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洛阳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 敛裾(jū) 猗 (yi)郁 肄(yì)业 风靡(mí)一时 B. 窈(yǎo)窕 相勖(xù) 修禊(qì) 否(pǐ)极泰来 C. 愀(qiǎo)然 流觞(shāng) 蕈菌(jùn) 放荡冶(yé)游 D. 嫠(lí)妇 悼(dào)念 房檩(lǐn) 东渐(jiān)于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猗郁”中的“猗”应读作“yī”,“风靡一时”中的“靡”应读作“mǐ”; B项,“修禊”中的“禊”应读作“xì”; C项,“放荡冶游”中的“冶”读“yě”; D项,读音全正确。 故选A。 【点睛】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①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②注意从词性上区别;③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④注意记少不记多;⑤记住常考的字音。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杀戮 通缉 云宵 光怪陆离 容有底止 B. 偏袒 落漠 苍桑 终南捷迳 情随事迁 C. 惦记 风资 淅沥 放浪形骸 汗流夹背 - 23 - D. 怯懦 些坦 销弭 信誓旦旦 游目聘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A项,“云宵”中的“宵”,应改为“霄”; B项,“落漠”中的“漠”,应改为“寞”;“苍桑”中的“苍”,应改为“沧”;“终南捷迳”中的“迳”,应改为“径”; C项,“风资”中的“资”,应改为“姿”;“汗流夹背”中的“夹”,应改为“浃”; D项,“销弭”中的“销”,应改为“消”;“游目聘怀”中的“聘”,应改为“骋”;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的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什么两样。 B. 有些保护区把老虎放养到大自然中去,这种放虎归山的做法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C. 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 D. 美方代表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吋毫无诚意,每次涉及实质问题,他们总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 23 - A项,“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不能用于“大谈社会的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语境。 B项,“放虎归山”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望文生义,不能用于“把老虎放养到大自然中去”这种语境。 C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此处望文生义,不符合“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这种语境。 D项,“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与“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境相符合。 故选D。 【点睛】解答成语题的方法: 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弄清所用成语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他精雕细琢这一美景时,虽然文章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丝毫的过分,力度把握得分毫不差。 B.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C.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D. 《孔雀东南飞》是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被并称“乐府双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A项,语序不当,“虽然……但……”是同一个主语,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虽然”放在“文章的描写”后面; - 23 - B项,主谓搭配不当,“这秋蝉的嘶叫”与“家虫”搭配不当,改为“这嘶叫的秋蝉”; D项,语序不当,“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改为“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被并称”错误,句子不是被动句,删掉“被”。 故选C。 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文中的植物常有特殊含义,如“棠棣”常用以指兄弟,“杨柳”常用于送别,“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丁香”代表的是淡雅、美丽、忧愁。 B.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男女少年时把头发扎成发髻,叫总角,后来就用“总角” 表示少年时代。到了二十岁时要戴上帽子表示成年,称为“弱冠”。 C. 古代汁算时间以地支一昼夜为12时辰,其中“子时”又称“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此时夜深人静。 D.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故都的秋》等。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古代男女少年时把头发扎成发髻”错误,古人在儿童时期把头发扎成丫髻,分作左右各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解,故称之为“总角”,总角之年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到了二十岁时要戴上帽子表示成年”错误,我国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项,“其中‘子时’又称‘人定’,相当于现在21点到23点”错误,“子时”又称“夜半”,相当于现在的23点到1点。 D项,“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故都的秋》等”错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作品。 故选A。 6.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西望夏口 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⑤死生亦大矣 ⑥越国以鄙远⑦有泉侧出 ⑧而其见愈奇 ⑨群贤毕室⑩则其至又加少矣 - 23 - A. ①②/④⑥/③⑦/⑤⑨/⑧⑩ B. 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C. ①②/④⑥/③⑦/⑤⑩/③⑨ D. ①④/②⑥/③⑦/⑤⑩/③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活用类型的特点,做到举一反三,解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 ①“游”,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舒展”; ②“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成朋友”; ③“西”,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西”; ④“从”,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从”; ⑤“大”,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大事”; ⑥“鄙”,名词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做边邑”; ⑦“侧”,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从旁边”; ⑧“见”,动词作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 ⑨“贤”,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贤才”; ⑩“至”,动词作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 故选B。 7.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组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凌万顷之茫然③而又何羡乎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有碑仆道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不敢与忤视 ⑧何为其然也 A. 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 ①⑦/②④/③⑧/⑤⑥ C. 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 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 23 - ①④判断句,均为“也”表判断; ②⑥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用“之”来表示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正常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用“者”来表示的; ③⑧宾语前置句,“而又何羡乎”里“何羡”是“羡何”,意思是羡慕什么;“何为其然也”里“何为”是“为何”,意思是为什么; ⑤⑦省略句,“有碑仆道”是“有碑仆(于)道”,意思是有块石碑倒在路旁;“不敢与忤视”是“不敢与(之)忤视”,意思是不敢与他正眼看。 故选A。 【点睛】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二、背诵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只能独自伤神流泪。 (2)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乡村淡远宁静安详的图景。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苏轼用对仗工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箫声极强的感染力。 【答案】 (1). 静言思之 (2). 躬自悼矣 (3). 鸷鸟之不群兮 (4). 自前世而固然 (5). 暧暧远人村 (6). 依依墟里烟 (7).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 - 23 - 齐彭殇为妄作 (9). 舞幽壑之潜蛟 (10).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躬、悼、鸷、暧、墟、固、诞、殇、妄、壑、泣、嫠。本题还要注意不要错写漏写虚词。 【点睛】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平时进行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只会背不会写字,学生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字形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通假字,要特别记忆。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三、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惺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澧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一点浩然气④,千里快哉风。 【注】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假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惺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 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④浩然气:《孟子》中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9. 下面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知君”两句以实笔写景,目光承前两句的远观转为近看,“湿”字说明油漆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B. “长记”三句虚写,用回忆自己当年在平山堂上看到的烟雨孤鸿等哀景,反衬眼前快哉亭景色的优美。 C. “认得”两句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既写出自己在亭中见到的景致,又有对先师的怀念, 更使此亭显得亲切。 D. “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然不懂庄子著作里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把风硬分为雌雄,实在可笑。 10. 下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9. B 10. ①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用典的手法;②意思是只要胸中有了浩然正气,就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③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反衬眼前快哉亭景色的优美”错误,不是反衬,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故选B。 【10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炼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画线的句子是描写景物的句子,考生可从意象意境、描写手法、情感等角度分析。答题一般有三步:一是解释诗句,二是答表达技巧,三是答情感或者作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化用典故,引出议论,以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浩然之气,任何境遇都能泰然处之,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面对任何境遇都能处之泰然,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两句诗句还使用了对偶的手法,读起来节奏鲜明有力。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彰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呑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ăn)坎(kă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 23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B.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兮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C.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 中国古代釆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顾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 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 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 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狄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山的缘由。 D. 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答案】11. D 12. C 13. A 14. - 23 - (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句意完整,在“适临汝”后断开,排除A项和C项;“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意思是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在“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错误,不是所有人死后都是有朝廷赐予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错误,原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意思是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说明心中还是有惧怕之意。 - 23 -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之石者”,意思是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是”,这样;“独”,唯独;“名”,命名。 ②关键词:“陋”,浅陋;“乃”,竟然;“考击”,敲击;“其实”,事情的真相。 【点睛】分析和概括题设错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 23 -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 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他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那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 23 -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却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缕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仍是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之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唤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 ”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鸶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原处,好像忘了昨夭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 23 -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痴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么给你好了。”他卸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他的主人,不忍离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颗子弹。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虚写鹤的形象,实写鹭的遭遇,虚实相生。鹤实际上是作者淡泊、清高、正直、美好的心灵的象征。 B. 舅父用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吆”来评价鹭,代表了一种功利的态度,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庸俗的价值观的批评。 C. 结局中鱼象征着友善,子弹代表着残忍。信任人类的鹭却被人类打死了,结尾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 D. 在本文中,作者观察世界的眼光是敏锐的,对自己的剖析是深刻的。教材中的《囚绿记》也有这样的特点。 16.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概括“我”对这只鹭的情感变化过程。 17. 文中所写的鸟其实不是鹤,而是白鹭,文章为什么以“鹤”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崇敬 - 23 - 。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推测和想象,把邻居捉到的鸟想像成“鹤”,对其崇敬珍爱有加。②恼怒。从舅父口中得知这只鸟不是鹤而是长脚鹭鸶,感觉自己受了骗。恼怒不已,且恶行相加。③自责。白鹭因为平时与“我”的亲近而误读了猎人的凶残,遭猎人残杀,我为此心自责。 17. ①点明故事。故事的主角虽是“白鹭”,但它一直被“我”以“鹤”的身份来豢养。②结构线索。“鹤”贯穿全文,起着线索的作用,使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既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引起读者对人的行为进行反思。③深化主題。通过自己养“鹤”的回忆以及“鹤”的遭遇,委婉地流露出作者对人性的召唤和对世间生命的爱恋,也深化了对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伪善(附庸风雅的虚荣心)的批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A项,“是作者淡泊、清高、正直、美好的心灵的象征”错误,文中作者把它误以为是鹤,发现是鹭鸶后还曾恼羞成怒,可见只是附庸风雅,所以是寄寓了作者追求淡泊、清高、正直、美好的心灵希冀。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情感变化过程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原文“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瞧它那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羡慕清高”,体现出对鹤的喜爱、崇敬、仰慕之情;得知它是长脚鹭鸶,“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可见是恼怒;发现鹭鸶被猎人打死,“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颗子弹”,为自己饲养后又无情地驱逐,使鹭鸶过于亲近人而遭到猎人枪杀感到自责。 【1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虽然文中写的不是鹤而是白鹭,但一开始“我”和弟弟是把它当作“鹤”来养的,这是故事的起源,因此“鹤”是“我”养鹭鸶的缘由;“我”把它当作鹤来养,因为得知它不是“鹤”而驱逐它,“鹤”是文中鹭鸶命运转折的线索;我的情感因“鹤”而起,但是由发现真相而产生转折,对“鹤”和对“白鹭”的不同情感形成比照,更加深化了对附庸风雅的虚荣心的批判,和对白鹭的愧疚与伤心,因此,情感的重心放在“白鹭”,深化了文章主旨。 【点睛】文本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文本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文本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文本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 六、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下面诗句都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请将这七句诗对应节日分别填入横线处。 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③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④櫻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⑦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答案】①七夕②中秋节③元宵节④端午节⑤春节⑥重阳节⑦清明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对国传统文化常识(节日文化)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 23 - ①“飞星”此处指牵牛、织女二星,可见所写为七夕节。 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明月,所写为中秋节。 ③“灯树千光照”就是成语火树银花的来源,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正是明月月圆之时,所写为元宵节。 ④由“樱桃”“桑椹”知是夏季,端午节时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所写为端午节。 ⑤每当正月初一,千家万户就把旧的桃符换下,来贴上新的桃符,寓意着辞旧迎新,可见所写为春节。 ⑥重阳节中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活动,可见所写为重阳节。 ⑦“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可见所写为清明节。 【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案】 (1). 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2). ②而是从生活出发 (3).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后通读整段文本,抓关键词语,注意上下句的衔接,话题的统一等。整体把握文段意思,文段是说陶渊明的诗有理趣,又有情趣。话题是陶诗。第一空,前面提到“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后面是解释陶诗的“理趣”,故一空关键词为陶诗和理趣;整合成句并连贯上下文,即“陶诗就是极富于理趣的”。第二空,由前句可知句式为“而是从……出发”,结合后面句子“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可知是从“生活”出发。第三空,整句话应该是和前面内容形成总结式的因果关系;“诗人的情趣”对应前面“……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则此处应对应“哲理”句式为“……既有……”,综合起来,应为“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20.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句)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超过30个字。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发展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关键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句,本题关键句为“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他开创了今草”、“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楷草并列的地位”。然后再对关键句进行精简、概括,即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可结合材料从楷书、草书行书等三方面进行概括,注意句式的工整。 七、写作(60分) 21.班里准备举行一场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从《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中任选一部,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们热情推荐这部名著。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3 - 【答案】【例文】 读《论语》,走天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论语》,走天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 23 -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写作的基本能力。本题和普通的材料作文相比,有其特殊性要求“向同学们热情推荐这部名著”。本题在审题方面难度不大,但需要考生对名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名著进行写作,传达出自己对其的感悟和认识即可。比如,《巴黎圣母院》可以看出宗教的虚伪;《家》突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特征,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当时封建家庭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论语》可以谈中国的传统美德等,谈文学作品中的智慧与美学;《大卫•科波菲尔》可以谈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与艺术。本题还要写一篇演讲稿,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开头有称呼语,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顶格写;接着有问候语“大家好”,空两格;最后又结束语,如“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本题还要求从《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中任选一部,不能多选。 参考立意: 1.推荐《论语》,展现儒家经典文化博大精深。 2.推荐《大卫•科波菲尔》,突出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与艺术。 3.推荐《巴黎圣母院》,反映了巴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文结构:本文开篇中国古代巨著《论语》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中心观点;接着举了具体的句子阐明本书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接着举了具体的句子和事例阐明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结尾呼吁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 素材: 1.如果你是思想修行者,你会喜欢《论语》,它展示了士大夫的思想言行,将伦理道德娓娓道来。如果你是英雄主义者,你会爱上《三国演义》,它是英雄的赞歌,在快意恩仇中彰显历史的宏伟壮阔。读书,是与知音的相遇。 2.那些关于个性与自由的挣扎,从来不曾停止过。读《家》,那里是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只求为青春与美好的感情寻找生命。读书,就是读人生。人因梦想而伟大,无论我们的坚持会遭遇什么。我们读《大卫•科波菲尔》,在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中看到高尚品质的光芒。 3.阅读《论语》,走近孔子,欣赏他那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方能考量人生的理想与责任,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4 - 23 -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论语》是现存世界上最经典的儒学巨著之一。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