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四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含解析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四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含解析 人教版

练案四 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岸  边 ‎ 朱以撒 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推搡着枯木朽株向前。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岸正是不变之物。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丫。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这种无从漂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消耗极少,变化无多。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 7 -‎ 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画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不讲不讲。”再说讲了也没用。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我们形容“泛滥”,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决然相反的部分。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我不喜欢“席卷”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没有谁可以幸免。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 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缘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彩,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 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雨之中,“我坐在高高的岸上”“岸边坐定”,作者认为人工之岸比不上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 B.作者认为“人间”如“江流”,各种飞流激荡打破了规矩与秩序,生活脱离规划,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 C.作者认为,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岸是不变之物,岸是千百年间许多不动的东西中的最突出的一种,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 D.“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结尾升华了主题,作者表达了对如岸之类事物的赞美。‎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岸边的杂树林和城市的绿化树带进行对比思考,认为这其中蕴含了现代人对“自然物”的不同态度。‎ B.文中关于“江流与岸”的动与静、行与止、流逝与存在的解读,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富含哲理。‎ - 7 -‎ C.相对于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作者对城市外来者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他们爱品头论足,只能夸张地说出对城市的表面感受。‎ D.文章运用比拟、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又丰富了岸的文化内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请简要赏析。(4分)‎ ‎4.(探究标题意蕴)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岸”的意蕴。(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16分)‎ 大明湖畔稼轩祠 ‎ 泉 琴 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抑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 7 -‎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这是一道障景。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 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好在自己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体,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走出正殿,原路返回。经过第二进院落的时候,才发现刚才急忙忙去拜谒辛公,竟然没注意到此处有个西跨院。西跨院有一间大厅堂,名为“停云堂”。‎ 堂内挂了一些名人书法,皆是金钩银划、美不胜收的辛词精品。恰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内参观,只见他们冲着某幅字画朗吟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曲《水龙吟》是辛公血和泪的心声。他登临高处,不是为了游赏美景,而是为了叩问苍天,发出心底的声声怒吼。可是,就算辛公把栏杆拍遍,拍得手心冒汗,也无人懂得他那忧国忧民之情思啊!我肃立着沉浸在辛词的恢宏意境里,和辛公的思想碰撞,进而交织,让蒙尘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荡涤。‎ 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那是历史的尘烟吗?真希望有那么一匹悍马,自遥远的古代穿越到这人间盛境,背上驮载着持剑的辛公,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响彻寰宇……‎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7 -‎ A.文章写到李清照及其纪念祠,是因为她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这样写也表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B.“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从对枝繁叶茂的古槐的描写,可以看出稼轩祠的自然环境清幽。‎ C.稼轩祠有三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第三进院落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挂着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D.“我端正了下帽子”“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我肃立着……”,表现“我”对辛公的无比崇敬之情。‎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与末段的写景相映成趣,“绿树”与“红花”实写,意境优美;“夕阳”与“云纱”虚写,感慨万分。‎ B.返回途中,补写第二进院落的“停云堂”,堂内一对年轻人朗吟《水龙吟》,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 C.本文行文层次清晰,记叙有略有详,对李清照一笔带过,略写第一进院落,详写第三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 D.作为记游类散文,文章以游览稼轩祠的行踪为序展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7.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引用辛弃疾的词?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8.(探究主旨内涵)这篇散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分析。(6分)‎ 练案四 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 ‎1‎ - 7 -‎ ‎.B B项,“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错误。从文意看,作者认为“打破了规矩与秩序,生活脱离规划”的结局是一种担忧。‎ ‎2.C C项,断章取义,作者是比喻说理。原文是“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画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 ‎3.参考答案 对“岸”的肯定,岸是不变与沉稳的,且美感持久;对赞赏探险举动的委婉批判,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将飘零过眼的事物与沉默稳固的岸形成对比。‎ 解析 答题时既要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中的“岸……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中暗含“飘零过眼的事物与沉默稳固的岸形成对比”,表达对“岸”的赞美,赞美的内容是“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从后文“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可见作者对赞赏探险举动的委婉批判。‎ ‎4.参考答案 岸的静止与不变标志着可靠、可信赖(或“岸是静止的一种存在,是不变的标志,可靠,可信赖”),沉默稳固中富有持久的美感;象征着具有规划性,能维系秩序稳定的社会制度等抽象事物。‎ 解析 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表层含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岸”的静止与不变标志着可靠、可信赖,沉默稳固中富有持久的美感;从“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等语句可以看出其象征义。‎ ‎5.C C项,“挂着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是第一进院落的布置。‎ ‎6.A A项,“‘夕阳’与‘云纱’虚写”错,“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也是实写。‎ ‎7.参考答案 ①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丰富了游记的内容。②有力地凸显了辛弃疾忠君爱民却郁郁不得志的形象,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③两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这样写既表现了辛词千载之下巨大的影响力,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敬仰与叹息。‎ 解析 引用诗句的作用可从表达效果上、对辛弃疾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现主旨上分析。表达效果上: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丰富了游记的内容。辛公形象的塑造:凸显了辛弃疾忠君爱民却郁郁不得志的形象。表现主旨上:既表现了辛词千载之下巨大的影响力,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敬仰与叹息。‎ ‎8.参考答案 ①对辛弃疾诗词的酷爱。作者对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词作十分熟悉,且对展柜里陈列的各种版本的辛词极为珍视,用手机拍照,回去赏读。②对稼轩祠心存向往和崇敬。特意前去拜访,被东西厢房阵阵墨香吸引;端正了帽子,才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③‎ - 7 -‎ 对辛弃疾人格精神充满敬佩与景仰。辛弃疾一生忠心为国,胸怀大志,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最终铸就传奇,深深地感动了作者。④对辛弃疾人生遭遇的同情与嗟叹。作为骁勇善战的大英雄,虽胸怀天下,却不为世所用,落魄失意,最终郁郁而终,作者对此充满同情与不平。‎ 解析 分析散文的文本意蕴,重在对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此题可从作者对辛弃疾诗词的态度,对辛弃疾人生遭遇和人格精神的态度入手。‎ -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