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教案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 第十一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句子含义?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句子含意题因理解表层化、片面化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4页) 满分指导 解答此类题可遵循以下答题流程 一看词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词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就是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第(1)句话,看“词句特征”,是修辞句,需要明确修辞手法。看“上下语句”——结合上文可知,沈从文曾说过“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而事实上,“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很喜欢其人其文;对第(2)句话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虑”,要结合沈从文说话时的特定背景,以及该句所在段落的中心意思来分析。上文中“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一句为文章后半部分的总领句,第(2)句举例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等方法,(1分)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1分)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1分)(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1分)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1分)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完成题目(25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对应题型一)大块头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之士”和“避世之士”各指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孔子的内心独白“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谈何容易”,可得出“避人之士”指的是什么。联系大块头等人的行为和语言,可得出“避世之士”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避人之士”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的人;“避世之士”指对社会不抱任何希望,远离俗世、政治,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的人。(4分)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写子路问路碰壁;其次,要考虑为什么要将两次碰壁的情形都写出来;第三,要考虑所写内容跟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两次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4分) 3.(对应题型二)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指出这是一处细节描写,然后明确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可先从弟子本身考虑,指出刻画了弟子们何种精神状态,继而考虑弟子的表现跟孔子的关系,再点明其与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弟子们迷惘的精神状态,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孔子的自信和坚定,突出了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4分) 4.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题中的“黑暗”的内涵。(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通读全文后可知,“黑暗”不仅指诸侯的昏庸无道,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也指孔子的“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甚至后来的新儒家们的不足之处。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最后还谈到“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的不足。 参考答案:当时时代黑暗,诸侯昏庸无道;当时人们精神迷惘;后世的理学家和新儒家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分离;当代人聪明机灵有余,古典的崇高不足。(6分) 第十二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鉴赏形象、技巧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鉴赏形象、技巧类 题型一 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013广东卷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2013天津卷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角度一 鉴赏人物形象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刘之蔚《胡杨人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进行概括:注意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情等的语句,如神情“憨憨地”;对老代的初次外貌描写能看出其淳朴;商量钱和包饺子的语言看出人物憨厚;从把他媳妇当作他女儿的情节可以看出其大度;作者的评论也有“豪爽和大度”的字眼。作答时,应先指出人物性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做到有归纳有分析。 参考答案 老代憨厚,没有生意人的精明,“我”问他饭钱,他不说具体数字,只说昨天有人给了60元;老代淳朴,“我”和他谈好饭钱60元,给他一张票子,他不要,“我”强行给了他。(每点2分) 解题方略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面思考。 如果是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角度二 鉴赏物象 阅读师陀《过岭》一文(正文见第2讲),回答后面的问题。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7页)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理会。(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题方略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如写“马摆了摆头,很斯文”的外在特征。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如写“马摆了摆头,很斯文”的外在特征,隐含的本质是马“温和”的特征。 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 题型二 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大纲卷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2012浙江卷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2012山东卷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角度一 修辞手法 阅读范例 阅读木心《林肯中心的鼓声》,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8页) 解题指导 作品在第5、6段用了详尽的笔触从“我”这一听众角度来描写鼓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主要使用了排比、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回答本题,除了要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外,还要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参考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答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题方略 1.结合语句内容和形式,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内容和形式,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对偶、排比、对比、反复;表达类——反问和设问。 2.要清楚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 (拟人)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3.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在形式上起什么作用(考虑是否对文章的结构有作用)。 角度二 表达方式 阅读范例 阅读徐志摩《想飞》,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9页)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每点2分) 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构建表达方式的知识网络。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 顺序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作 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又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 内涵 举例 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如题干已经明确了“第二人称”,所以答出其常规好处外,还需要结合文本答出作者对“你”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1、如何鉴赏人物形象?如何鉴赏物象? 2、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3、记叙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4、描写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5、抒情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第十三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鉴赏形象、技巧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见第十一教时“课堂笔记”) 二、鉴赏形象、技巧类:鉴赏技巧 角度三 表现手法(含结构技巧) 阅读范例 阅读罗琅《耳边杜鹃啼》,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1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引用“姑嫂鸟”的传说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也引发读者美好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传说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每点2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1页) 解题指导 审读题干中的“谋篇布局”可知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本题“杜鹃啼”是这篇散文的线索,回答要紧扣线索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点2分) 解题方略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考方向。 第二步,从诸多表现技巧中判断选择。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知识网络。 手法 内 涵 一般作用 象征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 联想和想象 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抑扬结合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扬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以小见大 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铺垫 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 线索可以连缀散漫的材料,可以展现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借助某些形象阐发哲理。根据散文类型明确线索,明确了线索之后,分析线索的作用就比较简单了,只要将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清楚,看各层中写了哪些与线索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 第三步,结合文本,从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赏析其体现形式及作用或效果。 角度四 语言特色 阅读范例 阅读《平常的沈从文》一文(正文见第3讲),回答后面的问题。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解题指导 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应先根据语境判定语言特色类型,这就需要掌握语言特色的类型;然后结合特定语句所在的语境、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人物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遭遇了侮辱之后,沈从文没有愤愤不平,而是替那个人“难为情”,这轻松、幽默的语言在讽刺了侮辱他的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据此,考生不难组织出答案。 参考答案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5分) 解题方略 赏析语言特色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文章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刻画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来看,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 (2)从语言特点方面。从语言的整体性上来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往往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3)要从词语的使用方面来看。主要是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4)如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样要点明。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1、各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何内涵和作用? 2、如何鉴赏语言特色题? 第十四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见第十三教时“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鉴赏散文技巧题因表现技巧判断不准、答题术语模糊而失分 阅读范例 阅读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5页) 满分指导 第(1)题,题干要求是“简析”“抓药”细节,就是简要赏析“抓药”属于哪一细节类型,体现在何处,对表现人物或表达情感的作用。回答本题,要抓住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对动作的描写,同时要了解动作也体现了人物的品性与心理。 第(2)题,本段文字不仅罗列了中药的名称,而且把它们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富文化气息,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对中药的探索、理解。由“朱砂”联想到颜料,再联想到《万山红遍》诗意图,由“雄黄”联想到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这些在别人眼中的普通之物,在“我”的眼中是“曼妙”的,令“我”兴奋,表现出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而“我”对中药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情感,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需要掌握“联想”的常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情感或主旨来分析。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参考答案 (1)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2分)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分) (2) 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1分)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1分)③丰富文章的内容。(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李登建的《铁匠铺》,完成题目(20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对应题型一)请根据第⑥段简要分析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6分) 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文中叙写人物的事件有关,同样与作品的主题有关,通过他打铁时的行为描写,可知他非常专注于打铁过程;他对儿子说的话,表现了一定的哲理,说明他明白事理;尽管十分辛苦,但“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表现了他对现在生活的安分屈从。 参考答案:老铁匠对生活安分屈从;虽长年累月劳作,十分辛苦,但打铁时非常专注和投入,并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他还是一个明白事理和珍爱打铁手艺的人。(6分。生活、劳作、事理每层2分) 2.(对应题型二)第⑧段画线部分十分精彩地描写了打铁的情景,请简要说说其表现特色。(4分) 解析:从题干可知,画线语句运用的是描写,那么就从描写的方法来分析其表现特色,从“打铁的情景”又可知,是从动作的角度描写打铁的情况。分析表现手法时,还需要注意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连串富有变化的动作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渲染了氛围,逼真地描摹了精湛的打铁技艺;长短句结合,语言富有韵律美。(4分。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各1分) 3.“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一句中“最快活”三字的丰富含义是什么?(4分) 解析:要分析“最快活”的丰富含义,即分析这三个字有什么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入分析这三个字涉及的对象,探寻“最快活”的原因,“最快活”的内容。铁匠们为什么这时候“最快活”,可以由这时候他们做了些什么得知,“最快活”的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内容有关,由这两点去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展现打铁绝技,受到村人赞扬而快乐;收获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满足和陶醉。(4分) 4.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解析:要探讨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要明确本文从哪些方面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这些情感取向往往与作品的主题有关。文段中作者流露出的对铁匠们的情感可以引申到对这一类人的情感取向。另外,在探究作者情感取向时,还可以找出文中一些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取向的语句,再由这些语句去探究。 参考答案:①打铁的场面:赞美劳动是大美,把打铁过程写得如同艺术表演,出神入化,把劳动写得充满喜悦。②写铁匠们:讴歌劳动者吃苦耐劳、朴实淳厚的优秀品质和默默付出的生活态度。③以长年累月辛勤劳动的铁匠世家为题材: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同情他们生活的繁重、无奈、艰辛、苦涩、苦难。④第④段写景和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节日”:紧贴土地和众生,热爱、留恋、回望那片美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第十五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散文阅读 探究 2014年江苏卷《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二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种能力点指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题型一 探究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家,关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勇敢谦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再说通俗简单些,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1.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 2.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3.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4.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5.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6.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福建卷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2013江苏卷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2012山东卷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阅读范例 阅读王剑冰的《瓦》,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7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⑥段说明了共同的一点,这就是“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⑤段的总结。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强调瓦对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说明了人们对瓦很依赖;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收束上文,点明瓦具有保护功能。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题方略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本考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这一考点往往出现在阅读题目中的最后一题,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呈现。 其次,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比如对“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涵义的探析,就可以先从作品的整体层面把握感情基调和总的倾向,然后再从句中的关键词“时光”“欢乐”“痛苦”来加以探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题型二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窄的限制,“创作背景”不好设置题型,近几年高考题中也没有出现对此项的考查,所以只探究“创作意图”。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探讨创作意图”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有: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要求考生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字里行间及注释中了解)。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北京卷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2010全国卷Ⅱ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广东卷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其他设问方式: (1)结合文意,探究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 (2)作者写×××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体现了什么精神(思想、品质、风格)? 阅读范例 阅读《浙江的感兴》,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8页) 解题指导 题干已经明确了探讨的方向“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也就是探讨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属于“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之“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作答本题时,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出写景的相关内容,根据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如通过分析浙江的性格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 (示例)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中“情景关系”中常常提到的术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4分)如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几十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8分) 解题方略 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两步走” 第一步,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就需要抓住作者写景的关键语句“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与含有评论的语句“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来把握西湖清幽淡雅的特点,进而来探讨作者写这些的意图。 第二步,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解读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如题干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提示,这就需要考生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必要的知识储备,答题时就需要“内引”文本内容,“外联”相关情景关系的内容。 题型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这里的“有创意”指的是见解具有独创性,不抄袭他人的说法。见解的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1.感悟和体验: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而获得启示((启发);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批判或质疑。 2.延伸和拓展: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就自己的认知作答。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四川卷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2013天津卷 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12北京卷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其他设问方式: (1)……说说某事对你的启示(启发)。 (2)你怎样看待…… (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 阅读范例 阅读王剑冰的《负重的河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30页) 解题指导 审读题干,题干要求是“很多启示”,所以先要整体把握全文,把握文中描写塔里木河声音、形态等的语句,了解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其次,题干已经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方向,“河流与文化的关系”是探究方向,“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是探究内核。对此,考生便可对“河流与文化源头”“河流与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可谈河流的历史与其所带来的文明,可谈河流的现状与文化的萎缩,可谈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意义与保护文明的重要性等等,探究时需要“结合文章”进行探究,不断挖掘;同时,也需要举大江大河的例子,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南美的亚马逊河等,来充实说理的力度,力求言之成理,探究有新意。当然,在组织答案时需要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与事例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题方略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如要对“塔里木河”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先有整体的了解。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如已经明确了角度,但在具体探究时还可以“以小见大”,如具体谈塔里木河的源头与文化的关系。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如要谈“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需要珍惜与保护”,就需紧扣文本,分析塔里木河冲不出沙漠,正在萎缩的现状,来谈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如若举其他河流的事例,就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具体答题可运用“三步骤”: 步骤一: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步骤三: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散文阅读探究题如何切入? 第十六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见第十五教时“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探究题因思维不深、探究不透彻而失分 阅读范例《何容何许人也》一文(正文见第2讲)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31页) 满分指导 第一,紧扣文本,寻找角度。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地探究,而是立足文本来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把握文本主旨,多角度、多层面(“多角度、多层面”在前文已经讲述)地寻找解题角度。本题就可以从何容、作者、文本主旨等角度思考。 第二,透过现象,挖掘实质。要探究出文本的实质性内容,需要通过文本“材料”,多问“为什么”,向文本的“意义(主旨)”层面展开思维,进而思考运用材料的实质,解决思维不深不透现象。本题“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就需要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参考答案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2分)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2分)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2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季季的《暗影生异彩》,完成题目(20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从全文看,作者的欲望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通读全文,根据第⑥段的“从小我就向往……”,第⑦段的“我的欲望如此多”便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⑥⑦两段。其次,应将这两段划分层次,第⑥段可分为两部分,于是便得到要点①②;筛选并整合第⑦段的内容,便得到要点③。 参考答案:①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1分)②渴望进入自己热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1分)③希望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2分) 2.第③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作用题。作答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思考。从内容的角度思考,就是要根据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行规范化的表述,于是便得到答案要点①;从形式的角度,就是要考虑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技巧,这样就不难得到答案要点②③。 参考答案:①表现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的艰辛与庄严;(1分)②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炼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作铺垫;(2分)③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的人生磨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3.文中第④⑤两段写“我”的欲望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要分三步走,一是明确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该段的句子进行分析,三是指出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②作者将欲望活化为“张牙舞爪”抖动着“触角”的生灵,与“我”争辩;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③这样写使抽象的欲望变得形象可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欲望既苦恼又感激的心情。(4分) 4.结合文本,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6分) (1)(对应题型一)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2)(对应题型三)作者将“暗中静坐”当成一种娱乐,这对你有何启迪?(2分)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探究题。第(1)问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谈看法是这一问的重点。要注意表述的条理性。第(2)问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表明允许有差异,但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后,一定要能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⑤段中对欲望表达了感激之情。其次,作者在第⑥⑦段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赞美的笔调。再次,作者在第⑦段中对欲望在静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最后,作者在第⑧段中写出对欲望的认识。所以,本文的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4分,每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 (2)启迪:人的内心宝藏非常丰富,不能只知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而荒置自己的心灵,这样做的话就会错过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第十七、十八教时 教学内容:模拟高考练习(一) 教学步骤: 一、完成模拟高考练习(一)(学生用书P327页) (时间40—45分钟)(自主思考20分钟,小组讨论答题) 二、教师指导评析订正(45分钟) (一)(2014·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1.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4分) 解析:考生先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在①②两段;再找出关键语句,第①段中作者指出“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第②段指出它们的特点“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最后根据上面内客整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内容多是宫女和骏马,(1分)生动逼真,(1分)体现了热烈、外向(或“开放”)、放恣而大胆(或“充满力量”)的唐代精神。(2分) 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解析:这些句子写了宫女的外貌、神态、动作,并重点介绍了为首的和第六个宫女,从手法上看,这是点面结合。再看句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语言灵活;另外,文章运用了一些语气词,将作者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一)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示例二)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3.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对文段作用的分析,可结合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第③段,“我爱唐美人”这句话的前文是写唐壁画,而下文则着重描写唐美人,很明显是过渡;从内容看,作者对唐美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基础就建立在下文的描绘上。第⑤段,结构上,正是友人的议论才引发了“我”的伤感,它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内容上,由抒情转入议论,表达“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第③段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段友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议论沉思。(1分) 4.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6分) 解析: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考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第②段,作者说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并对其热烈称赞,同时用“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表达对这种精神失去的惋惜。第④段,作者热烈赞美唐美人,在第⑥段中对禁锢美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强调美是永恒的。根据这些可整理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对热烈、外向、充满力量的盛唐精神的赞颂(“向往”“仰慕”“企慕”),对盛唐精神不再的叹惋;(2分)②对美的赞美和怜惜;(2分)③美是禁锢不了的,是永恒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5.简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一般来说,文章首段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引出下文;⑤与下文形成对照。本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后面写六盘山以及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雪和路途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状,表明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2分)②为下文作者登六盘山和议论、抒情张本(作铺垫)。(2分) 6.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①指出语句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②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进行分析;③分析语段的语言特征,如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典雅庄重、含蓄深沉等;④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深化主旨、化无形为有形等。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悲壮”“沉甸甸”等,考生抓住其中的两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从“路”“枝条”“山岩”等写到整个山体,点面结合,较全面地描写了雪中的六盘山;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景,“悲壮”突出了六盘山的贫瘠,“沉甸甸”表现了“浓雾”的湿重;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山岩”比作“冰雪雕塑”,赋予“白雪”人的情态动作,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六盘山的雪景。(每点2分)(从其他方面作答,合理亦可) 7.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注意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和阐述语句的含意。解答本题可抓住“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和“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来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匆匆赶路,短暂接触,对六盘山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说“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2分)②六盘山在作者成年的心里唤醒的坚忍善良的印象已不再会沉睡,心灵找到了寄托,所以“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2分) 8.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时,要力求避免下面几个误区:①忽略文本材料,只就题解题,或只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②肤浅地了解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③没有个性化阅读和独特的认知,只是人云亦云。④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味多元,没有界限,甚至是胡扯。 参考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曾经沉睡的、承载了作者的一份青春和历史的可贵的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回顾了二十年的经历,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③六盘山的沉毅带作者穿越尘世的浮华,给予作者的心灵以踏实的宁静;④六盘山是性格坚忍的岷山农民与哲合忍耶回民的物化,是作者心中印象的本源,向作者昭示了一种坚忍、质朴、刚强的民族精神。(任答三点,每点2分) 第十九、二十教时 教学内容:模拟高考练习(二)(学生用书P329页) 教学步骤: 一、闭卷考查(45分钟) 二、题目解析 (一)(2014·南通调研)阅读王芸的《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完成1~4题(20分)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解析:文段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构上可考虑,第①段和标题的关系,和全文及之后段落的关系;内容上可考虑,第①段概括或领起了下文或全文怎样的内容。 参考答案:照应题目,(1分)总领全文内容;(1分)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2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首先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阐述表达效果时一要指明这些修辞手段的效果,即生动形象、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二要指明表达内容,即笛声抑扬顿挫。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6分) 3.文章第⑤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想要准确的归纳内容,首先要有准确的划分。全段5句话,第1、2两句话“躺下来说话的老树”,说的是马头琴的外形特征和材质,第3句话为乐音特点,第4句话为音乐的内涵,第5句话为听者的感受。概括一要准确,二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①外形特征和材质;②乐音的特点;③音乐的内涵;④听者的感受。(每点1分) 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探究埙与树的关系。若认为“不离题”,则要指出埙与树的相似点,可从历史悠久、乐音质朴、归于泥土三个方面考虑作答。若认为“离题”,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不离题。①埙历史悠久,正如大树一样有着无数的年轮;②埙的乐音纯净单调,质朴无华,体现了树的本质特征;③埙由陶土、兽骨制成,大树最终回归泥土,野兽生活离不开树木,埙蕴含着树的精魂。(每点2分;不表明观点,扣1分) 二、阅读弗·拉塞尔的《最后的山》,完成5~8题。(20分) 5.请依据文章第②至⑧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4分) 解析:第②至⑧段写了两个时段的情形,第②段写爬山之前,第③至⑧段写爬山的经过。作答时要根据具体内容来概括感情的变化。爬山前文章侧重写“我”对山的向往;爬山时的心理,根据所见景物的不同和“煞是迷人”“心里不禁悚然”,可概括出“惊奇”和“害怕”;最后登上山顶,根据“无可企及”“我身在其中”,可概括出“自豪”。 参考答案:向往——惊奇——害怕——自豪。(4分,每点1分) 6.请赏析文章第⑥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解析:作答时一要指出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二要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分析第⑥段,可以得出具体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比拟和反衬,作用分别为突出小树林的神秘色彩、魔幻意味和死寂。 参考答案:①通过联想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凸显小树林的神秘色彩;②运用比拟手法,刻画白杨和蜻蜓的情态,增添了小树林的魔幻意味;③以动衬静,以黄鹂的鸣叫和蝉声反衬小树林的死寂。(6分,每点2分) 7.文中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作答时,首先明确画线句所写内容,再考虑跟上下文的关系。画线句内容上写的是远方有更具吸引力的山,作用上是与上文形成突转,为下文顿悟作铺垫。 参考答案:描写远方更有吸引力的一座山,与前文形成突转,为下文“我”的顿悟作铺垫。(4分) 8.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解析:根据“我”一心想爬山,可得出要有梦想、勇于探索的观点;根据爬山过程的发现和体悟,可得出有奋斗才能有发现的观点;根据最后不再爬远方更有吸引力的山,可得出要适可而止的观点。 参考答案:人生要有梦想,要勇于追求探索;人生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有收获和体悟;奋斗永无止境,但要适可而止。(6分,每点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