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推荐作品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推荐作品1

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翔(xiáng)鸟   获骋(chěng)   鹧(shú)鸪 B.红藕(yǒu) 玉簟(diàn) 罗裳(cháng)‎ C.锦(jǐn)书 须臾(yú) 绸缪(móu)‎ D.柁(duò) 杳(yǎo)悠悠 吹襟(jǐn)‎ ‎【解析】 A鹧:zhè;B藕:ǒu;D襟:jīn。‎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两个“独”字都当“独自”讲。A.鉴:①照,②以……为借鉴。C.易:①变换,②替代。D.骋:①驰骋,句中指大展宏图,②放开,敞开。‎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B )‎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B.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4.下列都是出自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作语句,对其表现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化虚为实 B.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刘克庄《一剪梅》)——对比、反问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拟人手法 D.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周文璞《一剪梅》)——通感、比喻 ‎【解析】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构不成对比关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根据每首诗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五绝”和“七绝”。‎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唐初有“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甫评其作品为“‎ 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D.晚唐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其爱情诗成就尤高,如《无题》诗等。‎ ‎【解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不是新乐府。‎ ‎6.下面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写的是忧从中来,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环顾四野,忧思难排。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B.《杂诗十二首(其二)》写的是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C.李白的《越中览古》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写的是诗人对古代越国繁华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对其迅速灭亡无限惋惜,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解析】 “对古代……惋惜”不对。‎ 二、语段精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么而“忧”?‎ ‎【答案】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身仕乱朝,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常恐罹谤遇祸。诗人对魏晋时代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想说又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因此,满心忧愁,却又不便明言。‎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8.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案】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9.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答案】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于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物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 ‎10.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B )‎ 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 B.“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颈联描写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E.“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解析】 A项,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B项,“阑”是将尽的意思,“宦情多欲阑”应为“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1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先直接抒写为官有所祈盼的心情;②继而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写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留恋;③最后用典故表达为了生计不得不告别隐逸生活前去为官的矛盾纠结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_“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四、高考热点 ‎15.用“如果人文知识分子”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镜子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泉水滋养自己并哺育他人,灯盏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如果人文知识分子都能像它们那样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的思想。‎ ‎【答案】 如果人文知识分子都能像镜子那样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像泉水那样滋养自己并哺育他人,像灯盏那样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的思想。‎ ‎16.下面是某文学社开展“寻访诗仙”文学风采活动的构思框架,请你根据这个构思,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为全体社员介绍本次采风活动的安排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100字。 ‎【答案】 各位同学(文友),大家好。本次“寻访诗仙”采风活动大家要事先查阅资料,了解诗仙,并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行装。采风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和诵诗会,活动结束后每人交一篇习作参展。‎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_①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__②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_③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案】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__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_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说法,意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足以战胜自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此沾沾自喜,骄傲自豪。其实,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是“自然”之子,难道非得一个“战胜”一个不可吗?人与自然能不能和谐相处呢?‎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自然中。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摆脱偏见,放弃对其他生命的敌视,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要认真反思:人在战胜自然的道路上是否走过了头?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还应对“人定胜天”的观念与“壮举”大唱赞歌?‎ 写本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笔,也可以在小处落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今天,还可以预示未来。如果写议论文,要条理清楚,说理充分而有力度;如果写记叙文,要从言行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索;如果写想象作文,可以从外星人或某种动物的视角审视人类的行为,呼吁切实保护地球这个人类惟一的家园。‎ ‎【佳作赏读】‎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作“征服”了呢?爬上山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个人准备了一年半载,满载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时,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你征服了高山,而应感谢高山允许你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则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只用3分钟就能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花几百万年才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证明自己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我联想到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轮船隆隆驶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作力量。‎ ‎【名师点评】 ‎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本文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独到见解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从而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