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鹤壁高中 2022届高二年级第四次段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礼”之传统应在家风中承袭 ①中华民族尚“礼”。“礼”,是先贤们提倡的观念经两千多年的被选择、被认同后,铸成的 民族性格。 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礼记》中有这样 几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 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即 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鸟兽,是因为懂得“礼义”。 ③“礼”,对于个人而言,是规定品德修养、行为举止的具体要求;对于社会而言,是规范 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具体约束。“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公认的道德规范 来要求自己,回到礼义的规范中去。东方儒学讲求“吾日三省吾身”“知耻近乎勇”。马克·吐温说, 只有人是知道脸红的动物。诸如羞耻、尴尬之情,是“克己复礼”的心理基础。法律可以让人不 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④“礼”与“义”之内涵,诸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良好家风形成的道德基础,在千年的传袭中, 具体化为“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等铭文。 ⑤家风与家教,无形中培育着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通过口头方 式进行,更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西汉初年学者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有孟母“断织” 的故事:孟子小时不知努力学习,时常中断自己的学业。孟母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将自己 织机上将要织成的布割断,从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废”的道理。刘向《列女传》亦有著名的 “孟母三迁”故事。而家风对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则是通过无形的“熏育”,即如春风化雨、润 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 往大多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也有较强的爱的能力。而在一个天天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环 境里成长的孩子,其人格与心理很难不受负面影响。 2 ⑥其实,家教之重要性,还可以以马为喻。马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若把一匹幼马从小单 独饲养,长大之后才让它进入马群,由于它的社会性本能从未被后天诱导过,它就不懂得遵守 规则,容易成为“害群之马”。 ⑦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虽在时刻变动,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抛弃它的 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传统“礼”“义”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伦观、自然观、生命观,都应当成为 酝酿当下“家风”的珍贵的思想资源。 (李庚其《“礼”之传统应在家风中承袭》,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崇尚的“礼”,是先贤们提倡的观念经过时间的洗礼而逐渐形成的民族性格。 B.“克己复礼”就是要人消除自己的私欲,用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回到礼义的规 范中去。 C.良好的家庭教育,长辈的“身体力行”尤其重要,孟母“断织”的故事就是一个典范。 D.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因很少变动,也成为当下“家风”的珍贵的思 想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几段话,是通过对比论证,强调“礼义”对人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礼”对于规范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礼”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C.文章第五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阐释了家风与家教对培育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的重要 作用。 D.文章第六段用幼马的社会本能从未被后天诱导而成害群之马的事例来论证家教的重要 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他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应该用公认的道 德规范要求自己。 B.文章引用马克·吐温的话是为了说明诸如羞耻、尴尬之情是“克己复礼”的心理基础。 C.“礼”与“义”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千年的传袭中可以具体化为铭文等形式。 D.家风通过无形的“熏育”对人的道德和人格产生影响,和睦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人格和心 理都比较健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3 材料一: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 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共中央总 书记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 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与人民 群众利益攸关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今年,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全球粮食面临着巨 大的考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从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战略大局考虑, 必须坚决杜绝浪费粮食行为,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勤俭节约、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有着爱粮节粮的优良传统。厉行节 约,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是一种文明、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映射社会文明的社会风尚, 也是我们珍惜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然要求。勤俭节约,既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 与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摘编自人民网:《倡导节约之风 完善治理体系筑牢民生安全之堤》2020-8-21) 材料二: 、 (摘编自新华网思客:《减少“舌尖上的浪费”,近84%的网友支持这种做法!》)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开展“光盘行动”到出台相关文件整治浪费之风,餐饮浪费现象在一定 程度上有所改观。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餐饮浪费行为仍然存在,部分领域浪费现象禁而难绝。 有分析指出,究其原因是虚荣心、讲排场的社会风气使然,其背后则是缺乏约束性措施和惩戒 机制,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制止浪费行为。对于这一问题,总书记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法,一 4 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 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标本兼治”的部署如何得到有效落实更加值得期待。当前,全国各地多个 餐饮、烹饪协会接连发出倡议,号召餐饮企业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导消费者主动打包, 深入做好“光盘行动”。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中新社记者,根据政府和消费者 需求,把菜单设计成小份、中份、大份,对企业而言节约了成本。 从制度层面看,近年来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出台法案遏制粮食浪费,要求超市将剩余食 物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是食物银行,并可获得相应税收减免。观察认为,相关立法实践为中国提 供了良好借鉴与参考。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对中国餐饮浪费再“敲警钟”有何考量》2020-8-13)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制止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行动遵循。 B.受疫情的影响,全球粮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是我国重提制止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 C.勤俭节约,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我们要形成文明、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厉行节约,珍惜粮食。 D.调查显示,我国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不同程度的餐饮 浪费现象。约七成受访者认为在外用餐、在食堂就餐时浪费现象较严重。 5.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除了外出就餐,电视、网络节目中的餐饮浪费和外卖浪费正成为 餐饮浪费的新话题。其中,电视和网络节目中的餐饮浪费现象要比外卖中的浪费现象严重。 B.中共十八大以来,餐饮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虚荣心、讲排场的社会风 气使这一现象禁而难绝,其背后则是缺乏约束性措施和惩戒机制。 C.倡议餐饮企业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导消费者主动打包,深入做好“光盘行动”的 举措有利于减少餐饮浪费,但是对餐饮企业而言则有不利影响。 D.遏制餐饮浪费的立法意向,说明国家制度建设应因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完善。 6.制止餐饮浪费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5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 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 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 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 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 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 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 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 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 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 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 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 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 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6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 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 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 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 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 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 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 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 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 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 7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 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 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 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 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 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B. 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 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 象。“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 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 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8.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6分) 9.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太 常博士。 8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 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 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 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 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 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 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祔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 未足以报先帝。”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 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 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敕 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 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B.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C.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D.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B.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C. 祔庙,是指将死者附在祖先宗庙里进行祭祀。在本文中是指宋真宗死后祔于宗庙。 D. 朔望,中国古典文献中用朔、望、晦来分别指代农历的初一、十五和每月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 A.吕夷简一心为国,多有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 的言论,吕夷简认为这是有人故 意诋毁寇准,不应理会,应将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B.吕夷简政绩突出,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为严办有声, 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表示将要重用他。 C.吕夷简为人机巧,善于应变。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夏竦两位大臣,吕夷简实 则也曾依附太后,只是他应对圆融,不易被察觉。 D.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吕夷简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用 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2)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 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 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 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10 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 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 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 ”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 ” 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 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作者则用比 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 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 、 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 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 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过上了 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 没有 的好事,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总之,只要 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 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陈出新 鳞次栉比 五彩缤纷 坐享其成 B.推陈出新 星罗棋布 多姿多彩 坐收渔利 C.革故鼎新 星罗棋布 多姿多彩 坐享其成 D.革故鼎新 鳞次栉比 五彩缤纷 坐收渔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3亿多中国人民只要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 的宏伟目标! 11 B.只要 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 活的宏伟目标! C.13亿多中国人民只要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 生活的宏伟目标! D.只要 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 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横线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 C.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 元素,在怎样运动。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① ,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科学的词忆法就是利用图形,这已被学 界广泛应用。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在于它是间接 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的信息, 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 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 ② 。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 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 ③ 。 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君山银针”的五个特点,每点不超过 6个字。(5分) 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湖南岳阳洞庭湖中 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 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夏 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滋味醇, 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 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 78个小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 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四、写作(60分) 12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 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 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 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 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 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 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 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 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 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3 鹤壁高中 2022届高二年级语文第四次段考答案 20210104 1.C. (A项应该为“被选择、被认同后”铸成的民族性格;B项应该是“克制”而不是“消除”;D项应为“时刻变 动”而不是“很少变动”。) 2.B.(B项应该为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3.D.(D项“都”字太绝对化。) 4.B. (“主要原因”错。从材料一“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国计民生和 粮食安全的战略大局考虑,必须坚决杜绝浪费粮食行为”,可知,疫情等多种因素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5.C. (“对餐饮企业而言则有不利影响”错,从文中“对企业而言节约了成本”可知。) 6.①从制度层面看,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刚性制度对挥霍浪费进行约束 惩治。②从文化方面看,加强宣传教育,着眼文化建设,促使社会秉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化传统, 加强内在约束力。③从企业方面看,对餐饮行业进行规范化引导和管理,实行具体措施,有效落实“标本兼治” 的部署。④借鉴与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实践。(答对三点 6分) 7.B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 和情感的变化”错误。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小说是客观描述,并没有交待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 情绪、情感的变化。故选 B。) 8.①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 了他的疲惫与憔悴;②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 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等,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他有责任心;③语言描写: 通过他和林德顺、妻子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及生活上的拮据;④细节描写:“林 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节俭质朴。 9.①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 使故事更加真实;③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结合“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 声说:‘孩子死了’”分析,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全文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注重场景的细 节描绘。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结合“儿子说:‘我能踩着, 我能踩着……’”“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 14 蹦跳跳的游戏”“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等分析,小说写了男孩生命终结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 鲜明对比,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10.A. 11.B. (“知”不是代理、兼任的意思。) 12.B.(“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错,应是把名字记在屏风上。) 13.⑴死去的工匠,被诬陷成逃跑,(官府)收捕他们的妻子儿女。吕夷简请求皇帝延缓劳役,(皇上)听从 了(他的建议)。 【关键词:诬以亡命,被动/以亡命诬,状语后置,译为“官府用逃跑诬陷”也可;收系,收捕;妻子,妻子儿女; 从,听从/采纳,各 1分,句意1分。】 ⑵按照旧例,在郊外祭祀完毕,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范 例)。 【关键词:故事,按照惯例,按照旧例;郊祠,在郊外祭祀;迁,升迁(译为改任,无分);同列,同僚、 同事,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吕夷简,字坦夫,先祖是莱州人。考中进士,补任绛州军事推官,改任大理寺丞。祥符年间,改任太常博 士。 当时京城大规模营建宫观,在南方砍伐木材。有关官吏规定期限运集木材。死去的工匠,被诬陷成逃跑, (官府)收捕他们的妻子儿女。吕夷简请求皇帝延缓劳役,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上言:“隆冬牵运艰苦, 须等到河流渐通,用兵卒轮流运送。”真宗说:“看你的奏章,有为国爱民的志向啊。”提升为刑部员外郎。 寇准做了永兴判官,将罪犯施以黥刑并流放到湖南,道经京城,这些罪犯向朝廷告发寇准,说他要生事。 吕夷简说:“寇准治理地方急峻,这是想中伤寇准而已,应该置之不理,把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皇帝听 从了他的意见。吕夷简出使契丹,返回大宋,担任知制诰。两川饥荒,吕夷简任安抚使,改任刑部郎中、兼 任知开封府。他治事认真有声望,皇帝在屏风上记下他的姓名,将要重用他。 仁宗即位后,吕夷简晋升为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自迁移永定陵地,吕夷简查验处治,允恭被诛杀,吕 夷简以给事中参知政事,于是请求将祥符天书放在皇帝预筑的墓穴中。真宗附祭先祖宗庙,太后想按照宋真 宗生前的习惯,依宫中规制来布置服饰玩物,用银罩覆盖牌位。夷简说:“这不足以报答先帝。”按照惯例, 郊外祭祀完毕,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范例)。迁尚书 礼部侍郎,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5 皇帝开始与夷简谋划政务,因为张耆、夏竦都是太后所任用的人,皇帝都加以罢免,皇帝退朝后告诉郭 皇后。皇后说:“难道只有夷简不依附太后吗?只不过,他多计谋、善于应变罢了。”因此夷简也被罢为武胜军 节度使。等到宣布制令时,夷简正在朝会上领班,听到提名,大惊,不知原因,年中夷简复任宰相。 不久,吕夷简因风眩患病,皇帝亲自写了诏书:“传言胡须可以治病,我剪掉胡须赏赐给你。”三年春, 皇帝驾临延和殿召见吕夷简,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外,吕夷简坚决请求退休,最后他以太尉的身份退休, 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朝会。 吕夷简去世后,皇帝见到大臣们,流下了眼泪,说:“哪有像吕夷简这样忧虑国家,忘记自己的人啊!”追 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 14.D (“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15.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3分)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 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3分)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对苏轼似乎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从御史狱出来 被贬逐去黄州途中,过麻城五关作《梅花》诗二首,正是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那两首诗,都在借“半随飞雪 度关山”的梅花形象,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怨凄凉之感。到黄州次年,即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 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为此作七律一首,末两句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 魂。”正是指上一年所作的《梅花》诗。再过一年,又是今日,苏轼又作本诗,颇有乐在此间的味道。再往后 追述,元丰六年,苏轼写定《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前后三年连续复写,表现了诗人身处逆 境而能超然旷达并最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正是苏轼高不可及之处。 苏轼写此诗时,他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 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垦辟东坡;至黄州后续有新交, 诗酒唱和。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黄州新交朝夕相从的潘丙、郭遘。今天正月二十日想起去年的朋友送出 城,突然感觉到春意袭来…… 【鉴赏】首句起笔就是设想去年的“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当然是这位信使先自东门而入;现 在城居的苏轼一点感觉也没有,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呢?妙在不言中。但“忽记 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的吗?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 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 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曰:“三、 四深警”。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 么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 16 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 除的痛苦。似乎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了下边 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 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去年访故友陈慥, 有三位新交相送,春涌心头;今年出郊寻春,又有潘、郭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 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前的困境。 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指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 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起复奔走。最后这两句是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 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召我还京多操心。 纵观苏轼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遂使他一生陷于三十多年的灾难之中,但他仍是“随缘自适”。 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不知不死而贬去黄州,简直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 去莫留。”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不必坠。”后人敬仰他、纪念他,一 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16.(1)退将复修吾初服;唯昭质其犹未亏(2)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17.C (推陈出新:除旧更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革故鼎新: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 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星罗棋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五彩缤纷:指颜色 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 坐享其成:意思为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18.D (A 关联词位置不当,搭配不当;B 搭配不当;C 关联词位置不当。) 19.B (A项表引用;B项和文中都是强调作用;C项特殊含义;D项表反语。) 20.(6分)①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②难以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③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21.(5分)①历史悠久 ②自然条件优(生长环境适宜)③色香味俱佳 ④制作工序严(复杂)⑤功效较多【分 析】本题,“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可以概括为:历史悠久。“湖 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春 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优。“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 气浓,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壁黄色”可以概括为:色香味俱佳。“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 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 78个小时”可以概括为;制作工序严。“君山 17 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可以概括为:功效较多。 22. 材料由四则体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材料组成,第一则为日常生活材料,第二到第四则为时事材料。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四则材料分别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 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第一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引用的是生活中关于语文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通过老师 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忧心,体现语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的重要,即语文学习要求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 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只有学会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才能有效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二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引用钟南山院士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 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体现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即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第三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武汉32幅海报上各具特色的感恩美言给人带来的美的 享受与力量,体现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功能,即语文学习可以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第四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材料引用外交官耿爽完美运用国学精华进行外交活动的事 例,由网友的感慨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即语文学习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中国的文 化自信。 四则材料各有侧重,指向明确,阅读上不设难度,内容为日常生活和时事,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引 发学生的感触与思考。 【优秀范文】 何谓无用?实乃大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迅猛,各国大肆争夺高新技术人才,社会对理科相关职业的需求量大 幅上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观点随之而来。在海量信息面前,语文彷佛显得微不足道。 小陈同学所谓的“语文无用论”也随之衍生。 但是小陈同学,事实果真如此吗?语文当真无用?在我看来,所谓“无用”,实乃大用! 学习语文可以使思维更严谨、更理性。多少人认为语文随性而发,不具备严谨的逻辑,只是误人子弟? 这种荒谬的看法实在是对语文莫大的误会。贾岛曾为“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敲”而苦苦思索,甚至与韩 愈激烈讨论良久后决定用“敲”字。为求一字而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这种钻研精神难道逊色于哪门学科吗? 有了这种严谨态度,还会怕难成大事吗?又有多少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化身,多愁善感的代表?实则亦不然。 因为语文,我们体验到了本不可能体验到的生活。三毛身心流浪的疲惫旅途、海伦·凯勒与命运抗衡的不懈斗 18 争、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难农时……而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我们的眼中多了几缕明 亮,心中多了几分洞察,从而更清楚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因为见过太多,所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语文所 培养的这种理性而严谨的思维让我们更明达、更智慧。它推动着我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这向 我们证明着语文之大用。 而语文的意义不止于此。在我看来,语文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述的魅力,时而如幽兰清香之恬淡,时而如 仲夏繁星之璀璨,时而如花落水逝之哀婉,时而如旷野苍山之深厚。这种魅力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独特的美感, 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最近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人的点赞。“下个烟花三月, 一同登楼望春风”……32处美景,配上32句美言,使多少人潸然泪下,何以众人皆动容?自是语文触心弦。 语文可以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没有时间的局限,只是每每想起或触及,都会有意味无尽的感动,让 生活平添几分有温度的美。这种共鸣,好比苏轼所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即使时光悠转千年仍令人 为之绝倒;又或者是晏几道所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呢,引得多少深情人幽思;也可以是顾城口中的“我 却用它寻找光明”,尽管我们与他相隔甚远,对光明的向往也依旧穿越时空扎根心底。我们享受着语文带来的 美,在细细品鉴与感悟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对美的定义。我们的感情因语文而更充沛丰盈——即使如此,所谓 的“语文无用论”的拥护者——小陈同学,你还能说得出那一句“语文无用”吗?否定了语文之用的你,不也否 定了生活中每场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美吗? 语文,作为中国之根本,其作用、意义远不会仅仅局限在个人。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有一天,遥 远的古老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时,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民不战而胜 的时候。小陈同学,这些话你读来也会不寒而栗吗?即使这样,你所谓的“语文无用论”还立得住吗?有一天 你忘记了自己的母语,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按照西方的习俗生活着而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时,你还算中国人? 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法国后并不大屠杀,他们只是教法国人德语,这是因为文化入侵比武力入侵更有效果。历 史悠久、文明兴盛的国家那么多,却只有中国被称作五千年古国,是因为只有中国文化从未间断过。文化将 彼此区分开来。当一国之文化被另一国同化时,它们已没有本质区别。如都得在《最后一课》中所说:“亡了 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而语文就是我们的语 言,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有 之,请从嗣同始”的慷慨赴死,“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敢于求进……这些由语文衍生出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才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栉风沐雨仍屹立不倒的根本。语文无用?避国之震愆,保国之根本,促国之兴盛, 是为无用?谓无用者,真乃贻笑大方。 何谓无用?敏思维,美生活,兴国安邦,实乃大用! 点评:本文以“何谓无用?实乃大用”为题,直接而又强烈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说理逻辑清晰,论证深 入巧妙,思辨性强。文中多处反问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有力地反驳了“语文无用论”,震撼人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