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任丘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

- 1 - 任丘一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考(一) 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高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 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 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 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 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 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 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 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 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 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 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 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 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 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 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 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 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 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 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 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 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 2 -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 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 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 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 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 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 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 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 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 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 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 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 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 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 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 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 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 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 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 均有影响。 - 3 -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 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 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 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 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 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 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4 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 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 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 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 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 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 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 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 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的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 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 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 - 4 - 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 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 “那是我儿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 25 岁。就在去年,人家 都说是在化工厂做工受了污染。”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着。 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 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 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 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 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 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 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 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 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 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 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 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 5 -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从联办笔会写起,写了小媳妇观看笔会,婆婆讲述原委,一番对话没有多少曲折,但 读后令人心酸不已。 B.婆婆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 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 C.“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一语双关,既指小男孩 献的花,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 D.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 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小媳妇热爱诗歌、疼爱 儿子、坚强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B.小说借助“我”与婆婆的对话,巧妙地交代了小媳妇的身世和病情,为小媳妇身患重症却 仍然热爱诗歌的品质做了重要铺垫。 C.小男孩给母亲献花,并让母亲写那么长那么长的诗给他看,这些细节衬托了母亲对儿子的 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D.小说有多处伏笔,如写小媳妇“穿着羽绒衣”“脸色有些憔悴”“你抱不动我”等,与后文 婆婆说出小媳妇的病情相照应。 8.“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 分) 9.小说标题“花与诗”的内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 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 朝名手,不足过也。 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 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 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咸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 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 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 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 - 6 - 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 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①,时论荣之。 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 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 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 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 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 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土图》。 (摘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 (注)①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B.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C.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D.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粉本:指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B.墙面: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此处指面壁思过。 C.将作大匠:官名,历代名称不一,职能大致相同,掌管宫室、宗庙修建等。 D.荆州:古九州之一,因境内荆山得名;楚曾建国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阎立本驰誉丹青,工于写真。阎立本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上继承并且发扬了前人的优秀 传统,其作品备受当世推重,所画人物堪称绝妙。 B.阎立本热爱绘画,因画生悔。阎立本身为一代画家,深受唐太宗青睐,但耻于为人驱使, 告诫儿子不要习画,自己却因本性使然不能释手。 C.阎立本官至宰辅,遭受议论。阎立本尽管在绘画上赢得了名誉,但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 有人借“学生放散,令史明经”一事予以调侃。 D.阎立本观画有得,渐入佳境。阎立本对张僧繇的画作一开始并不认可,后来渐渐品味出其 中的滋味,以至于留宿其下反复玩味,不愿离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 (2)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14.阎立本画技达到精湛境界的原因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梦微之① - 7 -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②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 – 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本 诗为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作的一首诗。 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夜来”、“晨起”写出诗人梦中与微之重逢及醒来的情形。 B.颔联用“三度病”、“八回秋”写出微之去世后,诗人疾病缠身,蹉跎了芳华的现状。 C.本诗是一首悼亡诗,颈联形式上看似平易浅显,而情谊内涵甚深,足见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之切。 D.尾联暗用设问的形式,写微之死后如果有知,一定会知晓亲人的相继去世。 1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爱莲说》中描写莲的清高风度,“ , ”比喻君子志 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 (2)在遭遇“謇朝谇而夕替”后,屈原就从自身、国君、群臣和时俗四个方面分析自己“离 骚 ” 的 原 因 , 他 特 别 指 出 , 时 俗 本 来 就 有 为 投 机 而 违 规 改 矩 的 一 面 , 更 有 “ , ”的一面,才使自己遭遇贬黜的。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呈现“ , ” 的场景,警告统治者要抓紧时间北伐,不然时间会消磨仇恨,百姓可能会忘却战败的历史, 失去同仇敌忾的士气。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 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 ① ,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 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 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然。迎面陡峭的高山 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 很多地方, ② 。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 - 8 - 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 绕在山谷之间……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夸张、排比、叠词 B.比喻、借代、拟人 C.夸张、排比、借代 D.比喻、叠词、拟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 ?为 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4 分) 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②从“互联网+”到“区块链”,③日新月异的革 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 发展,成为新中国 70 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 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⑧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 进步的多样性,⑨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7 月 12 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 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 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 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201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99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站上 1 万美元的新台阶。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靠天 吃饭”。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 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 93 克,浪费率为 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 38%,校园中的浪费现象也 比较普遍。反对浪费,提倡节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强盛与节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