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探究

第四节 探  究 走 进 高 考  【p234】‎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和‘幻想’的关系”。“结合文本”,就是要回到文本中,用文本内容做依据;“‘科学’和‘幻想’的关系”是中心话题,‎ 考生需回到原文看哪些情节关涉“科学”,如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哪些情节关涉“幻想”,如地球灾难,联系文章主旨等分析二者关系。这是一道探究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答题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还是要“结合文本”。]‎ 考 点 探 究  【p235】‎ 考纲在线 文学类文本阅读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简要解读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应该从各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譬如:‎ ‎(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字。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人另作概括,‎ 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的心理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4)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主要考查的角度为:①从文中语句角度,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丰富意蕴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从内容角度,考查探究文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原因、过程、作用等;③从形象角度,考查探究文中描写物象或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生命个体入手,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解题要领:‎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部书、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彼此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比如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也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3.善于借用他山之石 要充分利用前几题的解答信息。‎ ‎4.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我们应该分别进行表述。而且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善于用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地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设题角度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形式】①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②请探究文本中的××包含了哪几层深意;③××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答题要领】可参见[考点探究]简要解读本考点部分的解题要领。‎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年 味【注】‎ 许心龙 从县屠宰场回到村里,我顾不上喝口水就急慌着去找四叔和四叔的杀猪锅灶。‎ 是屠宰场的聂总安排我的事儿。在村里我养猪多年,小打小闹,一年百十头猪,跟县屠宰场打交道就多,结识了聂总,成了好朋友,时常微信聊天,偶尔也喝两盅。‎ 聂总走出正作业的屠宰间,抬头望望温暖的太阳,转脸又望着我说,城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年味,正好你喂养的有猪,哦,要那不喂饲料的猪,看看还有没有杀猪的锅台,我想好好体会体会年味。打小我就喜欢这年,喜欢过年看雪花飘,喜欢过年放鞭炮,喜欢看杀猪。唉,如今,这些好像都没了。不瞒你说,我寻找年味已经不是一年了,一进入腊月,我就跟没魂了似的,我也弄不清楚咋回事。‎ 前年春节,我带着孩子老婆飞去了三亚,在那儿呆了一个礼拜,一点我期待的年味也没找到,大冬天的跟夏天没两样,中午穿着背心,晚上趟趟海水,吃了顿海鲜还拉肚子!‎ 去年过年,我赶去了哈尔滨。乖乖,那才叫冷得过瘾呀,滴水成冰,吐口水落到地上,子弹一样,就砸了个小坑!但是屋里暖和,可过年图的啥?是热闹呀,光闷在屋里那不叫过年。唉,说实话,除了冰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冰雕好看是好看,可一点年味也没体会到。‎ 恍然,我明白了聂总要找的是啥年味了。聂总要找的是爹娘一笼一笼蒸着年馍时,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啪啪散乱地炸着鞭炮;循着猪的嗷嗷嘶叫看大人一头汗水地杀猪,每杀一头猪就朝天空燃放一枚“空中响”;贴着秃毛笔写的还在流着墨汁的春联,染得手上都是红纸掉的颜色;穿上新衣服,装上压岁钱,“啪啪啪”燃放三枚关门炮就上床,上床闭着眼却睡不着,侧身想着谁家燃放第一挂鞭炮时就起床;起床后打开门燃放三响开门炮;跑了大半个村庄,耳朵被鞭炮炸得嗡嗡直响,抢拾了一袄兜大都是乏筒的鞭炮;待天一亮,兴奋地随着大人走家串户给长辈拜年:拜年喽,新春快乐!‎ 先点炮,再杀猪!聂总兴奋地喊。‎ 燃着的鞭炮“噼噼啪啪”欢快地炸出了一地红纸屑,像铺了一地红花,吉祥喜庆。淡蓝的硝烟穿透阳光升腾散去。聂总一边拿手机拍照,一边不住地喊道,这才是过年,这才是过年呀!四叔,开始杀猪吧!‎ 四叔早攥紧一根粗杠子,吼的一声,不偏不倚打在黑猪的脑袋上。七八个人把晕倒的黑猪抬放到一块楼板上。刺啦!一眨眼,四叔的尖刀从猪脖子里拔了出来。四婶早准备了一个铝盆,来接鲜猪血。“咕嘟咕嘟”,殷红的冒着热气的鲜猪血有节奏地流到了四婶端着的铝盆里。乖乖,满满一大盆!聂总激动地说,猪血是好东西,是胃肠的清道夫。聂总抬头望望偏西的太阳,一脸的灿烂和享受。‎ 注意灶火,五十度左右!四叔命令烧锅的四婶。锅下冒蓝烟,锅上冒水汽,四叔头上冒热汗。四叔边说笑边指挥,多上几个人,把猪身子挂横杠上。屠宰场杀猪是屠杀,我们在这儿杀猪是宰杀。屠杀无情,宰杀才有味道哩。聂总笑着挽起袖子伸出了手。‎ 随着众人一声“嘿!”,猪被头朝上悬挂了起来。四叔双手握刀,凝神静气,气运丹田,喊一声:开!接着刀光一闪,刺啦一声,长长的猪身被剖膛开肚了。一头黑猪很快被肢解了……‎ 除夕夜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我给聂总编发了个新春祝福的信息。村庄的黑夜里密密麻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我钻进被窝,心想城里的聂总是听不到这么真切的鞭炮声了,也不能这么真切地体会“爆竹一声辞旧岁”了。‎ 然而,后来我才听到聂总过年出了意外。直到正月十五了一直没有收到聂总的回复信息,我这才察觉了聂总的不正常。聂总在县拘留所里度过了一个春节,‎ 他因为违规燃放鞭炮被拘留了十五天。聂总搓着手笑说,真忍不住,就点燃了那挂鞭炮。当时,我久久望着聂总说,明年过年来乡下我老家吧,我给你收拾一间房子,买一大卡车鞭炮!‎ 聂总俩大眼无神地望望我,又望望众朋友,没有吱声。‎ 这个聂总!人有时候不知迷茫的啥,为了这个虚无的东西,值当吗?还是来点实在的吧!给聂总压惊的弟兄们同时举起了酒杯。‎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月期,有删改)‎ ‎【注】小说原题为《寻找》,题目为编者所加。‎ 探究小说结尾部分画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传达出聂总对来为他“压惊”的朋友不理解他的无奈与失望。②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过于注重现实,忽视传统文化意蕴的遗憾和批评。‎ ‎[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一、思辨类探究题。1.特点:着眼于作品本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发掘。2.命题角度及答题要点:(1)探究意蕴。主要探究标题、词语、句子的丰富意蕴。(2)作用评析。主要是对小说构思、标题、人物、环境、线索、情节、主题、表现手法等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与分析。如①情节角度:是否设置悬念、贯串始终、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等。②形象角度:是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③主题角度: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读者角度: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辨析类。一般是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概念,让考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①诠释概念+结合文本分析。②比较差别+结合文本分析。③辨明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总分(属种)关系/相反(相对)关系等+结合文本分析。如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第6题,题干点明分析“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关系。(4)质疑类。一般为质疑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答题步骤如下:①亮明观点;②分角度探究(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探究)+结合文本分析。‎ 二、拓展类探究题。1.特点: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考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干设定的某个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2.命题角度及答题要点:(1)文学拓展。根据小说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一般所要求分析的作品一定是学过的课文或《考试大纲》中要求阅读的文学名著。此类试题的设题形式往往为横向比较。①抓不同角度,指出差异(区别)+具体分析。②恰当分类,指出共性+具体分析。(2)假设拓展。对小说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反面假设。①亮明观点,对假设的合理性进行明确取舍。②阐明理由,要考虑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否合理,还要考虑阅读效果和现实的合理性等因素。(3)社会拓展类。根据小说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将阅读文本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中,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①亮明观点。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③联系现实+举例分析。]‎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文学类文本探究试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考生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创作背景”主要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作品本身所写内容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一个时期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否则就有可能错误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创作意图”也称创作意向,指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意念或动机。它是作家创作过程的内在力量,也是引发创作冲动、创作灵感、艺术构思的主观因素。创作意图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多种条件的支配和制约。一般来说,‎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隐性的,但也可以通过外在的表征体现出来,比如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探究阅读的重要体现。‎ 这样的题目可能怎么出呢?譬如在原文中暗示一些背景或者作者经历的一些内容,或者在正文之后提供一些链接,比如说作者生平的介绍,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介绍,比如说这个作品当初发表之后人们的反响,把这些材料介绍给考生,然后在探究题里面结合作品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广大考生们要特别关注题目给的一切文字信号,把握住这些文字信号,弄清楚出题人给这些文字材料的目的,然后去做题目,也就水到渠成了。‎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解题要领:‎ ‎1.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设题角度Ⅱ: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命题形式】①结合文意,探究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或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②作者写××的意图或目的是什么。‎ ‎【答题要领】可参见[考点探究]简要解读本考点部分的解题要领。‎ ‎【典型题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本题考查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情感态度”,围绕情感态度组织答案。可从人物、主旨等多方面去考虑。如作者以富含情感的笔调去写孩子的故事,描摹细致而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童真童趣的欣赏;描写和谐的家庭关系、慈爱的母亲等,表现了对母爱的赞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肯定;写孩子喜爱小动物、对生命的喜爱,是对善良人性的礼赞。作答时,‎ 应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查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阅读如同探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的不同,面对文本会有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的独特理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认可和接受的同时,要敢于立足自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联想,获得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理解。命题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常用答题模式:观点+文本+现实+结论。‎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题要领:‎ 个性化认知是探究题的典型特点,也是其目的与宗旨所在。要求考生摒弃文本完美无缺的定势思维,善于质疑,立足文本,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个性阅读,尊重文本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而“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的合理推断。要有牢固的“文本意识”,不管是个性化阅读还是有创意的解读,都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强调个性绝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地乱发意见并不是探究的要求。要以对文章的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然后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2.审清角度,以题为本 在设置探究题时也会有一定的思考角度,在解答时一定要加强“题本意识”,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怎样问就怎样答。‎ ‎3.注重事理,讲求规律 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识。‎ ‎4.层次分明,立意明确 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要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设题角度Ⅲ: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形式】①题干明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②题干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③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题要领】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自选角度,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切入点宜小、巧、新。如果是题干当中有明确探究方向的,一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面。‎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或积累的材料+分析评价”‎ 的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礼节性地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进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 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答案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是为了衬托周健。‎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于探究题,答题思路可参见《年味》【答案讲评】中“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技 巧 导 津  【p241】‎ 一、文学类文本探究性试题命题原则、特点及解题要领 考试大纲设置了探究层级。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整体特点 ‎①开放性。探究题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②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③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2)在设题方面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设题注重实际。基本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考生作答。‎ ‎②设题讲求依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虽是开放性,仍然有针对性,而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任意发挥。‎ ‎③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主要依靠考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答案有限制。由于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它不会像平时那样可以“见仁见智”。在设置试题时也确定了某个探究的角度,答案肯定不会是完全的“百花齐放”。‎ ‎⑤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二)对探究性试题的解答应注意:‎ ‎①依本探源,深入慎出。就是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从文本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对文本的理解要深入,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谨慎,列举的材料要与所阐发的观点相吻合。‎ ‎②内引外联,适度拓展。就是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调动自身的体验储备,形成对所探究问题的认知,然后依据命题指向,向阅读积淀和生活体验的延伸。但延伸拓展仅仅是答题所必需的,以能够很好地印证观点为限度。‎ ‎③展现自我,尊重主流。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为考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但在强调个性与创新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见解是否符合规律、常识,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是否体现了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来说,“反弹琵琶”式的答题,要做到答题的完美相对更困难些。‎ 应对这个考点,我们要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分类例析 ‎(一)小说标题探究 标题类探究题,一是探究标题的内涵。在探讨标题本身的内容及本身的艺术特点时,既要关注其表层的意义,更要关注其深层含义,既要关注其比喻义,还要关注其象征义;接着就是探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标题与情节,与人物,与环境,与主旨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可以就一个角度深层探讨,透彻解析,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切入探讨。二是探究标题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五个要点,结合主旨,是否运用了双关、象征、对比等手法,是否寄托了某种情感,是否深化了主题;结合结构,察看首尾,与标题有什么联系,标题往往具有担当线索、统领全文、贯穿全文的作用;结合情节,是否具有概括情节、展开情节、呼应情节的作用;结合环境,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结合人物,是否点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否与人物形象、性格、命运有什么关系,是否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结合本身的效果,是否新颖精妙,是否吸引读者。解答此类题,要明确观点,要抓住与文本的联系,抓住标题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要从多个角度分点思考。‎ ‎【典型题例】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卷Ⅱ《战争》)‎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二)主题意蕴探究 探究主题,主要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其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它给读者怎样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是作者的情感态度,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说的就在此,它包含着作者的喜怒褒贬,探究主题意蕴,重在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解答此类题,要从五个方面入手:①‎ 从作品中人物形象入手,探究其命运与社会的联系,深入探讨社会的本质,展示着怎样的主题;②从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入手,探究其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怎样的必然联系,对表现主题又有怎样的重要作用;③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探讨其内涵,探究其作用,许多标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④从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入手,联系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总是有着时代的烙印,要把握好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特征;⑤从小说中的一些重点段落入手,抓住关键语句,解析语言的感情色彩,探究其作用;⑥从作品本身入手,注意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带偏见,客观公正地解析评价作品。‎ ‎【典型题例】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参考答案: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三)小说情节探究 探究情节要从三个角度思考,首先看情节自身的关联性与逻辑性,从分析情节入手,其情节的发展是否是必然的,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合理的、逻辑严密的,就是值得赞扬的、值得欣赏的,否则,就应该是否定的;其次看情节是否符合性格的发展,情节必须为人物形象服务,人物性格一旦完成,或者说,人物形象已经丰满,如再生出情节,就属于节外生枝,就是多余的,如果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有补充或完善的作用,就是合理的;再次看情节是否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主题通过情节发展体现,凡是对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多余的。解答这类题,先亮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再分别列出事实依据来证明,然后结合文本及文本中的具体事例合理分析,切忌空谈乱下结论。‎ ‎【典型题例】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7年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 参考答案: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四)人物形象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二是探究人物命运成因,三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四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人物形象探究要从五个角度考虑: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完成史,探究人物与情节密切相关;②人物自身角度,也就是说,人物行为必须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环境角度,即人物的生存环境,只有特定的环境才有可能产生特定的人物,人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④主题角度,主题从人物中产生,怎样的人物产生怎样的主题,所以,探究人物形象,必须探讨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⑤真实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还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因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普遍性、代表性和独特的个性化的结合体。解答此类题,须全文了解,除非题目规定了段落,‎ 一般来说都是从全文概括分析,答题时,分点回答,务求全面,不遗漏要点;观点与文本要统一,注意从事件的细节描写中概括总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综合分析,注意与情节、环境、主题紧密结合,对人物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 ‎【典型题例】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全国卷Ⅱ《塾师老汪》)‎ 参考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五)艺术手法探究 艺术手法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把握探究点具体使用的手法技巧。如:①表达方式,文本中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及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本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描写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铺陈渲染、悬念巧合、扬抑照应的手法,对主题的表现,对形象的塑造起了怎样的作用;③文本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④文本是怎样的结构方式,是单线还是双线,是多线还是网状式结构,或其他结构,它们是如何交织形成整体的;⑤语言运用有何特色,如语言准确形象、词语丰富多彩、句式齐整而有韵律、朴实而口语化等。探究的结果,最后都要落实到表达效果上,探讨解析时,务必把手法与效果联系起来。解答此类题,要抓住题中“手法”“效果”“技巧”等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好探究方向,了解艺术手法探究类常见题型,把艺术技巧与形象、情节、环境、主旨结合起来,从特色和效果两方面组织答题。‎ ‎【典型题例】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