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整体阅读方法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整体阅读方法 学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研透全国卷】 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201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六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条测试要求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错,文章第2自然段的表述是“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文章第4自然段“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可知,现代小说重视的是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而非“不太注重”。 此外“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与“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B 解析:根据文章第4自然段内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有误,应是“这将降低小说对故事的依赖”。 学案1 一般论述类文章整体阅读法 ——速读精读两结合,有疑问处细推敲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 1.文体特点 2.构成要素 论点→论证→论据 3.阅读重点 中心话题→总体观点→段落核心→证据材料→论证方法 二、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应试心态 1.习惯:学会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 速读文章→保留疑问→避免纠缠 ↓ 研究题目→明确重点→带疑读文 2.心态:一要放松,二要专注,三要仔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查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考查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面对枯燥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必要发慌;但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要有做好“校对员”的心理准备,面对细微的变化,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三、规范阅读步骤,把握关键信息 1.读前预设:读前大体浏览,大胆预测 (1)分清类属:一般论述类文章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预测内容: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是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的;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预览行文: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预估材料: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速读时勾画: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3.精读时巧比对 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范文阅读示例] 速读,圈注文中关键点 关注理由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①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②,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③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 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④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⑤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⑥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⑦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⑧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⑨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 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⑩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第1自然段: ①“商王室及其他贵族”点明使用甲骨文的________,命题人会设置“张冠李戴”的错误进行考查,“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点明甲骨文的________,命题人会设置“偷换概念”的错误考查。[真题体验]第1题A项就是在这方面命题的。 第2自然段: ②“因此”表示结果,命题者容易在逻辑关系方面命题,根据上文可推知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真题体验]第1题 C项就是以此命题的。 ③“诗三百篇”中的“诗”指________,这对应[真题体验]第1题C项中的“西周时代”,这也是在概念方面设置问题。 ④此句是第2自然段的结论,“证明”的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者会在宾语上设置问题,如[真题体验]第1题D项就换成“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第3自然段: ⑤“恐怕也不是”不等于“不是”,命题者会在或然与必然方面设置问题,出现________的错误。 第4自然段: ⑥“无情批判”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要细研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命题者易设置“无中生有”的错误,如[真题体验]第2题B项。 ⑦要细研“二重证据法”的概念,据上下文可知,一指史书,二指____________________,即“殷墟发掘”。[真题体验]第2题C项就是以此命题的。 第5自然段: ⑧“改造”指________,此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出题者可能会在“改造”的内容上设置问题,如[真题体验]第3题D项。 ⑨此句中的分号要特别关注,前后应为________关系,前者表明学者探究造字之法依据《说文》,后者用全文补充《说文》。 ⑩“从此”中的“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解释字源不能再依凭小篆。[真题体验]第3题D项就是在此处命题的。 答案:①对象 内容 ②司马迁的《史记•殷本记》年代较远 《尚书•盘庚》被改造过 ③《诗经》 ④“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⑤混淆时态 ⑥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什么是“旧史学” ⑦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⑧“变化” ⑨并列 ⑩到了清代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说文》难以维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证明了《史记•殷本记》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话可知,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证明“《史记•殷本记》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殷本记》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错误。从原文可以知道,旧史学有些观点“经不住史证”,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但这并不能推出旧史学的研究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直至殷墟甲骨文……才有所凭依”说法错误。从文中看,“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只是甲骨文被发现后,《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 学案2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解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此题让很多考生吃亏。如果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会让考生事半功倍。本学案就围绕出题人常设的8大陷阱从三重比对应对策略两方面做探讨,力求解决这一制约提高高考成绩的瓶颈。 第方案 明辨设题8大陷阱 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考生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 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偷换 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注意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的是否一致。 续表 设题 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无中 生有 即原文中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而原文中并无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张冠 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以偏 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 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重要词语前面的表修饰与限制的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混淆 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或然”是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是确定不移。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因果 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混淆 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指代 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 [应用体验] 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的设题陷阱,并说明判断理由。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1.[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 T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冠李戴 原文是说“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有新的特点,并不是说“宋代金融”有新的特点。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2.[2015•四川省卷 T5-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偏概全 原文并未明确说出“古文经”与“今文经”的篇目谁多谁少,举《尚书》的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选项把举例概念扩大了,以偏概全。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3.[2015•安徽省卷 T1-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偷换概念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一句中,将“经典”这一概念,偷换成了“中国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4.[2015•安徽省卷 T1-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中生有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不当,原文未提及。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5.[2015•湖北省卷 T8-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果混乱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不能得出“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论。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续表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6.[2014•山东省卷 T8-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代有误 原文最后一段“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代词“这”指的是本文的主旨“调理自己的心理”,并不包含选项中“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7.[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 T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设题陷阱: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淆是非 原文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而选项中说“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显然是混淆是非。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纹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第方案 锁定区间,三重比对定答案 角度一 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比对 词语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范围、程度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混淆范围 以偏概全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 偷换概念 指代有误 续表 比对 词语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应用体验] 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打“√”或“×”)。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1.[2015•四川省卷T6-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中今文经学“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古文经学“脱离思想和生活”,并非选项中的“都强调”,以偏概全。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2.[2015•四川省卷T6-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说《白虎通义》“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并没有说分别代表“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无中生有。 3.[2015•湖南省卷T13-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将原文中的“葡萄糖”换成了“血淋巴”,偷换概念。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角度二 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 关系类型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因果颠倒 强加因果 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 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无中生有 不合逻辑 条件关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 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递进关系 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 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虽然……但是……”等。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应用体验] 用“比对关系”法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打“√”或“×”)。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1.[2016•浙江省卷T8-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递进关系不当,由原文可知,应该是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进而“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 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2.[2015•湖南省卷T14-C]随着生物电池不断更新,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原文可知,“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是“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并不是因为“生物电池不断更新”。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 3.[2014•湖北省卷T6-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原文信息得不出选项所说的这一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角度三 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 主客倒置 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 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无中生有 偷换依据或结论 [应用体验] 用“比对依据和结论”法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打“√”或“×”)。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T1-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就不会……”。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2.[2015•湖南省卷T14-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充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说“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而不是“没有循环系统”。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 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3.[2015•湖南省卷T14-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判断: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中提到“肩负起……”的是“蜗牛、蠕虫和昆虫”,而不是“生物电池”;同时,这仅仅是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认为“为期不远”是错误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