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基于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审美性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代诗歌阅读——基于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审美性阅读 Word版含解析

- 1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基于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审美性 阅读核心价值·阐释 1.通过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反复 朗读,发现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 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文化视野。 必备知识·夯基 必备一 读懂诗家语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 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句中的“锦 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句 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前半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 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句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此句意为:在沉船 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句中的“曛”, 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前半句意为: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 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 - 2 - 3.名词作状语 如:①“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中的 “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 战场正在阅兵。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句中的“灰”“烟”:像 灰烟一样。此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句中的“贫贱”,形 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此句意为: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 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句中的“青”,就是将形容 词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此句意为:巍峨的泰山,到底多么 雄伟?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句中的 “绿”意为“使……绿”。此句意为: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 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句中的“悦”意 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此句意为:山光明媚,使 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神爽心净。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句中的“重”,意为 “以……为重”。此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 晚晴为重。 ②“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句中的 “轻”,意为“把……看轻”。此句意为: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 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 - 3 - 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 言时值得高度重视。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传。 ②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 东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刮起东风。 ④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 ⑤夜,名词 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 ⑥黄、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即“黄狗”“苍鹰”。 ⑦红,形容词活 用作名词,意为“红花”。 ⑧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暗淡无光”。 ⑨ - 4 -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二、语序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 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 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 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 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 境美就会大打折扣。 (3)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 倒与前面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 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 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 此安排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确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 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诗人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 三、空白省略 - 5 -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 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话省略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 精简为二十个字。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和自身体会进行合 理的想象,方能把诗中的空白补充完整,从而准确把握诗意。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意象组合中起 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连接 词语,这九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浓缩了诗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 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 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作者漂泊异乡的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1)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 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略对话主语:“试问”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作者本人;“却道” 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卷帘人”。此外还省略问的内容:海棠花怎么样?诗句意 为:(我)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侍女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②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诗句意为:京都富家子弟争先恐后送 锦帛,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2)指出下面诗句中的意象组合,并理解诗句含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6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将“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诗句 意: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 残月了。 四、互文见义 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收到经济笔墨、 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秦”与“汉”互文,理解为“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 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 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 利归来。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 (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经常相会。 (4)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客二人下马上船。 - 7 - 必备二 诗歌题材入门 一、羁旅思乡诗 特 征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 诗 标志 ①标题中多有“客舍”“登高”“望 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 夕等节日名称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 梧桐叶落、西楼、高楼、流水、井等 内 容 情 感 内容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情感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写法。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 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续表 教 材 链 接 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代表 作品 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晏几 道《鹧鸪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 8 - 兄弟》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 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人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境。 (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 酒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 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 倒、年老多病、飘泊他乡的悲哀之情。 (3)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和亲朋的思念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特 征 内涵 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 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 标志 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 名”等 - 9 - 内 容 情 感 内容 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和国运的兴衰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 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 教材 链接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赤 壁》 代表 诗人 与作品 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 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 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 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 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2)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答案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 深沉感慨。 (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 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三、咏物言志诗 特 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标志 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 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 形式为题目 内 容 情 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 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 手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教材 链接 于谦《石灰吟》 代表 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板桥《竹石》、柳宗元《早 - 11 - 作品 梅》、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前两句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绽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诗人 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操守的高尚品格。 (2)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南西北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 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 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3)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 牺牲的高尚精神。 四、送别怀人诗 特 征 内涵 古人送别之际,送别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 依依不舍之情为题材的诗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 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 - 12 - 容 情 感 情人送别等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 的。考生在答题时,要多角度去思考 常用 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 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 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 教材 链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代表 作品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 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 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 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 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 - 13 -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 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 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 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 可谓一箭双雕。 (4)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 的喜爱之情。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 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边塞征战诗 - 14 - 特征 内涵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 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 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 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 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 《关山月》《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 单于等 内容 情感 内容 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手法 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 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教材 链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代表 诗人 与作品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 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 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 杜甫《兵车行》等 - 15 -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 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 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 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 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3)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六、山水田园诗 特征 内涵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 材的诗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 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 五柳、明月、渔歌等 - 16 - 内容 情感 内容 自然山水与田园风物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 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 情(反衬) 教材 链接 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 代表 诗人 与作品 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 柴》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无限热爱。 (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17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 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3)王维《山居秋明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 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七、爱情闺怨诗 特 征 内涵 以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苦为 题材的诗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 叹”“闺怨”“幽恨”等字词或直接用“无题” ②常见意象:“眉”“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 雨”“寒月”“寒衣”“残梦”“如雨的泪”“春风杨柳”“雁声 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 容 情 感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 类 ②从妇女的角度写的闺怨诗,主要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 别离相思诗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续表 - 18 - 常用 手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诗人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 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主要起烘托感情、渲染气 氛的作用 ②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 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斜燕双飞、春 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教材 链接 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 代表 作品 温庭筠《忆江南》、王昌龄《闺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李清照《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 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 (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苹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主人公从 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 - 19 - 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 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 的思念与感伤。 关键能力·突破 考向 鉴赏诗歌形象 一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曲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 的《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就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塑造出来的形象。 2.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人物形象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创设 出来的。如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形 象,就是这种典型代表。我调到这里了 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 形象类型 举例分析 忧国忧民, 心系社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 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的形象 历经磨难, 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 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 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 20 - 豪放洒脱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 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 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 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 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 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 心壮志 寄情山水, 热爱田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 生活的诗人形象 藐视权贵, 傲岸不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 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 性格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 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 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 遇之士的形象 续表 形象类型 举例分析 羁旅他乡, 思念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 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爱恨情长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 - 21 - 的形象 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第一步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第二步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 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 第三步 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 口诀 联系诗人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 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 - 22 - 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 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 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具体解答时要 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 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 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也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 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原味母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 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 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 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情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 远适更沾巾”意思是我跻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 - 23 - 衣襟。首联这两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 悲伤落泪。作者以此为子由壮行,其中包含着对二人人生境遇的理解,不因一时 的分离而悲伤,因为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弟之间的亲情,表现了作者豁达、 超逸的性格。 2.(变式子题)从本诗颔联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形象。对子由的担心是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 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则是对国家 的大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 雪”,写出了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与契丹国王打交道,这是为国出 力,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劳苦,同时下句诗人还嘱咐子由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 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 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的一种。 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 24 -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高雅脱俗等。 第二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时,考生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些景物所描 绘的画面。描述时,考生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 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 应答出诗人为什么“感伤”。 公式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 25 -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要分析第二联众多意象——落日、 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 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 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关系。综观全诗,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 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 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 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 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 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 第二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 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 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 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 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 26 -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3.(原味母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 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 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 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幅 画面表达出来即可。 4.(变式子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一幅“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的其 乐融融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首先抓住场面描写中人物的神 态、动作,如“秉”“欢”“劝”描绘场景,再指出场景特点即可。 三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 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 种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虞世南的《蝉》,就是借 所咏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 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 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 - 27 -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 简析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 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 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 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 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 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 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 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 袅秋”等 续表 名称 简析 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 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 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 28 - 名称 简析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 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遂无底而又美妙无穷 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 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 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 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莼羮 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 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羮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 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羮鲈脍”“莼 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 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 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的 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 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 29 - 名称 简析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 来写凄苦愁思 续表 名称 简析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 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 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 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 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 杜鹃亦称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开国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因 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 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斜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30 -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 简析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 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 的眷念之情 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 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 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 枝、比 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 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 简析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 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 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 31 - 名称 简析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 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 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 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 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 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 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竹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 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 秉性 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 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 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 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冰雪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 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 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32 - (二)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整首诗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借助 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 2.局部 (1)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 的丝条。 (2)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 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 (3)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 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 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 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 之情。 (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烘托物的品质。如: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 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中所歌咏描绘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 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第三步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后两步常综合 - 33 - 在一起进行表述) 口诀 找出物象品内涵,关注词语定基调,结合身世悟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 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题干中“颔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野菊形象”明确了鉴赏的对象。 第一步,解答时要结合物象的固有内涵分析,菊花在古诗词中是高洁的象征。在 这首诗中,注释的内容和颔联也表明了野菊的这一内涵。另外,“在野”点明了 野菊生长的地点,“幽色”点明了野菊的颜色,“妙香”点明了野菊的气味。第 二步,将“物”与“人”巧妙地连接起来。野菊高洁,正是为了说明人像野菊一 样,也具有高洁的品格。答题时联系菊花的常见内涵,抓住反问句和诗歌主旨, 便可得出“野菊形象”。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 34 -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①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5.(原味母题)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耐寒:不以岁寒而变节;甘于奉献: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理解 诗意,然后根据对“丹橘”描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从“经冬犹绿林”“自有岁 寒心”可以看出其“不以岁寒而变节”的特点,从“可以荐嘉客”可以看出其 “可贡献于人”的特点,从“此木岂无阴”可见其“荫庇他人”的特点。 6.(变式子题)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 人。通过对比反衬,用以表达作者对丹橘遭受排挤的命运的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供人乘凉。此句将丹橘与桃李作对比,在为丹 橘鸣不平,也在为贤者鸣不平。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 考向 鉴赏诗歌语言 一 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 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 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 35 -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 分类 示例 传神显 旨的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 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 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 静的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 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以动写 静的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 破云层的动感。 续表 分类 示例 以实写 虚的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 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 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 哀的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 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 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之情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叠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 皎”写织女星之明。 表颜色 的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一“红”一“绿”, 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 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 续表 分类 示例 - 36 - 拟声形 象的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 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特殊 虚词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 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 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 指出其优劣) 3.这首诗(词)中某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第一步 指明要鉴赏的字,并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 判断该字所使用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 第三步 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这个字(与整个诗句)所展现 的景象。 第四步 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口诀 结合语境先释义,明确手法需辨析,展开想象描画面,结合语境谈感情。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 37 -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 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 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 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 “你如何理解”,即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通读全诗后,我 们不难发现,“闲”既是环境的“宁静”,又是一种诗人的“闲适”,“人外” 应是“世外”之意,“闲”既勾勒出“小台”的“宁静”,又表达了诗人远离世 俗的喧嚣的闲适之情。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半山亭 [元]于石 万叠岚①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 38 -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 ①岚:山间雾气。 1.(原文母题)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 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惊喜。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此题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忽”字突出 出乎意料与意外的惊喜。诗中描写诗人正在为“无路”而感到惆怅时,钟声给诗 人带来了惊喜,使诗人眼前的困境解除,希望重新出现在眼前。“忽”字突出了 一种惊喜意外之感。 2.(变式子题)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出”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 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 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结合语境解释“出”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最后答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出”有飘出、传出的意思。它不仅写出了 钟声的悠扬,也写出了山林的静谧,从而表达诗人向往宁静生活之情。 二 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最能统领全篇的 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 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 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是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 - 39 - 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 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 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 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 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 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 南(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 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 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 中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 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 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 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 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 极为有力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 容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 析。 4.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确定“诗眼”五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 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 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 - 40 - 为主。 2.修辞上,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它们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 侧重。此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比如《闻泉》中的“闻”字就概括了诗歌 主要内容,是诗眼。 4.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 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第一步 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 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整首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创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题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点明诗眼。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 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 - 41 - 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 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 为感情基调。 答案 ①诗眼是“惊”。(点明诗眼)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 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 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 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 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③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 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 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3.(原味母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 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 -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 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 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 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 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 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 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这两个字既写了江崖陡峭的气 势,又写了峰峦密集的形态。 4.(变式子题)“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中的“露”“藏”两字,生动传 神,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露”字写诗人远远地看去,在前面的路上,驿站像是从稀疏的松树 下潜出。“藏”字写河道曲折,沙滩仿佛隐藏在茂密的花丛中。一隐一现,写出 了峰峦密集、河道曲折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把两个动 词所描绘的景物分析出来,两个动词表意正好相反,但都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山 野图,写出了峰峦密集、河道曲折之态。 三 炼句 炼句”即赏析句子。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等同于词语赏析题、表达技巧分析题、 句子情感分析题。 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 特 殊 倒装句 错位突出 多情应笑我 互文句 开合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 - 43 - 句 式 对仗句 整齐上口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省略句 浮想联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 特 殊 位 置 开头部 分 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中间部 分 承转过渡、渲染烘托 结尾部 分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特 殊 技 巧 结合所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 特 定 情 感 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 1.某句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2.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一句)。 3.某一联(某一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全诗(词)分析。 4.某一联(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步骤一 结合全诗,理解语句含意,描述语句的具体内容。 步骤二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 44 - 步骤三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从结构上去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步骤四 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关注诗句表面的含意。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字面意思为:严冬过后,又将是生 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远看像一团翠烟。 第二步:关注诗句使用的手法。 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是借描写寒冬过后会出现的美好景色,来表达诗人对 未来的美好向往。 第三步:关注诗句抒发的情感。 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 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 自勉之情。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45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5.(原味母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 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 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考生可从表达 技巧、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表达技巧上,“食叶声”运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考生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情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食 叶声”衬托出考场的肃静。其次从思想感情的角度上,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 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6.(变式子题)本诗的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 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士兵口衔枚急行军的场景去描摹考场内考生答卷的情景,生动贴 切;②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衔枚”古代行军时, 令兵士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将考场内考生们紧张肃穆地 答题,比作衔枚疾走的士兵。这样的比喻生动贴切。此外,也体现了作者的喜悦 之情。 四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 诗人的个人气质和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 - 46 - 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冲淡平 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 等等。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 含蓄。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把握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见、常考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 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 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 20 个字,毫无难解 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清新雅致(也称为“清新自然”“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具有此种语言 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常多样, 多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常表达作者怡 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类似的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 人的山水诗。 3.飘逸绚丽 诗歌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景象绮丽,变 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两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 面。 4.婉约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 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 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等等。 - 47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代指绿叶和红花,“肥” 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 恨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 5.豪放雄浑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在具 体作品中,有的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如王昌龄的《出塞》;有的想象丰富,境界 辽阔,如王维《使至塞上》;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唐 诗中李白是诗歌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他的诗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非凡, 夸张奇特。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 6.沉郁顿挫 此类诗往往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 活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 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之诗,为沉郁 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人民的、 国家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 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概括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并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体现了“×××”的语言风格,请结合相关诗(词)句对这一风格 进行赏析。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公式 此诗语言特点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 48 -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洁洗练等),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达了×××之情。 (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 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 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 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 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 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明特色。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龙啸”形容声音宏大或 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 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第二步:列例证。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 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 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 和缓了,如“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答案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 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 - 49 - 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 为“和缓”。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①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 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 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 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 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 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 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 逸,挥洒自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手法和语言 风格两方面解答。由注解可知,“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阆山” 是故友任职地。词中以“闻说”二字总领,将现实导入传说,此时荒凉僻远的阆 州为实,而神仙阆苑为虚。而“楼高不见君家”指诗人想象今后在滁州不管登上 多么高的楼都无法望见故友之家,不禁怅惋不舍,此时久别重逢为实,对于别离 后的想象为虚。作者利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结合奇特的想象使得诗词饱含浪 漫色彩。此外“阆山”通“阆苑”,“滁州”往“阆州”展现了多重的空间变化, 现实与想象的结合则丰富了时间的维度,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语言灵动洒脱。 - 50 -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 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 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 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 可佩,虔以之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 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 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整首诗的基调是高 亢豪迈的。①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已在诗坛享有盛 名,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②颈联想象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 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③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令人振奋:诗人勉励友人, 相信他会得到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不必虚度光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分析“雄浑沉 雄”的意思,“雄浑”指雄壮而浑厚,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沉雄”是指深沉 雄健,悲壮有力。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看诗中是如何体现出“雄浑沉雄” 这一特点的,重点从意境、情感、手法技巧等角度分析。如“吴下诗名诸弟少, 天涯宦迹左迁多”一联是对朋友的劝慰与开导;“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 子河”一联是想象朋友旅途情境,整体意境是开阔苍凉的;“自有吕虔刀可赠, - 51 - 开州别驾岂蹉跎”一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最后明确整首诗虽 有愁情,但整体风格却是雄浑沉雄的。 考向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 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 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词) 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词)中字句更为精巧。高 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 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 景比作另一种事 物或情景。可分 为明喻、暗喻和 借喻。 生动形象,突出 事物特征,把抽 象的事物形象 化。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 雪。”(韦庄《菩 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 “月”作比,写 尽了江南女子的 美丽与温柔。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 数相等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 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 集中含蓄;语音 铿锵,朗朗上口。 “一去紫台连朔 漠,独留青冢向 黄昏。”[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去”对 “留”,“紫 台”对“青 冢”,“朔漠” 对“黄昏”,上 句写昭君离开汉 室,下句写死葬 青冢不得归故 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 - 52 - 的一生。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 写叫拟人,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叫 拟物。 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更 形象,更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 断魂。”(林逋 《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 的手法。“先偷 眼”极写白鹤爱 梅之甚,它还未 来得及飞下,就 迫不及待地先偷 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写粉 蝶因爱梅而至销 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 到了极点。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 上结构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 渲染气氛,强调 内容;加重感情, 节奏鲜明;语势 磅礴,痛快淋漓。 “滴不尽相思血 泪抛红豆,开不 完春柳春花满画 楼,睡不稳纱窗 风雨黄昏后,忘 不了新愁与旧 愁……”(曹雪 芹《红楼梦》) 这首宝玉所咏之 曲每句用“不” 字,写女儿的相 思愁怨,“滴不 尽”“开不 完”“睡不 稳”“忘不 了”,排比而下, 写出了绵绵不绝 的愁思。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 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 开头以问题引 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 “试问闲愁都几 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贺铸 词句以设问作 结,以实写虚, 一问一答,将一 腔愁思化为具体 - 53 - 深化主题,令人 回味。 《青玉案》) 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 来代替所要表达 的事物。借代可 用部分代替全 体,用具体代替 抽象,用特征代 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 言简练、形象、 含蓄。 突出特征,强调 重点。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 《如梦令》) “浔阳地僻无音 乐,终岁不闻丝 竹声。”(白居易 《琵琶行》) 《如梦令》中用 “绿”和“红” 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烘托了诗人 的伤感情怀。 《琵琶行》中以 “丝竹”代指音 乐,使之形象化。 续表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 强烈感情,激发 思考。 “江东子弟今虽 在,肯为君王卷 土来?”(王安 石《题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 句语气冷峻。诗 歌以史实扣题, 指出项羽失败是 历史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化 用前人诗句两 种。用事是借用 历史故事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 简洁含蓄,意蕴 丰富,加深诗词 的意境,促使人 进行联想而寻意 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可怜夜半虚前 用事作典。“想 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 北伐的英雄气 概。作者借赞刘 - 54 - 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情绪和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 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李商隐 《贾生》) 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 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 的主张和恢复中 原的决心。 《贾生》中的这 两句诗用汉文帝 不能真正重用贾 谊之典,来慨叹 自己的怀才不 遇。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 特征、作用、程 度等做扩大或缩 小的描述。 突出事物的特 征,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喜恶。 生动形象,幽默 风趣。 “怒发冲冠,凭 栏处、潇潇雨 歇。”(岳飞《满 江红》) 词句以夸张的手 法,一气呵成, 写出作者忧愤国 事、痛恨敌人的 心情。 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 成双重语意的谐 音双关,和别有 弦外之音的语义 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 了表达出一种委 婉含蓄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 平,闻郎江上唱 歌声。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晴。”(刘 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 同音,以天气的 晴雨暗示恋人貌 似无情中的有 情。 互文 又叫“互文见 义”,指诗文相 邻的句子中所用 的词语互相补 渲染诗歌的气 氛,使诗句整齐、 对仗。 “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鸣 蝉。”(辛弃疾 《西江月》) “惊”“鸣”互 文,正确的翻译 应为“(半夜里) 明月升起,惊飞 - 55 - 充,结合起来表 示一个完整的意 思。 了树上的鸟,惊 醒了树上的眠 蝉;轻拂的夜风 中传来了鸟叫声 和蝉鸣声”。这 样理解,词的意 境才更显丰富幽 美。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 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 感,或是起强调 作用。使思想感 情的表达更为绵 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李清 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诗歌更 加生动形象,营 造了凄凉的氛 围。 1.这首诗(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 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 56 -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 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 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 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 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 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 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 的诗情。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 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 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 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57 - [注] 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下 榻:指留宿处。③行杯:浮杯,流觞。 1.(原味母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 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 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通过“云连下榻”“天接 行杯”可知,这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此句想象 与夸张连在一起使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变式子题)对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 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中,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 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所描绘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 盎然。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 析 本 题 考 查 鉴 赏 诗 歌 的 表 达 技 巧 的 能 力 。 “ 引 ”“ 衔 ” 赋 予 “雁”“山”以人的动作,显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同时这两个句子结构一致, 词性相对,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使“雁”“山”的形象生动活泼,从而体现 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与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 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 58 -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虚 实 相 生 是指现实的 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 映衬,交织在 一起,表达同 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 发联想与想 象,丰富内容, 拓展意境,鲜 明突出,富于 变化。 “日照香炉生 紫烟,遥看瀑 布挂前川。飞 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李 白《望庐山瀑 布》) 前三句描写眼 前所见之景, 是实写;第四 句“疑是银河 落九天”,以 银河来比喻庐 山瀑布,是虚 写。虚实结合, 诗人以天河落 地的奇特想 象,写出了庐 山瀑布的壮丽 形象和雄伟气 势。 联 想 由一事物联系 到与之有关的 另一事物,或 把事物中类似 的特点联系起 来塑造一个典 型形象。 创造意境,形 象鲜明,拓展 内容,深化主 旨。 “碧玉妆成一 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 绦。”(贺知章 《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 纷披下垂、婀 娜多姿联想到 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 喻,塑造出一 个别具浪漫色 彩的新颖形 象,一改杨柳 抒离情的象征 义。 想 人们在已有材 创造意境,形 “湖光秋月两 这首诗选择了 - 59 - 象 料和观念的基 础上,经过联 想、推断、分 析、综合,创 造出新的观念 的思想过程。 象鲜明,拓展 内容,深化主 旨。 相和,潭面无 风镜未磨。遥 望洞庭山水 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刘 禹锡《望洞庭》) 月夜遥望的角 度,通过极富 想象力的描 写,将洞庭的 湖光山色别出 心裁地再现于 纸上。 对 比 就是把不同的 两个事物或一 个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进行 对照,互相比 较。 揭示矛盾,对 比鲜明,反差 强烈,突出主 题,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还 家尽锦衣。宫 女如花满春 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李 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 日繁荣和最后 一句描写今日 冷落凄凉形成 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 别深切,其中 蕴含着诗人深 沉的历史思 考。 续表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起 兴 兴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 辞。 托物引喻,婉 转曲折,耐人 寻味,有民歌 风格。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 子于归,宜其 室家。桃之夭 夭,有蕡(fén) 其实。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 这是一首贺婚 诗。诗中以嫩 红的桃花、硕 大的果实、密 绿成荫的桃叶 比兴美满的婚 姻,表达对女 - 60 - 桃之夭夭,其 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 其家人。”(《诗 经·桃夭》) 子出嫁的纯真 美好的祝愿。 衬 托 利用事物间的 近似或对立的 条件,用一些 事物为陪衬来 突出所要表现 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 更加突出、形 象。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 赤壁。”(苏轼 《念奴娇·赤壁 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 的人物形象是 周瑜,却从 “千古风流人 物”写起,然 后才引出周 瑜,突出了周 瑜在作者心中 的地位。 渲 染 烘 托 诗歌中的渲染 是指对环境、 景物等做多方 面的正面描 写。诗歌中的 烘托是指从侧 面着意描写。 渲染和烘托都 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 的其他事物, 达到突出本意 的目的。 创造气氛,突 出形象,加强 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 回。”(杜甫《登 高》) “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 须。少年见罗 敷,脱帽著帩 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 杜诗写俯仰所 见所闻,一连 出现六个特定 镜头,渲染秋 江景物的特 点。 《陌上桑》从 观看者的神态 来表现罗敷的 美,这比正面 进行直接描写 节省笔墨,且 更具有艺术魅 - 61 - 敷。”(《陌上 桑》) 力。 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 物的一些特 性,来表达某 种志向和情 感。 委婉含蓄,饶 有韵味。 “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 如故。”(陆游 《卜算子·咏 梅》) 词人以梅花自 喻,表达了自 己虽历尽艰 辛,但不会趋 炎附势,而只 会坚守节操的 决心。 动 静 结 合 对事物、景物 做动态、静态 的描写。动静 结合往往采用 以静为主、以 动衬静的方 式。 动静结合手法 的运用,往往 独出心裁, “每着一 字”,而使 “境界全 出”。 “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 流。竹喧归浣 女,莲动下渔 舟。”(王维《山 居秋暝》) “明月松间 照”是静景, 是所见,写的 是月光透过松 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石上 流”是动景, 是所闻。动静 融为一体,构 成一幅清幽可 爱的风景画。 抑 扬 把要否定的方 面和要肯定的 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 调其中一个方 面以达到抑此 扬彼或抑彼扬 错落有致,摇 曳生姿,曲折 波澜,情趣动 人。 “闺中少妇不 曾愁,春日凝 妆上翠楼。忽 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 觅封侯。”(王 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 扬后抑的手 法,开头先写 少妇“不曾 愁”,后面才 写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 - 62 - 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 抑后扬之分。 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 现了少妇因触 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 绪,突出了 “闺怨”的主 题。 正 侧 描 写 对描写对象进 行正面的直接 的描写是正面 描写,对描写 对象周围的事 物进行描写是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使形 象更加突出。 侧面描写给读 者留下更多的 想象空间。 “一树春风千 万枝,嫩于金 色软于 丝。”(白居易 《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 色昏,红旗半 卷出辕 门。”[王昌龄 《从军行(其 五)》] 白诗这两句运 用正面描写的 手法,描写了 春天柳树的娇 美形态。 王诗从侧面描 写战况,一方 面写风势很 大,卷起红旗 急行军,另一 方面写壮士们 高度戒备,不 事张扬,把战 事的紧张状态 凸显出来。 续表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白 用朴素简练的 描写的对象主 “天苍苍,野 《敕勒歌》是 - 63 - 描 文字描摹形 象,不重辞藻 修饰与渲染烘 托。它要求抓 住对象的特 征,如实勾勒 出人物、事件、 景物的情态面 貌。 体突出,简洁 明了,给读者 留下丰富的想 象和再创造空 间。 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 羊。”(《敕勒 歌》) “日暮苍山 远,天寒白屋 贫。柴门闻犬 吠,风雪夜归 人。”(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 对草原景象的 白描,简洁而 又生动,写出 了草原的壮 美,点染出牧 民的生活。 《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以白 描手法,有远 有近、有声有 色地描绘了 “风雪夜归 人”的画境。 直 抒 胸 臆 作者在其诗作 中袒露襟怀, 不加掩饰地抒 发激情、快意 或愁绪。即以 第一人称 “我”为抒情 主体,直接表 现作者的思想 感情。 直截了当,酣 畅淋漓。 “千万恨,恨 极在天 涯。”(温庭筠 《梦江南》) 这一句词直抒 胸臆,一开口 便作恨极之 语,夫“恨” 而有“千 万”,足见恨 之多与无穷, 而且显得反复 零乱,大有不 胜枚举之感 慨。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词)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 64 -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词)句进行赏析。 4.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词)人的情感的?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 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 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本题明确说明该诗“叙述与对比”两种手法都比较鲜明,不 用考生思考、寻找,就指明了答题的艺术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第 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 地黄换粮食。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以上 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 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第九、十 - 65 - 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肥 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 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 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 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 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 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 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 利。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3.(原味母题)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融情于景。“水流”即“流水”,“水流断歌”隐含知音离别之意。 ②虚实结合。“楼下清歌”是实写,“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是虚写,抒发了 词人怀人念远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 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 - 66 - 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 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 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等,皆是梦境。“梦云”“依 约”两句是入梦之境。“云”,是“梦云”,“树”是“烟树”,“江南路”是 “依约”,由“云”到“树”再到“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比 较明显。 4.(变式子题)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面结合。“碧水黄沙”是面,“梦到寻梅处”是点,表现词人到 处寻觅的情形。②以景传情。“明月随人去”,写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 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这些都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 “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片“依约 江南路”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词人到 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且四字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 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 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及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这 几句,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 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 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 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表达作者的悲凉、空虚之情。 三 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求考生针对“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等进行鉴赏。其中,高考又以描写、抒情为考查重点。表述如下: 描写可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 - 67 -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用 典表志等)。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 或事情发生、发 展、变化的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 邃,使形象生动 丰满,为下文作 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 散关。”(陆游 《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 自己亲临抗金前 线的值得纪念的 往事。表达抗金 救国的豪情壮 志,为下文写壮 志难酬作铺垫。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对人物、事 件、环境进行具 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 情节,渲染气氛, 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 尺,风灯照夜欲 三更。沙头宿鹭 联拳静,船尾跳 鱼拨剌鸣。”(杜 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 写起,生动描写 了白鹭曲着身 子,恬静地夜宿 沙滩,船尾大鱼 跃出水面而发出 拨剌的响声的画 面,一动一静构 成了江上月夜宁 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 坏、是非、价值、 特点、作用等表 明观点。 画龙点睛,表明 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 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元稹 《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 句,点出喜爱菊 花的原因和对菊 花历尽风霜而后 凋的坚贞品格的 赞美。 - 68 -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 爱憎、好恶、喜 怒、哀乐等主观 感受。分直接抒 情与间接抒情两 类。 刻画人物,突出 中心,渲染气氛, 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 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温庭 筠《商山早行》) 以时间、事件、 环境三者相互照 应,写出旅客的 辛劳,“客行” 与“故乡”相比 较,自然生出一 个“悲”字来。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 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 第三步 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公式 这首诗(词)运用了×××表达方式,通过×××描写了×××(用有关语 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之情。 (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 69 -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弄清“点染”手法。 “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 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第二步:找出点染的句子。 (1)点:“送君多暮情”勾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 离之情。 (2)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深惆 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 远去的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 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 远去的不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70 -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5.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诗人从燕子落笔,细 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写其“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 透露出诗人在草堂的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解析 本诗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考生要分析出诗人从何 处落笔,描写了哪些活动,再分析这些描写包含了怎样的情。如诗人从燕子落笔, 描写了它们飞入草堂的活动,“点污琴书”和“打着人”两处细节描写,不仅写 出了燕子的可爱之处,也饱含了诗人喜悦和悠闲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②艑③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船。 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迥、荒村、犬等。②富有层 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 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 - 71 - 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以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用简洁 凝练的语言勾画了宁静优美的秋江晚景图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景的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 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分析。从选材的角度看,诗人主要选取了“暮霞、宾鸿、古 戍、旗迥、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 旗迥、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到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看,其 中“闻犬稀”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看,有动景、有 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四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 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 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 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 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和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结构。懂 得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 示例 赏析 开门 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 题,揭示主题或全篇 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 客从何处来。”(贺知 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 客居他乡的事实,有 自伤“老大”之情, 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 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 “长江悲已滞,万里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 - 72 - 结情 过程中,戛然而止, 转为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显 得意犹未尽 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王勃 《山中》) 实景,映衬一、二句 之情,以景寓情,用 秋风萧瑟、黄叶飘飞 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卒章 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处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 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 求自由、蔑视权贵的 心态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 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 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的技法。铺垫是重要 情节的基石,能增加 情节张力,制造悬念, 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王建 《十五夜望月》)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 夜的明朗素洁的景 象,为下文写秋思作 铺垫 首尾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 内容做必要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 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 休兵。”(杜甫《月夜 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 照应,转承圆熟,结 构严谨。“未休兵” 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 家”则“寄书长不 达”,人“分散”则 “死生”不明,一句 一转,一气呵成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 73 - 2.这首诗(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词)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 明技巧。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 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第三步 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公式 此诗(词)运用了×××结构技巧,×××(用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结构 技巧),表达了×××之情。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 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题目: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找出作铺垫的诗句。本诗的后四句是曹霸的作画,前四句是 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在前四句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 生长风”两句形成了两层铺垫。 第二步:从众多画工画不成功和真马难画的角度分析“铺垫”。画先帝马的 - 74 - 诸多画工们,没有一人能形神毕肖地画出玉花骢的样貌,说明此马难画,这是第 一层铺垫;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气,说明真马很难画,这是画马的第 二层铺垫。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 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 尤其不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 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7.(原味母题)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 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上、下两阕 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 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的,然后加以具体说明。 8.(变式子题)试分析本词在结构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5 - 答案 ①开篇以景引情。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 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中,承受着 一庭凄冷的浸润。②过渡巧妙。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 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③呼应。“人去”二字呼应了下文“孤灯”。临 时的聚会早已酒醒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 ④结尾卒章显志。词人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词结构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首词,其结构特点,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景情关系,词的开篇写凄清的秋景,引出后面词人伫立 庭院的孤独凄冷之情;二是上下阕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本词运用过渡技巧,将上 下片衔接起来;三是结尾有无特别之处,如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本词中,词人 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四是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本词中, 词人主要运用了呼应的技巧。 考向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一 概括分析思想感情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 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 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古诗情感常见类型 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 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等。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 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 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 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等。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舒心等。 - 76 -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 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等。 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 爱情的赞美等。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等。 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 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了方向。 第二步 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 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 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第三步 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情感题的一般答题模式:诗歌通过描写(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了作者(对 情感特点的描述)的感情。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 77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 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看提示,定基调。 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戏赠”的意思是戏谑、赠送给两位老友。可见 诗歌中会有“调侃”的意味。结合注释可知,“老元偷格律”“短李伏歌行”正 是这种写法。 第二步:抓意象,挖内涵。 由于这是一首序跋性质的小诗,不是写景抒情的诗歌,没有意象,但可以根 据诗中写到的人和事分析。 第三步:品词句,悟感情。 “应无分”,“合有名”。按照常理,自己应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个 “应”字,一个“合”字,表明应该,但现实恰恰未能如愿。“气粗言语大”是 对自己前文“海口”的评价,有自嘲之意。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 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 78 -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 均在和州。 1.(原味母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 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作者、注释、关 键词句入手。“到此诗情应更远”,是写刘作诗意境高远,赞扬了他诗歌艺术成 就高;“有谁听”,意思是无人理会、怀才不遇,表达了诗人对刘的同情。同时, 这也表明友人身在和州知音难觅的孤单处境,并暗示自己能理解友人的心意,是 友人的知音。 2.(变式子题)在首联中,作者想象刘禹锡“闲向春风倒酒瓶”的场景,这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愤懑不平。诗句看似写刘禹锡的“闲”,但并非真“闲”。刘禹锡由 于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只有借酒抒不平之情。这也进一步表现诗人对刘 禹锡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闲向春风倒酒瓶”写刘禹锡 面对着春风喝酒,似闲实不闲。实际上,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他 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 风物之美。这是诗人想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 79 - 指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基础上,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 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针对别人对诗歌的评价进行分析比 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 4 个途径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 的写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等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会带有时 代的烙印。因此,考生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需要联系诗歌创作的时 代背景,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不管是 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因此,阅读诗歌要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并借此走进作者的内心,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作者并不会 直接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态度。因此,考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 由此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辨析用典的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和表达更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歌的用典 是多样的,有化用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词)体现了诗(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第一步 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 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 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 80 - 第三步 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 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分条作答。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抓住诗歌中的“我”来阐明观点,可以把 “我”理解为精卫,也可以把“我”理解为诗人。 第二步: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若把“我”理解为精卫,“高山尽”“海 平”是精卫的志向,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我身死子还生”则表达了前赴后继 的奋斗精神。若将“我”理解为作者,“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理想,因其 理想尚未实现,作者希望自己牺牲,换来精卫的生命,借此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 崇敬。 第三步:组织答案时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 注意点面结合。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 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 - 81 - 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 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 生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 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 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②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 南朝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 名妓。这里指诗人曾经欢遇的女郎。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3.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 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暗含对比,强化情感。尾联暗含与牛郎织女遭遇的对比,他们尚可 一年一度相会,而诗人自己却连一年一度相会也不可得,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 之情;②看似叙事,暗含景情。一个“秋”字令人似乎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 意,独自伫立在秋风中的诗人形象也如在眼前了;③貌似平淡,怅恨无穷。全诗 出语平淡,却蕴含诗人无穷的孤寂与凄凉,似有无尽叹息,给人余味不尽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能力。题干中,“一篇之妙,全在此结”是说这首诗歌的“妙”就在诗歌的结尾 两句。这就要求分析结尾两句时,要分析其“妙”在何处。“钱塘苏小小,更值 - 82 - 一年秋”,意思是“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苏小小”本是指南 齐时钱塘名妓,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诗歌的尾联说幻想终于破灭了,诗 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 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而诗歌的颈联中说“天 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意思是“牛郎织女双星合又分”,而现实中诗人的遭 际竟然比牛郎织女还要不幸。这就暗含了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尾联中一个“秋”字令人似乎能够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诗人面对茫茫的 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心头。这一貌似平淡的结尾,却蕴蓄着无限 缠绵的情思,表现出诗人怅恨不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兴①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 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时杜甫居成都 浣花溪畔。 4.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弟 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 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说“尤为沉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评价的意思, 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结语”指的是结尾,“沉痛”指深刻而令人痛心。 “结语尤为沉痛”是说本诗的尾联蕴含的情感特别悲伤,令人痛心。再看尾联的 意思,“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衰”指衰老,年老;“疾”指患病。这 - 83 - 是杜甫感叹自己年老且病,发出了“那能久”的哀叹,因而也就“应无见汝时”, “汝”指弟妹们。尾联写诗人因为战乱与亲人离散,自己年老且病不可能活得长 久,应该是不会再与弟妹们相见了,语句中饱含伤感绝望,显得“尤为沉痛”。 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核心素养·养成 2020 年山东模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①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 ①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诗歌字词意疏通 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自经:____________ ②封疆:____________ ③累囚:____________ ④衅鼓:____________ ⑤百指:____________ ⑥沦胥: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经:上吊自杀。②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明清两代指总督、 巡抚等。③累囚:囚徒,指拘囚于异国的官吏。④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 把血涂在鼓上行祭。⑤百指:一家十口。⑥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速读指导 ① 读 题 干 , 明 确 诗 歌 时 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84 - ② 读 标 题 , 感 知 诗 歌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 读 正 文 , 理 解 诗 歌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①陈文龙,南宋末年人。②这是一首表达宁死不屈的明志诗。③首联 讲战斗形势,虽然小城孤立无援,难以支撑,但是我这一介书生,守卫城池的志 气誓死不变。颔联表明自己有宏远的志向,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是要为国立功。 颈联表达必死的意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 尾联表明一片赤诚,全家沦于敌手而惨遭不幸,但耿耿丹心天地可知。 教材联想 形象联想 抒情主人公形象:文天祥《过零丁洋》、谭嗣同《狱中题壁》 写法联想 直抒胸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题材联想 明志诗: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示儿》、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真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 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 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 志。 - 85 -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 抒情色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愿珍惜生命”错, 并无珍惜生命之意;“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表述错误,作者是在表述 自己为国而死正是时候,表达为国而死的信念和决心。 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典。运用“累囚”“衅鼓”这两个典故,点出自己被俘后必死的 命运。②直抒胸臆。作者把自己比作壮烈牺牲的烈士,直接表达出自己宁死也不 投降的决心。③对偶和对比。颈联对仗工整,音节铿锵,将“烈士”与“树降旗” 对比,表达出作者宁死不屈的气节。(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用典。累囚是古时被拘囚于异 国的官吏对所在国家的自称。典出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囚衅鼓。” 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这里作者点出自己作为被元军 俘虏的人,必定会被元军杀戮,表达出自己必死的信念。②直抒胸臆。烈士:古 指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树降旗,把旗子降下,表示投降。表达 宁死不屈的意向。③对偶和对比手法。“须信”与“未闻”,“累囚”与“烈士”, “堪衅鼓”与“树降旗”,对仗鲜明,对比强烈,深刻表达出作者临危不苟的气 节。 2019 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 86 -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歌字词意疏通 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何:______________ ②一窗间:______________ ③晚:______________ ④此:______________ ⑤吟断:______________ ⑥相关: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何:疑问代词,哪里。②一窗间:指画幅不大。③晚:晚照或晚气。 ④此:指许道宁之画。⑤吟断:吟尽诗文。⑥相关:这里指相关于画意,即与画 意相契合。 速读指导 ①读题干,明确诗歌时代: ②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 ③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答案 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人。②此诗为一首题画诗。③起笔两句:“满 眼”强调水之浩荡,“何郡”以疑问口气表现出对画中山的赞叹。三、四句:承 一、二句意脉,意为“万里的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赞 叹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描写画中之树、云的景象,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 主观情感。最后两句:为总结式的感叹: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 有恰当的词句可传达画中之意境。 教材联想 形象联想 抒情主人公形象:《墨梅》《惠崇春江晚景》 写法联想 写景兼有抒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 - 87 -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题材联想 题画诗:王维《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王冕《墨梅》、郑板桥《竹 石》 真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 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 的尺寸之间。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 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句含义,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答出尾 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 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 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 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 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 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 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019 年全国卷 - 8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字词意疏通 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谒:______________ ②朱门:______________ ③孔门:______________ ④垂纶:______________ ⑤木:______________ ⑥等闲: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谒:拜访。②朱门:指权贵之门。③孔门:孔子儒家之门。④垂纶: 钓鱼的用具,此处指钓鱼。⑤木:树,指树叶。⑥等闲:轻易,随便。 速读指导 ① 读 题 干 , 明 确 诗 歌 时 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读 标 题 , 感 知 诗 歌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读 正 文 , 理 解 诗 歌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唐代。诗人早年屡试不中,直到唐昭宗大顺二年才中进士。②这是 一首投赠诗,即作者写给裴侍郎的一首诗,向裴侍郎呈献诗文,展示自身才华、 抱负,以求引荐。③一、二句是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 - 89 - 谒不是因为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是心怀道义之人。三、四句说明自己此次来不 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能得到你的批评指正。五、六句写诗 人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景中寓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孤 高且怀鸿鹄之志的诗人形象。七、八句是说自己是有才华才学之士,不能随便接 受别人的施舍恩惠,表现出作者的孤高感。 教材联想 形象联想 抒情主人公形象:《滕王阁序》《望海潮》 写法联想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 题材联想 投赠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柳永《望海潮》 真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 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 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 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 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 - 90 - 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 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 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中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 得到了舒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