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传记的综合理解 Word版含解析
- 1 - 专题五|传记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课标卷试题均没有出现传记。 通观以往的传记考查情况,选文多是中国现当代在治学、科研、文化传承方面有 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自传或评传。考查形式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同,分综合选择 题和主观简答题,概括传主形象、品格、成就及成因等是热点。 微课 9 传记:读出传主情怀与人文素养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 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 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也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 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征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 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 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 活动范围等,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实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 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 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 的。 第四:表达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 一般来说,传记以通过记叙来说明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业绩成就为主;也有的 - 2 - 传记,在记述人物经历的同时加以评论,叙议结合,如上面所说的“评传”。 三、传记阅读“四要素”:线—事—理—情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 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要素,抓重点 内容。 四要素 (1)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 就”“经验”等。 (3)理——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四、传记的阅读技巧 传记阅读“5 步骤”:标—筛—寻—品—思 步骤一:标,就是标记出表现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 文章的线索。 步骤二:筛,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 为”“经验”等。 步骤三:寻,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出有关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 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 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 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 客观公允的评价。 步骤四:品,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 性格、理想的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 教益。 步骤五:思,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思考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 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 的情感态度。传记中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之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 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 - 3 - 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 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关键。因此,读懂这类 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三是思考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作用及相关 链接内容的作用。 |真题精讲| (2016 年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 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 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 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 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 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 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 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 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 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 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 - 4 - 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 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 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 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 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 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 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 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 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 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 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 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 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 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 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 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 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 5 -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 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读文示范] 一、标——标记出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相关的语句 请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陈忠实人生经历的时间性语句。 二、筛——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 为”“经验”等 1965 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文学生涯由此开始→1979 年发表小说《信 任》,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1979 年 9 月 25 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 年,出 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是其由业余作家到专业 作家的转折→1985 年,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1992 年,创作了《白 鹿原》,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三、寻——寻找出有关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 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主要受到以下几个 因素的影响:①西装事件的联想;②泰国之行的触动;③“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的影响。 这些因素其实就是当时陈忠实所处的写作上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这些因素, 陈忠实才想着超越原来的自己,实现创作上的突破,进而创作了奠定其文学地位 的《白鹿原》。 四、品——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品味其作用 这篇传记作者写到了传主“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这一细 节,主要是为了表现传主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实现精神的脱离。 五、思——思考作者详写 1985 年的陈忠实的意图 因为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陈忠实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产生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立表述,也说明陈忠实 是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敢于超越自己的人,正因为如此,才会有 “属于自己的句子”,所以详写 1985 年的陈忠实是为了题目和主旨的需要。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出生在陕西农村的陈忠实上中学时就萌发了文学梦,在未能如愿考上大学 - 6 - 中文系后,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小河边,继续着他的文学梦想。 B.40 岁那年,陈忠实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从此他走上了专业 创作的道路,工作单位换成了陕西省作家协会。 C.从 1985 年开始,陈忠实走上了重建自我的道路,他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 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开始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 D.陈忠实的《白鹿原》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 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李满星的这个观点很值得肯定。 解析:选 D D 项中对陈忠实文学作品的评价并非李满星的观点,而是何西 来对陈忠实的评价,可参看“相关链接”部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 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 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 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选 A B 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 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 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 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D 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 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 可以看出。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这句话其实是对传主陈忠实的评价。在作品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陈忠实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可见要着重从陈忠实的文学创新和成就分析作答。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 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 - 7 - 帜的文学经典。 考点一 传记的综合理解 传记阅读与其他实用类文本阅读类似,对内容的理解以综合选择题的方式呈 现。命题人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 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选项的命制不论是“概括”还是“分 析”,均围绕传主的人生轨迹、思想观点、精神品质、贡献影响、文本特征等 5 大要素进行。 |相关知识| 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看,传记阅读与新闻阅读题型一样,由两道四选 一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组成,选择题分值占整体分值的二分之一。因此, 选择题在传记阅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记选择题选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散点聚焦 散点聚焦,即将文中多处信息糅合成一句比较凝练的话。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①摘取原文中某一句或几句话的内容进行组合,对于原文信息变动不大。②将文 中某几段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拼接或替换。③将原文某段话或者某段话中的多个 句子的内容进行概括。 2.逻辑调序 逻辑调序,即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对文本的某几句话进行顺序的调 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因果调换。即将表示原因、结果相关的内容进行顺 序的调整。②主宾调换。将主语和宾语的关系调换。③品质与事件调换。即原文 先介绍传主的品质,再以具体实例证明,而选项先说具体实例再引出品质。 3.原文分解 原文分解,即将原文的某一句话拆解为多句话,有两种情况:①在分解处加 入适当的连接词;②将某一句话的解释分解到其前后句中。 4.诠释中心 诠释中心,即选项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有两种情况:①主旨概括;② 内容阐释。 5.合理推断 合理推断,即通过对原文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 8 - 由上述命题手法产生的选项错误依次为曲解文意、偷换概念、人为夸大、转 换失当、词语误用、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赏析不当。 |方法思路| |解题示例|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 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 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亲送他去 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 年 2 月,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 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 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 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 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 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 作 12 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 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 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然 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 9 - 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 20 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 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 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 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 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 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 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 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 29 万字的《中 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 元,1990 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 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任 “医药圆融”导师,2013 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 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 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 教 50 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 至 1990 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 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 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 年至 1998 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 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 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 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 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 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 30 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 到 2017 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 77 年了。在这 77 年的风风雨雨中,金 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 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 - 10 - 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 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 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 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 216 期的励志演讲)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 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 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 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 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思维流程] 第一步,分析选项定区间(见上文画线处) 选 项 第二步,切片比对,找敏感点 第三步,选项与原文对比、对敏感点 进行分析 A 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 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 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 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 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 此题考查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意,通 过与原文相关语句对比发现,这句话 是说金世元不仅学会了医术,也培养 了良好的医德。理解正确 B 这一选项与 A 项在文中的依据相同, - 11 - 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 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 天知” 是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 C 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 效 处 方 成 功 研 发 出 “ 射 麻 口 服 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 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原文是金世元“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 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以偏概全 D 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 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他以精 湛 的 鉴 别 技 能 和 丰 富 的 炮 制 经 验……,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相关文 字看,这段文字概括正确 [组织答案] [答案] 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 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 14 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 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 C.“文革”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 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本文简洁朴实,概括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只是因为金世元要求他的学生热 爱中药事业,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 [思维流程] 第一步,分析选项定区间(见上文画线处) 选 第二步,切片比对,找敏感点 第三步,选项与原文对比、对敏 - 12 - 项 感点进行分析 A 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 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 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 学经典 从原文看,这段文字介绍金世元 少年的学习情况,其目的是为下 文写其研究医药学、攻读中医典 籍做铺垫。理解正确 B 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 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 知识。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 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 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 此题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明显有 偏差。“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 统的中医药教育”错误。选项忽 略了两年的北京市中药讲习所 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的事实 C “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 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 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 五年的时间完成了 29 万字的《中成 药的合理使用》一书 虽然金世元在“文革”期间进行 劳动改造,写出了《中成药的合 理使用》一书,但不能说明“他 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 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 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 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 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 教 50 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 果结四方 “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 人才”的原因很多,不只是“因 为金世元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 药事业”。以偏概全 [组织答案] [答案] A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2019 年 4 月 24 日是中国第四个航天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 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四年前的今天,举国同庆首 - 13 - 个“中国航天日”。而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 迷的目光和翕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96 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 全部的生命。2016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10 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 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 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 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摘编自人民网《陈士橹:先生谢幕 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筑梦航天,拓路苍穹 1920 年 9 月 24 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陈士橹 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这 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的初衷。”陈士橹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1945 年 6 月,25 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 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 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 1956 年,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导致陈士橹 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 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 国留学生,也是 1956 年教育部选派的 100 名进修教师中最快拿到学位的人。他创 建的简捷计算机动力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 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扎 下了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 河。 (摘编自光明网《陈士橹院士:剑指苍穹 耕天探月》)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陈老师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敢于直言不讳。记得师兄南 - 14 - 英告诉我,陈老师有两次当众批评过人。第一次,是在 1987 年的一次硕士生论文 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 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 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他说:“做学术不能这么不严谨,你们今后是要为 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任的!”第二次,是在 1988 年的全国飞行力学学术会议上, 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 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老师听后,毫不客 气地对他说:“学术报告不能这么做呀,学术报告一定要有原创性!” 陈老师就是这样,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摘编自王志刚《今生的幸运——怀念我的导师 陈士橹老师》) 春风化雨,桃李葱茏 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华夏,著述等身满飞船。 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 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 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 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 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 56 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 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 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 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 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橹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编自《陈士橹: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16 年 4 月 24 日,为航天强国的梦想奋斗了一生的著名飞行力学专家陈 士橹与世长辞,所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 B.陈士橹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年时期目睹了当 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 - 15 - C.陈士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 氛围,但他也曾因为学生治学不严谨而对其当众批评。 D.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 56 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 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解析:选 A A 项,强加因果,4 月 24 日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并不是因 为陈士橹院士在这一天去世。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陈士橹具有开创性。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 “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B.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 业。他对祖国的信念、忠诚与热爱让人深受感动。 C.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同时也是 为了使文章更真实,内容更丰富。 D.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主要介绍了他的航空报国愿 望、求学经历以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 解析:选 B A 项,“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分析错误, 原文为“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选项扩大范围。C 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 和他人的评价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增添文采,而是增加真实性,让材料更有说服 力,更能体现传主的特点。D 项,“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 分析错误,材料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