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舒城中学 2020 届高三年级仿真模拟试卷(一) 语 文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 审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 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 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 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 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 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 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 措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 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 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 2 - 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 属于所抒发的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 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 义完全改 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 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 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 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 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 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 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 诗的产生。 B. 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 《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 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 诞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 质。 B. 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 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 3 - D. 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 象征意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 提升。 B. 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 C. 《诗经》中的“蒹葭”和“自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 于纯粹意象。 D. 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 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人 类从自然沉睡中醒来”与“摆脱威胁”无因果关系。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文章并不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展开,南朝之前还没有山水 诗。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 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 - 4 - 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人与自然由“分离”到“复归” 并未显示文化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B 项,借景抒情手法的增多表明的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相对和谐;D 项,“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联系。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外卖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懒人经济”效应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正在促使外卖市场蓬勃发展。2017 年,我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大关,达到 2046 - 5 - 亿元;2018 年有望达到 2430 亿元,维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一二线城市持续领跑,引领着外 卖市场的发展。由餐饮数据统计机构指食针对美团和饿了么平台在 2018 年 9 月的数据统计显 示,外卖门店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合计拥有 44 万家外卖门店。 (摘编自孙世峰《2018 年中国城市外卖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分析》) 材料二: 较之国外外卖市场,中国外卖市场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而这种优势主要源自于商业模式、 服务品质及人口成本等多个因素。 比如外卖配送成本:美国骑手小哥的收入主要是由三部分 组成,超过 20%的配送费、12.5%的基础佣金,不超过 17.5%的推广费,三项加起来佣金费率 约在 30%左右。而中国外卖配送佣金在 15%-20%。可以看出美国的外卖配送服务人力成本较高。 再比如,商业模式:美国的外卖平台,无论是 Grubhub 还是 doordash 都走精品路线,选 择的都是线上化意愿强烈并且最受欢迎的餐厅。中国外卖更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也有很多只 做纯外卖的商家。 在中外外卖行业的竞争上来看,美国外卖配送效率及其便利性就已经落后于中国。由于 中国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外卖服务上更加便捷,中国的外卖平台是以用户 为导向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用户容忍度上也是让美国人难以想象的, 比如中国外卖骑手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比如让骑手小哥帮忙代买烟、生活用品等。美国 地广人稀,劳动力成本高,虽然外卖市场比较发达,但还有很多外卖平台都没有建立属于自 己的配送队伍,只是提供订购的平台,由商家各自负责配送。在特殊气候或节日,用户的外 卖需求难以满足。 (摘编自“江湖科技”《为什么美国外卖行业没有中国外卖发达?》) 材料三: 味美是餐饮外卖吸引人的首要条件。为了让食物好吃,难免重口味,常常是高盐、高油、 高糖和放入多种调料。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针对中国人的健康行为细化 了 15 项行动, 包括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之所以要鼓励 减盐、减油、减糖,是因为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不仅是肥胖的罪魁祸 首,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重要原因。同时,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中国 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了相关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如何吃得健康因人而异,但基础要素无外乎盐、油、糖这三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 南》最新版的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6 克,每天摄入烹调油 25-30 克,每天摄入糖不超 - 6 - 过 50 克,最好控制 25 克以下。但膳食指南需要人主动认可,不具有强制性。除了极少数为 了健身、减肥等人群提供的简餐类餐饮外,绝大多数餐饮店为了口味好,还很难离开高盐、 高油、高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把自己的饮食完全或长期托付给外卖餐饮业,的确无法保 证饮食的健康需求。 (摘编自《北京日报》《经常点外卖,能吃出健康吗?》) 4. 下列不属于中国外卖发展世界领先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近年来的“懒人经济”效应和互联网发展。 B. 中国外卖配送佣金在 15%-20%,相对较低。 C. 中国外卖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不拘泥于精品路线。 D. 中国外卖平台以用户为导向,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线城市门店数量明显多于二线城市,其中上海外卖门店数量遥遥领先,引领着外卖市场 的发展。 B. 美国外卖配送效率及其便利性落后于中国,与很多外卖平台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有 关。 C. 经常吃高盐、高油、高糖的外卖,不但容易肥胖,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 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都不具有强 制性。 6.请结合材料,对如何推动中国外卖行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4. A 5. A 6. (1)从国家来说,继续推进互联网技术普及,大力开拓三四线城市市场;(2)从外卖平 台来说,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坚持用户导向,改进服务质量。(3)从外卖门店来说,适当 减少调味剂使用,健康烹饪,吸引更多用户。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不属于中国外卖发展世界领先原因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 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说的是“外卖市场蓬勃发展”的原因,且原文并无“中国”这一范围限定。 故选 A。 - 7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 A 项,材料无法体现“一线城市门店数量明显多于二线城市”;此外,“上海外卖门店数量遥 遥领先,引领着外卖市场的发展”张冠李戴,材料一中说的是“一二线城市持续领跑,引领 着外卖市场的发展”,可见“引领着外卖市场的发展”的主语是“一二线城市”,而非“上 海”这一座城市。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三则材料都是针对“外卖”进行阐述的,材料一中说,“其中,一二线城市持续领跑,引领 着外卖市场的发展”,可推知三四线城市的外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拓展;材料二 中说,“较之国外外卖市场,中国外卖市场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而这种优势主要源自于商业 模式、服务品质及人口成本等多个因素”,可知应继续扩大优势,如优化商业模式、提高服 务品质等;材料三中说,“味美是餐饮外卖吸引人的首要条件。为了让食物好吃,难免重口 味,常常是高盐、高油、高糖和放入多种调料”“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 行动的意见》,其中针对中国人的健康行为细化了 15 项行动, 包括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鼓励 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可知外卖行业应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减少调料的使用,提 供更健康的食物,吸引更多的顾客和用户。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 8 -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 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 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 500 多口人,只有不到 300 亩山岭地,却有 6000 多亩山场。可这 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 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 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 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 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 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 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 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 100 多元。 一棵 100 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 6000 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 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 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 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 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 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 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 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 - 9 - 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 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 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 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 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 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 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 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 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 恶劣,所以他为此劳力费神。 B. 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方案没有得到 村民们的赞同,他对村民很不满。 C. 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村民们又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他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 D. 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 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8. 小说的标题“遍野荆花”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 【答案】7. B 8. ①交代背景,荆棵的“低矮”“歪歪扭扭” “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 等说明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差;②推动情节,王亮爬山途中“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 倒”,让他发现了荆棵的好看,产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③烘托人物(渲染气 氛),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遍野的荆花,“蝶飞蜂舞”“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 - 10 - 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 9. 失败原因:①荆棵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②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 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③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短视的财。成功原因:①保护 了荆棵,大量养蜂,顺应自然。②可持续性发展。③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 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 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本题注意题干要求“对 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对村民很不满”错误。通过文中“王亮觉得脸上火辣 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可知,此处王亮感到难受,并不是对村民不满,而是 对自己对事情考虑不全面感到惭愧。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属于探究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主体内容,分析人物的 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抓住关键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 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 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对于 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和主旨情感 分析。小作者以“遍野荆花”作为小说的题目,是有其特定意义的。首先,小说内容围绕“荆 花”展开,对如何利用荆花展开故事的主要情节,王亮爬山途中“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 才没摔倒”,让他发现了荆棵的好看,产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而村民们反对, 最后大家决定养蜂,生产纯正的荆花蜜,所以,以“遍野荆花”为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小说一开头就写到荆棵的“低矮”“歪歪扭扭” “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等景象,这 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小说下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最后,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 王亮的迷茫,遍野的荆花,“蝶飞蜂舞”“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 喜悦的心情,所以,以此为题,既烘托了人物,又渲染了故事气氛。 【9 题详解】 - 11 - 本题考查对文学类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 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 的推测。本题中“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的原因在文中是有交代的。 文中村民们在阐述反对将荆花制成盆景的原因时,“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 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 更差了”,从中可知,如果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这 种致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而在第二个方案——养蜂酿蜜则是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 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 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这才是让农民脱贫致富 的根本之道,所以这个方案获得了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 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 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去病侯.三岁,为骠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 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 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 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 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 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 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 与单于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 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 已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 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 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 事多此类。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 12 -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 jī:赠 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 法 B.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C.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D.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属于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春秋时期, 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功劳大的,被分封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 B.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 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 C.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一二品大员和宠妃死也叫“薨”。 D.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朝廷追加的称号。谥号根据其生 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如桓景侯、康熙就属于褒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去病少年得志,早岁就立功封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后跟 随卫青出征,多次立下军功,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骠骑将军、冠军侯。 B. 霍去病英勇善战,出兵神速。在对匈奴作战中,霍去病敢于死战,深入敌阵。而张骞行动 迟缓贻误战机,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因此受到了惩罚。 C. 霍去病恃宠奢靡,不关心士兵。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 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D. 霍去病有勇气,敢担当。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 由而一口回绝,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答案】10. C 11. D 12. A - 13 - 13. (1)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2)他回 答说:“匈奴不消灭,没有心思顾家啊!”从此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中,“少言不泄”“有 气敢任”结构大致相同对称,都是霍去病的特点,中间应断开,排除 AD;“顾方略何如耳” 中,“方略何如耳”是“顾”的内容,故本句不能断开,排除 B。 本句译为:霍去病为人少言辞不泄露事情,有勇气敢做敢当。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 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康熙就属于褒谥”说法错误,康熙属于年号,不是谥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 项,“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票骑将军、冠军侯”说法错误,应是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冠 军侯、票骑将军。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 14 -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弃”,远离;“赴利”,夺取战功;“过当”,超过相抵之数、超过适当 的数目或限度; 第二句得分点:“无以”,没有……的(办法);“由此”,从此;“重爱”,重视宠爱。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他 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拨给(他)精壮的士卒,(让他)担任 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 说:“票姚校尉霍去病(功劳)两次居全军之首,封为冠军侯。”霍去病封侯的第三年,被 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分两路。张骞、李广则一 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分两路。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 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者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一些。 (直到)张骞(率部队)到,匈奴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 赎罪为民。霍去病深入北地,捕杀敌人很多。公孙敖却迷失了道路。武帝因他没有与霍去病 会师,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 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 他的部队也是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 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第二年春, 皇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度过沙漠打击匈奴单于,那些敢于死战、 深入(敌阵)的士卒都属于霍去病,李广、赵食其等人则属于大将军卫青。卫青与匈奴单于 激烈会战的时候,李广、赵食其率军队另外从东边进入,(因为)有时迷失了道路(落后于大 将军到达会合地)。大将军追逐单于失败,率(军)回来,才碰到(他们)。卫青要派使者回 (朝廷)报告,令长史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李广,李广自杀。赵食其赎罪为民。那时,霍 - 15 - 去病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二千多里,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了。(武帝)于是让二人 都为大司马。从此,卫青权势日益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霍去病为人少言辞不泄露事情, 有勇气敢做敢当。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 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 没有心思顾家啊!”从此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但(他)很小就当上侍中,被贵宠惯了,并 不关心士兵。他率军队出征,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时, 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 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此类事情很多。霍去病逝 世。武帝对此很悲伤,调发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列队到茂陵。为他定谥号,合并“武” 与“广地”两层意思称他为“景桓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功补进武校尉, 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一天黄昏,舟泊无锡,上岸游南禅寺。这首诗 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②南禅:无锡锡山佛寺名。③离立:相并而立。 14. 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舍舟访寺,寺中览古, 出寺所见。 B. 领联专写古迹。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墙壁上的题诗, 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 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古寺的环 境氛围。 D.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美。 15. 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 - 16 - 【答案】14. C 15. (1)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表现“荒”,描写隆冬时节,黄昏时刻,寒风 阵阵,远树云烟迷蒙的寺景,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 (2)通过描写历史古迹表现“荒”。描写寺院中的古迹,名人题诗、碑文依然清晰,但是人已 不在,暗含迹存人亡的今昔感慨,物是人非,追思荒远。 (3)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荒”。通过“草草薄游”“寒风侵袖”“远思悠悠”来表达了诗 人失落怅惘的复杂情感。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错在“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薄游草草寒侵袖”是说眼前的荒凉景象让诗人感觉 到寒意,“远思悠悠风满轩”是说寒风阵阵,让诗人感慨物是人非,追思荒远。应该是侧重 于诗人游览古寺的主观感受。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 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 表现“荒”的?” 本诗的首联用“似荒村”总写了诗人微服暮游南禅寺的感受。接着颔联通过描写寺院中的古 迹,“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壁上的题诗和古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见,但是作 者已不在,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情。颈联又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表现“荒”,“薄游草草 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描写薄暮时分,寒风袭来,让人追思荒远。而尾联的“携手出门 烟树密”,通过远树云烟迷蒙的寺院景象,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数僧离立语黄昏”,进 一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荒”。联系之前诗人的“草草薄游”“寒风侵袖”“远思悠 悠”的形象,这里又通过诗人眼前所见的黄昏时分僧人并立交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失落 怅惘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 17 -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_”以 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 心系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琵琶女弹奏的声音宛转流畅,又用 “____________”描写曲终琵琶声戛然而止的声音。 【答案】 (1). 望帝春心托杜鹃 (2). 沧海月明珠有泪 (3). 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鹃”“沧”“俱”“厦”“间关”“裂 帛”“颜”,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 、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 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 会千方百计花大钱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 ,无非是“利字头 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 “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 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 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上有多 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 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 猴窜得满街都是,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猴”, - 18 - 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 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 化为一种“玄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度大者如 《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小说毕竟是小说, 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所 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 中就值这些钱。最后,我们还要再引用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 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 (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茹毛饮血 揣度 筛选 过于 B. 筚路蓝缕 揣测 删选 过 于 C. 茹毛饮血 揣测 筛选 仅仅 D. 筚路蓝缕 揣度 删选 仅 仅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 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B. 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 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C. 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 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D. 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 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19.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 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C.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D. 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 19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茹,吃。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 第一空:语境是“在……的年代”,应该选择“茹毛饮血”; 揣度,推测忖度。 揣测,推想,估计,是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 第二空:语境是形容“卖家的心态很容易……”,应该选择“揣度”; 筛选,利用筛子进行选拣,现泛指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 删选,删除,挑选。 第三空:结合语境“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和“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 淘汰”,应该选择“筛选”; 过于,表示程度或数量过分。 仅仅,形容数量少,或表示、强调限于某个范围。 第四空:结合语境“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 异化为一种‘玄学’”,此处应该是一种“过分”的做法,应该选择“过于”。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画线句“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 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结合语境“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和“基于这 两种心态”,此句是总结句,总结上文的分析,“所以”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改为“总之”; 再结合语境是强调仪式感和心理满足的,所以“却”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该改为“更”表 递进关系;因此正确的表达是: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 - 20 - 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 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本题: 例句:文中“药引子”的引号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 A 项,“利字头上一把刀”是引用; B 项,“时尚”是反语、讽刺; C 项,“之”表示强调; D 项,“流线型”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 故选 D。 【点睛】引号的作用: 1.表示引用。例句: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2.表示特定称谓。例句: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3.表示特殊含义。例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4.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例句: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 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5.表突出强调。例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火箭为什么要做成很多节呢?假如把巨大的运载火箭做成单级,那么全部推进剂只能贮存在 这一级火箭的贮箱内。这样,①________,而且还必须加厚贮箱箱壁,这将增加贮箱重 量。 这种火箭在飞行过程中,②_________,贮箱越来越空,空出的贮箱壳体成为无用的质量, 而 推进剂释放出来的能量不仅要给卫星或飞船加速,还要给这部分无用的空贮箱加速。贮箱 越 重,给空贮箱加速所耗费的推进剂就越多,以致火箭最终无法达到宇宙航行所需的速度。 如 果③_________,显然可以提高火箭的末速度,这便是把火箭做成很多“节”的原因。 【答案】 (1). 不但要增大贮箱容积; (2). 推进剂逐渐消耗; (3). 能把空贮箱 抛掉。 - 21 -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 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 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根据上下文可知,推进剂贮存在火箭的贮箱内,火箭有很多节,如果要把巨大的 运载火箭做成单级,火箭的贮箱就要增大,据此分析,第一空应填“不但要增大贮箱容积”; 根据上下文,“种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贮箱越来越空”可以推知,贮箱空的原因是因为推 进剂的消耗,故第②空应填“推进剂逐渐消耗”;根据“贮箱越重,给空贮箱加速所耗费的 推进剂就越多,以致火箭最终无法达到宇宙航行所需的速度”,可以推知,想要提高火箭的 末速度,就需要减轻火箭的重量,所以在飞行过程中,要逐渐抛掉空的贮箱,据此,第③空 应填“能把空贮箱抛掉”。 21.下图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图形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图标点击可拉伸) 【答案】图标由圆形、英文、八卦、葫芦、火、数字、汉字构成。英语表明是武汉火神山医 院。英文和数字的组合,表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立于 2020 年 1 月 23 日。八卦象征万象。葫 芦里面的古汉字,山,葫芦外面是火。山在八卦中代表艮卦,有阻止降服的意思。还有表明 医院的十字,葫芦口有连贯八卦的线纹,象征葫芦包含火山八卦,象征武汉火神山医院是一 座大熔炉。而五行之中肺属金,那么肺炎就是邪金。金怕火克,寓意火神山医院能把新型冠 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治好,圆形象征圆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 - 22 - 点所在。描述图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 的内容,图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题中,图标由圆形、英文、八卦、葫芦、火、数字、汉 字构成,分别阐释其寓意,英文和数字的组合表明医院名称和成立时间,圆形、八卦、葫芦、 火,汉字的寓意,紧扣火神山医院的名称,联系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知识,图标设计火、山、 葫芦与十字,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八卦结合在一起,十字是医院的标志,中国自古就有名言“悬 壶济世”,葫芦也是医院、医者的标志工具之一,在道家文化里,有收妖镇邪、驱除瘟疫之 功,山在八卦中代表艮卦,有阻止降服之意,葫芦口有连贯八卦的线纹,象征葫芦包含火山 八卦,五行之中肺属金,那么肺炎就是邪金,金怕火克,表明火神山医院能把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的肺炎治好,圆形的寓意是圆满,意味着全国上下团结协作战胜隔病毒。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宏观把握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与变体,以及涉及 的时间、事物等;说明构图要素及画面时,要分清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等;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及寓意,对图标的寓意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加:做什么事,不能光用“口”讲,还要致“力”于行动。 ②迟:落伍者往往只是比别人少“走”了一“尺”,,便晚了很多。 ③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④财:“财”的真正意义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去赚得相应的财富。 ⑤够:再讲一句话,就多了,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说话的诀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了。参悟汉字玄 机,是学习为人处世之妙招,是体悟人生之道的一扇门窗,也是读懂中国文化的特殊密码。 看了上面 5 个汉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个字为基础确定立意,适度阐释,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做”比“说”重要 一个伟人曾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个打钢领”我们只有做了,付出心血,那就能获得 更多收获。再者,说,做二者比较,当然是做较难,但只要有心去做,移三填海在难,必会 成功,反之,光练不说的话,反掌折枝之易。大家要明白说得出做,得到,这个道理。在人 们生活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只寒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里说道“哆啰啰,哆罗罗,今天冻 死我,明天就垒窝。到了第二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它早已把垒窝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 23 - 到了夜晚,它又说到,哆啰啰,哆罗罗,今天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日复一日,它就这样在 寒冷的夜里被冻死了。 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实践,一千次徘徊比不上一次放飞;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当 然“说”比不上“做”了。 我曾经看到过两幅漫画:一幅画上有三个人,和一个开着水的水龙头。其中一个人说: “这真是太不道德了。”又有一个说:“这样会浪费掉许多资源。”第三个人说:“人呢? 怎么没有人来关水龙头?”显然这三个人都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说”谁不会,只说,问 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水龙头照样开着,水呢自然也在不断的流失。终于第二幅图,一 个人走过来关掉了水龙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在现实社会中,像这样的大“哲学家”大有人在,满肚子的“道理”与“文化”而且还 富有“哲理”。但别人找他办事时口若悬河的吐了一大堆“深奥”的道理,,并且拍拍胸膛答 应一定会去处理。吹罢后这事仍然不能解决,到是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光“说”不“做”不但会浪费时间还会遭到惨痛的教训。“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 历史见证。赵王本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固守长平,赵国得以安保,后又听信秦国谗言,撤 下了廉颇,让缺乏经验的赵括,上前线指挥战斗,因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灵活运用,40 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掺痛的教训可想而知。 光“说”不“做”只能害国害民,又说又做才是成功的基础。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的詹 天佑受到外国人的讥讽、嘲笑他毅然答应修建京张铁路。他没有下过我一定能做好这样的宏 言,也不是在指挥部指挥别人,而是自己拿着工具主持修建,经过他的刻苦与努力设计出了 “人”字形线路和中部凿井发,终于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功,得到了别国的认同。 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做”比“说”重要,让“做”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题所给五个汉字的解说,虽然不一定符合东 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说法,但参悟汉字玄机,却可以带给我们别样的感触与思考。 亦或体悟人生之道,学习处世妙招;或理解深远意境,解读中国文化。因文化博大精深,会 意、联想汉字的结构与意蕴,正是本次作文的题中之意。以其中两三个字为基础确定立意, 适度阐释,可以有以下数种参考立意: (1)“加”与“出”组合,可以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意义,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敢问路在 何方,路在脚下”。如果加上“迟”字,则可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进行论证,进一步说明做事 要果敢,看准就行动,不能观望彷、犹疑不决。 - 24 - (2)“加”与“够”组合,可以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实干兴邦。如果再加上“财”字, 则可谈提高自己才能,努力实践,少说废话,就能实现致富理想,践行“中回国梦”。 (3)“出“与“财”组合,可以谈用能力提升自我,翻过保守和懒惰两座山,延砌前行,就 一定能够找到人生的出路,走向小康生活。如果再添上“加”字,则可谈勇于实践,敢想敢 干,不等不靠,寻求人生出路。 无论是哪种组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且能结合现实生活例述,有理有据,以理 服人,就可成文。建议文体上首选议论文,因为相对来说好操作些。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