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北京四中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期中试卷 (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 早发现者。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 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 剂”。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下手书”这 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 即今画指券。”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 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 作为证明。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 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 1927 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 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 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 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 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 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 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 普及。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 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 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很 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 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 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 2 -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 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 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 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 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 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 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 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 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 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 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 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 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 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 性、3D 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 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 “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 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 - 3 - 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 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 它带来的各种便利。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 理由。今年 4 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 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 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 2018 年 7 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 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 年,又有“00 后”男孩绕 过了厦门银行 App 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 “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 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目 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 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滞后性 总是存在。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 郑玄对“下手书”的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 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 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 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 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 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3. 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 4 - B. 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 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 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 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 《光明日报》4 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5. 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 料概括回答。 【答案】1. C 2. C 3. C 4. A 5. ①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和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都可能对人脸识别结果产生干扰。②人脸 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目前还很难实现快速检索,并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 ③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会使相关的违法犯那活动激增。④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 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⑤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 的规制。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A 项,“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是错误的。由原文“他不仅将文字的 内容写入了其在 1927 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 质及其应用的人”可知,说贾公彦是指纹识别第一人是罗伯特·海因德尔认为的,而不是公 认的。 B 项,“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对“司市” 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可知,在周朝只是出现了“质剂”,并不能说发现指 纹的性质。 D 项,“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是错误的。由原文“有了按指纹、刷 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可知,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并不是远高于 传统密码,并且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人们自认为的安全之外,还有人们感觉 - 5 - 更方便。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C 项,“经过简单存储”是错误的。由原文“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 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可知,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进行简单的 存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不会发生变化”是错误的。由原文“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 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 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可知,根据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 相互联系可知,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会发生变化。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是错误的。由原文“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 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 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可知,社区中 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取消与否和社区中的传播会不会更加严重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很多因素都可能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产生干扰,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和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 都有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所以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 出入小区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但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 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 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 - 6 - 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 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 复原状,所以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 法律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 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一) (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 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起奸,势有召祸。 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 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1]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 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 空名弗使逾焉。 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悬下。周襄王出逃伯斗,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 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 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 退。 礼,天子之乐宫悬[2],诸侯之乐轩悬,大夫直悬,士有琴瑟。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 轩悬者,卫君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 卫于是赏以温。叔孙于奚辞温而请轩悬,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乎! 不 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 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乎!不如多与之邑。” 宓子治亶父[3]。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 自刈负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资乎齐寇。季孙闻之 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 民乎,寒耕熟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 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 - 7 - 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 “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 [1]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2](宫、轩、直)悬:钟磬等乐器挂在架子上的形制。 四面挂,如宫室,称“宫悬”;去其南面,挂三面,称“轩悬”;挂两面为“判悬”;挂一 面为“直悬”。[3]亶父:地名。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故子民者谨.焉 谨:小心 B. 余请益.之 益:增加 C. 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 道:取道 D. 麦毕.资乎齐寇 毕:完成 7. 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 以:认为 B. 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 以:把 C. 以.地为少 以:因为 D. 繁缨以.朝 以:表修饰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小小的火苗不扑灭,到了熊熊烈火时就没办法了;萌芽时不砍除,等到长成后再砍伐将会折 断斧柄 B. 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因此善于恪守上下名分的人,即使是空名也不允许超越规定 C. 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 周国虽然微小,未来或许是可以替代的 D. 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 百姓出城,自行把城郭附近的麦子收割回来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视事情的开端,忽视事物细节,会渐渐地形成大错。 B. 登高则自然望远,临渊就向下看,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 8 - C. 起初卫侯僭越天子名号,因此周行人拒绝了他的朝见。 D. 孔子认为如果礼乐崩坏就会导致国家灭亡、国君身死。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 11. 第六段中季孙对宓子的态度先愤怒后惭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答案】6. D 7. C 8. C 9. B 10. 所以,明察的人能很早就觉察到产生坏事的根由,能早早地谋划铲除动乱的根源。 11. 愤怒的原因:(1)宓子的决策使齐国得到了亶父的粮食;(2)鲁国百姓辛苦种粮却吃不到; (3)百姓的收粮建议宓子没有采纳。 惭愧的原因:(1)宓子认为粮食没有可以再种;(2)如果让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会让他 们喜欢有外患,这比粮食损失带来的损害更大。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D 项,“毕:完成”错误。毕:全部。句意为“麦子全部被齐寇收去了”。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的能力。 C 项,“以:因为”错误。以:认为。句意为“如果认为地少”。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C 项,“未来或许是可以替代的”错误。“未之或代也”中,“之”为代词“他”;“或”为 代词“谁,某个人”,整个句子为宾语前置句,因此句意应为“周朝虽然衰落,但还没有谁 能代替它”。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 项,“这是人的天性使然”错误。原文为“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 也,势使然也”,可知“人的本性并不是要窥探或远望而是地势决定他们这样的”。 - 9 -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故:所以;明者:明察的人;由:根由,原由;蚤:早;谋:谋划;奸:坏事;也:句中表 停顿,不译。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言文重要信息的能力。 季孙对宓子产生愤怒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宓子的做法不当,让鲁国受到了损失。由原文父老 请求“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季孙说“弗 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可知对于百姓的收粮建议宓子没有采纳,导致了鲁国的 损失,因此季孙愤怒; 最终,导致“俄而,麦毕资乎齐寇”麦子都被齐人收走了,季孙认为宓子的决策使齐国得到 了亶父的粮食;“民乎,寒耕熟耘,曾弗得食也”,季孙认为鲁国百姓辛苦种粮却吃不到, 这是宓子的过错导致的,因此愤怒; 季孙惭愧,是因为他听了宓子的解释,感觉自己的见识短浅了。原文“今年无麦,明年可树”, 这是说一时的损失不算什么,要把目光放长远;“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意思是说 不劳作的人不劳而获,会让百姓喜欢有外患,以便利用外患不劳而获;“令民有自取之心, 其创必数年不息”,齐国的百姓抢到了粮食,这样让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毛病,这比损失粮 食更严重,听了宓子的分析,季孙感觉自己的眼光短浅,因而感觉惭愧异常。 参考译文: 不能说善因为它小就没有益处,也不能说不善因为它小就没有害处,但这样说并不是认 为做一点善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做点坏事就能使国家大乱,而是说人们一旦轻视了事 情的开始和萌芽,那后果定会导致大乱,所以统治者对此总是小心谨慎。 人在登高的时候就要远望,面临深处就要窥探。人的本性并不是要窥探或远望而是地势 决定他们这样的。有些事情会引起邪恶,一定的形势会召致祸殃。老聃说:“在事情没有发 生前有所作为,在没有发生动乱前加以治理。”管仲说:“防患于未然,这是最好的。俗话 说:‘大火刚刚烧起来的时候不加以扑灭,等到烈火熊熊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蘖芽不铲除, 等到长大后再砍伐就会折断斧柄。’能够用智谋把祸患消灭在刚形成的时候,这是次一等的 做法。” - 10 - 从前,卫文公朝拜周天子,周行人问他的名字,回答说:“卫侯辟疆。”周行人叫他回 去,说:“启疆、辟疆,是天子用的名号,诸侯不能用。”卫文公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煅”。 这样才接受他的朝拜。所以,善于恪守上下名分等级的人,即使是空名称也不允许超越规定。 根据古代周礼,天子葬制是挖地道通入墓穴,诸侯葬制是用绳子把棺木送入墓穴。周襄 王为惠后立叔带事出逃,晋文公率兵讨伐贼寇,平定了周国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王位。 于是周襄王赏赐晋文公南阳之地。晋文公推辞接受,而要求死后能按天子的葬制挖地道通入 墓穴。周襄王不同意,说:“周朝虽然衰落,但还没有谁能代替它,天子用挖地道的葬制, 诸侯也用挖地道的葬制,这就等于有两个天子了。如果认为地少,我可以增加。”晋文公这 才退下。根据礼制:天子的乐制是宫悬,诸侯的乐制是轩悬,大夫是直悬,士用琴瑟。叔孙 于奚是卫国的一个大夫,轩悬是卫国国君的乐体,繁缨是君王的马饰,齐国人攻打卫国,叔 孙于奚率兵迎敌,把齐军打得大败,卫国便把温地赏赐给叔孙于奚。叔孙于奚不愿接受赏赐 的温地,而请求用轩悬的乐制,并允许在朝拜时用繁缨作为马饰,卫君同意了叔孙于奚的这 个要求。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可惜啊,倒不如多赏给他一些城邑。那音乐是国家生存 的依靠,国家是君王依赖的根本,乐制破坏了,礼也就接着灭亡了;礼灭亡了,政令也就接 着灭亡了;政令灭亡,国家也就接着灭亡了;国家一灭亡,君王也就接着灭亡了。可惜啊, 真不如多赏给叔孙于奚一些城邑! 当年宓子治理亶父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要取道亶父。起初,父老们请求说:“麦子 已经熟了,如今齐寇迫近,人民自行出去把近郊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增加口粮,并且又不 会留给齐寇。”多次请求,宓子不听从。不久,麦子全部被齐寇收去了。季孙氏听到了这个 消息,很是愤怒,派人责备宓子说:“不是很哀痛的事吗!人民冬耕夏耘,如今庄稼熟了, 竟然吃不到!如果事前不知道还罢了,听说人们已经把这些情况都告诉您了,而您却不肯同 意。宓子惶恐地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还可以再种;假如让不曾耕耘的人得到收获,这 就是让人民喜欢有外患,以便利用外患不劳而获。而且,对鲁国来说,收了这一季麦子,并 不使它更强,不收也不会使它更弱,而让人民有了不劳而获的心理,那创伤一定会影响许多 年。”季孙氏听到宓子的这番话,惭愧地说:“假如有地洞可以钻进去,我怎么好意思再见 宓子的面” 所以,明察的人能很早就觉察到产生坏事的根由,能早早地铲除动乱的根源,因此坏事 不会在采取防范措施之前产生。 (二) (共 6 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 11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 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 根据记载,温厚的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请结合上面三章《论语》, 分别分析孔子发怒 的具体原因,以及“孔子之怒”中所体现出的思想。 【答案】(1)原因:季氏祭祀时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蹈队,思想:孔子认为礼法非常重 要,应该严格遵守。(2)原因:宰予在白天睡觉,(言行不一)。 思想: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行 动在言语前而不应该说的好听,行动却跟不上或与语言完全相反.(3)原因:冉有帮助季氏在 百姓身上敛财。思想:孔子仁爱的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某一问题的探究的能力。 (1)该句的译文 “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 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八佾舞于庭”,佾是奏乐舞蹈的 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 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 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孔子生气的原 因是季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使用了他不该使用的礼法,体现了礼法的重要性。 (2)该句的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 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 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 变。’”由此可见,孔子是因为宰予大白天睡觉而生气。体现的是孔子希望做人应该要言行 一致。 (3)该句的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人民来增加他的钱财。孔 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这类人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说明孔子生气是因 为冉求帮季氏搜刮人民的钱财,体现了孔子爱民,仁爱的思想。 - 12 -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 (一)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1] 苏轼 其一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2]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其二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3]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释:[1]这两首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2]弋(yì)人:猎鸟 人。[3] 苕霅(tiáo 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此画抓住了野雁欲飞未飞的瞬间,从静止中画出动来,再现出野雁的 精神状态。 B. 第一首“北风”以下四句,描写了苕霅冬日黄昏的风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也衬托了野 雁的形象。 C. 第二首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徐行”“俯仰"写野雁的动作,“意自得”“若有节” 写野雁的神情。 D. 第二首五、六句,诗人吐露了仕途遭受打击后的不平心绪,同时寄寓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 磊落情怀。 - 13 - 14.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下列诗句没有体现画面外意趣的一项是( )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B.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C. 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 徐渭《题风鸢图》) D.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15. 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B 15. 第一首赞叹画之高绝以及描写画的背景,第二首写野雁闲洁的品质,以及求画雁的本意。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要细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进 行比对和筛选。 B 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的说法错误。“北风”以下四句,用枯苇、微雪、云水、沙砾等 意象描写了苕霅冬日黄昏的风光,勾勒的是一幅苍茫寥廓的背景,也反衬了野雁的闲雅、洁 净的形象特点,没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某种手法的理解和类推运用能力。做这种题要对手法技巧比较熟练,明 确其表达效果等等。本题要求选择具有画外意趣的一项。所谓“画外意趣”主要是指有限的 画面空间之外,令人想象、遐想的情形、情趣。 A 项,“三两枝桃花,水中嬉戏的鸭”预示春天的勃兴和盎然生趣。 B 项,“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意思是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竹子紧挨着怪石 生长,这两句只是对画面的描摹,没有呈现出令人想象的画外意趣。 C 项,“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两句写出了:春风中,燕儿欢叫着在河堤那边上 下翻飞;放牛娃稳稳躺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回家的情景。画面逼真,极富生活气息;而画面 外,读者不由想象放牛娃一路盘算如何偷母亲的线,来日好放风筝玩的情景。 D 项,“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 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象, 使画面内容得到延展,令赏画者浮想联翩。 - 14 -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诗歌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找到比 较的切入点,需要再次细读文本。题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 所不同?这两首诗题咏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对高邮人陈直躬处士所画雁的题咏诗。但是第 一首主要侧重于表现作画者高超的笔法和观察入微的特点,这可以从“君从何处看,得此无 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这是一个设问句,作者要探寻的是画家以怎样的姿态、什 么角度获得野雁自然而然状态的,原来是像槁木一样伫立,仔细地观察,寻觅的是人与自然, 人与物的和谐画面。而“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这四句表现 的是野雁出没的苍茫背景。第二首用画外的“众禽”“纷争”反衬画中的“野雁”“闲洁”, 也在鄙弃与倾羡之间写进了自己的心声。接下去,“徐行”、“俯仰”写动作,“意自得”、 “若有节”写神情,是“闲洁”二字的绝妙注脚。这些都写出了野雁绝类高洁的特点;而“作 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这是探寻作者画雁意图的句子,“野雁”这个意象既是画家陈处士 的心灵寄托,又蕴藉了诗人以雁的闲洁自况的情愫。总之,这两首诗所咏对象一样,但角度 各有侧重,令人称绝。 16.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语句 (1)诗词描写景物,精彩纷呈,几行字便能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州大地的秋日美景跃然纸上。 对于听觉的描写往往借助想象,拓展丰富的审美意境。《琵琶行》中,琵琶声渐趋细弱,乃至 于无,此刻乐音疾起,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人顿感惊心动魄。 诗人营造诗歌意境的高超水平,真是叹为观止。 (2)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忠”,意为“尽心”。比如在《曹刿论战》 中,曹刿认为鲁庄公的“忠”,是做到“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 出这是鲁能与齐一战的凭借。后世的“忠”多指臣子对君主的效忠。《蜀相》中,写诸葛亮从 出山到辅佐刘氏父子建立蜀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对诸葛亮 之“忠”的称赞。 【答案】 (1). 漫江碧透 (2). 百舸争流 (3). 银瓶乍破水浆进 (4). 铁骑突出刀枪 鸣 (5). 虽不能察 (6). 必以情 (7). 三顾频烦天下计 (8).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 15 - 小题 1 前两空直接对应即可,注意“舸”的写法及音近字“漫”的写法,不可误写为“满”; 后两空根据“乐音疾起”可知此处描写的是音乐高潮,找到对应处即可。小题 2 前两空直接 对应即可,注意音近字“察”的写法,不可误写为“查”;后两空根据“诸葛亮从出山到辅 佐刘氏父子建立蜀国”对应简单,特别要注意“频烦”,不可误写为“频繁”。 (二) (共 5 分) 17.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是“都知爱慕此 生才”。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概括其理家之才的两个特点,并请结合原著具体情节简要分 析。 【答案】关于贾探春之才:(1)评价:敏(敏锐、眼光见识、能力手段)、兴利除弊(勇于改革)、 雷厉风行,义不避亲(大公无私)等,(2)情节:处理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之事;制定开源节 流的制度。 关于王熙风之才:(1)评价:见事明敏、权术机变(才智、能力、手段)、令行禁止(有威严、 有决断)、周到妥帖等。(2)情节:处理迟到奴妇;接受贾蓉贾蔷贿赂,答应他二人到江南去 采买唱戏的女孩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王熙凤生病,由贾探春代理家政,更是让贾探春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是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不是按照前面王夫人赏袭人的例子赏 40 两, 而是翻出老祖宗时候姨娘的旧例赏 20 两,这表现了她雷厉风行,义不避亲的特点。 探春管家兴利除弊,具体有一是“节流”,治理哥儿小姐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费用有重复 支取的现象,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 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这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了,还可收租金,最重 要的是提高了劳动积极性,除了按规定上交的,剩下的都归承包者所有。这些事情的处理, 表现了贾探春聪敏,兴利除弊的特点。 王熙凤杀伐决断,不讲情面。协理宁国府充分展示了凤姐的“辣手”,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 气。凤姐不怕得罪人,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有一个仆 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她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来以后,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她素常惩治丫头,“垫 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 威吓道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 - 16 - 王熙凤假公济私。贾珍要派贾蔷到江南去采买唱戏的女孩子,贾琏原不甚同意;但贾蓉示意 凤姐,凤姐便立刻发言支持,于是蔷蓉两个当面许下了贿赂。贾琏要派贾芸管理小和尚小道 士的差使,凤姐却先答应了贾芹,结果把贾芸打消了;于是贾芸就使用贿赂和巧妙的语言来 说动凤姐,果然派了他充当大观园中种树的差使。馒头庵老尼姑求了凤姐假冒贾琏之名,托 了长安节度使,强迫别人退婚。这些事件中,能看出王熙凤严厉、独断、令行禁止、假公济 私等性格特征。 四、本大题共 4 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写过一篇题名为《说故事的人》的文章,开头就感叹: “(说故事的人)离我们愈来愈远了……说故事的艺术就要终结了。我们愈来愈难遇到可以好 好说个故事的人。” 本雅明的感叹,半个多世纪后在台湾有许多回响。很多人抱怨电视连续剧不好看,小说 不好看,抱怨这些做连续剧、写小说的人,“都不会讲故事了!”也抱怨:“现在都没有人 会讲故事了!” 是这样吗?是,也不是。的确,故事正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确,愈来愈难被好的故事 感动、影响了。不过,故事与讲故事的人,难道真的都不见了吗? 我就认识一个天生的讲故事好手——黄春明先生。他随时随地能讲、爱讲好听的故事。 他曾经到电台上我主持的节目。节目开始前,我跟黄春明闲聊,说我最喜欢宜兰双连埤,尤 其黄昏景致令人流连。进了一段现场访谈,广告时间到了,黄春明突然对我说:“你知不知 道双连埤有一只三脚猪?” 这只三脚山猪小时候被猎人陷阱夹到,因为它长得太瘦小了,所以陷阱没有夹住它,却 夹断了它的腿,所以让它逃走了。不知为何,原本瘦小的山猪后来长得又大又壮,开始下山 报仇了。不只报自己的断腿之仇,还要为更多被人类捕杀的同伴报仇。三脚猪又壮又快又精, 猎人们都被它整得天翻地覆。 黄春明突然又说:“你知道三脚猪的结局是怎样吗?都没有人知道它怎么消失的。”原 来是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脚猪在山崖上遇到了一个恐怖黑影矗立眼前,它使出最大力气朝 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丝毫不动,三脚猪拼出全力绝不退让,三只脚拼命撑在地上使力, 雨打下来,雨水混着它头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来,它不服输,再一用力,那黑影竟然被它推 动了,一分、一寸…… - 17 - 讲到这里,广告时间结束,我们又进现场访谈了。真是惊人的说故事本能,在短短两三 分钟内,黄春明就即兴、认真且精彩地讲了一个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个故事吧! 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渐离我们远去,问题恐怕不只出在 “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点出了过去“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他们都 来自远方,带着一身与我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经验。故事之所以迷人,因为故事诉 说的,是某种对我们如此陌生的事物,我们不该相信,却透过说故事者的权威,使我们不得 不信。 故事与说故事者的黄金年代,应该是大航海发现期吧!每一个海港只要有远航的船只归 来,家家户户就扶老携幼赶到码头上,兴奋热切地等着听故事。船上下来的人,一定有一个 被推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传教士,也可能是随船去调查远方动植物或土俗人种的 学者,就在带有咸味的海风中,说故事的人开口说:“我们离开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 左船舷突然浮现了物体的阴影,巨大如陆地,然而却又快速移动朝我们而来……”所有人屏 息听着,他们心底无意识早已准备好了:这将是个荒诞奇异的故事,然而他们愿意相信。那 是人对于世界还充满无知与好奇的时代,那也是人还没那么自信自我的时代。每个人内心保 留着很大一块没有把握的空间,暧昧的空间,准备如实地接近在看不见的远方,的确会发生 些我们不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事。 例如在世道轮回里,会有一条报恩的蛇,化做人形与其恩人结为夫妻,却阴差阳错被她 的恩人给害了。例如说和我们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个武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 里的人或者可以飞檐走壁,或者可以吐剑光夺人首级于百步之外,他们各有师父、各有帮派, 也就各有复杂的恩仇。就在我们看不到或者看不出来的那块空间里。 现在的人不再觉得有什么样的经验,是我们不知道的,整个世界都不神秘了,每个可能 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过了,于是我们收拾起好奇的心,从听故事者的角色,彻底改换成 评论者的角色。 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没人再要认真听故事,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故事还没 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先准备好要评论了。 “这怎么可能?”“这只猪应该要会飞才好吧?”“那条蛇干吗得是女的呢?它不能变 成男的跟许仙当朋友吗?”…… 评论一开始,故事就完蛋了。因为评论者就把自己摆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们没打算要 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没打算要张着合不拢的嘴,单纯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 18 - 现在的人们,不再从听故事、相信故事里得到乐趣,最大的乐趣变成了发表对故事评头 论足的种种意见。于是反过来,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会引起这个社会兴趣,什么 不会。 别人真正奇特异质的经验,这个社会没有兴趣。虽然那些远洋船只上的水手们,可能还 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经验,然而谁会再跑到码头上去听他们诉说呢?白蛇青蛇水淹金 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节行礼如仪讲一讲,可是人们也不会真的有兴趣了, 因为那和他们“无关”,他们没办法用自己狭窄的人生去评论白蛇青蛇,或三闾大夫。 那什么才会引起兴趣呢?名人的八卦、绯闻,这些,会引起兴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觉 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评论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纠结,这种新闻,不只满足了社会上的 偷窥癖,还满足了众说纷纭的“评论癖”。 太多人靠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 单调与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双连埤真的有一只 三脚山猪,那你也就不会好奇:风雨夜,三脚猪到底遇上了什么样的鬼怪强敌,三脚猪的结 局又到底如何? (选自杨照《故事照亮未来》,有删节)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 特质:独特的特点 B. 每个人内心保留着暧昧..的空间 暧昧:不光明的 C. 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 异质:不一样的 D. 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 偷窥:暗中探查他人隐私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切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故事逐渐离我们远去,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要负同样大的责任。 B. 大航海时代的人们无知又不自信,才会对远航归来的人所讲的故事深信不疑。 C. 故事消失是因为人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秘密的领域都被探索,世界不再神秘。 D. 作者对人们热衷评论名人八卦绯闻以解决自己单调与无聊的现象,语含微讽。 20.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 21. 文章中间回顾了黄春明先生即兴讲出的“三脚猪”的故事,又戛然而止。试结合全文, 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18. B 19. D 20. (1)黄春明先生证明了讲故事人的存在。(2)当下的人们不再有好奇,对世界失去神秘 - 19 - 感和探索欲。(3)人们不再抱着谦卑之心去单纯地接受和享受故事。(4)人们最大的乐趣已 经变成对故事评头论足,陷人平庸低俗。 21. (1)内容:以此故事证明黄春明惊人的讲故事本能。反驳上文有人说“现在都没有人会 讲故事了!”的结论。(2)结构及手法:故事戛然而止,①引发读者对三脚猪结局的好奇, 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引出下文作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的结论。(3)主旨:结 尾回扣三脚猪故事,点明主旨:是人们的好奇心消失,才使好故事消逝。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B 项,“每个人内心保留着暧昧的空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保留着很大一块没有把握的 空间,相信的确会发生些我们不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事。“暧昧”的意思应是没有把握, 不太自信。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要负同样大的责任”错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故事消逝, 听故事的人应该负主要责任。 B 项,“无知又不自信”错误,人们之所以相信故事,是因为好奇,人没有现代人那么自信自 我的时代,所以可以做到单纯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C 项,“秘密的领域都被探索,世界不再神秘”错误,文中是说“现在的人不再觉得有什么样 的经验,是我们不知道的,整个世界都不神秘了,每个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过了, 于是我们收拾起好奇的心”,这是人们自己的看法,并非客观事实。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第三段,作者提出了问题“故事与讲故事的人,难道真的都不见了吗”,接着以黄春明 先生在节目间隙给“我”将故事为例,指出了“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 提出了讲故事的人还是存在的,“故事艺术”的终结并非是因为讲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 之所以逐渐离我们远去,问题恐怕不只出在“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 这一句引出了下文内容,作者通过分析古今人们对于“故事”的不同态度,得出当下的人们 - 20 - 不再有好奇,对世界失去神秘感和探索欲,同时,人们不再抱着谦卑之心去单纯地接受和享 受故事,而是热衷于去评论故事本身,把自己置身于比故事更高的地位。“名人的八卦、绯 闻,这些,会引起兴趣”更能满足如今人们的评论癖好,所以现在人的最大的乐趣已经变成 对故事评头论足,陷人平庸低俗。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四段开始回顾黄春明先生即兴讲出的“三脚猪”的故事,黄先生利用节目间隙认真且 精彩地讲述了“三脚猪”故事的四分之三,环环相扣,运用讲故事的技巧,时时吸引着我的 注意力,从内容上来说,这个部分证明了黄春明惊人的讲故事能力。同时也反驳了上文有人 说“现在都没有人会讲故事了!”的结论,指出了“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 但是,故事只讲了四分之三,最终“三脚猪”的结局并未在文中体现,故事戛然而止,引发 读者对三脚猪结局的好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时,故事讲完之后,作者得出了“问 题恐怕不只出在“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的结论,所以这个故事还 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文章的最后,回扣三脚猪故事,作者以“如果打一开始,你就不相 信双连埤真的有一只三脚山猪,那你也就不会好奇:风雨夜,三脚猪到底遇上了什么样的鬼 怪强敌,三脚猪的结局又到底如何?”点明主旨,人们的好奇心消失,是故事消逝的主要原 因。 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5 分。 语言基础运用(5 分) 近日,德国科学家在人马座中发现了一颗运行速度奇快的毫秒脉冲星,其环绕轨道一周所 需时间仅为 93 分钟。 , , 。 ,约是 地球和月球距离的 1.4 倍,它们是人们已知距离目前最近的双星系统。 22.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颗脉冲星与伴星距离约为 52 万公里 ②但质量却是木星的 8 倍多 ③伴星直径约为木星的 60% ④它处在一个双星系统中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23. 文中画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答案】22. D 23. 它们是目前人们已知距离最近的双星系统/它们是人们目前己知距离最 - 21 - 近的双星系统。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④句提出“双星系统”,引出③句的“伴星”,再将其与“木星”比较,引出②句,接着引 出①句“脉冲星与伴星距离”,以得到“它们是目前已知距离最近的双星系统”的结论。根 据句间逻辑顺序可保证衔接恰当。 故选 D。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题干指出了本句的问题“语序不当”,考生需先找到句子中的具体问题。“人们已知距离目 前最近的”多项定语语序不当,“目前”表示时间,“人们已知距离最近的”是动词性的短 语,时间应该放在前,动词性短语放在后。可改为:它们是目前人们已知距离最近的双星系 统。同时也可再把“人们已经距离最近的”分为“人们”“已知距离最近的”,“人们”是 表示领属关系,可以放到定语的最前,可改为:它们是人们目前己知距离最近的双星系统。 微写作(10 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一部好的作品,结尾往往给读者留有极大思考和启迪的空间。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 《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或者《呐喊》中任选一篇,对结尾做简要点评。要求:简 述结尾内容,150 字左右。 【答案】《边城》结尾意味深长:“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 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 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中的“这个人”指“傩送”,这样的 结尾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读者自己判断和作出回答,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参与到 作品艺术世界的构建中,深化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平凡的世界》《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或者《呐喊》中任选一 篇,对结尾做简要点评,并简述结尾的内容。对小说的结尾做点评,要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小说的要素来作评。如背景、人物性格、细节刻画等等,能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一些方 面都可以写。其中运用的手法、作者对其的态度都是点评的对象。要注意的是点评并不是给 - 22 - 大家介绍小说,而是说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要加上自己的看法,独到的见解无疑是画龙点睛 之笔。如《边城》中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结尾 暗含着作者对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无奈,但是如果说不回来的话也太绝对了,所以加上一句 “明天回来”又给予人希望,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也让小说增添了含蓄之美。 25.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了一个单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150 字左右。 【答案】示例:“劳动光荣”入教材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中华文明 能够延续数千年且一直没有中断,靠的正是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不懈奋斗。让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教材、进校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用诚实劳动创造 美好生活,无疑是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当然,让学生热爱劳动,不能只停留于教材上, 学校有必要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是实践中体验劳动的魅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意,考生需要就“劳动光荣”入教材发表观点,审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学生需要表 明观点,陈述理由,字数要控制在 150 字左右。统编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 专设单元,选取了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优秀的 人物通讯,从三位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造的 宝贵精神品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芣苢》《文氏外孙入 村收麦》《伐檀》《插田歌》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劳动之美。劳动之所以成就了人类,造就 了文化,形成了传统,正是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显现。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 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空间和诗意空间的综合 体。但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 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劳动光荣”入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劳动形成正 确的认识,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学生从“劳动教育”的意义入手,表明观点,陈述理由即可。 26. 请以“秋天的色彩”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两种 修辞方法。150 字左右。 【答案】例文: 秋天的颜色 - 23 - 天地秋气好, 微风习习来, 秋叶飘飘落, 秋色略妖娆: 桂花说秋天是黄色的, 似金子般闪闪惹人爱; 枫叶说秋天是红色的, 如火一般热烈让人羡; 松树说秋天是绿色的, 与以前无异青翠亮人眼; 甘菊说秋天是白色的, 有雪一样的娇羞颜; 大地则说秋天是彩色的, 因为他们都长在自己的身上, 都是自己的孩子, 都为秋天和自己披上了美锦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微写作题目字数虽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抒情议论等基本 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 本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以“秋天的色彩”为题。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 点:题目是“秋天的色彩”;必须是抒情性文字或诗歌;至少运用两种修辞;150 字左右。另 外,在表达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完整,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精简。 例文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用秋天比较代表性的植物生动形象且简明地表现了秋天 的颜色,表现了对秋的喜爱。 作文(50 分) 2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盲区指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地方,也指认识不到或被忽略的方面。盲区无处不在,对个人、 行业乃至国家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1)材料中“盲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论盲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24 -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盲区”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范文: 论盲区 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盲区。当时的我,毫不犹豫地回一句,“大概是你看不到的 地方吧。”后来仔细想想,那时候的回答,好像并不妥当。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它会趋利避害,把被夸奖的自豪感保存下来,对痛苦的批评 则会选择性的屏蔽,而这就是人的心理盲区。我觉得,克服这样的心理盲区很重要,因为我 们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好的成长起来,而不是在虚荣下生活。尽可能有意识地 面对痛苦,把痛苦暴露出来,而不是把它“囚禁”在意识深层。当我们直面自己的意识痛苦, 发现意识中的盲区,做出的选择应该是走进那些盲区,而不是找一层保护膜把自己裹上。 生活中,盲区无处不在,它的到来,应该引起你的注意,而不是视而不见。 在我们外出的时候,汽车,作为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深受大家喜欢。但是,不要以为 坐在铁甲般的汽车里就能安全了,汽车不是坦克,并不能保护你什么。在车辆行驶中有这些 盲区需要注意,“内轮差盲区,后视镜盲区,山路盲区,光线盲区,人为盲区。”当然,盲 区并不是不能消除的,我们在驾车时,正确调整后视镜位置,可以尽量消除视觉盲区。然而 这还不够,剩下的视觉盲区还得靠我们自己。 当你驾驶汽车来到公司,作为一位领导,更加要意识到自身薄弱之处,不让自身脱离正 轨。很多时候,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很容易忽视基层员工,从而与位居下层却富有才华的员工 失之交臂。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盲点,而克服盲点的最佳方式是多走出办公室,多接触。通过 花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顾客、员工和业界思想领袖进行交流,身为领导者的你就更有可能看 到自身的“真实”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有的时候,盲区的存在不是因为看不到,而是视而不见。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近十年,国家企业进行制度转变,国家退出市场,形成股份、私人 企业。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利益,对员工生命安全视而不见,有法不依。因此国家做出改变, 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督,依法治理。如果出现瓦斯爆炸、煤矿爆炸、化工物品存放不规范 等现象,超时加班,疲劳工作,职业病等,政府会给予勒令整改的惩罚,需要安全规范后才 能继续工作。在 8.12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之后,调查组经过调查后,认定瑞海公司严 重违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滨海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违法建设危险货物堆场,违法经营、 - 25 - 违规储存危险货物,安全管理极其混乱。因此有关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不作为、滥用 职权以及有关人物进行处理。 扫除盲区,刻不容缓,因为未来有时候就因为那些盲区而改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材料首先解读“盲区”的概念,“指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地方”是从 常规角度的浅层解读,“指认识不到或被忽略的方面”是从比喻义的角度予以解读;“盲区 无处不在,对个人、行业乃至国家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我们对“盲区”不同层次的认 识和思考。材料围绕关键词“盲区”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作了充分解读,写作要求部分提供 了议论文和记叙文两种写作的角度。据此考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来写,重点写“盲区”引发了 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以由浅入深写对“盲区”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分析“盲区”产生的 原因、对我们的影响,还可以重点分析如何摆脱盲区、走出盲区。如果选择写记叙文,考生 要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可以设计与“盲区”有关的生活情节,通过记叙故事表 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理解、思考等。 参考立意:(1)走出盲区(2)直面盲区(3)扫除心理盲区 参考素材: (1)不仅视觉上有盲区,连生活上也有许多盲区。只看到其中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只看 到花儿的鲜艳、闻到花儿的芬芳,却没看到养花人的辛苦;只看到干净的地面,却没看到环 卫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只看到奥运冠军领奖时的威风,却没看见他们刻苦练习而留下的汗 水;只看到……我们不能让生活中也有这种盲点,我们要学会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多多留心 被人们所遗忘的盲点! (2)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株玫瑰既有摇曳的倩影,也有如针的绵刺;而一个人,也许兴 地有瞩目的成就,却必有或大或小的过失,这位太太正是由于站在错误的角度无法看清事物 的真相造成自身认识上的错误。多年来她一直对对面的太太心有怨言、讥讽、嘲笑、恶语中 伤……直到一位明察秋毫的朋友来到家里,才发现蒙上了灰渍的不是别人家的衣服,而是自 家的窗子。不知在她得知真相时有没有心生懊悔,有没有将蒙在心窗上的灰尘摘去,但我知 道睿智的人永远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洞察世界。 (3)问题确是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但遇事不能钻牛角尖,搞极端主义。有些社会现象是真实 问题的映射。可论事的角度不同,映射的方向也必不相同,毕竟解决问题的实质还在于个人 态度。就个人而言,生活难免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寻找自身的 - 26 - 盲区,不怨天尤人,不盲目悲喜。知人论世,通情达理。要懂得,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 再被生活打败;而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再战胜生活! (4)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被爱,同时也在期盼着遇到自己的真爱,只是 有时会进入爱的盲区而自己并不知,其实,爱需要清晰的思想,需要清雅的风尚,需要清澈 的心灵,毕竟,爱不是买卖,爱只是真心的付出。 结构示例:《论盲区》,议论文文体。开篇从视觉盲区引入,写到心理盲区,阐明要善于发现 盲区、直面盲区、走出盲区的观点。正文部分首先指出盲区无处不在,应引起我们注意;然 后指出盲区的存在不是因为看不到,而是视而不见;最后总结扫除盲区,刻不容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