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 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遒劲的楹联:“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庄严 幽远 徘徊 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怀旧固然美丽,然而时过境迁,《葫芦兄弟》的导演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如今观众的口味将其进行改动,以适应观众市场的需要。‎ B.脱贫梦,中国梦。干部搭好台,贫困户唱好戏,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必须树立新理念,不能越俎代庖,事事代劳。‎ C.朴实的莫言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谦逊赢得了大众对他的敬重。他的微博中,满是热心粉丝的溢美之词。‎ D.近年来,随着“微信”这种能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被广泛应用,曾是“香饽饽”的综合服务软件“飞信”已成明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读者》这个节目采用参与者先讲述人生故事,让情感达到高潮点之后,再来朗读文艺作品,抒发情怀的模式,突破了只是读书这一局限。‎ B.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C.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D.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 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孜孜矻矻,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24 版)‎ ‎5. 下列对“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C.任何时期的文学所操守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D.当今社会,文化“创新”改变了文化传统的发展方向,维护古老的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西方各种文化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媚外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以西方文化逻辑来表述中华民族历史。‎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对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的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文化传统的守成、创新问题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有关古代批评家的引用论证方法。‎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为了讲清楚区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标准,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指明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创新,而崇洋分子是生搬硬套。‎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 举:推举 B.其周急待人如此     周:周济 C.尹公故遮拜涉 故:所以 D.令涉自系狱谢 谢:谢罪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莫之夭阏者 B.涉乃侧席而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君威已足矣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岂以一吏易之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四、(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划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译文: ‎ ‎ ‎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1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2)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琵琶行》)‎ ‎(4)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 。 (《陈情表》)‎ ‎(5)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6)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地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得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 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14.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3分) ‎ ‎15.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回来探望您……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3分) ‎ ‎16.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4分)‎ ‎17.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4分)‎ 六、(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 离别时挥手流泪,重逢时拥抱落泪;失败时伤感流泪,成功时兴奋落泪;被误解时委屈流泪,受肯定鼓舞时感动落泪。谁没有流过泪?风雨波折是成长,擦干眼泪,我们依然坚强。‎ 请你以“那一次,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 答案:C 【解析】A.莘(shēn)莘学子 B.博古通今 D.曲(qū)径通幽 ‎2. 答案:B ‎【解析】庄严:庄重而严肃。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悠远:①离现在的时间长。②距离远。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 答案:C ‎【解析】A项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符合语境。‎ B项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符合语境。‎ C项 溢美之词:过分夸赞的话 不符合语境。‎ D项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符合语境。‎ ‎4. 答案:A ‎【解析】B项 “主要原因是……”与“是由……诱发的”句式杂糅。 C项“通过”与“使”介词使用不当。D项 “其他公司领导”歧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5.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信息是根据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的信息筛选整合而来,表述正确。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一段第二句的后半部分,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理解,从原文看,“问题”是指第一句所说的“关键问题”,此项正确。C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两句话重新组织的,与原文内容吻合,选项正确。D项,混淆是非,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中第六句话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原文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项错误。‎ ‎6.【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错误,以偏概全,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中第一段的第三句、第四句。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其成功的根本标志是“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第二段,意思与原文吻合,理解正确;C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三段的第四句、第五句,理解正确;D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最后几句话,理解正确。‎ ‎7.【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此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一段,原文讲“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B项,从原文看第一节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因果论证这三种论方法,表述正确。C项,错误,于文无据,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没有此信息。D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二段。‎ ‎8.C(故:故意)‎ ‎9.D (A助词,的/代词,它 B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C 介词,对于/介词,比 D介词,因为)‎ ‎10.C(错误在于“导致其死亡”的说法,根据文本是家奴逃跑;另外,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 ‎[]‎ 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武帝时,祖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送丧的礼物都有一千万以上,妻子儿女一起接受,借此来营造一份家产。当时又很少有人守丧三年。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推辞并归还了南阳郡送的丧礼,并在父亲的坟墓旁造房子守了三年丧。因此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守丧完毕,许多地方的人都请他去担任属官,追慕他的官宦子弟络绎不绝。大司徒史丹推举他能治理混乱的地方,让他担任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听到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 专门拿赈济施舍穷人和解救别人的急难作为自己的要务。有人设宴请原涉,原涉刚到里弄的门,客人中有一个人说原涉所认识的一个朋友因为母亲病逝而呆在家里。原涉立即前往探候。家里人都在哭,原涉进去慰问,询问丧事的准备情况。这个人家里一无所有,原涉说:"只管打扫和沐浴更衣,等着我。"回到宴会的主人那里,对宾客叹息说:"母亲死了不能埋葬,我怎么忍心享受这顿酒席。希望撤去酒席。"宾客都争着问应该怎样做才行,原涉于是侧着身子坐着,削竹片子作为记事牌,详细地记下所需的衣服寿被棺材,一一吩咐宾客准备。这些宾客分头购买,到日落时分全部准备齐了。原涉亲自检查完毕,对宴请的主人说:"希望能接受您的赏赐。"已经一起喝完了酒吃完了饭,只有原涉一人没有吃饱,就载着棺材等物件,率领宾客前去办丧事的人家,替丧主把尸体装棺入殓劝慰家人,把丧事全部办完了。原涉急人之困,对待别人都像这样。‎ 原涉派仆人到街上买肉,仆人仗着原涉的气势和屠户争吵,用刀砍伤了屠户,然后逃跑。当时,茂陵的太守是刚上任的尹公,原涉没有去拜访过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知道原涉是有名望的豪强,想当众惩罚原涉来整顿风俗,派了两个官吏紧紧地看守着原涉。到了中午,仆人还没有出来,看守原涉的官吏便想杀原涉再离开。原涉非常困窘不知该怎样做。恰好原涉约好一起扫墓的朋友的几十辆车到了,都是豪强,一起去劝说尹公。尹公不听,这些豪强就说:"原巨先的仆人犯法,让原涉打赤膊自己捆着,用箭射穿耳朵,到衙门前谢罪,这对你的威望也很够了。"尹公答应了。原涉谢罪完毕,又穿好衣服走了。‎ 更始帝的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求原涉与他相见,对原涉大为器重。曾经捣毁原涉坟墓房舍的那个原茂陵县令尹公,现在做了申屠建的主簿。原涉本已不再仇视尹公。当他从申屠建的官府出来时,尹公故意迎上去拦住拜见原涉,对原涉说:“改朝换代啦,不应当再怀着怨恨了!”原涉说:“尹君,你为何专把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啊!”原涉因此而被激怒,便派宾客去刺杀了主簿尹公。原涉打算逃走,申屠建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宾客把此话传告给原涉,并让他去自首投狱,向申屠建谢罪。申屠建同意这样办。于是,宾客们便乘着几十辆车一同送原涉去监狱。申屠建派兵途中拦截,在车上将原涉拘捕,护送的车辆一时分头疾驰逃散,于是当即就将原涉问斩,头颅被悬挂到了长安市上。‎ 四、(16分)‎ ‎11. 答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2.‎ ‎ 答案: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是故”“无”判断句式各1分)‎ ‎13. 答案: ‎ ‎(1)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4)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 (5)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6)吾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14. ①写出了槐花的含苞待放,暗示了作者惆怅的心境;(1分)②引出下文对外公的回忆与思念;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④与结尾“等待槐花开”形成呼应。(写出两点给2分)‎ ‎15.比拟,写出了槐花盛开时节外公家周围美丽的景色(1分);写出了我假期回乡探望外公的欣喜(1分);引出了外公“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的形象,也与下文外公的衰老、离去形成了对比(1分)。‎ ‎16.因为槐树盛开的景象曾经是作者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心灵的帷幕上(1分);而此刻作者已经把外公的影象存入了记忆里的,成为了最美的写意画卷(1分);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深切怀念与不舍(1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17. 槐花盛开的时节渲染了温馨的画面,也见证了作者与外公相处的美好时光(2分);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思念;(1分)也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照应(1分)‎ ‎18.作文:‎ ‎【写作提示】简单叙述“流泪”的经过,表达对人生的些许感悟。有叙有议,还要有情感的抒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