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作业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作业 (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内容和品质上呈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以实际内容为主,已经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是为了表明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小说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C.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1.“已经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错,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2.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A项,“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只是条件之一;C项,“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错;D项,“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毫无疑问,反映现实生活应当是现实主义的首要任务。只有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来看,不能只是满足于描写庸常化的生活,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那些更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包括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现实。这就需要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和正视现实。再次,反映生活必然要求真实性。历来的现实主义理论,无不把真实性视为现实主义文学最根本的特性。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无论是巴尔扎克还是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但仅限于此显然不够,恩格斯还特别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把握和描写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历史潮流。‎ 现实主义并非自然主义式的照搬生活真实,而是要求高于生活真实达到典型化的高度,这本来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然而以往对于文学典型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有的典型理论将其解释为个性与共性统一,同时又把“共性”解释为某一类人物的共同特征,比如从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同类人物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习惯等等抽取出来,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创造出典型,不过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而是要用深刻的思想洞察现实,用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烛照现实,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所谓创造典型人物,无论正面、反面还是多面性的复杂人物,都不只在于刻画其鲜明独特的性格,更需要穿透人物的精神灵魂,在艺术审美理想的烛照下,把人物真假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这样才真正具有典型意义。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自尊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农家子弟孙少平,敢爱敢恨正义凛然的田晓霞,心系乡土不计得失的田福军,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个性鲜明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的确抵达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物精神信念的坚定或幻灭,应当说是融入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化创造。‎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现实,必定有一个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问题,这通常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我们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基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合理健全发展,以及人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我们应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就理应坚持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当然,在文艺家的创作实践中,根据具体创作题材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平凡的世界》既有对人民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勇于改革担当为民造福的激情讴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则侧重于对于小说主人公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却在现实变革中无所适从的现象进行反思,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歌颂还是反思,都应当是基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合理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批判现实并不是为了个人情绪的发泄,而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歌颂现实也不是为了某种廉价的逢迎,而是真正出于弘扬正气和表达民心所向;反思现实同样不是为了把人引入精神虚无和迷惘,而是应当引导人们在反思中找到应有的价值方向和审美理想。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形态,其特性与力量正在于此。‎ ‎(摘编自赖大仁《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家如果在作品中想要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就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 B.现实主义倡导直面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而不是像自然主义那样细致入微、纯粹客观地描摹现实生活。‎ C.现实主义的人物典型化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实际,融入作者的深刻思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D.作者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性的健全发展为前提,提出了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思想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分层进行了阐释。‎ B.文章开篇部分层层推进,依次展开,分层阐释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述了典型化创造要高于生活真实,并融入作者的审美理想。‎ D.文章最后一段对全篇进行总结,升华主旨,重申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现实主义要求真实描写现实关系,真实描写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所以要求将“细节描写”作为其主要描写手段。‎ B.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但同样倡导艺术虚构,“抽取多人,合成一个”是人物典型化基本的虚构手法。‎ C.现实主义批判、反思和歌颂现实,既是为了促进社会和他人的进步发展,也是为了宣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 D.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表现在每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都应当呈现出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统筹兼顾的价值导向。‎ 随堂巩固 ‎1.现实主义人物典型化不只在于刻画鲜明独特的性格,还要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2.最后一段并非对全篇进行总结。‎ ‎3.A项,强加因果;C项,“宣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与原文不符;D项,理解片面,题材不同,表现的也应有侧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