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3)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内涵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但水平参差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来源: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担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浮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意愿的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因为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解析:选D 由原文“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知识付费既借力于……也得益于……”可知,选项中的“不是……而是……”说法错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在当今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2016~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呈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C.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D.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解析:选D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的说法过于武断。 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句子“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概括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①注重个性,追求深度,推出精品。②深入调查,满足不同用户的兴趣和需要。③完善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等。④整体布局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等环节。 二、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0分) 夜半歌声 吴佳骏 我的出生地,位于重庆西部一个偏僻小镇的山坡上。镇名叫“雀舌镇”,村名叫“黄杨村”,皆响亮而刚硬。若站在坡顶俯瞰,整个村子就像躺在一个巨型的摇篮里。篮中除装着茅屋和泥土外,还有树木、花草,牛羊和猫狗,白天的太阳,以及夜晚的繁星和月亮…… 幼时,清晨或黄昏,邀约几个小伙伴去坡上割草,迎面吹来的,是故乡的风。特别是冬天,风带着利刃从我们脸上刮过,仿佛手上紧握的割草刀划破手指的感觉,这丝毫不亚于饥饿之于我们正在发育的身体的刺激。那种看不见的痛,就像一颗生锈的铁钉,锥在人一生的记忆里,想忘都忘不掉。 等背篼割满草,倘若太阳还没有完全升高,或者红日尚未完全落山,我们就会躺在坡地的草坪上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是山外的世界。大家都想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有孩子说,山的外面有糖果;也有孩子说,山的外面有汽车;还有孩子说,山的外面什么都有,要啥有啥…… 及至成年,这些被大山困住的孩子,终于有了逃离故乡的体力和勇气。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以各种方式逃离了禁锢自己的“摇篮”。他们喜出望外,兴奋异常。尽管,他们被连根拔起的“根须”上还滴着淋淋的鲜血。 多年之后,当一代又一代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外面经历了流浪之苦,被生活锻打得身心俱疲的时候,他们才重又回过头来,眺望曾经割草的地方——那个被山水环绕的偏僻之地,企图借它的一块草坪来歇歇脚,疗疗伤。 可没想到的是,故乡却再也回不去了。 逃亡和回归所付出的代价历来就是等同的。 当下的乡村,就像一场灾难过后的“废墟”,空荡荡的。残砖断瓦随处可见,一座座房檐挂满蛛网,台阶爬满青苔的屋子,总是柴门紧扣,缺乏一股子生气。尤其到了夜间,夜幕笼罩下的村庄死一般寂静。风从远处吹来,有一种荒寒的阴冷。就连天上的星辉和月色,似乎也比过去暗淡了不少。他们很难再看到夏夜里金黄的稻浪,也不再能够听得到稻田里响彻乡间的蛙声。 如果你是一个离乡太久的人,偶尔回到乡下,并在乡下过夜,你一定会早早蜷缩在床上,裹紧被子,把自己藏起来。不然,你会背脊发麻,像是有毛虫蠕动般瘆得慌。甚至,被巨大的寂静吓得魂飞魄散。 曾经熟悉的一切,统统变得陌生起来。 那些烙着你脚印的,长长的,弯曲的山间小路,早已被过膝的茅草覆盖;那些你捉过蚂蚱,逮过瓢虫,捕过蝴蝶的良田,已经成了荒野林地;那些你光着屁股游过泳,追赶过鸭子,摸过鱼,并被里面的贝壳划破过脚掌的池塘,也早已干枯。曾经那波光潋滟的池面,也随同记忆一道,消失在时间的深处。 我每次从乡间的坡坡岭岭上走过,都要鼓足绝对的勇气。我担心自己会迷路,走着走着,就走到外太空去了。我也担心野鸡乱飞,黄鼠乱窜的深沟岩缝里,会突然冒出一头猛兽,朝我狂扑过来,要了我的命。因此,有时我会一边走一边靠唱歌来为自己壮胆。 但在城里生活久了,我的喉咙已经灌满了灰尘和汽车尾气,这导致我的嗓音出现嘶哑。越唱底气越不足,越唱心越虚,反而担心把野兽给引来了。 于是,我只能在心底里唱,默默地唱,直唱得涕泪四流。 还有比我胆子更小的人吗? 村里的吴国华在老伴去世后,每天夜里,他都要在屋子里放声高唱。他的歌声飘得很远,仿佛整个黄杨村都在接受他歌声的洗礼。我每次回村,都能听到吴国华响亮的歌唱。但我听不懂他到底唱的是什么,他唱的歌都没有歌词,只有一些旋律。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似山洪暴发,时而似溪流潺潺。我曾问过吴国华歌唱的具体内容。吴国华说,他唱的是一支古老的歌曲。活着的人听不懂,但那些死去的人能听懂。而且,村里那些树和草,泥土和大地,空气和水分也能听懂。 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歌呢? 吴国华到死都没有说出秘密。 (选自《雀舌黄杨》,有删改) 4.作者在文中把村子比喻为“摇篮”,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摇篮”具有怎样的特性。(4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摇篮”所在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 摇篮”的特征。“摇篮”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第一段讲到“篮中除装着……繁星和月亮……”,由此可见村子养育了生活在其中的人,村子里装满了人们温暖美好的回忆;第四段讲到“这些被大山困住的孩子”“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以各种方式逃离了禁锢自己的‘摇篮’”,由此可以看出“摇篮”是闭塞的。 参考答案:①村子养育了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有人们美好的回忆,是温暖的。(2分)②村子在大山之中,与外界隔绝,是闭塞的。(2分) 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故乡为什么“再也回不去了”?(5分) 答: 解析:故乡回不去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故乡变了,二是人变了。结合文章不难看出,一代又一代的游子远离了故乡,故乡“就像一场灾难过后的‘废墟’,空荡荡的”;当游子“在外面经历了流浪之苦”想重回故乡的时候,发现故乡已经不是自己童年时温暖安适的样子,再也找不到归属感。作者因此说“故乡却再也回不去了”。考生据此从故乡和游子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游子远离故乡,故乡逐渐颓败。②乡村的颓败使得游子无法找到归属感,难以重回乡村。(每点2分,答全得满分) 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解析:赏析文中的画线句,首先要分析画线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本题画线句明显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排比具有增强气势的作用;每一个小分句又将过去和现在的情形作对比,而对比可使某一特点更突出。其次要分析画线句的用语和句式特点,如画线句多用短句,短句停顿时间较短,情感表达更充分。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曾经熟悉的乡村的陌生感;②运用对比手法,将故乡过去的情景与现在进行对比,强调了作者对乡村消失的无奈和痛心;③多处使用短句,以节奏上的停顿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苍凉、凝滞。(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7.吴国华的歌“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歌呢”?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吴国华的歌“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歌”。阅读可知,吴国华的歌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每天夜里唱的,这里面包含的当有对亡妻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而结合主旨,文章讲述的是乡村的颓败,游子无法从乡村寻求到归属感,表达出的是一种哀情。考生从思念亡妻、自身孤独、哀叹乡村的衰败三个方面着手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吴国华的歌是一支思念亡妻之歌。吴国华的老伴去世后,吴国华每天夜里都在屋子里唱歌,其中有对亡妻的思念。②吴国华的歌是一支表达孤独之歌。吴国华的老伴去世,加之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吴国华备感孤独,他的歌声中有对孤独的表达。③吴国华的歌是一支感叹乡村衰败的哀歌。吴国华的歌活着的人听不懂,而大自然中的树和草等能听懂,表达的是对农村衰败的悲哀之情。(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