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 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答案 C 解析 文句大意: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钰贪污,钱钰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钱钰贪黩”作“劾”的宾语,“高上达等”做“嘱荐”的宾语,要放到前句,不要做后句的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解析 A 解析 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河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士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答案 B 解析 “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 (2)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 参考译文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擅长判定诉讼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官吏不能够狼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琇的奏疏,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最终靳辅被判免官,郭琇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琇上疏弹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钰贪污,钱钰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琇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判处他免官的刑罚。皇上因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郭琇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运给荆州、郧阳汛地,相隔千里,运输费用不可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皇上)都答应推行(郭琇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生病(郭琇)请求辞官,皇上说:“郭琇病得很严重,想要找一个能代替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琇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五十四年,郭琇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徵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陈,诏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闲,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节选自《后汉书·袁闳列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B.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C.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D.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答案 C 解析 本题画线句子中,“陈平”“邴吉”“夏侯胜”“陈掌”“邴昌”都是人名,“阴谋”“阴德”“子孙”“大致”都是常用词,依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可分析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是: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据此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答案 D 解析 “徵聘举召”应属于察举制,从本书的年代可知应在科举制形成之前。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闳去拜谒担任彭城相的父亲,其父派车相送,袁闳不肯乘坐,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由此可知袁闳是一个砥砺德操品行、苦心修为的君子。 B.黄巾军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所以相互约定不进入袁闳家所在的村子骚扰,同乡人就来袁闳家避难,得以保全性命。 C.传主为袁闳,文章重点记载了袁闳的省亲、守孝、潜身等事,却在文末提及袁忠、袁弘、袁秘,意在凸显子孙之盛深受其先人仁心褔祚的观点。 D.“论曰”类似“乱曰”“赞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一般置于传记文章的结尾,大都为议论性文字,对前文所记之人事展开议论,一般用韵文写成。 答案 C 解析 A项“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与原文不符,文中的“反”即返回,指回家之后。B项无中生有,“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错,文中并没有说明“家门富盛”是黄巾军不来骚扰的原因。D项“一般用韵文写成”错,有的用“韵文”,有的用“散文”。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2) 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 参考译文 袁闳字夏甫,是袁彭的孙子。少年时候砥砺德操品行,自己苦心修为节操。父亲袁贺,是彭城相。袁闳前往省亲拜谒,他改变名姓,徒步出行。到了父亲所在的府衙,连续几天办事的人不给他通报,正逢他的奶妈出来,看见袁闳,十分吃惊,进入告诉夫人,这才秘密招呼他进去相见。不久袁闳告辞离去,袁贺派车送他,袁闳称晕车不肯乘坐,回家之后,所在的地方没有知道袁闳探亲这件事情的。等到袁贺在郡里逝世,袁闳兄弟迎丧,不接受赠礼,穿着孝服扶灵柩,冒着寒冷,因为行礼,人都变瘦了,手足流出血来,看见的人没有谁不为这件事伤心的。袁闳守孝完毕,上司多次征召,他都没有答应。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袁闳看到时势正危险纷乱,但自家富裕,常对兄弟叹息:“我们的先人富裕,后世的人不能凭借德行来守住这些,只是竞相骄奢,在乱世争夺权势,这就是晋国的诸多纰漏啊。”延熹末年,朋党的事将要暴露,袁闳就打散头发与世隔绝,想把自己的行迹隐藏在深林里。因为母亲年老不宜远走,他就在自己住的庭院四周筑起土室,不开房门,从窗口放进吃的喝的东西。早上在房中向东方拜谒母亲。母亲思念袁闳,时常前往探视,母亲离去,就自己关上窗子,兄弟妻室儿女没有谁能看见他。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潜藏自身十八年,黄巾军起义,攻陷郡县,老百姓惊慌逃散,袁闳诵读经书不离开。黄巾军相约说不进入他所在的村子,人们到袁闳这里来避难,都得以保全幸免。年龄五十七岁,在土室中逝世。 两个弟弟袁忠、袁弘,节操都比不上袁闳。袁忠,字正甫,初平年间,担任沛相,坐着简陋无装饰的车子去上任,凭借清正诚信而闻名。袁弘,字邵甫,因为自己家族人有权有势而觉得羞耻,于是改名换姓,徒步去求学,不接受征召,最后在家里去世。袁忠的儿子袁秘,担任郡中门下议生。黄巾军起事,袁秘跟随太守赵谦去攻打,结果遭到失败,袁秘和功曹封观等七人用身体来抵挡刀刃,都在阵中战死。皇上下诏赐封袁秘等人的门闾,号称“七贤”。 史家评论: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袁公与窦氏之间,对帝室竭尽忠心,伸张正义,正直不移,可算得上是建立了王臣的功业。当他处理和楚王的案件时,不曾以贪赃的罪名审讯人,他的仁慈之心就是延及子孙。他的子孙兴盛,不也是应该的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