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8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3单元8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5

‎8 咬文嚼字 ‎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倒涎(xián)    憎恶(zēng) 岑寂(cén)‎ 锱铢必较(zī zhū) 没镞(zú) 烟榻(tà)‎ 付梓(zǐ) 尺牍(dú) 清沁肺腑(qì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嚼 落 漂 乘 ‎2.语境辨析法 ‎(1)他说话恶(è)声恶气,真叫人恶(ě)心,周围的人都憎恶(wù)他。‎ ‎(2)《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zǎi)了一个载(zài)歌载舞的姑娘。‎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蕴藉·蕴蓄 ‎“蕴藉”形容(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形容词。“蕴蓄”是指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动词。‎ ‎(2)锱铢必较·睚眦必报 ‎“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侧重小气,气量不大。“睚眦必报”指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侧重心胸狭窄,不够包容。‎ - 10 -‎ ‎2.明确词义 ‎(1)推陈翻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即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铁成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富五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指推去陈旧的思想,换成新的理念。现指换掉旧的,改成新的。‎ ‎(2)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3)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指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5)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6)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jiào)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标新立异,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jiào—jué 标新立异—推陈翻新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________。‎ A.但是在文学,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B.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 C.无论阅读或写作,但是在文学,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D.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D [画线处补充的句子,首先要指明论述对象,据此可排除B、C两项,最后一句表明态度,据此可排除A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关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缺少主语。应将“关于”去掉。‎ - 10 -‎ ‎[资料链接]‎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本文后来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书中还收录了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19篇文章,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的联系,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文学观点,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学和美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 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深刻。‎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文学史上的“炼字”实例进行分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精髓,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用认真的态度和谨严的精神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10 -‎ ‎[答案] ①文字的联想意义 ②谨严、勤奋、推陈出新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由举例子开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由举例子开篇,先举改字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来相对照,发人深省。而且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凡响了。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第2自然段中,“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转入“炼字”的话题和对上面两例的分析。‎ ‎3.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②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4.作者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这一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语句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10 -‎ 二、阅读课文第6~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试赏析第6自然段中“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6.第7自然段“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一句中的“作”有何含义?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字的含义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作,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而不是套用的。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如此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情感。‎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却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也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示例二)“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是读书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不求甚解”能让读者广泛涉猎,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至于使自己局限于思维的定式中无法自拔。“咬文嚼字”则能让读者在精读中领会精品的精髓,精读方能深入,作为学生不可舍之。‎ - 10 -‎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事例论证显精彩 文章开篇以郭沫若“炼字”的例子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然后提出理由:“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接着用王若虚“李广射虎”的例子正面阐述、说明这一理由。接下来用贾岛“推敲”的例子反面论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一正一反,角度有别。 ‎ ‎2.写法指导 运用事例论证“3注意”‎ 事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是议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运用事例论证呢? ‎ ‎(1)例前有导语 ‎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 ‎(2)叙例有方法 如果是单个材料的叙述,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窜改材料。‎ 如果是多个材料的叙述,可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是高考作文常用的手法。也可运用事例对比法进行论证,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议显事理 ‎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 ‎3.迁移运用 以“责任”为话题,运用事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肩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享誉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肩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之不同的见解。郭沫若是一位语言大师,当有人提醒他用“这”比用“是”要好时,他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也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但是朱先生并没有因为用“敲”比用“推”好的提出者是韩愈就轻易同意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朱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不迷信先哲、名人和权威,打破了常规的思维习惯,才有如此独到的发现和创新。‎ ‎【应用角度】 “思考”“怀疑”“不盲从”“创新”“学无止境”“严谨”等。‎ ‎2.素材应用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朱光潜“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朱先生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敢于怀疑,并善于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 ‎ [群文阅读]‎ 导读: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与南开大学穿衣镜上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这看来俱是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南开大学严谨的治学之风。是的,‎ - 10 -‎ 没有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哪来令科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精巧蜂巢;哪来惟妙惟肖的巴翁雕像?所以,严谨是一种明悟,无论体现在动物还是人,个体还是国家,它都是一条散发出智慧芳香的箴言。‎ 坚韧诚实不忘本 严谨家风传百年 ‎⊙甘 海 时至今时,距“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诞生已150多年。詹天佑的孙子詹同沛整理出来了一些祖父的资料,这些资料对詹同沛来说视同珍宝。在整理家书时,詹同沛看到了之前父亲詹文耀写的手稿,其中一句写道:“做个坚韧的人,做个诚实的人,做个不忘本的人。”这是父亲一生做人的原则,同样也是詹家每个人做人的信条。‎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妻子谭菊珍有8个孩子,为了修建铁路,詹天佑带着一家老小跟着铁路“跑”,8个孩子分别出生于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五地,然而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不影响詹天佑对妻儿的关爱,他总能在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们读书写字,既威严又慈祥。只要有时间,总是让孩子们把最近写的字、读的书给他看。遇到孩子们写错的题目,詹天佑不会严厉批评、责骂孩子们,而是把这道题目圈出来,告诉他们写错了,得重写。‎ 詹文耀14岁那年,父亲詹天佑担任粤汉、粤川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那年秋天,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个通知:批准他的大儿子詹文珖、二儿子詹文琮官费出国留学。当时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全靠他一个人的薪俸支撑,尽管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子承父业,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詹天佑婉言谢绝了北洋政府的特殊照顾,坚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两个孩子留美8年的一切费用。两个孩子不理解。詹天佑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公费留学,你们就会懈怠一些;我自己出钱,你们才不敢偷懒,你们不好好学,浪费的就是家里的钱,而且我也没有过多的钱供你们虚掷光阴。”‎ 送走两个孩子留美后,詹天佑和妻子带着其他孩子节衣缩食。詹文耀曾经抱怨过父亲。有一天,他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看到一封未封口的信,像窥探到父亲的秘密一样,他小心地打开信件。这是一封寄往大洋彼岸的信,收信人是驻美公使唐绍仪,父亲在信中拜托他帮忙照顾好两个儿子,言辞恳切,足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的担心和期望。‎ 黄侃:生性放诞,读书严谨 ‎⊙张光茫 国学大师黄侃由于爱随意骂人、脾气古怪,常给人一种放浪形骸的印象。不过,他一生严谨治学,嗜书如命,且很有心得。‎ 黄侃读书非常认真,他曾言,“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意思是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只有空腹以待,才能充分吸收。‎ 黄侃读书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都不止圈点了一遍。他曾圈点《文选》数十遍,圈点《汉书》《新唐书》等三遍。《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七百卷,他从头到尾,一卷一卷地评价圈点,‎ - 10 -‎ 绝不跳过。黄侃曾说:“书是给人读的,尽管在上面批写,不要把它奉为神明似的。”他读清代著名经学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每页空白处几乎都写得满满的,认为郝氏不对的地方,他便给他一条“红勒帛”。黄侃眼睛高度近视,但能写蝇头小字,不论是行书正楷,他都写得行格整齐,大小均匀,甚至天地头写满了,连每行夹缝里,也批些小字。‎ 对于重要的书籍,黄侃总是正襟危坐地点读。他每次读书之前,会记下启卷时日,读完,再记下时日。他把读书时只是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他生平最恨“杀书头”,说这种人一生都不会读好书。黄侃还喜欢夜读,夜间如果从他的窗外走过,可以看见从绿窗纱透出来的荧荧灯光。一年冬天的黄昏,朋友去拜访黄侃,只见黄侃家中已经点起最大的高足的煤油灯来,他正坐在灯下读书,把眼镜移到眉毛上面,很是投入。‎ 黄侃的读书习惯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苦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畅谈至深夜,朋友走后,他坚持在灯下读书,读毕才休息。黄侃英年早逝,临终前所读《唐文粹续编》,尚有一卷没有圈点完毕,他吐着血,叹息道:“我平生骂人‘杀书头!’毋令人骂我也。”一面吐血,一面仍坚持着将此书圈点批校完毕。‎ 黄侃一生读书治学,最反对某些初学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治学态度:一曰,急于求解;二曰,急于著书;三曰,不能阙疑;四曰,不能服善。黄侃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读书、治学精神,是他最终能够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 推荐作品:‎ ‎《严谨与简洁之美》 王正行 ‎《严谨治学 勇于探索:近代著名数学家华蘅芳》 隋加平 雷方舟 ‎ [积文化常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2.古代容量单位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勺,合,升,斗,石。十撮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 10 -‎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 [诵国学经典]‎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 ‎(选自《论语·述而》)‎ ‎[古文今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 ‎[知行启迪]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