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 1页,共 10 页 第 2页,共 10 页 2020~2021 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1.1 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 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 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 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 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地球生物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 到∞”的问题不同,基础科学研究解 决的是从“0 到 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新技术的“地基”, 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都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关。比如,量子论 和相对论的产生,促成了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核能源与核 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遗传定律和 DNA 双螺旋理论的发现,奠定了现代遗传工程 和生物技术的基础。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创新能力的“供给侧”, 是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动机”。 (摘编自罗志敏《“双一流”高校,耕好基础研究“责任田”》) 材料三: 很多人习惯于将“科学—技术关系”想象为如此的线性模式:大学和科研院所贡献科 学知识,对科学的应用形成技术,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就是创新。这也对应于科技统 计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的研发形态三分法。 但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科学截然不同, 更不能将其简单视为科学的应用结果。科学是在给定条件下探求世界的规律,是“求真” 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往往高度不确定;技术的本质则是“务实”,是在已知终点的情况下 寻求实现结果的适当条件。这两种迥异的发展逻辑决定了科学与技术之间一系列的重要差 别和联系。 首先,由于科学求真并不必然考虑“有用性”,因此科学发现并不会自动导致技术进 步和生产力提升:100 年前波尔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今天科学界对黑洞和新粒子的痴迷,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实用的方向。即便“求真” 过程存在对“有用性”的考虑,科学原理的突破也必须同具体的现成技术相结合,才能变 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其次,由于技术的“务实”集中表现为“能够达成特定现象”,因此技术问题的解决 并不必然需要科学的支持。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在反复试错摸索中积累的“经验” 和“匠心”,经验越老到,现象的达成就越稳定。一旦获得必要的经验,产业发展就获得 了初始动能,而不必等待科学知识健全之日。以自行车为例:诞生 200 年来,自行车稳定 行驶的原理至今成谜,此前出现的陀螺效应、前轮尾迹等解释被先后证伪,但这丝毫不影 响其成长为千亿级产业。 最后,除上述差别之外,科学和技术之间也可以建立互动。对这一问题最经典的讨论 来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从十字军征讨以来,工业有了巨 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许多新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 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恩格斯在此指出了技术对科学的两种作用路径:一是技术需求(即恩格斯说的“生产”) 为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二是作为实验手段和研究载体,构成了科学“给定条件”的一部 分。从这两方面来看,“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在前一种情形中,响应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其中既包括在现有 技术达到极限时为技术升级寻找新的科学原理,也包括用科学语言“翻译”技术经验、以 科学原理保障技术“适当条件”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转移性。目前不少大型企业和工研 院的基础研究源自攻克技术瓶颈和“翻译”技术经验的任务,是对技术环节发起需求的科 学响应,也是对“务实”和“求真”的兼顾。但这种兼顾却在传统三分法中找不到合适的 位置:因为这往往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动。 有很多术语描述这类跨形态研究,如十九大报告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钱学森先生 有关“技术科学”的思想。在以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科学家看来,技术科学研究是对 工程技术中的宝贵经验和初步理论进行科学概括,从而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形 成的有科学基础的工程理论。70 年来,奠定新中国竞争力基础的重大成就几乎无不源自 技术科学研究,无论是“十二年科学规划”还是“两弹一星”工程,都是“任务带学科、 学科促任务、成果为学科提供载体、学科为成果提供支持”的成功范例,我国力学、数学、 通信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即由此而来。 由此不难看出,技术科学研究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桥梁”和“枢纽”。以 任务为导向,以响应需求为动力,以技术科学研究为“枢纽”,实现工程技术开发和自然 科学研究的时空统一、协同发展,这应该是处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关系”的一种有效 途径。 (摘编自孙喜、窦晓健《我们紧缺什么样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础科学关注与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各学科之间自成 体系,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 第 3页,共 10 页 第 4页,共 10 页 B.基础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提升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能有力地促进人类经 济和社会的持续蓬勃发展。 C.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贡献科学知识的重任,而企业则 无需关注基础科学的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排斥“有用性”,一些科学发现可能只是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 索,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础科学研究能夯实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半导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就与基础 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B.科技创新指的是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商业行为,这促进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自行车稳定行驶的原理至今成谜,但却没有影响行业的发展,是因为凭经验可解决 自行车行驶的问题。 D.我国在力学、数学等学科上具有传统优势,这与我们采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 合的研究策略有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实”的一项是(3 分) A.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所有的植物体和动 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此基础上他们创立了细胞学 说。 B.法国物理学家看到英国制造的蒸汽机性能远远超过自己国家生产的,便决心从事热 机效率问题的研究。他从理论的高度上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卡诺定 理。 C.二战期间,美国军方邀请数学家维纳参与提升自动防空火炮射击精度的项目研究, 维纳创造性地将计算机与大脑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一门新学科,称为控制 论。 D.1866 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同年,他发明了第一台直流 电动机,在功率和负荷能力进一步改进后,这种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 4.现代文阅读 I 的三则材料虽出自不同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分析三 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4 分) 5.2020 年 4 月 29 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 发布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文件,文件要求“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 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 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件相关要求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依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 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 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 趣的事 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 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 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 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 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 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 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 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 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 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 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 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 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 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 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 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 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 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 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 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 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 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 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 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 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 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 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 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 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 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 第 5页,共 10 页 第 6页,共 10 页 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 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 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 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 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 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 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 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 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 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 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 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 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 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 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 也寻笕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 “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 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 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 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 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 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 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 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 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8.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6 分) 9.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乡村,是我们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 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 10~14 题。 杨凝式,字景度,华阴人也,父涉为唐宰相。唐昭宗朝,登进士第,解褐授度支巡官, 再迁秘书郎,直史馆。唐末梁初,涉再登台席..,太祖①之篡唐祚也,涉当送传国玺,时凝 式方冠,谏曰:“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 千载何盍辞之”时太祖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探访群议,搢绅之士及祸甚众, 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凝式恐事泄, 即日遂佯狂,时人谓之“杨风子”也。 凝式体虽蕞眇,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凝式长于歌诗,多杂以诙谐, 少从张全义辟,故作诗纪全义之德云:“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 葺理,至今犹自一堆灰。”他类若此。张从恩尹洛,凝式自汴还,时飞蝗蔽日,偶与之俱, 凝式先以诗寄曰:“押引蝗虫到洛京,合消郡守远相迎。”从恩弗怪也。凝式诗句自佳, 其题壁有“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清丽可喜。 凝式虽仕历五代..,恣其狂逸,多所干忤,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欧 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纵逸。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咏。有垣 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或真.或草,不可原诘。友人赠食,凝式书贴复云: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其贴传世,名曰《韭花帖》。苏轼尝语:“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清人李瑞清曰:“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韭花帖》笔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等) 【注】①太祖,指后晋太祖石敬瑭。 10.下列各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缓/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 /何盍辞之/ B.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綬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 /何盍辞之/ C.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缓/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 何/盍辞之/ D.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綬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 何/盍辞之/ 11.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台席,古代以三台星象征三公之位,“登台席”指杨涉担任了宰相的职位。 第 7页,共 10 页 第 8页,共 10 页 B.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唐宋之间的五个中原朝代。 C.真,即真书,也称正书、行书,颜真卿《多宝塔碑》为真书书法代表作品。 D.简翰,书信,“简”本指竹片,后借指信札,“翰”本指羽毛,后借指书信。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杨凝式才华聪慧过人。他曾另辟蹊径,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对张全义治理洛阳的政 绩进行了赞扬。 B.杨凝式诗作高雅不俗。他写的作品既清丽可喜,又有深刻的禅意,如偶遇张从恩时 写给张的赠诗。 C.杨凝式为人率真有趣。他得友人赠食,欣喜之下,写信致谢,一挥而就,竟成传世 佳作《韭花帖》。 D.杨凝式书法成就颇高。苏轼盛赞他是二王颜柳之后的大家,清代李瑞清也说他是承 唐启宋的枢纽。 1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 分) (1)凝式体虽蕞眇,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4 分) (2)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纵逸。(4 分) 14.杨凝式被时人称为“风(疯)子”的内外原因分别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②《庄子•夫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 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 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 批判。 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 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 类比。 16.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龟壳、蓍草来占卜预测吉凶,《氓》之中“ ”就是这种情况 的体现;卦象吉利,就叫做“ ”。 (2)李白《蜀道难》中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山谷中水流发出巨响的两句是“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两句,写出作 者见到曾经繁盛强大的王朝现在已经灰飞烟灭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8~23 题。 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的叶子 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 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树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 那为何落叶之前,树木要赠还给大地最美的秋色呢?这场盛大的秋色可能只是树木的 缓兵之计....——在感受到长期低温后,树木开始准备落叶,叶子中的营养物质从树叶中被回 收,尤其是叶片中的叶绿素含有的丰富的氮。随着叶绿素的降解,原本被遮挡住颜色的辅 助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开始充当起这个调色盘的主角,叶片体现..出从橙色到金黄色的变化。 但实际上,我们观赏到的秋叶只有一部分是黄色,其余的则主要是红色,以致..红色才 是许多人对秋叶最直观的印象。这类红色的秋叶是因为叶子中还含有第二类色素物质—— 花青素。这也是有诗歌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原因,红叶与花本质上制造和使用了同样 的色素。秋叶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使得秋叶有着三三两两....的变化。 18.下列各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缓兵之计 B.体现 C.以致 D.三三两两 19.下列各项分号与划线句子中分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她久己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 第 9页,共 10 页 第 10页,共 10 页 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B.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 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 处是险滩。 C.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 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 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D.散文比较短,既能够敏捷地反应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杂志及时刊登;因此, 散文创作风气的浓厚与否,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风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动地反映到文 学 里面来,大有关系。 20.比拟讲求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请简析划波浪线句子中比拟手法的具体 运用。(4 分) 21.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并联系上下文填空,使文段意思连贯、完整,每句不得超过 15 字。(5 分) 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持久记忆三种。因为对课文内容不 感兴趣,今天背的课文明天就忘了,这体现了短期记忆 ① 的特点:找到 一种解题的规律并且在多次考试中成功运用,这是长期记忆具体表现;而一些动手技能虽 然在学习之初缺乏趣味与规律,但通过经年日久的摸索实践,会成为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持 久记忆。由此可见,② ,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能由短期记 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20 年 10 月 30 日,在位于济南市天桥区的泺口浮桥渡口旁,“泰山号”盾构机巨 大刀盘破土而出,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率先贯通,在人 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悬河”。济南黄河隧道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 全长 4760 米,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是工程总承包方。隧道位 于济南城市中轴线,南接主城区,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隧道管片外径 15.2 米,是 目前黄河上最大隧道。东线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取得 重大进展。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吴。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 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 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 权斫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 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1 届高三佛山市一模语文答案 2021.01.11 1、B 【解析】 A 项依据材料一,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 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这是言之有据的;而各学科之间 第 11页,共 10 页 第 12页,共 10 页 “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则理解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一“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 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相关表述,各学科之间其实是有交叉融合的。 C 项根据材料二出处的文章标题——《“双一流”高校,耕好基础研究“责任田”》,以及材料三 “大学和科研院所贡献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应用形成技术”等相关内容,得出“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 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贡献科学知识的重任”的理解与分析是恰当的,但材料三提到“目前不 少大型企业和工研院的基础研究源自攻克技术瓶颈和‘翻译’技术经验的任务,是对技术环节发起需 求的科学响应,也是对‘务实’和'求真’的兼顾”,据此可知,一些企业也是有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故说企业“无需关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理解分析有误。 D 项依据材料三“由于科学求真并不必然考虑'有用性’”,“并不必然考虑”并不等同于“排斥”, 同时,即使一些科学发现可能只是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但也只是“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实用 的方向”,而非“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为,从长远来说,或许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2、B【解析】材料三第三段末句 依据材料二“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 到∞’的问题不同,基础科学研究 解决的是从‘0 到 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可知,整个科技创新链条由应用科研和基础 科学研究组成,而不能把科技创新片面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虽然材料三有“企业对技 术成果的商业化就是创新”的表述,但要注意“很多人习惯于将‘科学一技术关系’想象为如此的线 性模式”,“习惯于”这只是一般人的理解,同时后文提到“但这种兼顾却在传统三分法中找不到合适 的位置:因为这往往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宄与试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动。”,这些表述均表明在作者 看来,科技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商业行为”。 3、D【解析】D 选项的内容体现的是科学原理应用于技术开发,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而非证明 “科学应归功于生产(技术需求)”。 4、①材料一明确了基础科学的概念与范畴(1 分); ②材料二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发展的意义作用(1 分); ③材料三在材料二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重要差别和联系,提出了技术科学研究是 处理当前我国“科学一技术关系”的有效途径(1 分)。 ④这三则材料紧扣“基础科学研究”这一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顺序来论述形 成了一个有机整体。(1 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5、①理论依据:恩格斯、钱学森等人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他们的认识都表达出基础科 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响应技术进 步的需求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所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是发展趋势。(3 分) ②实践依据:新中国 70 年来,尤其是“十二年科学规划”“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成功, 证明了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是符合国情的;我国力学、数学、 通信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即由此而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之间也可 以建立互动。(3 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6、B【解析】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 满,而不是“一直很不满”。 7、D 【解析】“新的希望”有误,不管是旧院由“气派”而至“矮小,狭仄”,还是姥姥的年迈衰老, 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 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 8、(1)第一次叙写中枣树茂密繁华,果实累累,表现了家人当时的天伦之乐,抒发了我童年旧院 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3 分) (2)第二次叙写中枣树依然茂盛,开花结果,但家人对枣树的态度已有不同了,生活、人情己发 生了变化,抒发了我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3 分) 【解析】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9、(1)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 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 (2)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 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 (3)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 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极富感染力。 (4)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 【解析】每点 2 分,任答对两点得 4 分;“结合文本”,分析时不脱离文本基本内容。学生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10、D【解析】 “手持天子玺绶与人”其中“手持”“与”两个动词动作连贯,语义紧密,不可分开,故 AC 错; “奈……何”译为怎么办,固定用法,“阖”译为“何不”,故 AB 错) 11、C【解析】 “真书”指的是“楷书”而非“行书”。“真草隶篆行”一一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等五 大书体。 12、B【解析】 杨凝式偶遇张从恩写的诗句是有诙谐之意的。有禅意和清丽可人文中是指杨凝式的“院似禅心静, 花如觉性圆”。 13、 (1)杨凝式的身材虽然矮小,但精明机警,聪慧有悟性,很有文采,被当时的名人极力推崇。 (“体”“颖悟”“为……所”各 1 分,句意 1 分) (2)他的笔法遒劲奔放,效法欧阳询与颜真卿,又再加上狂放飘逸。 (“笔迹”“宗师”“纵逸”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①内在原因:杨凝式担心因言获罪,故装疯避祸。(2 分) ②外在原因:杨凝式行为放纵,狂放不羁,经常触怒他人,时人觉得他像疯子。(1 分) 参考译文: 杨凝式,字景度,是华阴人,他的父亲杨涉在唐朝担任宰相。唐昭宗时,杨凝式考中进士,入朝 为官授予他度支巡官一职,后再升官至秘书郎,当值史馆。唐末梁初时,杨涉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 宰相,后晋太祖石敬瑭篡夺了唐朝江山,杨涉本当递送传国玉玺(给太祖),当时杨凝式已经成年了, 他劝谏父亲说:“父亲您作为唐王朝的宰相,但国家到了这种地步,不能说您没有过错。何况亲手捧着 皇帝的玉玺组绶交给别人,虽然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要怎样面对后世呢!何不辞掉这个差事!”当时 太祖担心忠于唐王室的大臣对自己不利,常常暗地里派人探访群臣的议论,大臣们由此遭遇祸事的人 很多,杨涉一直不能保全自己,突然听闻杨凝式的话,大惊说:“你会害的我们被灭族的。”于是神情 沮丧了好多天。杨凝式害怕事情泄露,当天就假装疯了,当时人们称他为“杨疯子”。 杨凝式的身材虽然矮小(眇:小。据《汉语大词典》),但精明机警,聪慧过人,很有才华,文采 出众,被当时有名的人物极力推崇。杨凝式善于写诗,很多混杂着诙谐幽默的笔法,年轻时跟从张全 义,并受重用,所以写诗纪念张全义的仁德:“洛阳风景的确很衰败,以前就是瓦子堆。要不是我主公 重新修理,至今就该是一堆灰了。”其它的诗句也是如此。张从恩去洛阳赴任途中,杨凝式从汴梁回洛 阳,当时蝗虫成群遮蔽天日,偶然和他们遇在一起了,杨凝式先写一首诗送给张从恩写道:“我押着蝗 虫到洛阳来,应该享受郡守您出城迎接的待遇”。张从恩也不怪罪他。杨凝式的诗句也有非常美好的, 他的题壁诗有这样的诗句“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清新优美,让人喜爱。 杨凝式虽然当过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官,但行为放纵,狂放不羁,经常触怒他人,所以当 时的人视他为“疯子”。他的笔法遒劲奔放,效法欧阳询与颜真卿,又再加上狂放飘逸。又久居洛阳, 经常漫游于佛寺道观宗祠之间,遇到山水美景,就流连忘返,赞赏咏叹。有围墙和石阙的地方,就环 视四周,随手挥笔,一边吟诵一边书写。他题写后,或楷书或草书,不能推究根源,一位朋友送他食 第 13页,共 10 页 第 14页,共 10 页 物,他就写一张帖子回复说: “午觉刚醒来,肚子正饿著,忽然收到您的一封信,辱蒙您赐赠我一盘菜肴。当一片枯叶落下时, 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到了!这也是韭菜味道正香的时候,使小肥羊肉更加美味,这实在是一道美食啊! 填饱了肚子,心里实在十分感谢,在此慎重地写这封信表示我的谢意。恭请您体察我的感谢之心!” 这封帖子流传于世,被人称为《韭花帖》。苏轼曾经说:“唯独杨凝式,是书法大家,他继承了王 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的遗风,这真的可称为书法大师了,不被当时世事所埋没。”清代人李 瑞清评论他:“杨景度是书法从唐过渡到宋的一个大枢纽,《韭花帖》每一笔都把笔锋收敛到了纸里面, 这是继承了《兰亭集序》的手法啊。” 15、B. 【解析】“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和批判”错。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 调侃。 16、 ①因为圣人在著书时并不能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在读书的同时应该多思考,就像学音乐、 制器物时都不能局限于只学习弹弦和使用机械。(3 分) ②在读书之余要重视生活实践,因为圣人的思想如同制作车轮的技艺,是需要亲身实践才能获得, 不能仅凭别人的教学或读书获得。(3 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参考译文: 案几上堆满了沾满尘埃的书简,你就像只蠹虫一样在啃食它们。 但是你哪里想到,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啊。 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 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 当年那个斫轮手曾经在堂下嘲笑死读书的桓公,他的言论实在是精妙啊。 17、 (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18、A 【解析】 A“缓兵之计”指“缓和事态,然后俟机行事的策略”,这一用法符合下文提到的“秋色”是叶子 掉落前回收“营养物质”的策略; B 应为“呈现”,“体现”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而“呈现”的对象往往是具象的; C 应为“以至”,“以至”后连接程度的递进,而“以致”后多连接不好的结果; D 应为“五光十色或五颜六色”,“三三两两”用来描述人们成群的状态,此处应该指颜色的多 样。 19、B 【解析】划线句子的分号为并列关系;A 为转折;B 为并列;C 为递进;D 为因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20、 将秋天来临时,树木叶子的掉落前变色拟为人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体现了比拟的可拟性。(1 分) 将树木叶子的掉落拟为人在演出结束后的谢幕;(1 分) 将树木叶子的变色拟为人的唱歌;(1 分) 将树木叶子的变成“暖色”拟为人的情绪欢乐,所唱的也是欢歌。(1 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21、 ①记忆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见图表) ②不同类别的记忆是相对独立的。(与后文“人们通常认为短期记忆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相对, 且图表显示三种记忆有各自不同发展曲线) (第 1 句 2 分;第 2 句 3 分) 22、 【答案】示例: ①2020 年 10 月 30 日,(1 分)②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率先贯通,(1 分)③在人类历史上 首次穿越地上“悬河”,(1 分)④标志着我国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取得重大进展。(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 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 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 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 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件、意义,原文第一句,可概括出“①2020 年 10 月 30 日,(1 分) ②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率先贯通,(1 分)③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悬河’,(1 分)”; 原文第二、三句介绍“济南黄河隧道项目”,属于枝叶信息;原文第四句可概括出“④标志着我国在 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取得重大进展。(2 分)” 每超 1 字扣 1 分。 23、【解析】 解析:本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本作文由材料、引导语、要求三部分构成。材料叙述了孙权、诸葛亮、周瑜三人在孙刘联合抗曹 中的表现。引导语限定了作文具体任务:作者、场景、内容、体式。作者是广佛中学的学生,场景是 “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内容是对最欣赏的人的认识和思考,认识即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思考即 延展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体式是发言稿。具体解析如下: 根据“最”字,必须明确回答,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但也必须对另外两人做出简要 评析。 为什么值得欣赏?要分析“欣赏的理由”,即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强敌入侵时,孙权、诸葛亮和周 瑜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优秀品质: 孙权能察纳雅言;有决断能力,采取了合作制敌的正确策略;诸葛亮既有口才,采用激将法进行 劝说;对时局做了准确分析,有智谋;周瑜作为武将,有勇,不畏强敌;有谋,冷静分析了曹军的不 利因素。 情境任务:读书会,意味着分享读书的收获。读书会的主题是“鉴古知今”。“鉴古知今”的意思 是了解过去并把它作为今天的借鉴。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 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学生在作文时必须分析历 史人物的品格以及这种品格对当今社会、国家、集体、个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人,意味着要联系自身实际来谈。注意:我的身份是广佛中学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 来的建设者。作文时必须结合个人实际,谈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的精神、品格等,以更好地报效祖国。 文体任务: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发言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