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 【新大纲】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考情分析 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 2016年高考全国卷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2017年高考全国卷 II卷 I卷 III卷 卷Ⅰ 卷Ⅱ 1卷 2卷 3卷 塞壬的歌声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艺术是什么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留住乡愁 理解概念 理解语句 √(3分) 筛选信息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结构思路 √(3分) √(3分) √(3分) 归纳要点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概括观点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文常考考点,2017年高考天津卷单独设题,其他试卷将此考点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综合命题趋势。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考点梳理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在练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论述的具体事物、谈论的某个问题或涉及的某个人物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即明示信息;二是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即隐含信息。对这两种信息我们都得在阅读中提取,准确地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非常重要。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的,有的则是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这样三点要求:(1)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观点的原因;(3)能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三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把握的命题角度。 “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要领: 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应用查找到的有关词句与选项对照,辨别、比较、筛选,通过分析进行取舍。 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论述类文章,语意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 一是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 二是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 三是抓行文思路。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 2.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 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 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 3.从试题信息入手 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 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答案】C 2.下列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极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中表述为“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答案】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