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 1. 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 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C.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D. “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B. 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 C. 从聋老婆子 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D. 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说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 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 《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D. 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地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考生可以从文中找到与“映射”相关的语段,然后把选项与文中对应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C项,“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理解不正确,文章第一段的最后说“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可见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有内在联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比如本题 B项,“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理解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贾宝玉是怕挨打让老婆子去报信的,此时并非是关心金钏儿的死。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本题 C项,“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理解错误,从文中看,主要是通过聋老婆子来映射其他人。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 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 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5. 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1)对比:用李老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作对比,揭示菜大爷受邻里欢迎的原因。(2)推动情节:李老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同时,凸显菜大爷乐于助人的品质。(3)深化主题:文章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6. (1)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2)人物形象上:突出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4)艺术效果上: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耐人寻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A项“暗示”说法不恰当,文中明确表明了大家对菜大爷的热爱; B项“倒叙手法”错误,这里是插叙手法; C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 D项,正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及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次要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照搬套话。 本题: 小说中,李老头“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与菜大爷的“用有机肥料施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形成对比,说明菜大爷菜好卖的原因;从情节上来说,李老头突发阑尾炎,才引起下文拜托菜大爷卖菜,菜大爷伴奏的情节;从人物形象来说,菜大爷送李老头上医院,帮他卖菜,都表现了菜大爷乐于助人的好品质;而结尾菜大爷因为赚了不该赚的钱竟然伴奏,李大爷的困惑,更反映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简单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主要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以及艺术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 从情节结构上看,“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相呼应,显得合情合理;从形象塑造上看,菜大爷因为赚了一次不该赚的钱,且是为了帮助李大爷,竟因此搬离始终不肯离开的家,使他爱惜名声的形象更为突出;从主题上看,“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其实体现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与尊重,深化了主题;从效果上看,菜大爷好心帮忙却最终导致自己搬家,情节产生波澜,更具有戏剧性,也更能引起人们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最主要原因。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知识基本不了解的和从未尝试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A 9. ①居民平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坚持垃圾分类存放; ②政府要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 ③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最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二中有“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错,材料二中有“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于文无据。 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原文材料二第三段为“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可知,这类说法并不错误。 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为“各地政府……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二。结合“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从居民的角度看,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笔者所在的小区……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分析,居民应坚持垃圾分类存放。结合“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分析,政府应该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结合“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分析,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①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 ②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句中,“外罢游幸”与前句“内省嗜欲”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安静”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解说错误,“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假”,借;“鬻”,卖;偿,偿还。 (2)“省”,减省;“戮”,杀;“过”,超过。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 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 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 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儒,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 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④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浑黄迷漫,迤逦向前。 B. “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写尽了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表达了对谄媚小人的不满之情。 C. 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D. 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妙的写作技艺和艺术审美。 15. 结合全词分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B 15. ①喜爱淡雅活力春景,享清淡新鲜饮食,是一种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的闲雅情怀。②与朋友把盏闲话,远离世俗干扰,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是经历仕途坎坷后的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也表达了对谄媚小人的不满之情”过度解读,分析错误。“淡烟疏柳媚晴滩”中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清欢”是恬淡闲适的欢愉之情;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诗人写了“细雨斜风”的春寒,“淡烟疏柳”的晴滩,“雪沫乳花”的品茶时光,“蓼茸蒿笋”的春盘,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美好就在于草木的嫩芽勃发与诗人心境的闲雅;而诗人觉得这一切都有味,正是诗人向往清贫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流露。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上片结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么词中为什么提到清洛呢?这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在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王风》中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未见心上人的伤心难过。 (2)《离骚》中表明作者决意效仿先贤,为正义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作者说自己尽管听着激昂的歌儿,但是还是难以排遣心中忧伤之后,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见复关 (2). 泣涕涟涟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固前圣之所厚 (5). 何以解忧 (6). 唯有杜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泣、涟、直。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_____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______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____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_____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的夙愿。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黄发垂髫 客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B. 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C. 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D. 黄发垂髫 溘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 B. 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 C. 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 D. 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B. 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C. 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D. 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总角之宴:幼年时期愉快地玩耍。“总角”指代幼年。黄发垂髫:老人和儿童。“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结合语境“记载了怨男痴女从……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所以第一处应选择“总角之宴”。 第二空:客死:死在他乡或外国。溘死:突然死去。结合语境“屈原宁愿……也不苟延残喘”,第二处应选择“溘死”。 第三空;慨当以慷: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慷慨陈词: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结合语境“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第三处应选择“慨当以慷”。 第四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结合语境“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第四处应选择“同流合污”。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分析原文,①与前文内容照应,前文先分析社会思想变化,然后叙述诗人的尝试与创新。排除CD两项。②弄清句间的因果关系,“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是“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的原因。先有“社会思想多样化”,再有“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排除A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围绕着……为中心”句式杂糅,排除BD两项;“可堪”词语重复,可去掉“可”,排除A项。 故选C。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20.下面是某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 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 刚才主持人的一番话真可谓一孔之见,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对我学习的慷慨相助,同时我殷切希望成绩差的同学能够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另外,以后如有问题,也欢迎大家不耻下问,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孔之见改为一针见血(2)慷慨相助改为无私帮助(3)殷切改为真心(4)不耻下问改为积极询问(5)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 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一孔之见”,比喻片面的见解,谦辞,一般指自己的看法,此处用来指“主持人”的看法,错误,可以改为“一针见血”;“感谢老师对我学习的慷慨相助”中“慷慨相助”使用不当,“慷慨相助”,指对待他人很大方,一般说的是财物方面,此处是说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应使用“无私帮助”;“殷切”使用不当,指深厚而迫切,一般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此处是同学和同学之间,使用不当,可以改为“真心”;“不耻下问”使用不当,“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可以改为“积极询问”;“鼎力相助”使用不当,“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说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不当,可以改为“全力相助”。 21.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从两个方面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①批评了某些游客旅游中不文明的现象;②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道理,告诫家长应以身作则讲文明。(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从两个方面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道读漫画题。描述漫画内容时要注意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漫画中的文字。首先要读出漫画的内容:漫画中一个男子手拿一支笔在某景区的石柱上写着“到此……”的字迹,他的儿子看见父亲的举动,也拿出笔来在父亲的背上写着“到此一游”几个字。然后针对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言传身教”影响,告诫家长应以身作则讲文明,批评了某些游客旅游中不文明的现象。 【点睛】解答此类漫画表述型选择题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析画意、审题干、辨题支”。1.“析画意”。即通过赏析漫画,包括漫画中的文字、漫画标题和画注等,解读漫画的内涵,了解漫画的寓意,这是解题的第一步。特别注意的是,漫画中的文字,包括标示漫画名称的文字,是漫画的点睛之笔,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关键点、切入点,往往对解读漫画的寓意具有重大提示和引导作用。2.“审题干”。题干一般由说明性文字、设问指导语和选择性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干需要对以上三部分内容进行分别审读和全面综合审读。审设问指导语,可以明确设问指向的知识范畴,根据设问限定的范畴,选择备选题肢。3. “辨题支”。审题支主要是为了排除错误题支、与题意明显无关的题支和不符合选择要求的题支,留下备选题支。审辨题支要注意把握题支与题支的内部联系,因为题肢之间可能存在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包含与被包含等关系,对于这类题支要慎重。在审清漫画寓意、题干要求和辨明题支的基础上,把漫画、题干和备选题支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便从备选题肢中选出正确的题支。 四、作文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冬日。雨晴雾霜曦月星云,气象万千;晨读晚练上课午休期中考家长会拉拉操体育节歌手赛艺术节,丰富多彩。哪一道风景你最欣赏,最感兴趣,最…… 请以“冬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冬日里的风景 每年的秋天过后,就会迎来冬天!它带来了凛冽的寒风,带来了枯枝凝寒的景象,让我们感觉到了冬天的寒冷! 冬天带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西北风刮来,让人感觉寒风刺骨。光秃秃的树木可怜巴巴地耸立在道路两旁,曾经生机勃勃的小草也终于支持不住,都枯萎发黄进入了梦乡。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不畏寒风,亭亭玉立的一排排柏树。在校园的走廊两旁,闪动着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在寒冷的冬天里,柏树还是那样浓郁苍翠生机勃勃。 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晨炼的人群不畏严寒,随处可见。在茫茫的雾气中,人影在不停地晃动。年轻人如同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嘴里吐着热气朝气蓬勃的奔跑着。老年人也走出家 门,容光焕发地在广场上伸伸手、踢踢腿,还时不时地跳一跳。别看他们是老年人,运动起来不比年轻人差,他们有的还踢毽子,跳跳绳,顽强地与刺骨的寒气拼搏着。 每年的冬至过后,天气会更加寒冷,花草树木收起了笑脸,小动物都躲起来,进入了自己的窝巢,有的开始了冬眠。人们穿上又厚又暖的羽绒衣,候鸟们都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一年四季最寒冷的 日子来临了。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寒冷虽然给人们带来不便,但它也有美丽可爱的一面。我喜欢冬天,因为它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冬天,像一个洁白如玉的姑娘。但大家都怪怨她使世界变得寒冷,使草木凋谢。“讨厌冬天”这个话题以风为载体传遍整个城市,也传到了冬天本人的耳朵里,但冬天并不伤感,她仍旧那么冷静、 那么自然。冬天默默无闻,一直为人类贡献着…… 冬天,它虽然寒冷,但为我们作出了许多贡献,它的功劳不可埋没。我们想一想:没有冬天的大雪为土地保温,春天的播种会顺利吗?没有冬日的冻结,春季泥土会湿润吗?没有严冬的磨练,春姑 娘的脚步会那么健康坚定吗?冬天是春天的母亲,这话一点没错。没有冬天的到来,就没有春天美丽的临近。 冬天,默默无闻的来到我们身边,它给人们带来寒冷,也给人们带来快乐!冬天的景色别有一番观赏价值! 冬天的雪花是美丽的,那雪一下就是一整天,各种形状的雪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你向远处望去,嗬!那山,水,树木,房屋都像穿上一整套的银白色西服,每套衣服都闪着五彩的光芒。有了这雪 的装饰,让人觉得心情舒畅,走到户外观赏那雪的美景,让人觉得冬天没那么寒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冬日里的风景”,本题的题眼是“风景”,“冬日里”是限定修饰“风景”的。从题目来看,本次作文适合写抒情写景性的散文,或者记叙文。这里的“风景”既可以实指冬天的风景,也可以指发生在冬天里一件或者几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催人奋进的事情或者对自己有所启迪的事情,这些事情点缀着冬天,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所以作文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进行作文。比如选“风景”实指冬天的风景,可以抓住冬天里景物的特点,对具体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体现冬天景物特点,表达自己对冬日里风景的喜爱之情。如果选“风景”是指发生在冬天里一件或者几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催人奋进的事情或者对自己有所启迪的事情,这些事情点缀着冬天,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首先要注意作文所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均为冬天,也就是要写清楚冬天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前因后果是什么,事件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或者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自己感觉其实冬日里的风景。作文时,注意写作选材,最好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说真话抒真情,有适当的细节描写和抒情议论。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