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鱼 儿 冰 心 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的垂着。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 怎么这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罢,一会儿它就来了!”‎ 我实在有些倦了,便将竿子递给奶娘,两手叉着,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地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来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么?它是澈底清明的……‎ ‎“是的,这会儿凉快的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兵丁,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 奶娘笑着拍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么?”奶娘说:“不是,姑娘问你的手怎么了!”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么? 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 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么?”‎ 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了伤的。”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 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 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我呆呆地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他说:“可不是么,我还是逃出命来的,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了。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的死伤么?”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我凝望着他说:“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的叹息:“哪里是我们? ……‎ 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呵!”‎ 炮台上的喇叭,呜呜地吹起来。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首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罢!”‎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去开炮,也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可我的心却沉了下去。‎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飘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他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 奶娘拊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罢。”‎ 我慢慢地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 ‎“‘它在海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兵丁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兵丁伤处流下来的血,它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仍旧抛在水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无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老炮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是客观环境变化和老炮兵故事的见证者,也伴随和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C.奶娘的形象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老炮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带动了情节发展。‎ D.文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澄澈明亮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老炮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解析:选A A项,文本中有“我”对战争的思考,“我”认为这种仗是没有必要打的,并且认为“金赤鱼”是饮了兵丁的血长大的,所以“我”把钓上来的金赤鱼扔到了水里。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选项中“给了‘我’一些安慰”是错误的。‎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炮兵”的形象。(6分)‎ 答: ‎ ‎ ‎ ‎ ‎ ‎ ‎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老炮兵的言行举止;一是老炮兵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体现的人物特征。从外形看,老炮兵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的独臂老人形象;从他的做法上可以看出,他在战争中听从命令、战争结束后忠于本职工作;从他与环境的矛盾分析,他断臂说明他是战争的牺牲品,而战争结束,他尝了战争的苦后却还安于现状等。由此,就可以全面得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①老炮兵是个独臂老人的形象。②他在战争中服从命令,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不自知。③战争结束后安于现状,忠于本职工作。(每点2分)‎ ‎★3.“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回答本题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上下文体现的意义;一是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语句出现的语境交代了“我”对“海水”与“月儿”的看法,即“我”认为海水里都是人的血,海水被沾染,月儿受到血水洗礼,微笑着看“他们”(那些参加战争的兵丁)流血;然后“我”感叹“清洁”“光明”。由前文可以看出,“清洁”指海水看起来很清洁,其实它里面全是兵丁流的血,是人们内心的恐惧;“光明”指月儿,但月儿只能看到不断发生的战争,被海水中的血浸透,不再“光明”;而“如此”是“我”的思考,“我”了解老炮兵的情况,看到老炮兵的安于现状,不禁感叹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麻木与机械。‎ 参考答案:①“我”认为海水只是看起来“清洁”,里面有战火、鲜血、人们的恐惧,“清洁”只存在于海水的表面。②月儿被血浸透,却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周而复始的战争,这浸了血的“光明”不再光明。③“如此”一词含有对“海水”与“月儿”的思考,对“清洁”与“光明”的感叹: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麻木与机械。(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流浪的名著 蒋 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放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一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德国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了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的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这些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或者让人任意拿走。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在书摊地摊流浪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解析:选B “急于出手”错,书贩只是显得不耐烦,因为“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 ‎5.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据此可以分析环境特征:热闹过后归于安静,有冷风暖阳。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本身的角度看,这是作者有意为下文名著的出现营造背景,并以市场此时的冷清暗示名著的处境;从人物的角度看,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烘托出发现名著时作者内心的激动,凸显名著的魅力。‎ 参考答案:环境特点:热闹退去,凉风清冷,阳光柔和。作用:①‎ 为名著的出现营造背景,同时暗示名著的凄凉处境。②烘托名著出现时作者内心的激动,凸显名著的魅力。(环境特点3分,作用3分)‎ ‎★6.文中写道:“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6分)‎ 答: ‎ ‎ ‎ ‎ ‎ 解析:文中提到“倔强书格”,“倔强”是指名著对自身品质的坚持,即使材料粗糙,即使沦落到旧市场,成为“废品”被人贩卖,都坚持自身的高贵。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发现的“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虽然纸张粗糙,但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而那些流浪过的书,正如饱受磨难、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成为读者最好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内涵丰富而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参考答案:①不因所处环境的不利而改变自己的高贵。②经历的磨难越多,越彰显出更高的价值。(每点3分,需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