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
- 1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上世纪 40 年代,在一次学术讲座前的闲谈中,有人问朱自清什么是散文,朱自清回答 说: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散文。这一回答形象说出散文朴素平易和自由自在的特点。当然,这 并不意味散文写作是没有难度的写作,相反,通过艺术途径达到较高境界,从而让散文深入 广大读者精神生活,仍然需要散文写作者的辛勤付出。 ②散文写作不能画地为牢。有些研究者逐渐将散文缩小为“小品散文”或者是“美文”, 换言之,散文逐渐被定义为艺术散文。就我个人理解,散文应该处于“杂文学”与“纯文学” 之间,中国的文章传统仍然应该作为当代散文重要资源予以传承发展。即小品散文或美文是 散文主要文类,但散文不等于小品散文和美文。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贾平凹提出的“大散 文”主张,散文是海阔天空的领域。散文文体的边界是在变动中模糊,在模糊中清晰起来的。 ③散文的最高境界在于人、思想和文字融为一体。郁达夫曾经指出:五四运动“以这一 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如 果按照人、思想和文字这三个要素来衡量,由现代到当代,文学的兴衰都与这三者的构成和 融合有关。走向高峰的散文创作,需要在对人的观照、思想深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都有所深 入,在与时代融合中激活写作者的创造力,激活散文自由广阔的特性,开掘散文文体的新可 能。 ④我们时代需要的散文,既能够穿透历史、呈现时代精神,也能够抒发个人胸襟,烛照 心灵世界,沟通时代与个人;既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俯贴大地,穿行在天地之间;既是社 会的人民的,也是自我的创造的;既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柴米油盐 酱醋茶。无论如何,散文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在风格上,散文应该丰富多彩。朱自清在《论 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就说过散文的“绚烂”:“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 批评着,理解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衍日新月异……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 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这样一种绚烂境界应该是当代散文写作者 心之所向。当代散文创作高峰,应该是在新时代再造这种绚烂之境,同时创造我们这个时代 的语言、文体和风格,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 ⑤相较于小说、诗歌,散文凭借自己的文体优长能更直接呈现大时代中人、思想和文字 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散文的兴盛直接关乎文学的整体繁荣。只有当散文写作对准时代中 的人、思想和文字,校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散文写作才能离文学高峰越来越 近。 (摘编自王尧《写出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作者认为散文应该处于“杂文学”和“纯文学”之间,其理论依据是贾平凹的“大散 - 2 - 文”主张。 B.散文的兴盛直接决定文学的整体繁荣,是因为散文的文体能更直接呈现大时代中人、 思想和文字的魅力。 C.作者认同散文是海阔天空的领域的主张,而有些研究者却逐渐将散文定义为艺术散文, 缩小了散文文体的边界。 D.作者认为在对人的关照、思想深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深入融合后,散文创作必将走向 高峰。 【解析】 A 项,“其理论依据是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就我 个人理解,散文应该处于‘杂文学’与‘纯文学’之间,中国的文章传统仍然应该作为当代 散文重要资源予以传承发展”,判断依据应是“中国的文章传统”。而“贾平凹提出的‘大 散文’主张”则是作者为散文界定范围之后,基于自己的观点的前提下,才同意的。B 项,前 后分句间的关系强加因果,文中是说“散文凭借自己的文体优长能更直接呈现大时代中人、 思想和文字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散文的兴盛直接关乎文学的整体繁荣”,认可“散文的 兴盛直接关乎文学的整体繁荣”,是有前提的,如果基于“散文的文体能更直接呈现大时代 中人、思想和文字的魅力”这一前提,可以这样说。D 项,“作者认为在对人的关照、思想深 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深入融合后,散文创作必将走向高峰”中,“必将”一词使用不当,文 中是说“走向高峰的散文创作,需要在对人的观照、思想深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都有所深 入”,反过来不成立。不代表在对人的关照、思想深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深入融合后,散文 创作就一定走向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文章第三段引用郁达夫的言论,论证了散文的境界与人、思想和文字的关系。 B.文章引用现当代散文名家的观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着重论述了当代散文创作走向高峰的主要途径。 D.文章从散文的文体和时代使命角度议论,给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解析】 C 项,“文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析有误。文章采用层递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虽然散文的文体边界难以准确界定,但散文写作者还是应该努力激活散文特性,开掘 散文文体。 B.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需要通过时代的语言、文体和风格来表现,但中国的文章传统仍 需要传承。 C.我们时代需要向真向善向美、风格丰富多彩的散文,当代散文写作者应以此为目标展 开创作活动。 D.散文写作者对准时代中的人、思想和文字,校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便 能写出好散文。 【解析】 D 项,“便能写出好散文”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只有当散文写作对准时代中 的人、思想和文字,校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散文写作才能离文学高峰越来越 - 3 - 近”,“只有……才”的关系和“只要……便”不一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 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 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 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 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 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 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 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 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 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 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 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 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 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 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 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 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 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 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 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地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 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 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 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 4 -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 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 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 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 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 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 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 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 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解析】 A 项,“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 沉”错误,从文中来看,“‘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这一情节 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故 选 A 项。 5.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答案】 __(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 当同学们都穿着耐磨的胶底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 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 发生了巨变。__ 6.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6 分) 【答案】 __(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 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 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 劳动者。83 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 - 5 - 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 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 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 1972 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 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 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 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 1973 年 6 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 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 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 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 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 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 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 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 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 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 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 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 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 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 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贯写的是小 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 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 - 6 - 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 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是两 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 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 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 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解析】 这是作者的看法:写冯雪峰,也是诗人牛汉的写照。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3 分)( BD )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 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 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 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 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解析】 B,不仅是外在形象很像,更有被摧残的身心、悲惨的状况与半棵树也很像。 D,“从来没有悲观过”概括不当。可参照倒数第二段内容。 9.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__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 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 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 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0~13 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 - 7 - 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晋将刘裕伐 姚泓,太宗假嵩符.,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 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 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 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 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太宗寝疾, 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 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 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 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 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 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 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 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 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自 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曰宣王。后高祖 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 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B.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 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C.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 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D.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 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符,即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 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指天子或大臣出行,视察所辖邦国州郡。其中,皇帝 多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C.薨,古代诸侯之死的称呼,后世主要用于地位高的人士,如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 育的皇子公主,或者有封爵的大官之死。 D.配飨,原指古代帝王祭天之时,以先祖配祭。后也指为朝廷建立较大功绩的臣子在死 - 8 - 后可祔祀于帝王宗庙。 【解析】 B“指天子或大臣出行”错,巡守仅可指天子出行。 12.对下列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长孙嵩年少有为,军事才能出众。十四岁就能代替父亲统率军队,后来在与刘裕的战 斗中,与叔孙建合作,使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人守节。面对刘裕因借道而派人送来的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而 是全部送到京城。 C.长孙嵩敢议国事,坚持己见。世祖得知屈丐死去,想要征讨赫连,而长孙嵩坚持进谏 认为不可,世祖大怒,长孙嵩因此被调任太尉。 D.长孙嵩政见独到,受帝信任 。太宗病重之时,向他询问选拔储君之事,长孙嵩认为 应立嫡长子,后被采纳并担任左辅。 【解析】 C“长孙嵩因此被调任太尉”错,原文为“寻迁太尉”即不久后调任太尉,调 官与他的力谏存在时间差,不能确定调官的原因即其力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译文:昭成帝末年,各部落背叛作乱,苻坚派刘库仁代掌国中事务,长孙嵩与元他等率 领部队归附刘库仁。 (2)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 译文:从此,皇帝征伐,长孙嵩凭借元老身份多留守京城,坐在朝堂,决断刑罚诉讼。 【参考译文】 长孙嵩,代人,太祖赐名焉。父亲仁,昭成年时为南部大人。嵩宽厚文雅有气量,十四 岁的时候就能代替父亲统领军队。昭成末年,诸部起兵作乱,苻坚派刘库仁管理国事,长孙 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附他。晋将刘裕攻打姚泓,太宗授予长孙嵩符节,让他督管山东的各项 军务,传旨让他们到平原,沿着河的北岸,排列军驻扎于畔城。北魏军队多次失利。太宗传 诏借道路给刘裕让晋大军通过,刘裕在船上看到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赠送给他江南的食物 和酒,长孙嵩全部送到了京师。太宗下诏用厚礼回赠刘裕。又传令选拔精兵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刘裕向西通过,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不时过,但率领军队跟随他。刘裕 到了崤陕之间,一定会与姚泓对峙,必定会一死一伤,士兵非常疲惫。等到了秋天,慢慢地 找机会攻打他,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刘裕的性命了。于是叔孙建等沿着河到达洛。就 进入了关中。长孙嵩与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晋各处屯戍的军队看见北魏的军队都奔 逃溃败,裕攻克了长安,长孙嵩才率领军队回朝。太宗病重卧床,问长孙嵩后事安排。长孙 嵩说:“立长子顺理成章,以德行来选拔储君使人臣服。现在长皇子贤能且是嫡子,是天命 所归的君王,请求立为储君。”于是在宫中定下大计。下诏世祖临朝监国,嵩担任左辅。世 祖即位后,进长孙嵩爵北平王,司州中正。世祖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先征讨哪一个?嵩与 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人说:“赫连居偏远的地方,不能成为我们的祸患,蠕蠕世代扰 乱边境,应该先讨伐大檀。打败了他们就没收他们的牛羊等产业,足够来使国库充实;追赶 - 9 - 不上就在阴山打猎,多杀禽兽获取皮肉筋角,来充实军粮军备,亦胜过攻破一个小小赫连的 收获。”太常崔浩说:“大檀迁移起来像鸟儿飞逝一样,(派小部队)快速追赶则我们的力量不 能够持久,派大批军队去追赶却又(因辎重过多)不可能追的上。赫连屈丐,土地方圆不过千里 罢了,他的刑罚残暴,已经被人神所弃,应该先讨伐它。”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定 冯跋。世祖默然不发表意见,随后西去巡狩。后听说屈丐死,关中大乱,商议想要征讨它。 嵩等人说:“他们如果坚守城池不出战,用守城的安闲代替出战奔袭的劳顿,大檀听说我们 出兵去讨伐赫连,就会趁我们国内空虚来进犯,攻打赫连是危险的做法。”帝于是向天师寇 谦之询问这件事的吉凶之兆,谦之劝世祖出兵攻伐。杜超之也赞成这件事,崔浩又进言西伐 的益处。嵩等人坚持进谏认为不可。世祖大怒,指责长孙嵩在官任上贪赃。不久调任太尉。 又过了很长时间后,加封柱国大将军。从此以后,对外征伐的时候,长孙嵩都以元老的身份 留在京城镇守,在朝堂之上,掌管刑罚判案之事。死时八十岁。谥号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 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③,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 北旧台,并让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③故 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C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 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 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 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 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 “超然”二字展开。 【解析】 A.没有用比喻。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 分) - 10 - 【答案】 __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 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 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错。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__”两句,表达了 自己宁愿突然死去或漂泊异乡也决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坚定节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 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 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 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 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 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 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 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 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 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 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 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 讲话,使人喜欢听。正确答案是 B。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 11 -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 A 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 “作为参照”搭配。C 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D 项 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正确答案是 B。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 A 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B 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 “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 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 合。正确答案为 C。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50 个字。(5 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 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 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 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 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案】 __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 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处理人造的垃圾流是一项复杂工程,垃圾分类只是垃圾流程的中间过程,主要是便于垃 圾“桥归桥,路归路”,即让不同的垃圾__①__。然而,流程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两个环节不 容忽视,一头是顶端的垃圾产生,__②__,如沤肥、焚烧、再利用和填埋等。如果从垃圾产 生的源头控制垃圾,就可以让人们从纷繁而又艰难的垃圾分类中大大解放出来。有鉴于此, 应减少或禁止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现在,__③__,导致人们的消费产生大量垃圾。如今, 上海酒店客房已经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这是一种极好的做法。此外,产品的过度包装同样 是制造大量垃圾的一个源头,也应当禁止或减少。 【答案】 __①回到它应该的位置__②另一头是终端的垃圾处理__③一次性用品太多__ 六、写作(60 分) 22.(2020·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 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 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 12 - 走过 2020 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 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 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整体阅读材料可知,本作文以“中国面孔”为 关键词。材料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 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同时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包含传 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 富内涵。“走过 2020 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提示语,紧 密贴合现实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引导考生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 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 题,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作文可议可 叙,角度开放,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注意写作时文体特征要明 显。 参考立意: 1.中国面孔,凝聚中国精神 2.新面孔,新希望 3.解读中国面孔,打造中国形象 4.平凡面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佳作赏读】 战“疫”中的中国面孔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当我们迈入 2020 年,都不曾料到,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在这场防 控新冠病毒疫情的战役中,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奋战一线,他们中有医护人员、警察、教师, 也有司机、环卫工、志愿者,他们或逆行勇闯疫区,或奋战在阻击疫情最前沿,或履职坚守, 或守望相助,一张张平凡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感受到的是中国力量。 或许,口罩蒙住了他们大半张脸,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们的样子;或许没有人知道他们 的名字,但他们身上真诚而独特的“美”,却无法掩盖。 他是一名院士。十七年前站在那里的人,十七年后还在那里。从花甲到耄耋,他依旧义 无反顾地冲上这生死未知的战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 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但面对外界的盛赞,他却轻描淡写:“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 大夫。”如此气度,如此格局,无怪乎他成了全民偶像。因为这张面孔,连没多少文化的老 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终南山是一座名山,钟南山是一个伟人!” 她是一名医生,柳叶眉下秀气的双眸,坚定中透出清澈的光亮。因为这张面孔,我们记 住了一句话:“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 - 13 - 他是一名年轻的九零后志愿者,正月初一从长沙逆行奔赴武汉,一人一车,吃干粮,宿 桥底,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他说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他的名字叫郑能量,因为这张 面孔,让人们知道:“90 后真的长大了!” 她是成都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正月初十,她满载食材,千里逆行来到武汉,用一顿顿 可口的饭餐,暖了战役最前线医护人员的胃,也暖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因为这张脸,我们知 道了一句话:有一种美叫“雨衣妹妹”,有一种仙叫“刘仙”。 他是一名平凡的货车司机。已过不惑之年,从小没爹没娘的他,在疫情肆虐,江城封闭 之际,主动请缨为武汉运送蔬菜。因为这张脸,我们记住了世上最朴素动人的一句话:“没 钱可以出力”。 …… 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更亲切更诚挚。这一张张面孔展现的是 民族精神,凝聚的是国家力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疫情终将平息,这场感天泣地的战“疫”,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无数张中国面孔无 疑将闪耀成共和国史册上新的光芒。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这份情怀,不会也不该褪色。 受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的触动,新一代青年也将从中接受洗礼,成为一个心 智更成熟、精神更丰富、格局更开阔的真正的“人”。或许,再等若干年,待到今天的面孔 老去,会有一批新的面孔带着坚定自信,说:“你们曾保护过我们;现在,就由我们来保护 你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