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9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97张)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第 1 讲 概括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 - 3 - 概括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 , 以选择题为主 , 兼有主观题型。这类题与散文的结构密不可分 , 考题侧重于对文章篇章、段落的概括分析 , 包括把握散文思路 , 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 对散文内容要点的梳理、分析、概括等。 - 4 - (2017·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 等到你要说话 , 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 , 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 , 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 , 两个褪色的蓝布 , 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 , 半蹲半坐的 , 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 一个白木棒 , 一个篮子 , 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 , 再过一刻 , 抽完一筒旱烟以后 , 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 袭到我官觉上来 , 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 , 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 , 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 , 总而言之 , 窗子以外 ! - 5 -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 , 全在那里的 , 你并不是不能看到 , 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 , 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 , 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 , 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 ; 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 , 都有人流过汗 ; 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 , 都有人吃去 ; 其间还有的是周折 , 是热闹 , 是紧张 !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 , 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 , 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 6 - 在家里罢 , 你坐在书房里 , 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 , 几棵丁香 ; 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 ; 海棠因为缺乏阳光 , 每年只开两三朵 ——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 ; 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 , 六边形的格子窗 , 透过外院的日光 , 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 , 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 ; 什么米送到了 , 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 , 慢慢踱过屏门 ;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 , 胸口斜挂着皮口袋 , 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 ; 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 , 满脸的笑容 ,“ 好呀 , 好呀 !” 地走进门房 ; 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 , 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 , 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 , 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 扇子式的 , 六边形的 , 纱的 , 玻璃的 ! - 7 - 你气闷了 , 把笔一搁说 , 这叫作什么生活 ! 检点行装说 , 走了 , 走了 , 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 , 实在受不了 , 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 , 又可以知道点内地淳朴的人情风俗。走了 , 走了 , 天气还不算太坏 , 就是走他一个月六星期也是值得的。 - 8 -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 , 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 ,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 考察 ” 的神气 , 架上科学的眼镜 , 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 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 , 你检查他们的行李 , 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 , 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 , 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 , 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 一到一个地方 , 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 ,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 , 隔层玻璃 , 或是铁纱 !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 , 听到一些声音 , 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 那也没有什么 ,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 , 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 天知道那是罪过 ! ( 有删改 ) - 9 -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 笔触细致 , 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 , 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 , 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 , 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 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 “ 时髦的学者 ” 架上 “ 科学的眼镜 ”, 到陌生的地方 “ 瞭望 ”, 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 “ 考察 ” 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 “ 话从哪里说起 ” 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 , 但读完全文之后 , 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B 项 ,“ 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 理解错误 , 于文无据。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0 - 2 . 结合全文 , 说明文中 “ 窗子 ” 的含义。 参考答案 : ① 指具体的窗子 , 如铁纱窗、玻璃窗 , 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 ② 指 “ 无形的窗子 ”, 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 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 文本中的窗子 , 既指现实世界中的 “ 窗子 ”, 可以是铁纱窗 , 或者是玻璃窗 ; 又是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 , 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 , 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 ,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11 - 3 . 作者交替使用 “ 你 ” 和 “ 我 ” 两个不同的人称 ,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转 “ 我 ” 为 “ 你 ”,“ 你 ” 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 , 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 ② 使用 “ 你 ” 的同时 , 又使用了 “ 我 ”, 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 文本中 ,“ 你 ”“ 我 ”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 , 称呼 “ 你 ” 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作者既关注窗外 , 又无法真正走出窗子 , 在 “ 你 ” 与 “ 我 ” 不同的人称中 , 体现出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 1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概括内容 , 梳理结构 热点突破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 ①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 , 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 , 在西藏 , 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 , 雪峰皑皑 , 陡峭 , 圣洁 , 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 , 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 , 浪漫一点说 , 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 ? 再浪漫一点说 , 隔着窗户 , 远远地望着它们 “ 在那儿 ”, 这不是很好吗 ? - 1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和霍金相比 , 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 , 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 —— 一列火车 , 它无论有多快 , 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 , 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 , 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 , 我高兴得不知所以 , 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 “ 听懂 ” 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 , 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 , 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 ,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 , 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 :“ 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 , 我啥也没弄明白 , 不过没关系 , 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 毕加索说得多好啊 , 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 , 你会 “ 明白别的东西 ” 。事实上 , 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 —— 我是乞丐 , 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 , 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 , 你是仁慈的 , 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 , 接受你的票 , 并向你鞠躬致谢。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 ,“ 空间 — 时间 ” 并不是一个平面 , 它是 “ 有弧度 ” 的 ,“ 弯曲 ” 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 时间 — 空间 ” 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 , 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 , 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 , 我要开更快的汽车 , 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 , 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 , 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 : 第一 , 争夺更多的空间 ; 第二 , 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 它不是灭绝贪婪 , 而是给贪婪以 “ 出路 ”, 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 , 贪婪体面了 , 贪婪文明了 , 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 , 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 , 家里一贫如洗。可是 , 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 , 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 , 只要他想知道时间 , 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 :“ 去找陈老师。 ” 那时我以为 , 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 “ 对话 ” 的时候 , 母亲却告诉我 , 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 , 就是零件 , 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 “ 表面 ” 。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 , 短针走 “ 一格 ” 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 “ 时间教育 ” 是有效的 , 我知道了 , 时间其实不是时间 , 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 “ 格 ”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 , 所谓的时间 , 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 20 世纪的 90 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 , 非常大。那块透明的 “ 大表 ” 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 , 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 , 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 , 它在齿轮的切点上 , 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 , 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 , 傻乎乎的 , 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 , 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 : 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 , 我一直在看 , 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 , 我从头到尾都在 “ 阅读 ” 那块硕大的 “ 手表 ”, 最终得到的却是 “ 别的 ” 。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 , 我读得极其慢 , 有时候 , 为了一页 , 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 , 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 , 但是 , 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 , 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 , 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 , 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 , 很难得到 “ 别的 ” 快乐。 注 ① 《时间简史》 :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 · 霍金的作品 , 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知识。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开头以雪山的美丽、圣洁来形容《时间简史》的魅力 , 以雪山的遥远、不可攀登来表明作者因无法理解此书而沮丧的心情。 B. 相比霍金 , 作者更喜欢爱因斯坦 , 因为爱因斯坦既能像小说家一样通俗生动地讲述 , 又能像诗人一样借形象来传达深意。 C. 文中引述他人观点、描写个人感悟与经历的大量文字 , 看似与题目无关 , 其实都属于对《时间简史》一书内容的阐释与补充。 D. 结尾 “ 回到《时间简史》 ” 一句 , 点题并照应开头 , 还包含了言外之意 : 作者在 “ 回到 ” 之前已经历过遥远的精神漫游。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错在 “ 沮丧的心情 ”, 作者对于读不懂《时间简史》并没有 “ 沮丧 ” 。 B 项 , 错在前面的 “ 更喜欢 ”, 文中并没有提到作者对霍金的态度。 C 项 , 错在 “ 对《时间简史》一书内容的阐释与补充 ” 。作者说了自己读此书 “ 不可能有所收获 ”, 既然没有读懂 , 阐释与补充就无从谈起。文章围绕着读《时间简史》而明白 “ 别的东西 ” 这一线索来展开 , 那些文字是由此书引发的别的思考与感悟。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 ( 正确 ) 的一项是。 ② 文中写了 ×× 情景 ,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③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 请依次加以概括。 ④ ×× 事物、 ×× 人物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 ⑤ 文章以 ×× 作为开头 , 这样写 , 有什么好处 ? ⑥ 文章结尾 , 有人认为突兀 , 你如何看 ? ⑦ 文章是围绕 ××× 展开的 ,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1 . 读懂文章 , 一是看写作对象 , 二是明文本内容。 2 . 读透题目 , 一是要明晰答题要点、方向 , 如上题中 “ 相关内容 ” 与 “ 艺术特色 ”; 二是要明确答题要求 , 如上题中的 “ 分析鉴赏 ” 等。 - 2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1 . 透析文本 “ 四入手 ” 。一是从审标题、明对象、寻找解读钥匙入手 , 二是从线索、思路及行文脉络入手 , 三是从关键语句、关键场景入手 , 四是从品味语言、体察手法入手。 2 . 比对选项察内容。一是比对文章段落结构及层次关系 , 二是比对文章段落文意 , 三是比对人物、物象 , 四是比对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 2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 鞋 墙 梁 衡 陕北多山 , 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 , 世代农耕 , 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 , 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 , 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 , 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 , 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 , 迎面一堵高墙 , 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 , 足有两人之高 , 数丈之长。我问 :“ 有多少双 ?” 答道 :“13 000 双。 ” 我脱口而出 :“ 好一堵万鞋墙 !” - 2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 , 与汗臭为伴 , 与尘土、泥水厮磨 , 是最脏最贱之物 , 穿之不觉 , 弃之不惜 , 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 , 隆重聚会 , 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 , 让人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 , 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 , 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 , 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 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 , 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 , 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 , 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 , 又像是一个黑洞 , 我伫立良久 , 一时无语 , 半天 , 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 2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在回县里的车上 , 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 , 经今天这样一上墙 , 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 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 , 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 , 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 , 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 , 小时穿妈妈做的鞋 , 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 , 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 , 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 , 一直到为妇为母 , 满头白发 , 满脸皱纹 , 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 , 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 , 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 , 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 , 出门时穿上鞋 , 到地头就脱下来 , 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 , 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 , 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 , 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 2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 , 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 , 看一个人富不富 , 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 , 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 , 赤着脚上课。老师问 , 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 , 就没有穿过鞋。 1968 年大学毕业 , 按那时的规矩 , 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 , 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 , 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 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 , 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 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 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 : 请着正装。 “ 正装 ” 什么意思 ? 就是要穿皮鞋。 - 2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 , 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 , 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 , 是人们常用的方法 , 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 , 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 , 但集鞋为墙 , 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 , 不像帽子风光 , 却要承一身之重 , 走一生之路 , 最是苦重 , 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却很少人说到 “ 游子脚下鞋 ” 。做鞋 , 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 “ 衬 ”, 裁成帮 , 裹成底。将麻搓成绳 , 锥一下 , 纳一针。记得幼时 , 深夜油灯下 , 我躺在母亲身旁 , 是听着纳鞋底的声音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 , 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 , 不为穿 , 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 ?2 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 000 双鞋 , 你算一下 , 总共有多少针呀 ! 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 , 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 , 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 鞋墙不朽。 ( 有删改 ) - 2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 , 以此来反衬 “ 一堵万鞋墙 ” 给 “ 我 ” 的惊奇感受。 B. 第二段通过 “ 隆重聚会 ” 和 “ 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 ” 这两个比喻 , 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 , 一个 “ 请 ” 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 第四段以同学 “ 赤着脚上课 ” 反映出湘西的贫困 , 以 “ 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 反映出农村的落后 , 以 “ 着正装 ” 反映城市的富裕。 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 , 通过塑造 “ 穿之不觉 , 弃之不惜 ” 的鞋这个意象 , 表达了深刻的主旨 , 形成幽默的风格。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B 项 ,“ 隆重聚会 ” 不是比喻 , 是比拟 ;C 项 , 作者以同学赤着脚上课和 “ 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 到开会 “ 着正装 ” 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 ;D 项 ,“ 形成幽默的风格 ” 不准确 , 应是 “ 形成庄重的风格 ” 。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2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分析句段 , 体会作用 热点突破 典例 2 (2015· 山东卷 , 《四堡雕版》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 , 在四堡灰飞烟灭。 - 2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②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 , 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 , 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 , 唯有这 “ 天高皇帝远 ” 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①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 , 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 , 杭州、苏州 , 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 , 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 , 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 , 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 , 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 , 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 然而 , 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 , 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 —— 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 , 只剩下建安的这个 “ 活化石 ”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 - 2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④ 四堡身在闽西 , 肩倚武夷山脉 , 地远天偏 , 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 , 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 , 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 , 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 ——“ 九厅十八井 ” 。在四堡 , 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 , 一半用于印书。可是 , 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 , 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 3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⑤ 倘若留意 , 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 , 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 , 敷彩的砖雕 , 带着画痕的粉墙 , 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 , 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 , 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 , 表面剥落 , 砖块粉化 ; 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 ; 门窗支离破碎 , 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 ; 杂物堆满所有角落 , 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 , 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 , 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 , 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 , 上边盖着木板 ; 有的弃而不用 , 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 3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⑥ 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 , 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 , 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 , 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 , 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 “ 活化石 ” 必然的命运吗 ? 简析第 ② 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 参考答案 : ① 承接上文 “ 如花似锦的猜想 ”, 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 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 , 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 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解析 : 这段文字处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 , 写建安雕版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建安图书的独特的审美趣味 ; 结构上 , 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喜爱以及对其消亡的惋惜之情。 - 3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请简要分析某一段话 ( 或这一句话 , 或在某方面 ) 的作用。 ② 文章第 × 段写 ×× 内容 , 有什么作用 ? ③ 文章第 × 段引用了 ××, 请分析其作用。 - 3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1 . 明确句段位置及作用 - 3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 3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 3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 3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2 . 辨析易混内容 ① “ 内容 ” 和 “ 结构 ” 。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 , 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 “ 引出下文 ”“ 为 …… 做铺垫 ”“ 总结全文 ”“ 承上启下 ”“ 伏笔 ”“ 照应 ” 都属结构方面 , 像 “ 写出 …… 内容 ”“ 交代 …… 背景 ( 原因 )”“ 抒发 …… 情感 ”“ 营造 …… 氛围 ” 都属内容方面。 ② “ 总领下文 ” 和 “ 引出下文 ”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 “ 引出下文 ” 。只不过 , 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 , 才叫 “ 总领下文 ( 全文 )”, 否则只能算 “ 引出下文 ” 。 ③ “ 照应 ” 与 “ 过渡 ” 。 “ 照应 ” 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 , 前有交代 , 后有呼应 , 一般距离较远。 “ 过渡 ” 是该句 ( 段 ) 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 过渡 ” 只是上下段的关系 , 没有距离 ;“ 照应 ” 可以有距离 , 如首与尾的照应。 - 3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1 . 规范审题 : 一是看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哪一个段落 , 落实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 二是把握段落的具体内容 , 找出段落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2 . 答题模板 : 句段作用 , 可从四点思考 , 内容主旨上的作用 + 结构思路上的作用 + 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 读者感受上的作用。 - 3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 寒烈的长冬里 , 很多人会赞美那枝 “ 风中俏 ” 的梅花 , 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 , 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 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风起 , 麦子播下地 , 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 , 麦子长高了一截 , 面色也浓绿了一成。寒冬来临的时候 , 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 , 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 , 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 , 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 , 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 , 死去了。而唯独麦子 , 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 , 一汪春情。 - 4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③ 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 , 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 , 妄想把你一下窒息 , 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 , 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 —— 掐死你 ! 可是 , 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 , 却坦然微笑。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 , 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 “ 武器 ”; 你为了不被冻土 “ 掐死 ”, 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 , 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 , 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 , 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 , 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 , 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 …… ④ 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 , 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 , 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 , 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那时候 , 农民们都能听见你跟无奈的冬天说声 “ 拜拜 …… ” 。 - 4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⑤ 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 , 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咱们中国人喜爱它 , 它更喜爱咱中国人。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 , 都依靠麦子生活 , 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 父亲曾经说过 , 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 , 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 , 它明媚、靓丽 , 芳香醉人 …… - 4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⑦ 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 “ 硬性嫩娃 ” 。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 , 而性子刚烈不屈 , 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乡亲们对待麦子 , 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 , 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父亲说 , 只要你舍得流汗 , 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 , 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 , 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 …… 我们常常看见 , 父辈们的犁铧开处 , 就有麦浪滚滚 , 那就是麦子的品格 —— 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 4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⑧ 亲近麦子的人 , 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 , 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里 , 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 :“ 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 ?”“ 今冬的雪多了 , 麦子又能丰收了哈 …… ”“ 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 …… ” 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 , 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 有删改 ) 简述第 ⑤ 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 ① 内容上 : 插入了中国人和麦子结下的情缘 , 突出表现人与麦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 丰富了文章内容 , 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② 结构上 : 引出下文人们对于麦子的情结。 解析 : 对于段落的安排作用 , 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 ⑤ 段属于中间段落 , 插入了麦子与中国人结缘的内容 , 可从丰富内容和表达情感方面分析其作用 ; 同时结构上也引出下文。 - 4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分析标题 , 把握主题 热点突破 典例 3 (2016·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 , 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 , 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 , 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 , 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 , 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 , 打过招呼握过手 , 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 , 他忽然站起 , 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 , 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 , 异常热乎 , 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 , 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 4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 , 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 , 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 , 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 , 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 , 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 , 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 , 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 …… 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 , 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 , 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 , 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 4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 , 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 , 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 , 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 , 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 , 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 , 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 , 走到戏台中心 , 各自选一个位置 , 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 , 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 4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锣鼓敲响 , 间以两声喇叭嘶鸣 , 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 , 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 , 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 ; 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 , 那掌声又骤然爆响 , 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 ,“ 美得很 !”“ 太斩劲了 !” 我也是这种感受 , 也拍着手 , 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 , 唱了两段折子戏 , 几乎掌声连着掌声 , 喝彩连着喝彩 , 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 , 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 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 , 左手拎起长凳一头 , 另一头支在舞台上 , 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 , 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 , 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 , 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 , 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 , 经久不息 …… - 4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 , 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 , 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 , 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 , 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 , 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 , 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 ; 听来酣畅淋漓 , 久久难以平复 , 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 , 此前却从未听说过 , 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 , 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 , 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 , 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 , 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 , 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 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 , 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 , 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 , 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 - 4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 , 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 , 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 , 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 , 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 , 无论白毛老汉 , 还是其他演员 , 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 , 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 , 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 , 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 , 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 , 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 我想到的是旋律 , 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 , 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 , 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 , 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 5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 , 他们 —— 无论秦腔或老腔 —— 原本就这么唱着 , 也许从宋代就唱着 , 无论元、明、清 , 以至民国到解放 , 直到现在 , 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 , 直到今晚 , 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 , 便从前排座位离开 , 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 , 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 , 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 , 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 ……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 , 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 , 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 , 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 , 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 , 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 , 接着扬起木砖 , 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 , 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 , 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 - 5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 , 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 分 ) 参考答案 : 要点一 : 文章题目中的 “ 白鹿原 ”, 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 , 暗指关中大地 , 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 : 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 , 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有弥补之意 , 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 5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标题的丰富内涵 , 分析作品结构 , 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可从线索、情感、主题、背景、氛围多角度入手分析。《白鹿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 , 文中写到 “ 我却想到 , 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 , 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 表现了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 , 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则带有弥补遗憾的意思 , 表现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再者 , 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 , 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 , 蕴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 , 因此本文的题目中用 “ 白鹿原 ” 一词 , 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联系。 - 5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作者在小说《 ××× 》中并没有写到 ×××, 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 ××× 》 ? ② 请根据文本 , 分析标题《 ××× 》的含义。 ③ 本文标题为《 ××× 》 , 有人认为也能以《 ××× 》为标题 , 你认可哪一个 ? 请阐明理由。 - 5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1 .“ 五个角度 ” 答标题含义 : ① 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角度考虑 : 以词组或短语为标题的 , 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 以语句为标题的 , 要注意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② 从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角度考虑标题含义。 ③ 从标题是否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角度考虑 : 抓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 , 体会作者对写作对象的内在感情。 ④ 从标题是否揭示文章主旨或哲理角度考虑。 ⑤ 从标题是否体现文章线索和结构思路角度考虑。 - 5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2 . 知晓审答规范 审题 : 注意文章标题中的手法特点 , 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 , 暗示、象征等表现手法等 ; 注意标题的语法结构。 答题 : ① 对标题或主题的理解 , 要从大处着眼 , 整体理解。 ② 要由表及里 , 在分析探究时 , 要抓住文章是从哪些层面和角度来表现主旨的 , 文章的标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 有没有象征意义。 ③ 对标题或主题的理解要结合具体内容 , 观点鲜明 , 有理有据。 - 5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1 . 看标题是否运用了特殊手法 ( 双关、比喻、拟人、象征等 ) 。 2 . 答题模板 : 观点 ( 原因、寓意、妙处 )+ 理由 ( 表达效果、文章主旨、结构线索 ) 。 - 5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 , 还穿短袖的时候 , 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 , 偶尔飘落几片黄叶 , 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在南方往往也得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 , 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 , 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 , 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 5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我很少仰望天空 , 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 :“ 人行秋色里 , 雁落客愁边。 ” 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 , 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 , 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 , 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 , 我在高处 , 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 , 秋高气爽 , 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 , 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 , 来得静 , 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 , 天气还很热 , 抬头 , 天似乎显得高了 , 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 , 有几个阴天 , 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 , 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 , 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 , 阳光很亮 , 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 , 秋天也是很亮的。 - 5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 , 那么 , 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 ? 秋在心上 , 就是愁。年轻的时候 , 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 , 现在没有了 , 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 , 我是明确的 , 秋天从心境开始 , 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 , 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 , 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 , 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 , 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 ; 再比如毛泽东的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 , 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 , 没有翅膀 , 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 , 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 , 在秋天 , 或无暇感伤 , 或超越了悲伤。 - 6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人生也有四季 , 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 · 听雨》词 , 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 :“ 壮年听雨客舟中 , 江阔云低 , 断雁叫西风。 ” 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 , 偶尔感伤一下 , 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 , 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 , 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也足够让自己的人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 , 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 “ 人生即痛苦 ” 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 :“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 , 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 秋在心上 , 可以是愁 , 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 6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 , 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犹如酝酿果实 , 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 , 最少 , 秋天来过我的心灵 , 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 , 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 , 我也会有点感伤。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 , 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 , 都要成为过去 , 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 , 我应当是快乐的。 ”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 , 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 有删改 ) - 6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命题热点四 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 , 其中 “ 很亮 ” 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 ? 请探究分析。 参考答案 : “ 很亮 ” 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 ① 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 , 秋天天气还很热 , 太阳依旧炽热 , 阳光很亮 ; ② 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 , 没有感伤的情绪 ; ③ 指在人生的壮年时期 ( 人生的秋季 ), 以高远、壮阔的视角看待人生 , 超越苦难 , 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首先 , 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 很亮 ”,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 从具体含义 ( 阳光很亮 ) 与抽象含义 ( 精神高远乐观 ) 两个角度去理解标题 ; 其次 , 要从 “ 很亮 ” 对全文的统摄作用切入 , 理解其在表达作者主观感受方面的作用。润色作答 , 按序呈现。 - 6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概括人物 , 赏析物象 热点突破 ( 一 )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庄稼是母亲的宗教 刘诚龙 ①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 我们坐在自家的屋子吃菜豆子 , 远在对门园子里的菜豆怎么看得见 ? 母亲说 :“ 怎么看不见 , 风就来了。 ” 我看见风从对门过来 , 进了我家的方格子木窗。风是庄稼的眼睛 , 还是庄稼的耳朵 ? 我不作声了 , 我们规规矩矩地等父亲回来。屋背后有山 , 山背后有田 , 父亲赶着孱弱的水牛在犁田 , 不犁完那块二三亩的蛇湾丘 , 父亲是不会回来的。 - 6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② 时间过了晌午 , 我们的肚子早饿了 , 平时母亲会让我们先吃 , 今天不。今天是吃今年的第一道蔬菜的日子。母亲说 :“ 要等你父亲先尝 , 菜豆子才肯结的。 ” 谁先尝谁后尝 , 蔬菜们怎么知道 ? 母亲说 :“ 怎么不晓得 ? 天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 , 它们什么都晓得。 ” ③ 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 , 它们长得那么快 , 长得那么美 , 当然也有因由 , 母亲厚待乃至厚爱它们。它们下地之初 , 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 , 与大粪一起搅拌 , 母亲用手抓 , 一兜一兜撒播。你不知道 , 那山灰掺大粪做成的肥料有多肥 , 你不知道 , 那味道有多难闻 , 三五天之后那手依然不可闻的。母亲曾经叫我抓 , 我找了一副手套 , 母亲一巴掌拍过来 :“ 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 - 6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④ 我见过母亲抢肥。牛吃草吃饱后 , 后面会跟着好几个叔伯婶嫂 , 他们有的拿笸箩 , 有的拿灰斗 , 有的拿簸箕 , 虎视眈眈地等牛拉屎。只要牛尾巴一翘 , 他们便一哄而上 , 谁抢到归谁。那次我母亲没拿工具 , 一头牛要拉了 , 母亲一个箭步冲上去 , 拉起上衣 , 全兜了 , 脸上都溅得星星点点。母亲以胜利者的姿态哈哈笑着 , 一路兜着牛粪 , 倒在自家的菜园子里。那菜园子里正长着菜豆子 , 那一片菜豆子长得格外茂盛。 ⑤ 母亲不太信神。隔壁的三奶奶信。三奶奶手上时时刻刻都拿着一副卦 , 砌房子、出远门这些大事 , 要打卦 , 就是扛锄头去锄麦子 , 也要打一卦 , 问神仙宜不宜动土。母亲从不打卦 , 父亲不在家时 , 端午、中秋乃至元旦、春节 , 母亲都有可能不给祖宗上香。母亲信另外一种神灵。母亲下红薯种 , 挑选阳光热烈的晌午。 - 6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晌午时分 , 别人都回去吃饭了 , 鸟儿们也回去午休了 , 母亲便领着我们一帮孩子上园子 , 只管闷着头挖土 , 不说话。总是有那么几个迟归的婶娘 , 这时还在野外 , 碰到母亲总要喊 :“ 刘婶子 , 还不回去啊 ?” 母亲不应。母亲平时很热情 , 此刻却装聋作哑 , 不应人。母亲说 :“ 不能应人的 , 一应 , 鸟就晓得了 , 鸟就来啄种了 ; 一应 , 老鼠就听到了 , 老鼠就来偷吃了。 ” 鸟是走世界走江湖的 , 它见多识广 , 它有本事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 老鼠是土著 , 祖祖辈辈生活在我们这里 , 懂得我们的方言。有鸟 “ 嗖 ” 的一声带着哨音飞过 , 母亲就抬头打一个手势。我到现在也不明白 , 母亲用这个手势与鸟做了一次什么交流 ? 我们种的红薯或者小麦在此之后确实平安无事 , 都蓬勃生长。对门的伯母与屋后的婶娘每次下完种回来没几天 , 都会骂老鼠偷吃了红薯种 , 骂麻雀把麦子啄了个稀烂。母亲种的庄稼从来没有这种事。 - 6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⑥ 对门的伯母与屋后的婶娘喜欢在菜上做记号 , 一旦蔬菜丢了 , 就拿一块虬树菜板 , 拿一把厚钝菜刀 , 砍一下 , 骂一句。我家的菜园子也经常失窃 , 但母亲从不骂人。母亲说 :“ 菜园子里是不能骂人的 , 那些恶话毒誓从口里骂出来 , 落到土里 , 会变成虫子咬菜。 ” 母亲种的菜十分光鲜 , 毫无瑕疵 , 即便是天生 “ 麻疹 ” 的苦瓜 , 也比别人家的好看。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 , 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这是叫我们孝敬父亲。竹子有上节下节 , 人有尊长晚幼。忠信孝悌 , 与人为善。那些蔬菜大概在做种子的时节就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 :“ 铁道冲的刘婶子家是个好人家 , 我们都去她家吧。 ” 菜豆子一声喊 , 蔬菜们便纷纷响应 , 结伴来了。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 , 个个都像弥勒佛 ; 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一人高 , 一排排靠在屋墙上 , 像十八罗汉 ; 我们家的豆角一线一线地吊串串 , 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脚。年年都是这样 , 我家蔬菜年年大丰收。 - 6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⑦ 我家的碓屋有个神龛 , 正中摆放着我爷爷的牌位 , 爷爷的牌位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 , 里头装的都是种子 , 有辣椒种子、玉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 , 它们被母亲分门别类 , 用红布包裹 , 一层一层地放在坛子里。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 , 在寒冷的腊月 , 我家在这里煮猪潲、酿酒、蒸饭炒菜 , 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 , 又安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 ⑧ 庄稼 , 是母亲的宗教 , 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 选自《中国经济时报》 , 有删改 ) 文章突出了母亲哪些性格特点 ?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 - 6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参考答案 : ① 注重内心修炼。每年新鲜蔬菜上桌 , 要等父亲先尝 , 是让孩子懂得孝敬 ; 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 懂得忠信孝悌。 ② 勤劳朴实。母亲播种豆子时 , 用手抓山灰掺粪便的肥料 , 一兜一兜撒播 ; 抢粪便时 , 拉起上衣兜住牛拉的屎。 ③ 善于引导孩子。 “ 我 ” 戴着手套给菜豆施粪便肥 , 母亲意识到 “ 我 ” 有着一种不健康的劳动观 , 一巴掌拍过来。 ④ 与人为善。菜园子失窃 , 在庄稼面前母亲不骂人。 ⑤ 善于打理农事。适时播种 , 注重种子的保存 , 菜豆子长得格外茂盛 , 蔬菜年年大丰收。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就本题而言 , 母亲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她自身的言行刻画出来的 , 据此找出相关句子 , 分析归纳即可。 - 7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请概括 ××× 的性格特点 , 并加以分析。 ② 结合全文 , 简要回答 ××× 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 在 ××× 中 ,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 ④ 联系全文 , 概括 ××× 的形象。 - 7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 . 明确人物特点 : 散文的人物形象往往只抓人物的一个侧面 , 如 , 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 2 . 人物形象须 “ 四抓 ”: ① 抓叙事情节 , 在事件中概括人物形象 , 分析人物性格 ; ② 抓人物描写 , 即抓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 , 标记出人物描写的重点语段 , 这是分析概括的依据 ; ③ 抓人物所处的环境 ; ④ 抓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 , 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 进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 7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 . 审清题目要求 , 是人物形象还是事物或景物形象 , 是概括还是分析。 2 . 分清设问角度 , 如果是人物形象 , 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征。 3 . 答题模板 : 人物形象概括应要点化 ; 分析应先指明特点 , 再分析 , 有几点答几点。 - 7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 , 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 , 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 …… 如今谁又在乎过 ? 谁又知道 , 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 “ 黑水城 ”? 每年的九月下旬 , 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 , 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 , 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 7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 , 当走到四道桥 , 已接近晌午时分 , 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 , 想找个地方交个 “ 地税 ”, 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 , 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 “ 藏 ” 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 , 心中不禁窃喜 , 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 , 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 , 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 , 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 , 没敢靠近 , 朝里吆喝了声 :“ 家里有人吗 ?” 随着应答声 , 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 , 黑里透红带着油光 , 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 , 便觍着脸不客气地问 :“ 有吃的吗 ?” 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 :“ 有 , 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 - 7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 , 能一块来吃吗 ? 要多少钱 ?” 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 , 也许有些唐突 , 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 , 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 , 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 :“ 你们几个人 , 还想吃啥 ?” “ 有手抓羊肉不 ?” “ 有 !” 回答一样是脆脆的 , 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 , 这哪像是不期而遇 , 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 , 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 , 循声望去 , 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 7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 , 不高的个头 , 但十分的壮实 , 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 , 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 , 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 , 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 , 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 , 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 , 就像一壶好茶 , 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 , 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羊肉 , 给了 60 元。 我没说啥 , 心里有底了 , 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 , 我说 :“ 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 “ 可以啊 , 来吧。 ” - 7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我又认真地 “ 调侃 ” 了一句 :“ 俺们山东人包饺子 , 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 :“ 没事啊 , 包成包子都行。 ”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 , 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 , 我就开始拍照 , 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 , 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 , 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 , 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 , 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 , 是一整块羊胛骨肉 , 在甘肃 , 在青海 , 在陕西 , 没少吃手抓羊肉 , 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 , 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羊肉 ! 问起老代 , 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 7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 , 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 , 你们吃完走了 , 这块骨头 , 我们洗一洗 , 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 呜呜 , 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 , 我这才知道 , 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 , 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 , 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 , 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 , 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 , 反而开怀大笑 , 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 7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 , 等我们吃完了 , 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 , 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 , 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 : 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 , 共 60 元。给老代一张 , 没让他找钱 , 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 , 这时候 , 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 , 必须收下 ! 见他们也喝茶 , 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 , 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 “ 大红袍 ”, 挥一挥衣袖 , 与老代一家人道别 , 没有相约来年 , 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 , 我们走了 , 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 , 在想一件事儿 , 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 , 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 , 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 ? 扑哧。 ( 选文略有删改 ) - 8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 , 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 纯朴、憨厚、豪爽、大度等 , 结合文本分析略。 解析 : 老代的外貌和 “ 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 ” 表现了他的纯朴、腼腆 ,“ 提到餐费的问题 ” 那段表现了老代的大度 ,“ 老代没生气 , 反而开怀大笑 ” 表现了老代的豪爽。 - 8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热点突破 ( 二 ) 典例 5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碱 蓬 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 , 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 , 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 , 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 , 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 , 那是碱蓬草 , 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 , 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 , 是怀了亲切 ; 说它是草 , 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 , 草叶还翠绿如滴 , 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 , 潮来潮往间 , 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 , 九、十月间 , 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 , 喜欢和海浪亲吻 , 丛丛簇簇 , 扎根于荒凉 , 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 8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 , 一年又一年 , 蛮横、执着 , 看惯的人觉得顺理成章 , 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 , 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 所以 , 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 , 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逃离城市 , 既非归隐 , 也非从俗 , 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 , 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 , 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 , 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 , 因着文人的清高 , 并非本愿 , 乃逃禄而归耕 , 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 , 洒脱不凡 , 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 , 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 , 草长得太茂盛 ; 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 , 一个人粉墨登场 , 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 , 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 : 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吗 ? 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 , 碱蓬草不是 , 它就适合盐碱地 , 土地肥沃 , 就会死亡。 - 8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你能赞美一种热情吗 ? 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 , 碱蓬草不是 , 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 , 英雄战死在疆场 , 鲜血染红了大地 , 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 , 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 , 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 , 但草依然在顽强地生长 , 铅华洗尽 , 本色如初。 20 世纪 60 年代 ,“ 瓜菜代 ” 的岁月 , 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 , 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的红草馍馍 , 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 , 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 , 只有一些都市人 , 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 , 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 , 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 , 依旧春天发芽 , 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吗 ? 草木无情 , 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 , 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 , 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 8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碱蓬草环绕的 , 是一处处的养虾池 , 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 , 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 , 家人送来饭菜 , 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 , 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 , 夜风吹送 , 送来大海的涛声 , 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 , 一生的匆忙岁月 , 几世的艰辛劳碌 , 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 , 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 , 对都市人而言 , 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 , 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 “ 荒凉 ”, 对此 , 我只想说 , 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 , 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 , 一份厚重。 - 8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对于那丛红草 , 我也只是一个过客 , 回归都市 , 心依旧茫然 , 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 , 不能忘怀的 , 就存在心底 , 一切随缘 , 自由地生长吧。 ( 选自 2017 年第 5 期《散文选刊》 , 有删改 ) 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6 分 ) 参考答案 : 最突出的特点 : 自然。表现 : 生长环境方面 , 自然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 ; 生长过程方面 , 随季节变化自然地生长、凋萎。 解析 : 就本题而言 , 首先 , 应从碱蓬草的生长环境入手 , 分析其特点 ; 其次 , 在文本中找出有关碱蓬草的相关语句 , 并抽取关键词 , 加以概括和提炼。从文章对碱蓬草的描写可以看出 , 这类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 , 春来草荣、秋来草枯 , 自然生长 , 普通平凡。 - 8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联系全文 , 简要概述文章写了什么景物。 ② 结合全文 , 简要回答第 × 段写了什么场景 , 有何特点。 ③ 简要分析文章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 ④ 结合全文 , 简要赏析 ×× 镜头 ( 场面、细节 ) 。 ⑤ 某某段写了什么事物 ? 有何特点 ? - 8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 . 怎样鉴赏主要物象 ? ①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 , 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 ②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 , 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 继而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 ( 内涵、本质、精神 ); ③ 提炼出所言之志。 2 . 欣赏物象关键 ① 欣赏景象与物象 , 要设法找到这个景象或物象与人的特性的契合点 ; ② 结合景象或物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 ③ 如果景象或物象与人物形象特点一致 , 就是正衬 ; 如果不一致 , 就是反衬。 - 8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 . 辨析方向明重点 : ① 审清考查的对象 , 看准是哪类形象 , 找准文中的具体描写 , 圈点重点语句 ; ② 分析表达技巧 , 从技巧入手体察形象 ; ③ 赏析形象作用 , 如结构思路作用、内容主旨作用、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的凸显作用等。 2 . 答题模板 : 物象外在特征 + 内在特点 + 效果作用。 - 8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 一大早 , 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 , 清晨 , 天微微亮的时候 , 它卧在门楣上睡觉 , 门早就拆了 , 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 每一次 , 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 , 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 , 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 ? 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 , 还待在那里 , 等着什么呢 ? - 9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③ 说是废墟 , 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 , 拆了好几条弄堂 , 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 , 保留水电 , 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 , 有人不免在瓦砾堆里面 , 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 , 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得有篮球场那样大 , 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 , 是扁豆的花 , 和无主的牵牛花开在一起。 ④ 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 , 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 , 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 彼此寒暄。 “ 做饭了 ?”“ 拍照吗 ?” ⑥ 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 , 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 9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⑦ 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 , 踏板已经凹下去了 , 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 , 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 , 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 , 被称为 “ 子孙桶 ”, 是哪位 “ 家主婆 ” 当年的陪嫁 ? 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 , 无人问津。有一扇磨 , 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 , 想来是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 , 现在倚在墙角下 , 和两只甏 ① 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 …… 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 , 大多数是在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 , 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 , 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 9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⑧ 一开始我颇为悠闲 , 总是先拍几张样子 , 回家放大了 , 细细地看 , 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 , 是因为四五天后 , 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 , 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 , 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 , 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 , 拖着巨大沉重的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 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 , 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 , 放置于一截破墙上 , 透明的 , 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 , 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 , 排好 , 拍照 , 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 , 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 , 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 , 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 , 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 , 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 , 非常艺术 , 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 , 她翻检碎玻璃 , 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 , 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 9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⑩ 有一天 , 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 , 很旧了 , 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 , 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 , 有了新的玩物 , 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 , 在废墟中到处摆 , 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 , 如小人国一样 , 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 , 排起来好像是 “ 悬崖勒车 ”, 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 , 原来是妇人的孙子 , 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 , 急忙将菜盛入碗中 , 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 , 装了小汽车 , 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车在蓝色塑料畚箕中 , 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 , 让我再拍一张。 - 9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1 废墟中的遗物 , 凡是年轻人留下的 , 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 , 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 , 找到一双新鞋 , 再找 , 小孩的鞋 , 男鞋和女鞋 , 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 , 装在鞋盒之中 , 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 , 我拍了几十张照片 , 都不满意。摇着头想 , 没有走动的美足 , 鞋也不可能活泛。 12 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 , 宽边 , 浪漫而张扬 , 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 ? 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 , 随便扔在屋角 …… 拿来拍照 , 便可惊喜 , 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 , 便又有一些愤懑 , 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 - 9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3 细细看着那张照片 , 女郎很美 , 稍稍丰满了一点 , 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 , 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 , 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14 远处一个男孩走来 , 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 , 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 , 三两下摆弄一番 , 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 , 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 , 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 , 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 , 放在窗台上 , 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15 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 , 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 , 拍了几张。他走后 , 我走到椅子前 , 光线黯淡幽秘 , 男孩营造的氛围 , 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 - 9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16“ 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 ?” 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 , 一个女孩 , 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 , 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 , 便拿出镜框递给她 , 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 , 转着圈连着拍。拍完 , 她叹了口气 , 说 :“ 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 ” 17 下了几天雨 , 出了大太阳 , 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 , 妇人叉着手 , 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 , 说 :“ 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 ” 废墟的一角 , 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 , 三两天之后 , 这里将夷为平地 …… ( 选自《百家散文》 , 有删改 ) 注 ① 甏 ( bèng ): 瓮 ; 坛子。 作者在第 ⑦ 段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 ? - 9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四 命题热点三 参考答案 : 这一段中作者实写在废墟的草丛断砖烂瓦中所看到的物件 , 荒凉残破。作者由实及虚 , 推想到 “ 陪嫁 ”“ 过年 ” 以及丢弃时的 “ 恋恋不舍 ” 等很温暖的事情 , 物是人非 , 冷暖移转 , 令人唏嘘。 解析 : 就本题而言 , 作品形象的核心是第 ⑦ 段所描摹的事物。首先应明确所描摹的废墟草丛、断砖烂瓦以及晒架、脚桶马桶、磨、两只甏等 , 体察其荒败萧条之象 ; 其次 , 要锁定文本中有浓烈情感的词语 , 如 “ 痕迹 ”“ 依旧 ”“ 遗留 ”“ 无人问津 ”“ 非常小心 ”“ 恋恋不舍 ” 等 , 体察出浓浓的家庭味道及因新旧转换而带来的变化 , 寓感慨于陈旧、舍弃的物件中 ; 再次 , 由新旧对比 , 折射出作者的情感思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