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一学期学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期初测试卷 第I卷 一、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许多人虽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但却进入到了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写博”而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大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其“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 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播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1.下列与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后,新诗创作虽然有了大众的参与,却出现了写诗的人也没有兴趣读诗的怪现状。 B.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 C.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包括平民在内的人们均可参与其中。 D.新诗的“写作时代”,让许多人进入到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使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才能承担起诗歌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一种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做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和提升诗歌创作。 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真正喜欢阅读新诗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 B.现阶段,中国新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总体上显得不够,需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 C.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文字较少,因为诗的写作不能心血来潮,而需要大力加以提炼提纯。 D.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从事新诗创作的人大幅增加,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大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⑪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⑫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⑬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⑭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激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4.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直接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5.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析。(6分) 6.请谈谈对第④段画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稍迁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 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二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挫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注】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太宗为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和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则称为卒。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这些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至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取胜,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曹操《短歌行》中引古起兴,婉转吐露求贤才而不得时日夜思慕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沉吟至今”。 (2)长亭送别,古人多以深秋景象渲染悲凉气氛,寄情于景。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一诗中女子对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 (4)《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 ”。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 ,功在不舍。 (6)《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凫水 辐辏 黼黻 饿殍遍野 自愧弗如 B.恐吓 烜赫 褐色 曲高和寡 荷枪实弹 C.桅樯 崔嵬 圩堤 诿过于人 韦编三绝 D.恪守 客栈 坎坷 溘然长逝 顷刻之间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致命的灭顶之灾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 B.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名牌产品是一座城市的“亮点”,能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 D.经销商与生产厂家互相勾结,将一些原本就卖不出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拿着补贴进行销售,牟取暴利。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4分) A.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使具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此次参加党的十八大的代表共2270名,名额比十七大时增加50名,主要是考虑要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同时也考虑到五年来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有所增加。 D.今年,北大校长推荐对学业成绩的要求比往年高,由去年的全年级前5%缩至1%,因此,媒体对于北大校长推荐、领军计划变为“掐尖”的质疑声颇多。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梁实秋说:“人类最高的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需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 ——某中学某班班训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学期初考试答案 l.A(原文有“有些写诗的人”“无大兴趣”的限制。) 2.B(“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忽略了原文中“浅表层次”的限制。) 3.C(“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不等于“诗的写作不能心血来潮”,“诗歌的文字较少”与后文也不是因果关系。) 4.E 3分,A 2分,D 1分;B、C不给分。(D项中“直接印证”说法不当,应为“侧面印证”。B项中“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理解浅显,也不正确,是写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C项中的“洪亮”显然与文中的“沉稳”“悠扬”相矛盾。) 5.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这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意思对即可,6分) 7.D(解答断句题目,可从各项不同的停顿点入手,然后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间岁以来”“戎事未息”句意完整,其后均应断开,排除B、C。“固城垒”“积刍粮”结构完整,句式相似,其后均应断开。排除A,选D。) 8.C(“迁”指调动官职,升官或贬官。) 9.B(“常常出错”表述有误。文中有“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即王显因为机务繁忙偶尔犯错误,不是经常犯错误。) 10.(1)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革做弓弦,弓弦浸湿后松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 (2)况且现在西部边境不安宁,如果北部边境的部落与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就不可估量了。 11.C(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12.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思想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13.(1)青青子衿;但为君故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B (A项,“殍”读“piǎo”,其余读“fú”;B项,都读“hè”;C项,“诿”读“wěi”,其余读“wéi”;D项,“坷”读“kě”,其余读“kè”。) 15.A(灭顶之灾”与“致命”重复) 16.D (A.宾语中心语残缺,在“伟大复兴”后加“的历史进程”。B.语序不当,应为“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C.句式杂糅,应为“据……最新数据”或“有关……数据显示”。) 17.【审题立意】角度一:忙与闲,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角度二:做一些闲事也无妨。角度三:忙碌也是一种享受。 参考译文: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封藩王时,曾在他身边供职。王显性情谨慎耿介,不喜欢过分亲近,从未踏入集市店铺。太宗即位,逐渐提升为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被授予军器库副使,升为尚食使。八年春,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皇上对他说:“你的家族本是读书人,你少年遇到战乱失去就学的机会,现在管理我的机要事务,没有闲暇博览群书,能熟读《军戒》三篇,也可以免于见识浅薄了。”因而取出这部书并把道德坊的一处住宅赏赐给他。此后处于这个职位时间长了,军机事务更加繁多,王显有时失误,自讳过失始终不肯改正,皇上常当面告诫他。淳化二年八月,下诏加以严厉的责备,贬官任命为随州刺史。当时夏台、益部侵扰,王显上书说:“近年来,战事不曾停息,合适的做法是谨慎驻守,使城垒牢固,积聚粮草,然后审慎选拔有才能有勇气的人,交给他边疆重任,即使发生危急之事,也因一向有防御准备,对方又怎么能成为灾难呢?”咸平四年秋,加官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允许他因利乘便,见机行事。十月,契丹入侵,前锋过了威虏军。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革做弓弦,弓弦浸湿后松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 王显上奏说:“原先奉诏令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布阵,并接应援助北平控制据守的道路。没过多久,敌军骑兵已经越过边塞险要地设置的堡垒,我的前阵虽然取得胜利,终究违背了诏令。”送上奏章请求惩处。皇上发下亲笔书信,抚慰他不要忧愁恐惧。第二年,请求退休,不被允许。当时商议御驾亲征契丹,王显说:“严寒的冬季就要到来,敌人没有侵犯边塞,皇帝轻易行动,直达荒僻的边远地区,敌人尚未遇到,军队就先疲惫了。况且现在西部边境不安宁,如果北部边境的部落与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就不可估量了。如果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兵,加固城池营垒修整军队,也足以抵御敌人了。”契丹入侵,皇上商议御驾亲征。王显又陈述三条策略,说:“大军正在镇定,契丹一定不会向南侵犯,皇上只要驻留澶渊,诏令镇定出兵,会合黄河以南的军队,联合攻打他们就可以了。”不久契丹请求结盟。三年冬,患病,诏令使者带御医诊察治疗。第二年正月,允许返回京城。到达京城,过了两三日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