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殷代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难以预知的各种自然灾害是当时人类的最大威胁,“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就是他们艰难生存的历史写照。所以,周初的德治体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德治的三个原则,即“应时”“应和”“应戒”——从人与天时来看,要“应时”;从人与天命来看,要“应和”;从人与天灾来看,要“应戒”。‎ ‎“应时”即人的活动应顺应天时节令。因为在人类早期社会,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与对自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践经验,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安排生产的一个重要规范和原则就是做到应“时”。‎ ‎《尚书》开篇《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在历法的制定中体现了将日月星辰的周期变化与动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模式。春分的划定,在天依据的是昼夜的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在地表现为动物开始交配繁殖,对应人的活动则是开始播种。夏至的划定,也是依据的昼夜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夏至在地面的表现是动物的羽毛稀疏,对应的人类的活动是迁到高处居住。秋分和冬至的划分也是依据的昼夜与星体的变化,秋分在地面的标志是动物开始长出新的羽毛,对于人类而言,可以回到平原居住;冬至在动物身上体现为有密厚的羽毛,人类要居住在室内。 ‎ 在对四季的划分中可以看到日月星体的运转—动物的生长—人的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时期,时令是指导和支配人类安排实践活动的准则,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保障。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二月东巡,祭祀岱岳;五月南巡,祭祀南岳;八月西巡,祭祀西岳;十一月北巡,祭祀北岳。‎ ‎《尚书》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变化紧密联系,在初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倡导应时而动。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之前都会举行仪式祭祀天地,这就是对自然的敬畏,西周之后更是如此。吸收了商纣失德逆天的教训,周王朝重视礼制,礼制其首即礼天,要求人们敬畏天命,应时而作。 ‎ ‎“应和”即为崇德。在《尚书》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人与物关系是否和谐是判定一个人(君主)是否有良好道德的重要标准。例如,尧之德表现为通过“亲九族”而“协和万邦”;舜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文王之德在于“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以求“咸和万邦”;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安民”“恤民”是《尚书》评价君王德行的又一重要标准。例如,尧帝“克明俊德”,并通过“敬授民时”而使九族、百姓、万邦乃至“黎民于变时雍”。“安民”“恤民”是在因“天命靡常”意识产生后而忧位、忧君推演出来的道德命题。‎ 对于君主而言,道德还具有更深层的重大意义,即君主是否有德更进一步关系到天命的变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君主如果失德就会失天命,只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守天命。“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原因在于商纣失德被天命所抛弃。周武王将商纣王沉溺酒色、残暴虐杀、昏庸、奢侈等失德行为看作是对上天的不敬,而他自己是根据天命来判断商纣是有罪的,“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商纣失德,是天命要诛杀他。如果不顺应天命将其诛杀,那么罪与商纣同等。‎ 通过圣王治理社会的历史可以看出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殷人在把权力看作是祖先神恩赐的背景下提出了道义的正当性,以自己“明德”的途径与天命相关联,把德行看作是天的本意。“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佑助,只有仁爱的君主才能获得民心的归附。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惠民。而在德治中,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和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才是民得以生、王之为王的前提条件。‎ ‎“应戒”即强调有德之人应顺应天道,不做失德之事。《尚书》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失德不仅会引起天命的更换,还会招致天灾。“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天命”一度曾被人们视为是不可抗拒的,“顺天道”“明祖道”成了君王是否有德的评判标准,“天命”成了天道运行的法则,尊“天命”就必须要顺“天道”。需要指出的是,《尚书》中的“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尚书》中的“天命不僭”“格知天命”“祈天永命”,殷商诸王的“率民以奉天”都很清楚地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天命”敬畏。‎ 君主之德贯通天地,关系到鬼神及万物的存在状态。君主之德与天灾和万物的生存状态相关联,在有德的君主的管理下,鬼神及万物都得以安宁,不会出现天灾。如果君主“肃”,雨则适时;君主“乂”,晴则有时;君主“晢”,暖得时;君主“谋”,寒得时;君主“圣”,风顺时。相反,君主失德则会出现天灾。君主、卿士和百官对社会的治理与自然环境有规律地孕育万物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 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据《尚书·胤征》记载,掌管天文历法的羲氏、和氏失德,沉湎于酒,扰乱历法,于是就出现了天体运行失常的情况。在当时看来,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失德,其危害比烈火还要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天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都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 ‎(摘编自李青唐《从〈尚书〉观周初德治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生存状况,促使周初的德治体系提出了德治“应时”“应和”“应戒”的三个原则。‎ B. “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 C. 惠民是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认为使民得以生才能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 D. 《尚书·胤征》羲氏、和氏失德导致天体运行失常的记载,反映出古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的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舜帝基于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择月出巡山川,祭祀四方,可见在人类早期社会,“应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 B. 商纣失德失民心,是天命要诛杀他。所以,周武王君臣同德度义,应天顺民讨伐商纣,将其诛杀,就不会被天命所抛弃。‎ C. 《尚书·泰誓》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君主是否有德关系到天命的变更的道德的深层意义。‎ D. 《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制定历法,证明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是“应时”之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时”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与今天人们对“时”的认识异同互见。‎ B. 《尚书》中记载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可见“天命不僭”的思想在古人观念中的重要性。‎ C. 古人认为,君主通过道德与天命 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对社会的治理符合一定的规范,不失德,就不会招致天灾。‎ D. 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与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有关。‎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惠民是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认为使民得以生才能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中“认为使民得以生才能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因果倒置,原文是“而在德治中,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和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才是民得以生、王之为王的前提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项,“商纣失德失民心,是天命要诛杀他。所以,周武王君臣同德度义,应天顺民讨伐商纣,将其诛杀,就不会被天命所抛弃”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原因在于商纣失德被天命所抛弃。周武王将商纣王沉溺酒色、残暴虐杀、昏庸、奢侈等失德行为看作是对上天的不敬,而他自己是根据天命来判断商纣是有罪的,……商纣失德,是天命要诛杀他。如果不顺应天命将其诛杀,那么罪与商纣同等”。‎ C项,“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证明了……”错,应是“对比论证”。‎ D项,“《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制定历法,证明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是‘应时’之举”表述错误,两者不能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原文有“‘应时’即人的活动应顺应天时节令。因为在人类早期社会,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与对自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尚书》开篇《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在历法的制定中体现了……”、“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古人的‘时’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与今天人们对‘时’的认识异同互见”中“与今天人们对‘时’的认识异同互见”与文无据,文中并未出现此信息点,整篇文章就是就古代而言,没有今天的信息,所以不能的出异同互见的结论。联系现实思考我们今天也应该应时而作,古今于此应该是一致的。‎ B项,“《尚书》中记载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可见‘天命不僭’的思想在古人观念中的重要性”表述错误,由原文可见,“《尚书》中记载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体现的是“应时”,而“天命不僭”体现的是“应戒”。‎ C项,“古人认为,君主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对社会的治理符合一定的规范,不失德,就不会招致天灾”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尚书》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失德不仅会引起天命的更换,还会招致天灾”。‎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生活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摘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英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01月19日06版《光明日报》)‎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值得反思。‎ B.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D. 三者都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 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C. 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D. 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6. 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 5. B ‎ ‎6. ①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②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③让科学家成为时代的明星,成为年青一代崇拜的偶像;④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让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对青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本题B项,“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强加因果,且错误,前两段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如材料一“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C项,“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错,据“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可知,应是对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分析。D项,“三者都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错,材料二关注的是“科学家的魅力”“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并给出解决办法“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三者材料的观点各有价值,材料二、三“有失偏颇”理解有误,“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过于绝对;C项,“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人作辩解”理解有误,材料三“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应该各司其职;D项,“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评论就没有价值”过于绝对。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据材料一“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材料二“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 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可总结出“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据材料三“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 可总结出“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据材料二“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可总结出“让科学家成为时代的明星,成为年青一代崇拜的偶像”;据材料四“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可总结出“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让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对青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 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 若有就给我站出来! 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袄蹲到了羊圈边. ‎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 ‎ 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 ‎ 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 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C. 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D. 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8.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运用倒叙手法。小说先是展现老长泰清早巡山的护林员形象,然后叙述老长泰年轻时勇敢杀狼为民除害的故事。②故事情节突转。成为护林员后老长泰热衷打猎,但后来出人意料地坚决不打了,然后交代原因,情节波澜起伏。③结尾出人意料。老长泰两次与偷猎者交锋,保护了山林并获省政府奖,但却以他不去省城领奖结尾,耐人寻味。 ‎ ‎9. ①统领故事情节。老长泰年轻时打了不少野兽,后来做护林员,为了保护野兽同各种盗猎分子坚决斗争,故事的主体是心灵的救赎。②丰富人物形象。老长泰外表粗矿,但内心细腻,性情淳朴,救赎的过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暗示小说主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个人享受和私利猎杀动物,大肆掠夺自然,引发读者思考人类需要怎样的救赎。‎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理解错误,长泰去打狼是因为桂英说“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本题开头1——3段写老长泰带着“黑豹”巡山,4段开始回忆他年轻时的事,是倒叙手法;4——12段写他热衷打猎,13——16段写他不再打猎,交代原因,情节上形成突转,波澜起伏;17——21段写他护林,21——22段写他获省政府奖,但却不去省城领奖,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本题可从情节方面答,统领故事情节,但是分析时要按照情节发展概括内容;从人物方面答,丰富人物形象,也需要具体解释出如何丰富,增加了哪些内容;从主旨方面答,暗示小说主旨,注意要把主旨概括出来。‎ ‎【点睛】小说情节结构解读(一)常见结构⒈单线型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后记)⒉复线型结构:明线,暗线。⒊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欧.亨利”式笔法。结尾处出其不意揭示真相,出人意料,回扣前文,一切又在情理之中。5、摇摆式,俗称“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曲折。(二)结构安排技巧。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 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 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 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 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 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 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南徐州把情况奏报朝廷,朝中官员看到麦铁杖每天早晨都在,不相信他们的奏报。‎ ‎(2)我战死之后,你们将会富贵,只有忠诚与孝顺,你们一定要努力践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在卫士们退出的时候,用百金悬赏,招募人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铁杖出来接受任务,带着诏书前往,第二天早晨及时回来复命。皇帝说:“确实是这样,铁杖抢劫的事是很明显的了。”句中,“求人”(意味招募人)的目的是“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因而,“求人”应与后句连接,而与前句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信然”的“然”字后面一般有停顿,同时与“为盗”结合语意不通,据此分析可排除B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A项,“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解说错误,隋唐时犯罪者及其家属没入官府服役,并编入特殊户籍,称官户;宋代时的官户才指官宦人家。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他预感获胜无望”分析错误,“吾荷国恩,今是死日”这是一心赴死而非“预感获胜无望”。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奏,奏报;恒,一直,都。(2)尔,你们;诚,忠诚;孝,孝顺。‎ ‎【点睛】参考译文:‎ 麦铁杖是始兴人。勇猛而有力气,能一天走五百里,跑起来可以赶上奔马。性格狂放不羁而且喜欢喝酒,喜欢结交朋友,看重信义,平常以捕鱼打猎为生,不经营产业。陈朝太建年间,与人聚集在一起做盗贼,广州刺史欧阳頠俘获他献给朝廷,麦铁杖被没收成为官家奴仆,被安排给皇帝撑伞。麦铁杖常常在退朝之后,步行一百多里,在夜间到达南徐州,翻城墙入城明火执仗地抢劫。第二天早晨返回,赶在上朝时间仍旧撑伞。像这样十多次,被抢财物的人们认出了他,南徐州把情况奏报朝廷。朝中官员看到麦铁杖每天早晨都在,不相信他们的奏报。后来南徐州又多次奏告麦铁杖抢劫,尚书蔡徵说:“这是可以验证的。”在卫士们退出的时候,用百金悬赏,招募人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铁杖出来接受任务,带着诏书前往,第二天早晨及时回来复命。皇帝说:“确实是这样,铁杖抢劫的事是很明显的了。”皇帝爱惜他勇猛敏捷,告诫了一番后便放了他。陈朝灭亡后,麦铁杖迁居到了清流县。遇到江东造反,杨素派麦铁杖头戴草把,在夜间浮水过江,窥探贼营中的情况,全部侦察清楚后回报。后来再次前往,被贼兵捉住。贼帅李棱派三十个军士押送他,绑着送给高智慧。押到庆亭,押送的军士们休息吃饭,可怜他饥饿,解开他的手给他饭吃。麦铁杖夺取军士的刀,乱砍押送的军士,把他们全部杀尽,一一割下他们的鼻子,怀揣着回去,杨素十分惊奇。开皇十六年,麦铁杖被征召到京城,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仍然跟随杨素北征突厥,加封为上开府。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在并州造反,麦铁杖又跟随杨素进攻杨谅,每次作战总是身先士卒。升职为柱国。后来在一次上朝时,考功郎窦威嘲笑他说:“麦是什么姓?”麦铁杖应声答道:“麦和豆(窦)没有不同,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窦威非常羞愧,无言以对,当时的人都认为麦铁杖机敏聪慧。麦铁杖自认为受到深重的皇恩,常怀尽忠报国之心。在辽东之战时,麦铁杖请求做前锋。将要渡辽河,铁杖对他的三个儿子说:“你们应该准备浅黄色的衣衫。我蒙受国恩,今天是为国捐躯的时候。我战死之后,你们将会富贵,只有忠与孝,你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等到渡河时,桥未完工,离东岸还有几丈,敌军大批涌来。麦铁杖跳上岸,与敌人作战,被杀死。隋炀帝为他痛哭,赎回他的尸体,下诏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 “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 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 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15.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C 15. ①想象。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③夸张。“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的修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由“寒”字可知,“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分析错误,应为“意境凄寒,表明诗人心境孤凉”。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诗尾联“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容,诗人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斩钓竿”说明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捎云竹”,极言竹之高,用了夸张的手法;“竹”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了诗人追求高尚节操的情趣。‎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水之湍急咆哮、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为拜访名师艰难远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鼎铛玉石 (2). 金块珠砾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当余之从师也 (6).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铛”“砾”“豗”“砯”“壑”“箧”“屣”。‎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________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在不断演变。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关人士希望知识界人士能通过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以_____而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用户享受知识普惠所带来的益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 )——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2018年11月15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抖音公开课”教育扶贫活动,深度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_______的形式向当地学龄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抖音上______的科普内容,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够“走出”深山,去探索外部世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薪火相传 简明扼要 寓教于乐 妙不可言 B. 口耳相传 短小精悍 寓教于乐 妙趣横生 C. 薪火相传 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 妙不可言 D. 口耳相传 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 妙趣横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B.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知识原有的高深、祜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义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C. 短视频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D.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从而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B. 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知识的沉淀与传播 C. 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D. 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是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空,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口耳相传: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或流传。该空所在句子意在强调传承方式,应选“口耳相传”。‎ 第二空,简明扼要:形容说话、写文章简单明白,能抓住要点。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由“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可知,应选“短小精悍”。‎ 第三空,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结合语境,该空强调“形式”而非“内容”,应选“寓教于乐”。‎ 第四空,妙不可言: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该空后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语境,此处形容“科普内容”,应选“妙趣横生”。‎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 A项,中途易辙。“知识……印象得到改变”部分将主语换成了“知识”,原句主语是“短视频”。‎ B项,成分残缺。“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前缺少介词“以”。‎ C项,搭配不当。“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中的“使”为使令性动词,”内容”既做“使”的宾语又做“传递”的主语,而内容给观众不合逻辑,残缺处置的介词,应把“使”改为“将”。‎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结合选项及文意可知,括号后的句子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的进一步解释,补写的句子后半句应以“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结尾,由此可排除B、D两项;A项语意不通,前半句的主语是“最大价值”,与后半句不搭配,排除A项。‎ 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以下四组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 两朝开济老臣心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D.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四组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 A项,朝代/晋朝。‎ B项,通“背”,背叛/加倍。‎ C项,吝惜/通“薆(ài)”隐藏,遮掩。‎ D项,都是“安稳”的意思。‎ 故选D。‎ ‎21.以下四组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组 A. 泽被后世 同舍生皆披绮秀 B. 抑本其成败之迹 盖亦反其本矣 C. 察邻国之政 察其志之所存 D.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 及贞病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四组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 A项,覆盖|“被”通“披”,披上。‎ B项,推究|根本。‎ C项,都是“了解”的意思。‎ D项,惭愧|病症 故选C。‎ ‎22.大宋可谓是词人的天下,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一不是震惊当世的文学大家,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人,并结合他们的作品及经历,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看法。(字数50-80字)‎ ‎【答案】1、一代文豪苏轼,生性洒脱旷达。被贬黄州后,面对赤壁美景,放下心中块垒,高吟大江东去,尤其“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的开阔胸襟,激励了后世多少不得志之人。 2、辛弃疾可谓是悲情英雄,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一代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柳永的一生,是风流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正所谓才子佳人,杨柳岸,忍把浮名换浅斟。4、李清照将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宗主”的地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无愧于“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首先要熟知作家作品及平生主要经历,联系的作品要能体现其主要风格或品格。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创就一词两赋,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旷达;柳永的婉约风格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文人傲骨;辛弃疾是南宋铁马,一生寄意恢复,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最终“可怜白发生”;李清照国破家亡但“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的《夏日绝句》至今脍炙人口。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度”可以理解为气度、法度、限度、知名度、透明度等等,甚至它可以作动词,指使众生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到达自在的境界。‎ 对于“度”,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根据上述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凡事皆有度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这些民谚都是在讲“度”的。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 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例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过度就要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哪能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过了,超过是适用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有“度”才有“和谐”。‎ 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 您瞧,“度”难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吗?守度难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吗? 许多事本身很难评价其正确或是错误。“度”的这一边,事就做对了,一过了度,事就做得不对了。记住,凡事皆有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意境对“度”有了较好的解释:“度”可以理解为气度、法度、限度、知名度、透明度等等,甚至它可以作动词,指使众生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到达自在的境界。写作要求:谈谈对“度的认识。审题立意:首先“度”作名词时,有气度、法度、限度、知名度、透明度等多个意思,由此可以立意:做人要有气度;对人对事要宽容;凡是都有法度;要姿态做人做事;凡事不可过度,没要适可而止;知名度会不会成为人炫耀的资本;政府为民做事要有透明度……“度”都动词,立意为:度过阴霾;用心度过人生的劫难……体裁要求: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即审题的全过程。2. 材料作文中的“要求部分”分析:(1)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整体感知。(2)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片段来思考,或一个角度去切入,并深入挖掘。(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对行文范围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写任何内容都是离题的。3.‎ ‎ 新材料作文所举材料的类型:(1)文字材料类。社会时事型:新闻事件、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故事寓意型、故事事理型、多则故事型。理论观点型: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观点型、名言警句寓意型。(2)非文字材料类。漫画类。对其分类的解析:1、社会时事型。倾向指最近时间阶段所发生的生活、校园、家庭等方面的有意义或有争议的热点的社会新闻时事或故事,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2、文学作品型。材料一般依托一个已经成型的文学类作品,如寓言、故事、诗歌等,材料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和哲理性。充满寓意和思辨色彩的材料,能启发学生对生活有一些哲理思考。所给的材料是一则或多则。3、理论观点型。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非名人名言的材料称之为“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再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这类材料有的是对理论观点和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有的是经过若干提升,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观点材料。这类材料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可以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