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 ‎ ‎ ‎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 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宋]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 ‎ ‎ ‎ ‎【参考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该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致。‎ 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表现好雨就运用了拟人手法,“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的人,做好事也是悄无声息的。‎ 再比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的“笑”,表现了桃花的艳丽与神采,情味悠悠。‎ 又如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比如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诗中把唐玄宗和杨贵妃比作“比翼鸟”“连理枝”,表现了两人真挚的艾青,这就是典型的拟物手法的运用。‎ 比拟是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古诗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在描绘景物时,比拟手法是诗人融情入景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 张 炎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②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前的“序”点出了所咏之物,表明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借“不以色香自炫”暗示自己的清高。‎ B.词前的“序”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写出作词缘由,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 C.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形”与别处兰花不同,“神”则比西湖残月还冷。‎ D.“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写自己所见的所南翁画中的墨兰,同真实的墨兰大有不同。‎ E.词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墨兰比拟为具有人的特点,说墨兰“贞芳”,留下“许多清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 ‎ ‎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③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C.“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E.“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4.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 ‎ ‎ ‎ ‎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 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中间两联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 ‎ ‎ ‎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7.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 ‎ ‎ ‎ ‎8.“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 ‎ ‎ 一 ‎1.BD ‎【解析】‎ 一般来说,此题多重在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因此答题时,要在弄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实际对比,努力发现有无差错。题中,B项错误在“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一句,此词是借所南翁所绘之无根墨兰表达自己的亡国破家之痛。D项误解了词语原意,此句中“一叶”写出了墨兰的孤独,“比”突出了墨兰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特点。‎ ‎2.下片写坚贞芳香的兰花只该生长在深山之中,绝不会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在 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不愿飘到人间。作者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 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达了自己孤傲高洁、不慕流俗的情怀。‎ 二 ‎3.DE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从词中来看,词人旅途遭遇风雪,无法前进,因而愁锁眉头,心情惆怅,所以并非心里愿意留下。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非“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E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错误,从词中来看,“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并无实写,何来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 ‎4.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 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题干已经告知情感是“愁”,要求回答的是具体“愁”的内容。“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词人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事实,流露出身体被迫羁留但内心不情愿的无奈;“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这是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词人以回忆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对照的另一番境界,句中在“花”“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美好的回忆,引来他寻梦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读者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他何以这样出神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这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三 ‎5.BC ‎6.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本诗尾联直抒胸臆,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达出欲归不得的无奈。‎ 四 ‎8.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题目入手,“春日”可见本诗与“春”有关。有可能是“伤春”“感春”“赞春”等。二、从诗歌内容入手。从“去匆匆”“寒食雨”“落花风”“招魂”“独啸”等,可见诗歌的意境是悲凉的,不可是“赞春”。三、从注释入手。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由此可见,诗歌不仅仅是“伤春”,也是“伤时”之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