知己朋友,指赵昌父、吴子拟。‎ ‎(1)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上阙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2)下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考点】思乡怀人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这种是描写主人公在梦中抚摸月亮,具有幻想性的色彩,这种情怀彰显在自己的诗歌之中显得夸张大胆,富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人的生平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诗歌饱含一种抑郁和愤闷的思想情感,此时的是人正忧虑国事,叹息自己远大志向无法实现,内心无比愤懑.‎ 答案:‎ ‎(1)上阙描绘了梦中主人公抚摸月亮、与李白和苏轼对酌、客人驾鸾风为车等情景.想象丰富,夸张大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2)下阙写主人公神放形眠,仍渴望像鸿鹄搏击长空、一再高举;梦醒后回到现实,失落惆怅.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人诉说心事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鉴赏:‎ 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己难寻;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论语•雍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墨子•拼柱》:“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又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 ‎(2)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1)概括人物的观点,依据其言行即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而可求也”,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从中可以看出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 ‎(2)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先表明自己对两个人的义利观的评价,然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 ‎(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2分,每点1分)‎ ‎(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 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 ‎ ‎12.古诗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论语》)‎ ‎(2)草创未就, 会遭此祸 ,惜其不成, 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报任安书》)‎ ‎(3)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士不可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重点字:弘)‎ ‎(2)会遭此祸 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重点字:愠)‎ ‎(3)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重点字:终)‎ ‎(4)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重点字:赢) ‎ ‎(5)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重点字:畔)‎ ‎(6分,每空格1分,有差错不得分)‎ ‎ ‎ 四、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 【注意】①观点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此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仪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我们该如何看待?材料列举了正反两个观点:有人认为需要,有人认为沦为了形式主义.写作时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正面的肯定,也可以是反面的否定,也可以正反结合加以论证.‎ 参考立意:‎ 给仪式一点空间;‎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仪式要进行改变.‎ ‎【解答】‎ 给仪式一点空间 ‎ ‎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 ‎ ‎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 ‎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 ‎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 ‎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