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西安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常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前不久,金庸先生去世时70后和80后集体( ),“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则让90后和00后感叹一个时代的( )。不得不说,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两代人热衷的文化符号产生了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文化符号也在代际间( )。尊重与理解,平等地交流是互联网时代文化消费的基础。‎ A. 怀念 落幕 更迭 B. 怀念 谢幕 变迁 C. 缅怀 谢幕 更迭 D. 缅怀 落幕 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怀念:思念,关心,一般是指对过去的一些事物不舍,是对过去的追忆。缅怀:远怀,追念,遥念,追思,一般是指对死去的人的追念。第一处是说对金庸先生的追念,应使用“缅怀”。“落幕”,表演结束了落下幕布,指演出结束或告一段落,也指会议、展览、运动会等活动完了、结束了的意思,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事情结尾,有悲伤的韵味;“谢幕”指演出结束后观众鼓掌时,演员站在台上向观众弯腰敬礼答谢观众的盛意,或是拉下台上的布帘子。第二处,是说时代的结束,应使用“落幕”。“更迭”,指交换,更替;“变迁”,事物的变化转移。第三处,是说文化符号的变化,应使用“变迁”。故选D项。‎ ‎2.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 , , , , ,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故都的秋》)‎ ‎①向院子一坐 ‎②泡一碗浓茶 ‎③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④在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⑤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⑥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A. ①③⑤④⑥②‎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②①③⑤④⑥‎ D. ②①④⑥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故考生要结合空间方位的转移来排序,横线前面说“早晨起来”,后面应是起来之后的事情,①是“向院子一坐”,②是“泡一碗浓茶”,一般先“泡茶”,然后再“坐”,故②放在第一处,这就排除AB两项;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描写,③⑤是写天空,④是槐树叶底,⑥是破壁腰,这就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B. 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贴近汉语学习和应用的实际需求,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和广大中小学师生使用。‎ C. 《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D. 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重要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客观反映了其中的热点、焦点和亮点问题,至今已评选16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应把二者后面的内容互换。B项,“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和广大中小学师生”不合逻辑,“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和“中小学师生”不能并列。D项,偷换主语,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十大学术热点”,而“评选16届”的主语应是指评选这一活动。故选C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选项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B.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C. 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D. 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睛却怯懦不敢平视对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考修辞的特点,再根据这些修辞的特点来分析选项。本题中,B项,“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为通感,“香气”是嗅觉,而“浅紫色”是视觉,这是以视觉来写嗅觉,属于通感。其它几项为拟人,A项,以“偷”来写时间,C项,以“偷偷溜走”来写“时光”,D项,以“合作”来写“嘴跟眼睛”,以“雄赳赳”来形容“嘴”,以“怯懦”来形容“眼睛”,这些都是拟人。故选B项。‎ ‎5.成语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下成语对联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上联:守株待兔 下联:缘木求鱼 B. 上联:流芳百世 下联:遗臭万年 C. 上联:平分秋色 下联:大相径庭 D. 上联:情深意重 下联:志同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意义的理解、结构关系和对联常识的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成语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下成语对联不恰当的一组”,然后分析所给对联中成语的结构。A项,“守株待兔”和“缘木求鱼”都是目的关系;B项,“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都是补充关系;D项,“情深意重”和“志同道合”都是并列关系。这三项对联很工整。C项,“平分秋色”是动宾关系,而“大相径庭”是偏正关系,上下联对得不工整,可用“独占鳌头”。故选C项。‎ ‎6.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和它们的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被反复歌咏。下列诗句所咏节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 ‎②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 ‎④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 ‎⑤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 ‎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 ‎⑦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A. ①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②⑦/③④⑥/⑤‎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⑤/③④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和它们的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被反复歌咏。下列诗句所咏节日归类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诗句中的内容和节日的特点辨析。①②都是除夕,“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源自陆游《除夜雪》,“屠苏”“桃符”与除夕有关;“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源自白居易《除夜》,“守岁”“临春”与除夕有关。③④⑥‎ 都是端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源自殷尧藩《端午日》,“艾符”“蒲酒”都与端午有关;“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源自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午日”“楚词”与端午有关;“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源自舒頔《小重山•端午》,“沅湘”与屈原有关,而屈原与“端午”有关。⑤是中秋,“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源自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霜华满地”与中秋圆月有关。⑦是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源自欧阳修《元夕》,“元夜”“灯”等都与元宵节有关。故选A项。‎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zhào) 踯躅(zhú) 肄(sì)业 方枘(ruì)圆凿 B. 猗(yī)郁 夹(jiá)袄 一椽(chuán) 溘(kè)然长逝 C. 蕈(xùn)菌 敛裾(jū) 庐冢(zhǒng) 蓊蓊郁郁(wēng)‎ D. 匏(páo)樽 荫(yīn)庇 愆(qiān)期 否(pǐ)极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肄业”的“肄”应读yì,“肄业”是指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肄”是“学习”之意。C项,“蓊蓊郁郁”的“蓊”应读wĕng,“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D项,“荫蔽”的“荫”应读yìn,(枝叶)遮蔽,荫蔽。故选B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8.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秋日边马思,武夫不遑宁。(鲍溶《秋思》)‎ B.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不奈君王容鬓衰,相存相顾能几时。(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 C. 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D.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中“令”是形容词,美好,善;“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令”,让。A项两个“遑”都是“空闲,闲暇”之意。B项,两个“存”意思是“慰问,思念”。C项,两个“可怜”都是古今异义词,可爱。故选D项。‎ ‎9.下列有关教材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来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 B.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叙议结合、前后照应、以叙为主。如,开头记叙仆碑之上“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但今音谬言“华”,结尾议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汉代《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称“乐府双璧”。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做的诗也称“乐府诗”。‎ D.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蔡元培先生先是简短开场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明自己的计划,结构清晰,中心突出,是演讲辞的典型范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教材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叙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重在说理,这篇文章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前面的记游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铺垫。故选B项。‎ 二、书写题 ‎10.朱熹《诗集传》有云:“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请将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美观;标点占一格。‎ ‎【答案】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将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美观;标点占一格”,然后把题干中提供的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书写在田字格中即可,注意题干的要求。‎ 三、默写题 ‎11.请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卫风•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女主人公每天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2)《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户庭无尘杂 (6). 虚室有余闲 (7). 诵明月之诗 (8). 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夙”“寐”“靡”“犹”“户庭”“虚”“诵”“窈窕”等。‎ 四、古诗文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为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 下阙先写高天的明月由山头下来,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后写明月是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吸引而来,并用月影代替月亮,解释生动巧妙。‎ C. 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明月,青山貌似傲慢却充满情意,明月高洁又善解人意,他们是词人独居时的知心朋友。‎ D. 这首词意境开阔,音调悲怆。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13. 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夜夜”表明游山逗留不止一日,明月夜夜听读,实则是表达自己夜不能寐。‎ 月夜诵读《离骚》,有力地抒发了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爱国之情和被贬独游的孤愤之情,同时也有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意。‎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音调悲怆”错误,“悲怆”意思是“悲伤”,词中借山和月来自写,将山品与人品相融,借助明月、青山来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而非“悲怆”。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分析结尾两句的意思,再结合全篇理解其情感。“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这两句意思是“这山头明月夜夜来到这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理解结尾情感,要抓住“夜夜”和“明月”来分析。从词中来看,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解答本题,考生要抓住明月听诗人读《离骚》这一想象,再结合对典故本身含义的理解,结合注释“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为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忧愤之情、爱国之情、感谢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 穷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终 D.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 ‎15. 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 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 C. 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 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17. 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14. A 15. B 16. B ‎ ‎17. 1)(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2)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颓然就醉”中“颓然”如解释为“衰败”,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意思是“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此处“颓然”是古今异义词,形容人物的醉态,意思是“东倒西歪地的样子”,故选A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段话是说“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然后根据句意、句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一”是“四望”的结果,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知”是动词,宾语是“是山之特立”,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故选B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客观的笔调”错误,从甲文中来看,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而非客观所见。故选B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我们”;“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踞”,蹲坐;“数”,几;“遨”,游赏;“土壤”,土地,指地域;“衽席”,坐垫、席子。第二句中,“禁”,禁止;“是”,代词,这;“藏”,名词,宝藏;“适”,享用;前两个“之”,代词,指自然景物,第三个“之”,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点出写作对象,突出表现了苦瓜的外在特点,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 文章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指苦瓜是美和苦的结合。第⑩段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则是感悟到了人生的美苦并生。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C. 文章托物言志,写苦瓜外表之美难以形容切开也是美的,意在告诫人们做人要追求外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D. 文章语言清新淡雅,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细腻的情感,由厌吃到苦瓜到嗜吃苦瓜的转变反映出对人生世事苦乐相杂的感悟。‎ ‎19. 文章围绕“苦瓜”展开,请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0. 作者在第②段是如何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1)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再写吃苦瓜的经历,表达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 ‎(3) 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 ‎ ‎20. 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达对苦瓜的喜爱。⑤运用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⑥运用对比,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进行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意在告诫人们做人要追求外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阐述了美与苦共生的道理。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围绕‘苦瓜’展开,请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看文章一共几段文字,围绕“苦瓜”写了哪些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即可。文章一、二、三段由苦瓜的外在写到内在,写苦瓜之美,表达自己对苦瓜的喜爱;第四段开头说“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这是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吃苦瓜的经历,第四段是怕吃苦瓜,而第五段往后写爱吃苦瓜,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九段开头说“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这又是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看苦瓜树以及买苦瓜的经历,由此引发作者“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的感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第②段是如何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分析该段的内容,看写了哪些内容,使用什么手法。第②段共四句话,第1句“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是从视觉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仿佛是白玉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第2、3两句运用联想与衬托手法,“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这是以玉雕来衬托苦瓜;第4句运用对比手法,“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进行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 ‎【点睛】本文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分析时,一方面要顺着作者对于“苦瓜”的描写思考,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要顺着物的线索和情的线索索进行梳理分析。总体思路是:由情线发端,接着物线、情线并行,再到情线突现,最后物线、情线合而为一。‎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六、写作 ‎21.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一篇记叙文。‎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种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世间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触摸文字的温度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写的文字就能透视出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既有内在深邃的思想,又有外在达观的行为。接触文字、触摸文字、感触文字,时至今日,也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却有种恍如昨日的感觉。‎ 文字的温度是悲凉的,诚如这秋天的落叶。中专毕业后,我参加工作便被分配到离县城较远的一处烟站工作。那时候,烟站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每个人的精气神竟然如此高涨。还记得,保管老李头不服输与青年人比谁扛烟包扛得多,记帐员小谢满嘴里哪里来的那么多诙谐的话语,统计员小王得理不饶人的咄咄逼人,可如今,他们为什么却不在了呢?望着身边的同事不幸地离开人世,我心中是悲凉的。因为,在我与他们的接触中,当时他们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幸福的,乐观的,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没有作别的形式,就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悄然离去。我用文字记录下这种感觉,写下了一首小诗《相聚》,“是谁抢走了第一把扫帚?/是谁擦响了又一天的黎明?/是谁将晚饭做得这么可口?/是谁让我捉襟见肘先想起你的名字?……/谁会想到/今天怎是这般的别离/本是风雨同舟的日子/我们已各奔东西/每一个人的身影/恍惚而又清晰/每一个人的笑貌/深沉却不敢提及/我知道/因为别离/更懂得相聚的珍惜/因为付出/更懂得奉献的价值”。纪念他们,是因为他们都曾帮助过我,甚至打击过我,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或者打击,让我一步步成长、一步步从艰难的日子跋涉而过。‎ 文字的温度是火热的,诚如对工作的执著。2000年一个夏天,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卖稽查人员。为了学习办案文书,我向同事借了一份标准的办案文书抄写,边抄写、边思考,直至将办案文书的各种规范格式、注意事项熟记于心;为了获取案件线索,我与同事们一起或者轮流蹲点守候,或者早出晚归,或者路堵路查,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凝聚着专卖人员的大量心血;为了总结提炼办案经验,在领导的督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考究办案文书,调查办案人员,提炼办案经验,及时将一个个小小的“豆腐块”发表在行业网站或者东方烟草报上,那种发表后的欣喜若狂别人难以体会。就这样,凭着对文字的一份热爱,2009年,我走上了办公室文字秘书岗位。那时候,我从简短的工作信息开始学习,边学习、边写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各位老前辈总能给我以认真的批改,哪里需要修改,哪里怎样修改,哪里为什么修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所有这些,都为我不断成长进步提供了坚固的基石。‎ 文字的温度是平和的,诚如与文字爱好者们的相遇。每一个地方,总有这么几个人喜欢搬弄文字,因为他们对文字从内心深处是热爱的,但他们更知道这种热爱对他们来说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付出。遇见文字与遇见朋友是多么的相通,迎来了一个新的笔友,又送走了一个老的同志。有的是因为耐不住文字的寂寞,有的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有的确是因为基层一线营销工作的需要……可细细想来,岗位难道真得那么重要?如果不在文秘等需要写作文字的岗位上,只要怀着一份对文字的虔诚,不是一样可体会写作的幸福,一样能够沉浸在那种对文字的愉悦与满足感吗?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对文学的探讨,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文字的揣摩,在生命的历程中,因为文字,让我们曾经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将心连在一起,一起高兴着你的高兴,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在岁月的沉淀中,空留下曾经拥有的最美好的记忆。而今,我也知道,我对文字的热爱不会改变,但我文字的把握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总归不是科班出身的农家子弟,能够与文友们相伴一程,走到现在,我已经很释然了。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像同事们一样,离开我所挚爱的文字岗位,到更需要我的地方去,我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因为,毕竟,我已经与文字相聚了这么多年的时光,该来的时候,要来,该走的时候,就走。‎ 一撇一捺,成就了一个人;一横一竖,开启了几片天?文字,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内心。只要有梦,我还会揣着文字上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种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材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世间万物都有温度,同时举出例子,“大地山川,鸟兽虫鱼”是来自自然的温度,“一种手势、一个眼神”是来自人的温度,“甚至文字”这是来自书籍、来自文字的温度,这就提供了写作的范围;第二部分指出温度的力量,“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冷暖”可以是具体的肉体的感知,也可以是内心的精神的感知,“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这是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感受。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温度”。再来理解“温度”的含义,“温度”,指冷热的程度,指热度,既可以是肉体对环境的感知,也可以是心灵对人生世事冷暖的感受程度,可以是对他人的精神世界(真、善、美)的感动程度,还可以是心灵深处生发的对人生、生活的热情程度。由上述分析可知,考生可以围绕“温度”来选材立意,可以采取添加的方法来化大为小,如“凤凰花带给我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爱的温度”“掌心的温度”“幸福的温度”“一碗牛肉面的温度”“冬日的温度”“母爱的温度”等等。要注意的是,行文中的温度应是虚指,可以由身体的温度上升到心灵的温度,不能仅仅立足于身体的感受。材料中的三句话构成有机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及理性,几个角度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综合,要紧密联系温度,体现出景、事、情、理、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展示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思考和评判。具体写作时,可记叙可议论。可以说古论今。可以写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的冷暖感受;可以叙写成长中的点滴,写出背后的情感意蕴和对人的影响;也可以谈如何使周围的人感到温度,或者如何保持理性的冷静。‎ 参考立意:‎ 感受爱的温度;幸福的温度;人情的温度;心灵的温度;文字的温度;感知世间冷暖,领悟人生况味。‎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所给材料比较简单,审题没有难度,考生只需选取与“温度”相关的内容来写即可。文体上,本题没有限定,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时,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