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1-5课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1课 长恨歌 一、整体把握 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段 起 止 段 意 第一部分 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 第二部分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第三部分 “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部分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二、细部探微 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答案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3 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案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一、中心主旨 《长恨歌》是一首代表白居易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本意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对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有同情的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这首诗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二、写作特色 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写爱情的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内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与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 3.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抒情成分浓厚,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白对照 23 23 2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óu) 霓裳(ní) B.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 C.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dì) 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ónɡ) 答案 B 解析 纡yū。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闲暇 姊妹 渺茫 B.踌躇 峨嵋 旌旗 C.辗转 阑干 迤逦 D.城阕 卓约 连理枝 答案 D 解析 阕—阙,卓—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3月28日美联储宣布近期加息,这次加息声明态度更加模棱两可,后续方向莫衷一是。 B.美国众议院6月11日经投票同意将一份有关弹劾总统布什的议案提交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审议,美弹劾总统案被传得纷纷扬扬。 C.5月2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慰问战斗在汶川工程现场的水利部专家、公司和施工、设备抗震抢险单位的职工。他殷切地希望大家总结经验,为将来建坝积累宝贵财富。 D.作为一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作为青海省主管文化的副省长吉狄马加,在繁忙的重大活动的闲暇,写就《献给汶川的挽歌》。 答案 B 解析 纷纷扬扬:多形容落叶和雪花等轻飘的东西。应用“沸沸扬扬” 23 。沸沸扬扬:形容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传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答案 A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主谓不搭配;D.“优越”改为“高超”。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解释下列词语。 (1)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入云霄的栈道 (2)曲折环绕 (3)青春的美好容颜 (4)天色微明的样子 6.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案 画线的语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7.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答案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三、课堂延伸 8.请比较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在对李、杨的描写上和白居易有什么不同。 清平调 李 白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答案 《清平调》: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所有这一切意思,包括对贵妃美貌的惊叹,对唐玄宗功德的称颂,以及对自己身逢盛世的庆幸, 23 在诗文中绝对没有一个字从正面提及,却无一遗漏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只在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中,除了从容镇静,大气包举的天上谪仙,地上诗仙李太白,谁能有这样的本事?谁会有如此的手笔?名花、美眷、贤君、诗仙,这一次兴庆宫中沉香亭畔可真称得上是“天下四绝”,当然,当时在场的还有历史上最著名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和他的那班梨园弟子,不过在这四美并集的场合,他们注定只能是扮演陪衬的角色了。而《长恨歌》则是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描绘杨贵妃的美貌,批判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从而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四、语言运用 9.下面是一首《祖国颂》的长诗节选。读后仿照相应的句子,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像合理,比喻恰当,整体结构一致。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你唱起一千支一万支歌;如果我是一粒种子,也要播撒在你温暖的土地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融进你广袤的胸怀,去催动繁荣富强的浩海瀚波。我深深地恋着你呵,我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 答案 ①也要飞翔在你明亮的天空 ②为你捧出一束沉甸甸的花果 ③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意,在后面的横线处写上一句结论性的话。(不超过20个字) 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在中东地区是最高的。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或“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或“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意思对即可) 第2课 湘夫人 一、整体把握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答案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2.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不能说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呢? 答案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评价湘君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目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 23 ——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渚)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从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细部探微 1.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 厅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2)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3)编起薜荔啊做成帐,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4)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几句表达湘君怎样的感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这几句诗集中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来。 一、中心主旨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爱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23 二、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 三、文白对照 君所唱的恋慕湘夫人之词。帝子:天帝的女儿,指湘夫人。降: 降临。渚(zhǔ):水边的浅滩。“北渚”,联系下文“洞庭”句看,疑 指靠近洞庭湖北岸的小洲。按此句与《湘君》篇“夕弭节兮北渚” 句密切呼应。目眇眇(miǎo)兮愁予:洪兴祖说:“眇眇,微貌。言神之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这里作动词,微波泛动。 木叶:特指秋天的枯黄树叶。以上二句写湘君所望见的只是洞庭湖 无,据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及朱熹《楚辞集注》补。白:即草,亦 称青,秋季生长,形状像莎草而较大。“登白”,指站在长着薠草 的地方。骋望:放眼远望。佳:佳人,指湘夫人。期:这里是动词,约会。 张:张设罗帐。以上二句意思是:湘君放眼远望,盼着湘 意思是:深山中的麋鹿为何跑到人家院子里去寻食?深水中的蛟 23 龙为何搁浅在水边?这是比喻用力不当,必定徒劳无功。以上二 的生活。以上四句意思是:我一清早就骑马驰过江流曲水,傍晚又 在西边的水岸摆渡,因为我听说湘夫人正在召唤我,我要和她一道 坛:庭院。“紫坛”,用紫贝装饰花坛。播:散布。椒:花椒。这句说:把芳香的花椒散布在堂上。一说指以花椒和泥涂饰堂壁,播 绿灌木,蔓生,亦名木莲。帷(wéi):围在四边的帐幕。擗(pǐ): 剖开。櫋(mián):作“幔”讲,帐顶。“擗蕙櫋”,掰开蕙草铺成屋 馨(xīn):芳香,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庑(wǔ):厢房。一说是 厅堂四周的廊屋。“庑门”,是对整个建筑的概括。以上二句说: 嶷”指九嶷山诸神。按传说古帝虞舜葬在九嶷山,他又是楚人心目中的湘君,所以这里想像当湘君会同湘夫人一起来到新居时,九嶷山诸神都前来奉迎祝贺。缤:纷纷然,这里指神灵众多的样子。灵:神,仍指九嶷山诸神。一说指湘夫人。如云:形容神 (mèi):衣袖。遗:丢下。褋(dié):汗衫。澧浦:澧水之滨。以上二句写湘君因为失望气愤而一再丢弃湘夫人的赠物(参阅) 23 一、基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 B.沅水(ruán) 薜荔(bì lì) 澧水(lǐ) C.潺湲(chán yuán) 云汀(tīnɡ) 九嶷山(yí) D.水裔(yì) 屋椽(chuán) 馨香(xīn) 答案 B 解析 沅yuán。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白 荒忽 芳椒 庑门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 C.容与 遗赠 衣袂 辛夷 D.哀宛 迂缓 偕逝 润饰 答案 C 解析 A蘋—薠;B.嘉—佳;D.宛—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答案 B 解析 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答案 A 解析 B.“创造的”应改为“创造了”;C.应为“提升”熊猫对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接受能力;D.有歧义,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还是“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语意表达模糊。 二、文本阅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5~7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答案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23 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6.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 7.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13题。 橘 颂 屈 原 后皇①嘉树,橘徕②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③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缊④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⑤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注 ①后皇:辉煌、堂皇。②徕:同“来”。③剡(yǎn):锐利。④纷缊:即“氤氲”,此处指橘子的香气四溢。⑤淑离:美丽。 8.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有误的是( ) A.更壹志兮(专一) 绿叶素荣(花朵) 曾枝剡棘(同“层”) B.深固难徙(移走) 文章烂兮(指橘子的颜色) 圆果抟兮(同“团”) C.文章烂兮(灿烂) 苏世独立(即“疏”,疏远) 置以为像兮(榜样) D.参天地兮(高耸) 愿岁并谢(凋谢) 梗其有理兮(正直,指树干) 答案 D 9.诗的第二段主要是从__________写橘,第三段则写橘的__________。 答案 外在形体 内在精神(或“高贵精神”) 10.古人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所以诗中说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11.这首诗,看上去是在写橘,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专门类别,叫做________。 答案 咏物诗 12.诗中写橘“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实际上是写作者________;诗中写橘“精色内白”,实际上是写作者________;诗中写橘“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实际上是写作者________。 答案 志节专一 美好的本质 公正无私 13.鉴赏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答案 主要是赋和比。前者用以细致描绘,展示橘的美好形象;后者用来象征,化抽像为具体,使表达的意思更深刻、含蓄。 四、语言运用 14.下面的句子语意不明,请删除赘余的词语,使它表意明晰。 中国美学家和艺术家在考察这个问题时总是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书画艺术审美创造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以宇宙本体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和状态为其根本法则。 应删除________一词。 答案 遵循 23 15.阅读下面一段抒情性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结构,使之成为能加强抒情效果的整句。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赋予我流动的思想! 答案 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带来感情的滋润,你赋予我思想的流动。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一、整体把握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答案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 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 (1)各自东西南北流 (2)心非木石岂无感 二、细部探微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 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势的高低而流。命运也是一样的,这如同封建的士族门阀制度一样,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从诗歌本身看,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这是反讽的笔法。“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一、中心主旨 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二、写作特色 诗歌跌宕起伏,心理历程曲折婉转,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23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三、文白对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 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 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 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 答案 D 解析 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 D.慷概 歌谣 风骨 答案 D 解析 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答案 C 解析 A.用于夫妻之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8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件,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8年3月5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 C.在2008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 D.贾庆林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 答案 C 23 解析 A.主语不明,应在“给”前面加“这”;B.把“担任”改为“当选”;D.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建议”。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回答5~7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 C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 D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着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三、课堂延伸 8.(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3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语言运用 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举国为死者设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评。 答案 为无名死难者降半旗和举国哀悼这还是首次。而今面对惨重的四川震灾,五星红旗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降下,警报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响起,全国人民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共同哀悼。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此次震灾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光辉正在升起。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死者的追悼,对生者的慰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普世理念。 10.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年龄大都超过了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生活上应该独立、自立。有人倡导“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2007年9月12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就“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进行了新闻调查,参加投票的1 048人,其中赞成的有706人,反对的有342人。 谈谈你对“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看法,并阐明理由。(200字左右) 答案 赞成这个倡议。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失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成就自己的事业,独立、自立是必备的法宝。同时签订协议,能够增加大学生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也利于养成孩子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德。(若不赞成也可以,要言之有理) 第4课 蜀 相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 23 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2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 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4.下列语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2008高考中,潍坊市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首建高考“标准化考场”,监控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杜绝了“假文具真作弊”的设备。 B.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参观了横渡山手中华学校时,为华侨子弟讲解唐诗《静夜思》,还回答了一位小朋友“怎样才能当国家主席”的问题。 C.我国首部《护士条例》将自5月12日起实施,护士泄露病人的隐私将可能失业。 D.普京为自己的总理工作定下了目标:我希望未来的政府要像瑞士表一样精确;在经济上提出降低通货膨胀,降低特定行业税,继续扩大对外投资。 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在“监控室”前加“在”;把“设备”改为“现象”;B.成分残缺,在“小朋友”后加“提出的”;D.搭配不当,“降低”和“率”搭配。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5~7题。 5.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 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23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答案 D 三、课堂延伸 (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①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③,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⑤。 注 ①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③北极句: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④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⑤《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8.解释下列词语。 (1)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天地俱来 (2)与古今俱变 9.有人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万方多难”,既指“西山寇盗”的吐蕃;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望见无边春色,感时抚事,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所以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10.尾联借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四、语言运用 11.请按例句句式,续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 阅览群书的韵味是什么呢?应该是一首无韵的诗:有“空山新雨后”的明亮清爽,有“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寂寥,也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激昂。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曲无谱的歌 有“绕梁三日,意犹未绝”的余韵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 也有“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哀怨凄婉 12.仿照上下句,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句式一致。 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 2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答案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 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细部探微 1.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案 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写作特色 23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三、文白对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 D 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答案 B 解析 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23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日前,《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出台,于丹以1 103万的巨额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 B.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了若干政治决议。 C.自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内没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股市指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3月24日,奥运冠军罗雪娟将在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结束后,高举火炬,开创第一次由举办国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 答案 C 解析 A.语意重复,去掉“之位”;B.语序不当的,把“完成……决议”放在“会议”后;D.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先例”。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空 先 悲愤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 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案 “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3 答案 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四、语言运用 9.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10.根据语意仿写三句话。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同。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的对比永远说不完。 答案 散文乃对话 诗乃独白 散文乃国语 诗乃方言 散文乃门 诗乃窗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