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文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活人陪葬的事:“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达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 ‎④从这一线索思考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180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十分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 ‎⑤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国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严和奇迹似的能力,而更看重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经验。‎ ‎⑥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十分落后。‎ 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密切关系。‎ C.春秋以后,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 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 B.第②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 C.第③④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 D.第⑤⑥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出现的最早的“人”是“人群”,在发展过程中,部族共存的观念未被放弃,为中国以后的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喜欢为自己立像,是因为觉得立像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关系。‎ B.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的“俑”,本身不具有“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却是文明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必然。‎ C.各种生活的主题被镶嵌在铜器表面表现出来,人兽符号的分离,表明这一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D.中外人像艺术的比较,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不相同。一个民族,其文化典型的形成,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二、仿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把它们看成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 000多年的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 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做出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做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做同等的分析演绎。‎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而且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文章引用Helmut 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练案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1.D 解析 A项,“其他民族”错,原文是“其他几个古老民族”。B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C项,“主要的”无中生有。‎ ‎2.C 解析 C项,“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与原文“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不符。‎ ‎3.B 解析 B项,“艺术发展的必然”于文无据。‎ ‎4.D 解析 从原文“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可知,只是猜测,而不是肯定。‎ ‎5.A 解析 “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分析错误,应是把论证推向对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论述。‎ ‎6.D 解析 A项,“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分析错误,应是因为“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B项,歪曲了原文意思,原文只是说“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C项,“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分析错误,原文说“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