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4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文言文传记文本阅读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军功封博望侯。后四年,天子欲连乌孙,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9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B.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C.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D.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98.下列各句中,与“汉何以得往使”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 A. 问欲何之 B.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D.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9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要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可张骞经过重重阻碍,到达月氏后却发现,月氏人已经不想再和匈奴打仗。 B.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的出使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出使时,由于匈奴的阻拦,他整整花了十三年才返回长安,百余人的队伍只回来了两个人。 C. 张骞宽宏大量,言而有信,强壮有力,得到西域外族喜爱,以至于在他之后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要说是博望侯张骞派来的,才能得到外国人的信任。 D.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由此建立了西域各国和汉朝的外交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10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答案】 97.B 98.A 99.C 100.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 【解析】 97.试题分析:“为匈奴所闭道”固定句式不要断开,“诚得至”“反汉”两个事件,中间断开。 98.试题分析:例句和A都是宾语前置。B项,被动句。C项,无特殊句式。D项,状语后置。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 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后来张骞凭借军功被封为博望侯。四年之后,皇帝想要联合乌孙,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这以后,乌孙王终究还是与汉朝通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工部主事。榷税杭州,令商人自署所入,输之有司,无所预。隆庆元年冬,上时政要务,言:“几之当慎者三,以日勤朝讲① 为修德之几,亲裁奏章为出令之几,听言能断为图事之几。”疏入,帝褒纳,中外传诵焉。 迁南京尚宝丞。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复迁尚宝。移疾归。时乔雅无意荣进,再起再告。阅十七年始荐起尚宝卿,四迁南京太常卿。就迁通政使。秩满,连章乞休,不允。 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②不及门。及大计京朝官,首辅沈一贯欲庇其所私,惮时乔方正,将令兵部尚书萧大亨主之,次辅沈鲤不可而止。时乔乃力锄政府私人。帝因责诸臣朋比,令时乔策励供职。时乔九疏引疾,竟不得请。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谴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帝卒不省。 明年大计外吏。时乔已受事,居数日,帝忽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时乔,遂中辍;盖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误发之也。辅臣朱赓谓非体,立言于帝。帝亦觉其误,即日收还。时乔坚辞不肯任。吏科陈治则劾其怨怼无人臣礼。有旨诘责,时乔乃再受事。 当是时,帝委时乔铨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独理部事,铨叙平允。然堂陛捍格,旷官废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议论方嚣,动见掣肘。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秉铨凡五年。最后起故尚书孙丕扬。未至,而时乔已卒。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③以殓。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朝讲:早晨对皇帝讲读经史典籍。②苞苴:贿赂。③赙襚: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10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B.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C.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D.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部是古时中央官署名称,职责是掌管营造工程、征收赋税、审定法律等事务。 B. 服除指守丧期满。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尽哀”。 C. 大计是古时考核官吏的制度,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D. 铨叙是旧时考核管吏的制度,指有关部门按资历和政绩核定官员的等级和升贬。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时乔讲究方法,处事公正。杭州征税时,让商人自己登记收入向官府交税,不做干预;掌管吏部时,选拔、考核官吏很公平。 B. 杨时乔无意仕进。他以生病为理由辞去官职,两次被起用,又两次告假;调任通政使任职期满后,又连上奏折请求退休。 C. 杨时乔为官刚正。考核京官时,他的刚正曾令首辅沈一贯忌惮;后也因为过于刚直而招致人们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D. 杨时乔为官清廉。担任吏部左侍郎时,贿赂进不了他的门;去世时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皮衣,以至同僚赠送钱财衣物来给他办了丧事。 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 (2)盖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误发之也。辅臣朱赓谓非体,立言于帝。 【答案】 101.B 102.A 103.C 104.(1)译文:当时李戴已经辞官退休,杨时乔一上任就主管吏部事务。杜绝请托拜谒,谢绝交游。 (2)译文:原来是去年冬天所批复的考核报告,到这个时候错误地发了出来。辅臣朱赓认为这不符合制度,立刻向皇上禀告。 【解析】 10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征收赋税”是户部的职责,“审定法律”是刑部的职责。 10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后也因过于刚直而招致人们议论纷纷,怨声载道”于文无据;考生可以找到“考核京官”这一内容,然后进行比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文章第三段只是说“及大计京朝官,首辅沈一贯欲庇其所私,惮时乔方正”,并没有说“过于刚直而招致人们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10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致仕”辞官退休;“署”代理、主管;“请谒”请托拜谒;“谢”,谢绝。第二句中,“盖”原来;“至是”,到这个时候;“非体”不符合体制;“言于帝”介词结构后置。 参考译文: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工部主事。在杭州征专卖税,命令商人自己登记收入,向有司交税,不做干预。隆庆元年冬天,上奏时政的要务,称:“有三件事应当慎重:每天勤于朝讲是培养品德的要务,亲自裁决奏章是发出指令的要务,听取劝谏能够做出判断是谋划事情的要务。奏疏呈入,朝廷褒扬并采纳了,朝廷内外传诵一时。 升任南京尚宝丞。万历初年,他以安葬亲人而离职。丧服解除,又调任尚宝司,称病回乡。杨时乔一向无意荣升,一再起用一再告退。过了十七年才被推荐担任尚宝卿,四次调任后升南京太常卿。调任通政使。任期满后,他接连上奏请求退休,神宗不允许。 三十一年,他被召见委任为吏部左侍郎。当时李戴已经辞官,杨时乔上任就负责部中事务。杜绝拜访,推辞交游,住宿在办公地,行贿者到不了他的门庭。等到全面考核京官、朝官时,首辅沈一贯想庇护他的私交,顾忌杨时乔清正,准备指派兵部尚书萧大亨主持,次辅沈鲤不赞同就终止了。杨时乔于是竭力铲除执政者私自安插的人。皇上因此责怪众大臣结党营私,命令杨时乔尽心尽职。他多次上奏称病辞职,最终未获批准。当时朝廷内外空缺很多,官职还没有补充人,而且大臣们探亲养病请假,以及劝谏而被连累遭遣送的人,遍布乡间,都得不到召见。杨时乔就开列了三百多人的名单,多次上奏请求录用。神宗最终没有审察。 第二年全面考核京城外的官吏。杨时乔已经接受任务,过了几天,皇上忽然命令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替杨时乔,于是中途放弃。大概去年冬天所批复的考核报告,到这个时候错误地发出来了。辅臣朱赓认为这不符合制度,立刻向皇上禀告。皇帝也发觉了错误,当天收回报告。杨时乔坚决推辞不肯上任,吏科陈治则弹劾他有怨愤不合大臣的礼仪。神宗下旨责备,杨时乔才又负责事务。 在这个时候,神宗授予杨时乔选拔官吏的权力,又不设置右侍郎,他一个人单独负责吏部事务,选官很公允。然而朝廷的阻格,官吏闲置,事情荒废,一天比一天严重,而且朝廷议论纷纷,动不动就受牵制。杨时乔官职不显赫,又很久不设置都御史,更不能镇住僚属。因此上下欺凌,纲纪一天天紊乱,杨时乔也多有屈从,议论的人谅解他的苦衷,不多追究他。负责选官总共五年,最后起用以前的尚书孙丕扬,没有到任,杨时乔已经去世。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毛皮衣,同僚们募捐收殓了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河南。举进士,调鄂主薄。鄂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①,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为晋城冷,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颗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颢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威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选自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有删改) [注]①瘗(yì)钱:陪葬的钱币。 10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B.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C.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D.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10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中人:即宦官,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 C. 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习惯上,明清两代对殁世的皇帝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哲宗”。 D.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死”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1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颢担任鄂县主簿时,有一个借住兄弟房子的平民发现了地下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谎称这钱币是父亲所藏,程颢很快查明了真相。 B. 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有一富户人家张氏的父亲死了,结果清早有一年迈的老人到张氏的门前自称是他父亲,还拿出书信作凭证。程颢揭穿了老人的谎言。 C. 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对晤,两人相谈甚欢之时甚至会忘记吃饭。 D. 程颢坦率地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认同,王安石本与他交好,至此恼羞成怒。 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2)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答案】 105.D 106.C 107.D 108.(1)百姓因事到县衡,程颢必然会把孝悌忠信的道义告诉他们,在家里就要服侍父兄,在外面就要服侍尊长。(2)程颢接受圣旨到中堂议论政事,王安石刚刚对发表意见的人发怒,声色俱厉地对待他们。 【解析】 10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先断易,再断难。这个 处错误:“坦率”应该为“委婉”,“王安石本与他交好”的说法,选文中没有此信息;“至此恼羞成怒”错,原文“安石为之愧屈”意为“王安石为此感到羞愧、理屈”。 108.试题分析:弟:通“悌”;入、出:在家里、在外面;“必告以孝弟忠信”,状语后置句; “所以”:“就要”或“可以”或“用来”;被旨:接受圣旨;怒言者,对发表意见的人发怒;待:对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程颢,字伯淳,世代定居中山,后来从开封府迁到河南府。程颢录取为进士,奉调为鄂县主簿。鄂县有一平民借住兄弟的房子,挖开地下发现了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上诉说:“是我父亲藏的。”程颢问:“是哪一年藏的?”回答说:“藏了四十年。”“他们什么时候借住的呢?”回答说:“借住二十年了。”派遺官吏拿来十千钱仔细观察,对上诉的人说:“现在官府所铸的钱,不超过五六年就已经流通至天下各地,这都是没有埋藏前数十年所铸的钱,是什么原因呢?”上诉的人不能答出这个道理。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富户人家张氏的父亲死了,清早有一一年近的老人。到他的门前说。“我,就是你父亲。”那个人的儿子惊疑不已,不知所措,同他一起到晋城县衙。那个老人说:“我身为医生,因远出为别人治病,而妻子生了儿子,因为贫穷不能抚养,就送给了富人张氏。”程颢对他们进行质问、检查验证。老人取出怀中的一封书信进呈送上,这封书信上记载说:“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送给了张三翁家里。”程颢问,“张氏当时才四十岁,哪有称他为翁的道理呢?”那个老人惊骇不已,辞谢走了。 老百姓交粟为税多送到附近边地,装载前往则道路远,就近买则价格高。程颢选择富户可以任用的人,预先令他贮藏粮粟做好准备,费用大量节省。百姓因事到县衙,程颢必然会把孝悌忠信的道义告诉他们。在家里就要服侍听从父亲、兄长的,在外面就要服侍听从年长与上辈的。(另译:百姓因事到县衙,程颢必然会把孝悌忠信的道义告诉他们,在家里可以服侍父兄,在外面可以服待尊长。)打算计划按乡村的远近建立伍保,使他们相互之间在财办、劳役上相互帮助,患难之时互相抚恤,从而邪悉、伪诈没有容身的场所。凡是孤寡残废的人,责令他的亲威、乡邻党里帮助他,使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而在外面旅行的人,患了疾病都有人帮助照烦。乡里一定要有学校,闲暇的时候亲自去讲学,召集父老乡亲与他们交谈。儿童读的书,程颢亲自给他们校正句读。教育不好的人,就改换另外安置。选择民间优秀的子弟,聚集一起进行教育。在晋城县三年,老百姓爱戴他就像父母一样。 熙宁初年,受吕公著的推荐,任命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平素就知道程颢的声名,每次召见他,就向他随口咨询访求。程颢要告退时,神宗就说:“你可多次申请来跟我晒谈,我想常常见到你。”有一天,神宗和程颢谈论了很久,报时的侍者报告正午,程颢才告退。宦官们说:“御史您不知道皇上还没有吃饭吗?”曾劝诚望上防止、抑制没有产生的欲望,以及不要轻视天下的有识之士,神宗皇帝弯腰靠近他说:“你的话,我应当作为自己的告诫。” 程颢有超过常人的天资气质,修养很好,门生故旧朋友跟他交往几十年,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声色俱厉的样子。遇到什么事都很好地去做,即使是时间很仓促的时候,也没有急躁不耐烦的样子。王安石主持政务,讨论更改法律条令,朝廷内外的人都以为不好,说的人很严厉地攻击新法。程颢接受圣旨到中堂议论政事,王安石刚刚对发表意见的人怒气冲冲地予以指责,声色俱厉地对待他们。程颢慢条斯理地说:“议论国家的事情不是像哪一家来议论私人的事情,希望平心静气地来听。”王安石为此感到羞愧、理屈。 哲宗即位以后,召回任命他为宗正丞,没有上任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