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西藏林芝地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西藏林芝地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6-12)

林芝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 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 傅雷走得千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地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 B.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 C.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D.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5.文章第一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3分)‎ ‎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保护人 ‎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 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 ……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 ‎(据郝运译文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8.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 ‎9.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12. 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 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 己可以搁笔了。‎ ‎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 C.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5分)‎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语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 ‎(2)孟子说:"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 ‎(3)《过秦论》中,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原因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由于伤病,新疆广汇男篮的外援“幸福组合”中的韦弗赴京城复诊,辛格尔顿返美治疗,久假不归,新疆“飞虎队”一度是“全华班”上阵。‎ ‎②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③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唱的粱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④“顺风车”‎ 是爱心活动,车主们都是怀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发展,才会细水长流。‎ ‎⑤宝玉还是有些歪才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时候已有显现;只不过他无心进取,所以在贾府人眼中,他才苗而不秀,成了个“银样镴枪头”。‎ ‎⑥他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C.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① 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② 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③ ,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④ 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 ‎①‎ ‎②‎ ‎③‎ ‎④‎ A ‎‎ 往往 相反 因此 B 由于 都 不然 ‎‎ C ‎‎ 都 相反 因此 D 因为 往往 不然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 ① 。读书能够实现“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读书的真正意义, ② 。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 ③ 。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21.阅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 (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 ;② ;③ 。‎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 。‎ 六、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 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 道士说:“夹竹桃。”‎ 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 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C(文中的风雪描写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没有林冲情感的投射。)‎ ‎2.B(“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们赋予它们的,最终也不能说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3.D (这段话主要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4、B ‎5①赞扬傅雷夫妇内慧外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与含冤自杀形成强烈的反差,③增强悲剧色彩。控诉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摧残。(每点1分)‎ ‎6①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从“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并非傅雷本人之物”上看出。②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妥善处理“房租”“存单”“丧葬费”这些大小财产问题。③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从傅雷“凡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上看出。(每点2分)‎ ‎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显然不合文意,玛兰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伪善。B项“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此处描述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而非照应上文。本题误区在于对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到位,以致于造成误选AB。‎ 答案: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8.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出发,把握住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从而全面归纳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本题误区在于答案要点不全,表述语言不规范。‎ 参考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需从小说整体入手,重点把握这一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揭示了小说人物形象的本质,同时也达到了对主人公玛兰讽刺的效果。考生对情节的作用理解把握往往不能从整体入手,这样就无法理解和概括出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参考答案:(1)补充故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10、答案:C。‎ 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11、答案:D。‎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12、答案:A 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13、答案:(1)(5分)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句意2分)‎ ‎ (2)(5分)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16.(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17.C18.C 19.D ‎ ‎20.①从他读过的书能看出来 ②就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高度 ③阅读是一种“独行” (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总共扣1分,5分)‎ ‎21.答案(5分):(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人口出生率明显逐年降低;②青壮年人口增加,儿童数量减少;③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每空1分,共3分)‎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②计划生育政策亟需调整。(答出其中一点,即给2分)解析:首先,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坐标曲线图曲线变化的规律。其次,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②把握考题要求。‎ ‎22. [写作提示]‎ 不可鼠目寸光 ‎  只有计划长远,不顾眼下的小利才能走得更长远,可持续发展。‎ ‎  有一位年轻人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经常到敬老院陪老爷爷、老奶奶聊天。就像他去世的奶奶小时候逗他一样。过了半年,他的最要好的奶奶因心脏病过世了,令他惊讶的是这位老奶奶将她全部的财产都留给了他,因老奶奶没有子女,他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有些不知所措。有人问他用这些钱干什么。他没有回答,别人劝他把工作辞了,买套大房子,天天去商场消费…他笑一笑走了。多年以后,全市最好的敬老院在一个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落成了,落成典礼上该年轻人走上台说:“感谢当年的老奶奶的信任和寄托”,他将这些钱用在关爱老人,建福利院,老人免费看病,住房优等多项优惠的机构,这些年他过得很踏实,快乐地帮助那么多的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  实践证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婪自私,应该乐善好施,积极向上,才能确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长久和谐与安定。‎ ‎  只顾及眼前小利,在巨大利益诱惑中迷失自我,终将走向灭亡。‎ ‎  在美国有一位很普通的工人默斯金,每天从早到晚的工作,自从在《太阳报》上出现了他中百万美元大奖,并配着照片,他被这样突如其来的惊喜震惊了,他立马辞掉了工作,搬出了原来破旧不堪的小房子,带着妻子儿女住进了高级洋房,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他不久就感到寂寞与空虚,以酗酒来度日,妻子离开了他,儿女也不愿接近他,他的性情越来越暴躁,他还放火烧了自己的家庭并放声大笑,就这样过了十几年。一天早晨,管家看早上送去的的饭菜没有动,便知道出事了,进去一看,默斯金躺在血泊里,右手握着他喜爱的手枪,《太阳报》上由出现了他的照片,上面赫然写着:“如果想毁了一个人就给他百万美元吧”‎ ‎  事实说明,上帝要你灭亡,就必先要你疯狂。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都不能自持,甚至忘乎所以,最后只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接踵而至。‎ ‎  人在利益面前放长眼光不迷失自我,坚定做人的底线才能成功。‎ ‎  一代文豪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生淡泊名利,思想长远,将所有的积蓄和稿费,全部裸捐给清华大学贫困学子,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而备受人们仰慕。莫言在获得诺奖后,低调做人,渴望从闪光灯的聚焦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写作的书桌,力求为人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既便我们也有一双鼠目,但不可以寸光,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长远打算,留有余地。‎ ‎  事实告诉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勿迷自我防断肠。成功应需长远计,科学发展远名扬。‎ ‎ 以上来自网络。‎ ‎ ‎ 应该对材料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得越深刻,作文就会写的越好。‎ 这是一个事例性材料。审题一般使用关键词法,因果分析法、角度分析法等。‎ 这则材料有三个人物,显然就有三个角度。‎ 钱穆角度:‎ 钱穆的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材料的主旨,因为它揭示了故事包含的道理。也是材料的关键句。‎ 其意思是: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又要有坚强的意志,因为肩负大的责任,所以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道士是没有远大抱负的人,责任感也比较差,是一个只想着到自己的人。‎ 第二句是钱穆的疑问吗?不是,他已经回答了。其实主要是为了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道士与祖师是不同的,这里具有对比性。种的植物不同,思想品格更是不同。‎ ‎ ‎ 道士角度:‎ 道士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这句话解释了钱穆的疑问,道出道士种夹竹桃而不种松柏的理由。短短的几个字,两次提到“我”,说明他是一个自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人。‎ 松柏树生长比较缓慢,夹竹桃“明年”就开花,它生长的比较快,“我还看得到”,既得利益者,往往只想到自己、看到眼前的事物,而不能看到长远、他人。‎ 道士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是立意的主要角度。‎ ‎ ‎ 祖师角度:‎ ‎“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这句话回答了枯死的松柏是祖师种下的。同时又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呢?其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经给出答案。祖师是这样的人。‎ 另外,与道士对比看看,道士口口声声是“我”,虽然祖师没有说话,但从他的种松柏的行动,也就告诉我们,祖师与道士思想境界是迥然不同的。祖师是心中有他人、为子孙后代着想的人。‎ ‎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一次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游南岳,见到一座寺院遍种夹竹桃。这时夹竹桃盛开,游人不少,无不称赞夹竹桃的美丽。钱师却愀然不乐,觉得这寺院没有前途了,因为夹竹桃最高不过三丈,寿命最长不过三十年,则三十年后,此寺院仍是一无所有。方丈作为一寺的主持人,他应该为该寺院种高可千尺,寿可千年的松柏。他为了短暂的繁华,不种松柏,而种夹竹桃,他的眼光如此短浅,如何能让寺院发展呢?‎ ‎    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培育孩子、教育学生、经营家庭和事业都应该有种松柏的长远目光。‎ ‎【最佳立意】‎ ‎1、有远见方能赢得永恒 ‎2、远见铸就精彩人生 ‎3、目光短浅只能赢得一时繁华 ‎4、目光短浅难成大业 ‎ ‎ ‎【名句段汇总】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丛林的开山祖师,有种夹竹桃的吗?做学问的人,不要只种桃种李种春风,还应该种松种柏种永恒。‎ ‎2、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3、有远见者,小则念及身后盖棺论定,顾及子孙福祉,大则寻求民族和解,探索人类持久和平。与远见相对的,就是短视。短视者,只在乎眼前利益,不在乎长远未来。他们或不顾后果攫取利益,或不顾外界感受只顾自我需求。‎ ‎4、美国“旅游大王”希尔顿在美国的旅馆,因为全国的经济萧条而倒闭了80%时,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即使当时已负债50万美元。他充满信心的向全体员工呼吁:“目前正是旅馆难过的时候,我请各位记住,千万不可把愁容摆在脸上!无论何时,无论旅馆遭遇怎样,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馆的阳光!”后来,希尔顿的旅馆率先进入了新的黄金时期。‎ 希尔顿因为有远见,所以在困难时期仍能发现微笑的力量,使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给人们多一份温暖,也给自己多一份机会。‎ ‎5、拿破仑刚到部队的时候,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却决定读书,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成为有才华的人。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里,不停地读书。他的长官看到他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开启了他的成功之路。‎ ‎6、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青岛也因此被称为“最不怕淹的城市”。传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便是城市“良心”。在青岛城里,有一条100多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也被称为“最牛下水道”。‎ 专家指出,其未雨绸缪的规划和精益求精的细节设计,造就了“不老的传说”: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