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微导语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众多,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艺术有哪些内涵?蕴藏着哪些中国文化的智慧?诸如此类问题,或许可以从下面两篇文章中看出端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中国的艺术充满了活趣,那种内在的腾挪,那种鸢飞鱼跃的精神非常感人。中国的园林讲究生机勃勃,中国的艺术是要人加入到这个世界,去感受这种活泼,所谓“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并能够在这种气氛中,和世界相与往还。 ②中国文化中的世俗化非常重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基础。因为我们在世俗化中能体会那种活泼。尽管世俗,但是我们不至于庸俗。我们向往清静的生活,但是反对清高的做派;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内在品格,但不追求贵族的气息。所以中国艺术的活趣就像山林里面的花草树木、林间的鸟儿一样,随和、从容、活泼。这是一种特别的哲学精神。 ③中国园林的亭子是定式,是园林中重要的设置。亭子是休息的地方,人坐在里面,偶然看向远方,又把远方的景色拉到眼前,这就是舒卷自如,推挽自得,惟其胸中无一物,坐观天地得景全,“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似乎坐在一个浮动起来的气场之中,加入到宇宙的洪流中。所以亭子的设置总是在很重要的地方,它能给人呼吸,让人俯仰自如,吞吐大荒,融到世界里。金农有一幅画,讲的是一个人睡在荷花上,“消受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当中”,清澈的河塘,荷风四起,在这个流荡的世界,人也加入其中的回旋,突然之间人像加入到一个高莽的宇宙中间。这里的亭子、荷花都是气场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万物皆备于我,我浑然与天地一起。 ④倪瓒的晚年作品《容膝斋图》,画面很简单,一痕远山、一湾瘦水、一座小亭、几棵枯木,就构成了这幅画的主体。亭中空空如也,象征着人的宅寓,人生如寄,在茫茫的天地中间,人所占的空间是这样的狭小,一座小亭子,一个容膝斋,只能容下一个膝盖的居所。他讲人的有限性,“一向年光有限身”,时光就是这么短暂,生命就是这样脆弱。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中国哲学告诉我们,当你超越这种有限,荡去有限和无限的局限,融入世界中,就会感觉到一个天大的世界,真是“半在小楼里,灵光满大千” 。人的内在的大、内在的充实,不是知识的丰厚,也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人心的灵静,“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个充满圆融的人,他会影响人,他的生命中就有光,这种光芒就会照耀世界。因此,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己内在的圆融中间,这是内在的一种超越,而不是外在的获取。 ⑤中国的艺术为什么有很多的深山老林、枯木寒林,没有生命的气息和生机呢?这是因为它的活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这正是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最寂寞的地方就是最活泼的地方,就是要把心灵放飞出来,挣脱世间种种的束缚,还自己内在充满圆融的生命以自由。 (选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有删改) 1.如何理解“这里的亭子、荷花都是气场中的一个点”中“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是个人驻足歇息、欣赏风景的立足点,是个人与世界融合、达到物我交融的契合点,是人加入到宇宙之中的载体。 2.根据第④段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短暂脆弱的生命,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融入世界;人的心灵获得灵静,实现内在的大、内在的充实。 3.作者前面说“中国文化中的世俗化非常重要”,最后又说要“挣脱世间种种的束缚”,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进行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前者强调中国艺术需要汲取世俗中的生机与活泼,但排斥庸俗、清高的做派和贵族的气息;后者强调挣脱世俗的约束,让艺术生命更加自由。两者都是中国艺术达到活趣所需要的,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从艺术与人世的关系出发,后者是从艺术与内心的关系出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 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老子的根本思想,是要超越巧和拙的对立。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个词语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没有雕琢的痕迹,中国艺术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 ②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③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道家哲学认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它重视的是原初、本原的生命真实。 ④儒家好玉,道家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了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中国传统思想之大观。 ⑤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无山则不为园。叠山理水,其中叠山又占有重要位置。水系易成,山势难立。山势立,则一园风景之大概已具。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真是美不胜收。 ⑥前人以瘦、皱、透、漏四个字来概括假山的美,这四个字的核心意思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他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⑦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选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有删改) 4.请指出本文的两组对比论证并简要说明其论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拙”与“巧”的对比。作者通过分析“大巧”与“不巧”(即“拙”)的辩证关系(“拙”是“最高的巧”),论证了“中国艺术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的观点。(2)“儒”与“道”的对比。文章通过儒道两家不同的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论证了“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的观点,从而间接论证了中国艺术中的“拙”很有思想价值。 5.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假山美的核心在于“拙”;然后,用一句话解释“拙”的内涵;最后,引用计成的话揭示出追求“拙”是追求一种天趣的精神。 6.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对“拙趣”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艺术地位上,“拙趣”是中国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包含着深邃的智慧;(2)在理论层面,拙道契合老子的“为道日损”的理念,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3)在艺术实践层面,“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追求“天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