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 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 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 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 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 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振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森,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 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 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 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遨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 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愿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3.简析第②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藉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京交通大学,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待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 :“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用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弃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主人白天用,李德才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了“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实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销,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 ‘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 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 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人北京交通大学,从此深居简出, 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导师推荐研究方向,很多人求之不得,但李德才拒绝了导师的推荐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C.北京交通大学治学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部分设备进行实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提到导师袁祖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对李德才的评价,既让传记内容更真实,也让我们对他的个人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初国内对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北京交通大学尚无对磁性液体的研究, 这种研究背景更显得李德才的成功极为难得。 C.文章题目是李德才一生的写照。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 到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领奖台,李德才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磁性液体。 D.早期李德才研究磁性液体是出于兴趣,但后来他拒绝导师建议,坚定研究方向,除了兴趣还因为磁性液体研究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E.从李德才教授的成功来看,外界环境的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沉下心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 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李德才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 ——写在“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院士百年诞辰之际 靳莹冯国梧 史绍熙,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 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成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 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 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内外柴油机的燃油——空气混合与燃烧方式一直都遵循着传统的“空间式” 理论,此后开始盛行“壁面式”燃烧理论。而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生产工艺和使用维修水平相对落后,两种理论都不能“拿来就用”。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上述两种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 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幕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 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 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竭地连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他辞世只有15天。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凭借优异的大学成绩、公费留英资格以及在英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上对他的注目。 B.内燃机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50年代初,我国内燃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等院校尚未设立内燃机专业。 C.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认识到内燃机的重要性,改进、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D.作为内燃机、工程热物理等方面的专家和教育家,史绍熙致力于大学教育和工程热物理及动力机械方面的研究达半个多世纪,贡献卓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已受聘于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任研究员,在国际内燃机学界崭露头角的史绍熙,毅然回国任教,这表现了青年学者报效中华的赤子之心。 B.史绍熙于1952年在天津大学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并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堪称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第一人。 C.史绍熙把自己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燃烧方式定名为复合式燃烧过程,这一新型燃烧系统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国际上流行的燃烧方式的长处。 D.为使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走向世界,史绍熙著书立说,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70多篇论文,因此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E.史绍熙注重德育、坚守信义,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 他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重病时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3.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请结合材料,就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关系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 一.1.D; 2.AE; 3.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 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解析:1.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其中的“中国性”应指梁实秋的国家情怀。如文中提到的“他的生活习惯、 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影子” “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等。D项是对梁实秋和鲁迅的比较,与“中国性”无关。 2.A项错在“迄今”,据原文“他那一代作家中”可知,属扩大范围。E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 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査传记中“引用”手法的作用。“引用”主要的作用是使文章真实可信,属于侧面描写,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答作用。第② 段中引用传主言论“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表现出他淡泊名利;梁锡华评论梁实秋“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 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余光中评价梁实秋“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二人的评论真实展现了梁实秋的大家风范和幽默随和的性格特征,也表达了二人对梁实秋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二.1.B; 2.AD; 3.“伟大”:①他无视困难,执着专注。没有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方法和技术,他就独自摸索。省钱买原料和书,从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②贡献突出,成就巨大。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 “简单” 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有兴趣,觉得有挑战性,更有意义。②选定一个目标便坚持下去,目标专一。③他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李德才放弃导师推荐的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专注磁性液体研究,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一生成一事。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于文无据。C项, “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理解错误。D项,从原文 “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不能推断出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有磁性液体研究,只是基础较为薄弱。C项,“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错误,原文是“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能伸能屈”。E项,“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说法绝对。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伟大”和“简单”。通读材料可知,所谓“伟大”,主要是指李德才的无视困难及其贡献的伟大。而“简单”则主要是指李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他目标专一,并且能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根据这个思路,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三.1.B; 2.A; 3.(1)用新奇的联想、想象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2)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3)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4)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 解析:1.B项,原文没有“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这种情感。 2.B项,“有褒有贬”不当,虽然艾青的诗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瑕不掩瑜。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于文无据。 四.1.A; 2.AC; 3.①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相辅相成,能够促进个人的成功。史绍熙能成为“中国内燃机之父”,靠的不只是他内燃机方面精湛的专业素质,还有他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等道德素质。这也正是他成功的关键。②专业素质的推广需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做支撑。史绍熙之所以能够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重病时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是因为他想把自己的专业素质推广出去,而这一想法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率先垂范”“坚守信义”的道德素质。有如此的“综合型人才”,科学才得以顺利发展。③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相互统一,能够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史绍熙能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争取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理工大学隆重召开,足以证明世界和谐发展需要各国人才的相互学习借鉴,需要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相互统一。 解析:1.本题考査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A项, 信息来自原文第一自然段,“引起了国际上对他的注目”的原因不包括“优异的大学成绩、公费留英资格”。 2.本题考査考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 “他堪称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第一人”错,原文第二段说他只是奠基人之一。D项,对著书立说以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原因的解说过于片面。E项,信息来自原文的最后两段,但 3.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探究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就本题而言,分析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关系及其作用,就联系的观点而言,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否则就培养不出综合型人才;就发展的观点而言,专业素质的提高需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做支撑;就辩证的观点而言,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相互统一不仅能促进个人的成长,更能促进世界发展、和谐,共同进步。探究时要结合文意,找出与以上三个角度相对应的信息加以论证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