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学案3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 学案 考点四 鉴赏艺术技巧 ——答准技巧,夸尽效果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散文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喜欢雨,从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节选自王蒙《雨》) 1.分析选文第四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四段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雨的作用。“它们叮叮咚咚……‘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具有了小孩子般的顽皮特征,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016·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若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节选自熊久红《湖殇》,有删改) 2.第一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二、掌握散文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节选自甘建华《甘森的西红柿》) 3.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途中自然景物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旅途中所见集中在第一段,连草都少见,不见飞鸟,可见景色荒凉。三、四段则描写了甘森充满活力与生机勃勃的一面。这样,用途中单调荒凉的自然景物衬托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景象,突出了对“甘森” 的赞美之情,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一)记叙 A.记叙人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熊召政《听松》,有删改) 4.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有时也用第三人称,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B.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节选自任林举《岳桦》)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做铺垫。 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做铺垫。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二)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以南豆腐为佳)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节选自汪曾祺《豆腐》) 6.文中画线的部分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视觉描写、嗅觉描写与动作描写相结合,写出了香椿拌豆腐选料之讲究、香气之浓郁、制作过程之精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听外祖父弹琴,更因为外祖母那个小瓶。 说到外祖母,她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她曾以种种方式使我快乐,她给我说故事,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做种种玩具。我怎么也没想到她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大小如苹果,颜色是纯白,材料很粗糙,是并没有什么光亮的瓷釉。那东西在家里传递了许多代。外祖母从一个旧壁橱中找出这小瓶,小心地拂拭着瓶上的尘土,以严肃的微笑告诉我道:“别看这小瓶不好,这却是祖上的传家宝呢。” 她把小白瓶拂拭洁净之后,找寻到一条结实的麻线,用麻线系住瓶口,又搬一把高大的椅子,放在一根晒衣服的高杆下面。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样子,现在叫我想起来还觉得心惊。她摇摇晃晃地立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举起了双手,把小白瓶往那晒衣杆上系,把那麻绳缠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又一个纥,唯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破了祖宗的宝贝。她笑着,我也笑着,却都不曾言语。然而,然而那个小瓶,在风中却没有一点声息。 我同外祖母都仰着脸望那风中的瓶儿,两人心中均觉得黯然,然而外祖母却还在安慰我:“好孩子,不必发愁,今天风太小,几时刮大风,一定可以听到呜呜响了。” (节选自李广田《回声》,有删改) 7.文中画线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立”“伸直”“举起”等运用了动作描写,“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又一个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唯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破了祖宗的宝贝”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外祖母对小瓶的珍视和对“我”的疼爱,刻画了外祖母慈爱、敬祖的形象特点。 (2015·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节选自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8.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景物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二Ⅱ) 9.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养猪送猪” 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首先确定“养猪送猪”的描写在第4~8段。其次分析具体有哪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搔痒,梳理毛发,清除虱子,特意放些红薯皮和糠,看着它吃,于心不忍,垫麻袋,肥膘的颤动,猪哼哼唧唧,奶奶的呼唤等。指出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这些细节在内容上表现出的感情。最后分析“养猪送猪”这一情节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赏析描写艺术首先要分清描写文字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还是兼而有之。如果是人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如果是景物描写,其技巧在于: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揣摩语言艺术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 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节选自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0.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2)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3)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4)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解析 本题从分析语言特点的角度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语言平实洗练,简洁细腻,多用短句;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优美抒情,意象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丰富等。这些都是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只要任选出两种,结合③④段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儿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节选自梁实秋《哀枫树》) 11.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即可)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 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瓦尔登湖(节选) [美]亨利·梭罗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黎明带回来了英雄时代。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此中大有宇宙本体之感,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与生生不息。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为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感官的生活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就说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而他的禀赋又可以去试探他能完成何等崇高的生活了。可以纪念的一切事,我敢说,都在黎明时间的氛围中发生。诗歌与艺术,人类行为中最美丽最值得纪念的事都出发于这一个时刻。所有的诗人和英雄都像曼依,那曙光之神的儿子,在日出时他播送竖琴音乐。早晨是我醒来时内心有黎明感觉的一个时候。改良德性就是为了把昏沉的睡眠抛弃。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的。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能画出某一张画,雕塑出某一个肖像,美化某几个对象,是很了不起的;但更加荣耀的事是能够塑造或画出那种氛围与媒介来,从中能使我们发现,而且能使我们正当地有所为。能影响当代的本质的,是最高的艺术。每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甚至小节上也配得上。如果我们拒绝了,或者说虚耗了我们得到的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思想,神示自会清清楚楚地把如何做到这一点告诉我们的。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因为,我看,大多数人还确定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呢,然而又多少有点轻率地下了判断,认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归荣耀于神,并永远从神那里得到喜悦”。 1.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抒情性、哲理性。以抒情、议论见长。(2)充分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3)以长句为主,增强文章的思辨性。(4)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情感。 (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先分析语段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再结合语句分析其效果和作用。“沉迷且陷入遐想”说明后面的内容是作者联想到的,“抑或是……”四个句子所写的景物都是关中大地特有的,点明了老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四个句子,四个比喻,写出了老腔的不同特点。四个比喻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作者的感受。“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化自“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化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阅读要求] 局部文字艺术鉴赏题是一种定点阅读、精细阅读。所谓定点阅读,就是题干一般都指出了阅读范围。在阅读范围确定后,就要精细阅读: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字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 当然,个别手法的判断如果仅读已确定了范围的文字是难以进行的,须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展阅读范围,延读其上下文。如衬托、想象、侧面描写的判断,就需要定点精读与延展阅读相结合。 整体文章艺术鉴赏题是一种整体阅读,要求在整体把握内容、主旨和思路的基础上重点思考选材、组材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题型规范] 1.审题 审题时应审出以下三点: ①“赏析”二字暗含答题步骤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 判断技巧+具体解释+简述效果。 ②“赏析”的对象,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所谓“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意为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③提示语。如题干有“联系上下文”等提示性语言,暗含要考虑到结构上的技巧与效果。如果赏析的是完整的段落,也要考虑到结构上的技巧与效果。 2.答题 (1)答题步骤:判断技巧+具体解释+简述效果。(这是完整型,个别题目视题干要求可只要前两步) (2)答题要求 ①判断技巧要准确、全面。 要做到准确,除要熟悉各种艺术技巧的术语及其特征外,还必须注意审题要细:看题干问的是定向角度(题干明确要求了鉴赏角度如修辞、语言等),还是多向角度(题干没有明确鉴赏角度,只是笼统地说“赏析表达特色”等)。只有审得细,才能判断准。 这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多从整体思考。要在画线文字中注意整体,如在画线句中看到“想起了……”的字眼,于是判断为“想象”,但若注意前面或后面的文字,这里面恐怕有“虚实结合”的手法。要把画线文字与其前后未画线的文字结合起来思考,因为有些手法只有把前面或后面的文字联系起来才能判断出。二是先确定语句描述的对象。如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手法;如是人物描写,则要考虑写人手法。 要做到全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a.题干有“些”字,分值较大,往往有多种技巧在其中,要想全。 b.多角度思考。一般而言,局部文字优先考虑修辞技巧、表现技巧;即便在修辞技巧小角度内,也要尽量把所用的技巧写全。 c.如果所给文字区域较大,如是个大的段落,则有可能有多个表达方式角度。 ②简述效果要突出“夸”字。 “夸”,就是“夸夸”用这些技巧有哪些好处,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它有三个方面: 一是写出对象的特征,一般答案表述为“写出了××对象的××(对象特征)”。(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 二是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这一点一般与技巧自身的效果有关。 三是在表达作者情感或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 “夸”时要注意的是:①表达效果要答全,因为技巧不止一种,效果也不止一种;②表达效果可分类答,不必把技巧与效果一一对应地写,也可综合表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