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7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它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职志。狄尔泰认为,人文学术包含了事实、命题、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其中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人文学术除了它的知识以外,它还会包括一种与价值、理想、规则和塑造未来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判断和命令系统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学术,强调学问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此即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所谓“为己”,即“因心以会道”,“以美其身”。马一浮也说:“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学问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历代儒者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延续,学术得以发展。‎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先是器物,再是制度,然后是学术文化。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呼吁中一步步向西方学习,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崇拜比西方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各式数据库相继开发、完善。这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式,对人文学术研究造成极大冲击,使技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所谓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是指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虽然人文学术也离不开事实和知识,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的部分和层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借用和影响的限度,不能无视人文学术的本质。可悲的是,当今的人文学术研究在自然科学的技术理念的影响下,恰恰以文本、典籍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以探究客观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目的。‎ 以笔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为例,翻开相关学术期刊,百分之八九十的论文是探讨诗人生平事迹、作品本事、版本目录等的考据文章,而对于诗歌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创造“美”,去呈现诗人的情感状态、价值取向、艺术追求、心灵律动乃至民族、时代精神,则往往语焉不详。形成这种格局的直接原因,是研究者在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模型的量化评价体系驱动下急功近利的心态。正是有感于诗歌研究的日益技术化,有学者疾呼:“像孩子念诗那样回到诗歌本身。”‎ ‎(摘编自《人文学术与技术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术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责任和宗旨。‎ B.国学大师马一浮把知识、才能与学问的层次、性质分开来,认为知识、才能是凭借、依赖,学问要自己证悟,全凭自觉。‎ C.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的“为己”之学,强调为学的目的在于学者通过内心对“道”的体悟来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D.人文学术所包含的事实和知识,也可以部分地“技术化”地处理,但人文学术更应注重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数据库的发展,对人文学术研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提供了便利,也造成了极大冲击。‎ B.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人的生活而沦为技术性工序,从而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 C.狄尔泰把人文学术分为事实、命题、价值判断三个层次,而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它又在认知过程中影响前两个层次。‎ D.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学术文化三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科技过度崇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技术性工序的操作下,人文学术深受其创,本应成为精神家园、理想世界的人文典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被浅薄化、狭窄化。‎ B.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模型的量化评价体系使诗歌研究者急功近利,这导致研究者大多写考据文章,而精神层面语焉不详。‎ C.当下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较为突出,人们注重对诗人、文本的考证,忽视了诗歌“美”的真谛。‎ D.“像孩子念诗那样回到诗歌本身。”该学者意在呼吁研究者应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发掘出诗歌最本质的人文性。‎ ‎【答案】‎ ‎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人文学术所包含的事实和知识,也可以部分地‘技术化’地处理”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是“人文学术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的部分和层次”。‎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B项“人文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人的生活而沦为技术性工序,从而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表述因果倒置,原文是“人文学术研究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当下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较为突出”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的意思是“以笔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为例”,并未强调“尤为突出”。‎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①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②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丧期满之称。‎ B.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D.“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B.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C.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已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D.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 ‎(2)“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 ‎【答案】‎ ‎4.B ‎5.D ‎6.A ‎7.(1)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歧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 ‎(2)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如果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是侯景乞求朝廷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歧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敕许之”是对事件的回应,作为一读;“求遣召”是盟约后的另一件事,要在后面断开;“固执”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主语是傅歧,必须断在一起。因此判断B项正确。‎ ‎5.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年号不能任意改换”的表述错误。年号可以任意改,只要皇帝想改就可以改,古代因发生天灾或有重大喜庆之事常改年号,称“改元”。‎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的理解曲解文意,“帝遂从之”的原因是听从了朱异等人的议和主张。‎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得分点。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句“固”解释为“坚决”,“坐”解释为“获罪”,“竟”解释为“最终”,“如期而反”的省略。(2)句中“丧师”解释为“兵败”,“使”解释为“如果”,“固执”解释为“坚持己见”。之后在此基础上翻译整句,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备注】【参考译文】‎ 傅歧是建威将军傅琰的孙子,在梁做官,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县始新令的官职。‎ 有个人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歧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歧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歧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歧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歧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上报告。傅歧后来(任职期满)离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外。‎ ‎(傅歧)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歧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歧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歧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地位仅次于朱异。‎ 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歧却说:“魏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如果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对京城的包围,回到原驻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与侯景)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歧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等到和侯景订完盟约,城中的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歧对众人说:“贼率兵叛逆,难道有求和的道理吗?”等到侯景背叛盟约,没有人不感叹佩服傅歧的。不久有诏书下达,因为傅歧勤勉辛劳,封为南丰县侯。傅歧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侯景攻城)京城内城失守,傅歧带病突出包围,死在家里。‎ ‎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登上望海楼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8.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颈联分析“高妙”的表达技巧,两种即可。‎ ‎9.请指明全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8.比喻,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生出清凉,足以消暑;动静结合,风吹雨声为动,月照寒霜为静。渲染出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 ‎9.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为诗人登上望海楼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写景,“高妙”之处在于“风吹”“月照”的动静结合,“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的想象或比喻。考生还要分析出技巧的表达效果。‎ ‎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诗眼是统摄全诗的点睛之笔,考生要能够准确找到诗眼。诗人在杭州刺史任上招客,夕阳中登上望海楼招朋友夜饮,“夕茫茫”的“夕”,“东望”的“望”都能传达诗人的盛情,都可以界定为诗眼,考生要能作出诗眼是如何统摄全诗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借云和鸟两个意象来暗示自己归隐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后,又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而在无穷无尽的天地间遨游,真正做到无所待。‎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四字短句描写家族无人、形单影只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了解名篇抒发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准确表述。要注意易错字:(1)岫、倦,(3)茕、孑。‎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又越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地缩短了。‎ 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 孙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吃黑高粱面馍;看借来的课外书;在城里的各个地方转悠。这天下午劳动,全班学生在学校后面的一条拐沟里挖他们班种的地。不到一个小时,孙少平就感到饿得头晕眼花。好不容易熬到快要收工的时候,他们村的润生突然来到他眼前,说:“少平,我姐中午来找我,她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润生说完这话,就又回到他挖地的地方去了。‎ 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而且还叫他到她二爸家去!‎ 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而最主要的是,润叶姐小时候和他大哥一块耍大,又一起念书念到小学。后来润叶姐到县城上了中学,而哥哥因为家穷回村当了农民。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去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他想他如果不去,就太对不起润叶姐了。如果去,他又感到有点惧怕。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先不去润叶姐二爸家吃饭。等他在学校吃完饭后,过一段时间,他直接到城关小学去找润叶。这样既见了润叶姐,又可以不去她二爸家。‎ 孙少平这样想着,拿着两个黑馍走到了他宿舍的门口。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显然在等他回来。少平一下子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倒是润叶姐走上前来,仍然笑着说:“我让润生叫你到我二爸家去,你怎么不来呢?”“我……”他不知说什么才对。‎ 润叶姐敏捷地一把从他手里夺过那两个黑馍,她把馍放在他碗里,说:“走,跟我吃饭去!”“我……”少平还没反应过来,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上跟着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 不一会,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盘子放在方桌上,然后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不要怕,好好吃,我知道你在学校吃不好……”她拿着木盘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感谢润叶姐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否则他吃这顿好饭会有多别扭!等到他放下碗筷,才意识到自己吃得太多太快了。‎ 这时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节选自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论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描写的篇幅有限,人物也不多,但展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场景,读者从中了解到特定时代中人物的社会活动,足见作家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生活非常了解。‎ B.润生对孙少平说的话使得小说叙事生出一点波澜,有利于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紧紧抓住特定的季候和天气特点来叙写故事,大量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叙事线索。‎ D.孙少平本不想去田润叶家,可还是碰见了她。小说以这一巧合式的情节安排,更好地刻画了田润叶这一人物形象。‎ E.小说写到孙少平收到田润叶塞给他的粮票,并流下了动情的眼泪,暗示孙少平一直过着贫苦的物质生活。‎ ‎(2)整体考虑小说情节,为小说选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并陈述你的理由。‎ ‎(3)小说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文本具体论述。‎ ‎(4)有人说,孙少平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代表了作家对“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的深刻理解,有人说,田润叶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她是小说的关键人物。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自选角度加以论析。‎ ‎【答案】(1)AB ‎(2)标题:做客。理由一:全文情节围绕“做客”展开,分别写到“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三段情节;理由二:小说以孙少平到田润叶家做客为主要情节,正是在这段情节中,孙少平诚恳朴实、自尊又自卑的性格侧面得以展现,田润叶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也得以体现。‎ ‎(3)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故事氛围。开头描写说明是仲春时节,气候转暖,春意渐浓,暗示故事氛围由低沉转为明朗;以景物变化暗示人物心理转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暗示孙少平从苦难的生活中走出,内心见趋温暖,重获青春活力;突出小说主题:景物的明暗变化,人物的心理转变都揭示了一个道理,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天气的寒凉终将结束,万物复苏后,人们也将获得精神的力量。‎ ‎(4)解读一:孙少平是主要人物。理由一:小说主要以孙少平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透过一位少年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夹杂孙少平的个人感受;理由二:小说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孙少平的形象,重在表现一位少年从惶恐到自卑再到轻松舒畅的内心转变,突出少年的成长和成熟;理由三:小说重在讲述一位普通少年的做客经历,他虽然吃不饱,但广泛阅读,默默承受生活之苦,从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故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一面,揭示孙少平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人性光亮。‎ 解读二:田润叶是主要人物。理由一:文章以孙少平的回忆来表现田润叶为人和善、友好、知书达理的一面,表现人情之美;理由二:文章抓住“请少平吃饭借故走开”和“临别时塞给他粮票”两个细节来集中展现田润叶体贴、心细的人性光辉;理由三:孙少平正是在田润叶的帮助和关怀下摆脱困境,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暖意,感受到人情的美好,并被其深深感动。作者正是在田润叶这一普通的人物身上寄托了真善美的理想,体现人文主义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大量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叙事线索”的理解错误,“大量的景物描写”只是在小说的开头集中出现,后文偶尔出现,不能成为小说的线索;D项“这一巧合式的情节安排”错误,“孙少平碰见了田润叶”,是田润叶在宿舍等他,而不是巧合;E项“暗示孙少平一直过着贫苦的物质生活”的理解属于无中生有,这种推断没有任何依据。‎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干设置规范,很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节选部分的内容是:在景物描写后,孙少平劳动,润生告诉孙少平田润叶让他去二爸家吃饭,孙少平心里纠结没去,田润叶来找他,吃完饭后田润叶给他粮票。可以说,小说的主体内容是围绕“孙少平到田润叶家做客”展开的,而人物形象在“做客”的前前后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做客”是一个恰当的标题。‎ ‎(3)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本篇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景物描写,考生要分层作答。开头的气候转暖,春意渐浓的环境,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外,也暗示故事氛围由低沉转为明朗;结尾的环境是“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个环境描写表现了孙少平的精神变化,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考生要依此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表明观点,选定一人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然后阐述理由。如果选择孙少平,就从“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的角度分析,小说以孙少平为叙述主体,对他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他表现了平凡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如果选择田润叶,可以从田润叶所表现的为人和善、友好、知书达理的人情美方面作出分析,解读她在孙少平那里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情怀。‎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马踏飞燕的创作者______________,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展现了骏马凌空飞腾、急速奔跑的雄姿。‎ ‎②一般的题画诗往往赞颂画家的技艺高超,郑板桥的题画诗却______________,他将自己孤高的人品和坚韧的形象融入其中。‎ ‎③对于司空见惯的人事,散文大家、文化学者任蒙____________,他的历史散文视野宏阔,笔法引人入胜,以多维的视角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历史走向。‎ A.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独出机杼 B.独出机杼   匠心独运   别具一格 C.匠心独运   独出机杼   别具一格 D.匠心独运   别具一格   独出机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别具一格”的意思是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②句是用郑板桥的题画诗和一般的题画诗的风格比较,应用“别具一格”;“独出机杼”是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符合③句“写文章”的语境;“匠心独运”的意思是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①句“马踏飞燕”的艺术品创作的语境应使用“匠心独运”。‎ ‎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显示,近两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增长值有所下调,低于1993~2013年均值。‎ B.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获得成功。‎ C.这本画册精心地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英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让我国数百万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智能化在减轻学习负担、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功能强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一个;B项,“凡是”“不少”句意矛盾;C项,“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结构混乱,“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不能界定属于什么句子成分,可将“选配了”改为“选配的”。‎ ‎ ‎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                                                      。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远、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A.夜空中飘来荡去的狗的声音,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 B.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 C.夜空中飘来荡去着狗的声音,远远近近的村庄被连在一起 D.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远远近近的村庄被连在一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依据句式一致的原则,由前文“此时狗语大作”的提示,横线处应以“狗的声音”作为主语,排除A、C项;“远远近近的村庄被连在一起”暗换主语,排除D项。如此就可以确定B项是最合适的。‎ ‎ ‎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     ①     。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      ②       。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      ③      。‎ ‎【答案】①经常被误认为就是有知和无知的区别 ②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 ③也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句由后文“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的提示,应填“有知和无知的区别”的内容;②句要注意“不在于”“如果不明事理”的语境提示,可填“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 ”;③句依据前文“不明事理”和“聪明和糊涂的区别”的暗示,围绕“糊涂或愚蠢”进行填写。‎ ‎ ‎ ‎16.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项复习,需要落实基础背诵,强化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读懂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的两个阶段,然后围绕重点,第一阶段落实,第二阶段综合和强化。依此组织答案,但要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 五、作文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观点一:“一枝独秀”固然动人,可不及万紫千红;“独当一面”诚然神勇,却不如众志成城。‎ 观点二: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 观点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悲怆……‎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三则材料综合表达出了对立统一的观点,考生要综合三则材料的整体意图进行立意。材料一的“可不及万紫千红”“却不如众志成城”提示要合作;材料二的“却也离不开‘独处’”“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 提示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材料三的“寂寞自在”“高风亮节悲怆”提示要辩证地看待乐观的问题。因此考生在立意时要有辩证的思维,可从有自己的个性也要融入社会,要辩证地看问题等角度思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