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6)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 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D.纵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解析: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 答案:A ‎★(2)(技巧角度比较)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 答:‎ 答案: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者的超然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 书 陆游 ‎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 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 元元:人民、百姓。‎ ‎(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却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的三、四句细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C.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D.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解析:C项,“邻家也来借新火”不当,应该是“向邻家借新火”。‎ 答案:C ‎★(2)(比较形象)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陆诗: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但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②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解析:C项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答案:C ‎★(2)(比较情感)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坚城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首句,“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解析:A项,“反复辞格”错,应是顶针辞格。‎ 答案:A ‎★(2)(比较手法)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刘诗侧重正面描写,写因丈夫出外未归,女子之痴心与痛苦的等待,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②陈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女子望穿秋水,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忘记了家中妻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5.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②。‎ ‎【注】 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画,通“划”筹划。‎ ‎★(1)(综合选择题)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三、四两句描写天光、山形,由山如人面各不相同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 ‎ 答案:(1)B B项,“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错,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水天相接、山峰如人面的千般不同的山水之美。‎ ‎(2)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解析:D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答案:D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