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练习】‎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 ‎【解析】回答此题,应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考虑全诗写了什么。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 ‎2.诗歌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清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古诗词炼字造句的能力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将该句的意思读懂,分析该字写的什么景物,再联系全诗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综合进行分析。‎ ‎3.这首诗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这首诗全诗营造了一种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作者借助这种氛围抒发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思聚之念。‎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词的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所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将全诗的意思读懂,分析全诗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再联系全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分析。‎ ‎【拓展】‎ ‎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分别营造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解析】‎ ‎2.《全唐诗》在收录本诗时,将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了“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好?请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答案】‎ 用“落”字好。“落”字使人仿佛使人看到:人们举头望月所产生的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绵绵不尽地洒向人间。与“在”字相比,画面感更强,更形象生动,有动感,给人更丰富的联想,更耐人寻味。‎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诗词选词炼字的能力。答题时,可从字词给读者的感受、产生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最好先用一句话作总体答复,然后再举例。‎ ‎【原文】‎ 中秋月     晏殊     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透过树叶头在地上的影子。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 ②素娥:即嫦娥。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赏析】‎ 晏殊的这首《中秋月》虽然算不上是他的名篇,但也有别恨之意,且表述得委婉曲折,很符合晏殊的词风。‎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一种凄怆的游子心情,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虽然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但是整首诗却没有带一个“月”字,而通过“月”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全诗的意思是:‎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你看,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他却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反复吟诵时,发现就写了一个“独”和“孤”字。你看,飘落他乡的旅人是“独向隅”,地处偏僻,客居远地,怎不孤独寂寞、思念亲朋呢?再看,独居月宫的嫦娥呢,“玉蟾清冷桂花孤”,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一棵桂花树,怎不顾影自怜、睹物思人?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接在了一起。‎ 诵读此诗,自然也就想起了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起他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想起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练习】‎ ‎1. 有人说,“十年霜影转庭梧”中的“转”字用得巧,你赞同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赞同。 “转”是使转动、使移动的意思,运用“转”都有化静为动之效。此句中的“转”字,写出了霜影(即月光)洒在庭院的梧桐树上,树影在月的转动中移动着影子,暗示时间的流逝,诗人已经独立好久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最好首先提出自己的赞同意见,然后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2. 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是的意思是: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其实,这是作者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概括。‎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 描绘的画面是: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解析】‎ ‎【拓展】‎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十轮霜影转庭梧”写的是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的中秋佳节的夜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孤独地站在角落,独自惆怅,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氛围。‎ C.诗的第三、四句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透露出深厚的悲戚之感。‎ D.全诗题为“中秋月”,整篇却无一个“月”字,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奇特挺拔。‎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个选项的表述文字,认真辨识各项的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 “奇特挺拔”的说法,应是“清新自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加以简要赏析。 ‎ ‎【答案】‎ 写出了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作者凄怆的游子心情。‎ ‎【解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