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练四 散文阅读 一、(2020·吉林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 周国平 瘟疫曾是一个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无人能预想到,它竟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头上。 在经历了 SARS 的灾难以后,现在来读加缪的《鼠疫》,我们会有异乎寻常的感受。 然而,如果认为《鼠疫》所提供的仅是这些令我们感到半是亲切半是尴尬的疫期生活细 节,就未免太停留在了它的表面。我们不该忘记,对于加缪来说,鼠疫的确只是一个象征。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鼠疫象征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祸害,其受害者是所及地区、民族、国 家的所有人乃至全人类,瘟疫、灾荒、战争、专制主义、恐怖主义等等都可算在内。 问题是当这类祸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加缪通过他笔下主人公们的行为向我们说 明,唯一的选择是站在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一边是鼠疫,另一边是受害者,阵线截然 分明,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医生逃离岗位,病患拒绝隔离,都意味着站到了鼠疫一边。 这个道理就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样简单。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因而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 灾难是没有戏剧性可言的,所以加缪唾弃面对灾难的一切浪漫主义姿态。本书主角里厄 医生之所以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与任何宗教信念、神圣使命、英雄壮 举都无关,而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容忍疾病和死亡。在法西斯占领期间,从来对政 治不感兴趣的加缪成了抵抗运动的干将。战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参加抵抗运动,他的回答 同样简单:“因为我不能站在集中营一边。” 面对共同祸害时所做选择的理由是简单的,但人性经受的考验却并不简单。这是一个令 加缪烦恼的问题,它构成了《鼠疫》的更深一层内涵。从封城那一天起,奥兰的市民们实际 上开始过一种流放生活了,不过这是流放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封城前有亲人外出的人身上, 这种流放感更为强烈,他们失去了与亲人团聚的自由。在瘟神笼罩下,所有留在城里的人只 有集体的遭遇,个人的命运不复存在。共同的厄运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爱情、思念、痛 苦都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被迫像没有个人情感那样地行事。久而久之,一切个性的东西 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 譬如说,那些与亲人别离的人开始用对待疫情统计数字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境况了,别 离的痛苦已经消解在公共的不幸之中。这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瘟疫的境况。加缪认为,这才 是最可怕的事情,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不过,只要身处祸害 之中,我们也许找不到办法来摆脱这种不幸。与任何共同祸害的斗争都具有战争的性质一样, 牺牲个性是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小说的结尾,鼠疫如同它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当然,幸存者们为此欢欣鼓舞, 他们庆幸恶梦终于消逝,被鼠疫中断了的生活又可以继续下去了。也就是说,他们又可以每 天辛勤工作,然后把业余时间浪费在赌牌、泡咖啡馆和闲聊上了。这是现代人的标准生活方 式。可是,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吗?人们经历了鼠疫却没有任何变化吗? 加缪借小说中一个人物之口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但 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如果我们不把鼠疫仅仅看作一场噩梦和一个 例外,而是看作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经历,也许就会获得某些重要的启示。我们也许会 认识到,在人类生活中,祸害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为了不让它们蔓延开来,我们必须改 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真正可怕的不是瘟疫,而是麻木。在瘟疫流行之时,我们对瘟疫渐渐习以为常,这是麻 木。在瘟疫过去之后,我们的生活一切照旧,这是更严重的麻木。仔细想想,麻木是怎样地 普遍,怎样地比瘟疫更难抵御啊。 (选自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再借《鼠疫》强调“异乎寻常”,既引出下文,又能激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第 2 段中说到“半亲切半尴尬”,“亲切”指鼠疫期间的生活细节我们已经 经历过,很熟悉;“尴尬”指在鼠疫期间,鼠疫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险。 C.作者认为加缪笔下的“鼠疫”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当灾害来临时人们应该站在 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 D.加缪在小说《鼠疫》的结尾写到“鼠疫如同它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看似浪 漫,但是更有反思现实生活的指向。 【解析】 B 项,“鼠疫期间的生活细节我们已经经历过,很熟悉”“鼠疫对我们的生 活造成极大的危险”角度错位,我们没有经历“鼠疫”,而是小说中的“鼠疫”。 2.有人说本文对加缪的《鼠疫》语焉不详,但从周国平的文字中能看到小说对他的触动。 请简要指出作者从该小说中解读出来的基本内涵。 答:(示例)①这个基本内涵是在鼠疫来临之际,人们需要具备单纯的责任感,医生要奋 不顾身地救治病人。②同时没有人可以做旁观者,都必须与受害者一起与鼠疫作斗争,这也 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 【解析】 对于“基本内涵”的解读主要在第 4 段:“唯一的选择是站在受害者一边与 祸害作斗争。一边是鼠疫,另一边是受害者,阵线截然分明,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在 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因而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据此分条表 述即可。 3.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标题“麻木比瘟疫更可怕”的深刻含意。 答:(示例 1)①在奥兰市鼠疫流行期间,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 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②鼠疫结束之后,人们经历了鼠疫,生活方式 却没有任何变化。③这种麻木普遍的存在,比瘟疫更难以抵挡。 (示例 2)①加缪小说中的“鼠疫”象征着一切大规模的祸害,它既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也会严重破坏人们生活的自由。②加缪小说的深层内涵,又指出了人们对待瘟疫的境况,这 才是最可怕的事,人们在疫情结束后,又恢复了现代人的标准生活方式,人们经历了鼠疫, 却没有改变生活方式。③在人类生活中,祸害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这种麻木是最可怕的, 因为它会让瘟疫蔓延开。 【解析】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理解的关键词是“麻木”“可怕”,从文中找到对“麻 木”“可怕”的具体解读即可:“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 中”“加缪认为,……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在瘟疫流行之时,……这是更严重的麻 木”“麻木是怎样地普遍,怎样地比瘟疫更难抵御啊”。 二、(2020·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四季京味儿 北 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 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 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 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 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 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 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 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 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 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 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 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 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 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 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 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 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 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 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 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 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 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 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 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 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 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 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 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 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 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 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 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 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 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 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 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 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 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 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 增添京味儿。 C.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儿是对不同季节 的诠释。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解析】 C 项,“气味儿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理解有误,“气味儿”就是百姓日常 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气味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散发在百姓生 活的各个角落,这些“气味儿”就是文化。 5.理解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答:(示例)(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 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温柔”既指出了煤烟味悄无声息的特点,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 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 (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将北京夏天快 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解析】 (1)“温柔”一词,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 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 传递温情。(2)重点考查“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 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们对北京夏天的喜爱,令人回味。 6.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答:(示例)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气味儿” 的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解析】 开头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作者从对老北京的 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老 北京各种熟悉的“气味儿”进行了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春夏秋冬”的回忆,表 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三、(2020·哈尔滨市 4 月期中质量监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沙海—苗树 梁 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 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 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 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 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 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 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 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 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 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 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阴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 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 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 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 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 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 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 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阴下试 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 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 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 年 8 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 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 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 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 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 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 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 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 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 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 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 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 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 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 月 14 日 20 版)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篇点出绿色对沙漠的重要性,从沙漠的浩瀚无垠落笔,描写官井村生存环境 的险恶,再呈现“一苗树”变成一片绿洲的过程,结尾照应开头、点题。 B.作者擅长使用数字,收效奇佳:“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揭示柳树成长过程; 由“一苗”到“万苗”“万亩”“万头”揭示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 C.文章叙事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所见所感真实可信,四、五、六段又穿插运 用第三人称“他”,借村主任、老人二儿子之口叙说治沙情况,自然得体。 D.文章写世界第九大沙漠,从一苗树变为辽阔的绿色原野,村民由活不下去,变为人 均收入两万元,意在表现只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就能成功的哲理。 【解析】 “意在表现只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就能成功的哲理”错,本文不是一篇哲 理散文,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写库布其大沙漠里的人们,通过辛勤奋 斗改变恶劣环境的壮举,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8.几十年的时间,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并不是高林树一个人的功劳,文章为什么重 点写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种树治沙,最早是从他开始的。②他植树、种草劲头足,成效大,绿化致 富,对绿化沙漠有带动作用。③详写他一个典型人物,以点代面,使文章有详有略,节省了 笔墨。 【解析】 题目指出“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可以从高林树所做事的特点以及所起的 独特作用来思考,比如种树治沙,他最早做,并且有带动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作者在行文 中对人物的安排处理方式来作答。 9.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 例子,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拟人:“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形象地 表现出小树苗在沙漠中艰难生长的情态。②比喻:“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 上一条金色项链”,极力写出沙漠被改造后的美景。③夸张:“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 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写出玉米地的浓密特点。④排比:“一万亩甘草、 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突出了三十年后官井村的巨大变化。 【解析】 回答本题,要从文中句子所使用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先指明手法,然后 分析其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其使用效果。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列举出三处并 加以分析即可。 四、(2020·安徽狮远县育才学校 5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 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 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 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 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 “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 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 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 思。” 1978 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 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 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 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了。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 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 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 25 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 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 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 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 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 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 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 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她还是那么 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 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 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 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 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 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 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 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 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 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化。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 感受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 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解析】 B 项,“‘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分析错误,“我”及 “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可能有些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1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答:(示例)(1)形象特征:①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 快言快语。②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 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2)展现的精神: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 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 12.“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示例)①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 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②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 互映衬,钻天杨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③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 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及内在含义,同时还要关注它在文 中所处的位置,然后从结构、内容、人物、标题、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