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冲刺高考学科素养提升训练全国通用语文试题(一)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冲刺高考学科素养提升训练全国通用语文试题(一) Word版含解析

- 1 - 试卷类型:A 2021 届冲刺高考学科素养提升训练(一) 语文 本试题适用于基于旧课标的新高考式省份(河北、重庆、广东、福建、湖南)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报》:2003 年非典开始,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 取哪些经验?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 2002 年以前,冠状病毒虽然对畜 牧业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会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 2002 年至 2003 年期间,SARS 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 SARS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 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 发人类的重大疫情。 在沉寂了 10 年之后,MERS 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 显示,MERS 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 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 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 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 常重要。 - 2 - (摘编自李晨阳、丁苏雅《专访饶子和:面对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中国科学报》2020 年 1 月 10 日) 材料二: 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 动物自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 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 而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 们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 22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 很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 潜在的病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 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 病毒也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 现变异,就会产生使宿主致病的后果。 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 告诉记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 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 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上述免疫学 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 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摘编自倪浩、范凌志、任重《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环球时报》2020 年 1 月 23 日) 材料三: 根据新华社 1 月 26 日最新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 毒。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 585 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 33 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 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此次 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 3 - 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 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要知道大部分野味市场的环境都 非常恶劣,臭气熏天的宰杀现场,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 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 下了祸根。 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规定。2018 年 10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 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 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 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法 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样一共出现了 53 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 糊。 我们应认真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惨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 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 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 (摘编自孔德明《不能有下一次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动真格》,半月谈网 2020 年 1 月 27 日)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必须寄生在生命体上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B.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天然宿主,并且一般不会对其构成严重的危害。 C. 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 D. 冠状病毒有传播性,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具有强大攻击性。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状病毒不仅能够引发普通感冒,而且会造成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武汉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等重大疫情。 B. 野生动物是病毒的天然储存库,保护好其生存环境,能有效地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防 止传染病发生。 C. 中国疾控中心针对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检测结果有力支撑了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 来源的推断。 D. 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带的病毒少,只要经过有效的检疫,就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带来 大面积的疫情。 - 4 -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 研究告诉我们,病毒的重大突变只是个概率问题,人类每猎食一头野生动物,都相当于为 病毒进入新物种掷了一次骰子。 B. 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有它们在身边, 我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 C. 几乎所有持有“野生动物繁殖驯养许可证”的商户都会超范围经营,他们都会以此为掩护, 做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生意。 D. 已有的法律对于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非国家重点 保护动物管理严重不足。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先摆事实、明现象,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病毒;②接着析危害、谈必要,明确吃野生动物的 危害;③然后明违法、指漏洞,指出现行法律存在的漏洞;④最后明观点、指做法,即加强 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要动真格。 5. ①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②改变习俗,不吃野味;③加强立法 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④对饲养野生动物加强检疫。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题中 C 项,“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 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错,根据原文“MERS 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 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 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 传播导致”“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 的”可知,并非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选项表达绝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 5 -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 D 项,“只要经过有效的 检疫,就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带来大面积的疫情”错,根据原文“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 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 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 规定。2018 年 10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 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可知,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还是带有病毒的,有传染的可能,且饲 养的野生动物的食用要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并非经过有效的检疫,就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 会带来大面积的疫情,选项表达绝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野 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有它们在身边,我 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错,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加强立法,执 法力度动真格”,B 项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多样性,不能支撑观点,且根据原文“避 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并非“有它们在身 边,我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分析论证思路的解题过程:辨识文本的结构 方式;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与部分的论述要点;解说文本的行文思路:如何提出 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和段落准确提 取和归纳答题信息。题中,材料三第一段写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 冠状病毒,可分析出“摆事实、明现象,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第二段“多数人很少或 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 单”“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可分析出“析 危害、谈必要,明确吃野生动物的危害”;第三段“2018 年 10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6 -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 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这部法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样一共出现了 53 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 相对模糊”,可分析出“明违法、指漏洞,指出现行法律存在的漏洞”;第四段“禁止野生 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 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可分析 出“明观点、指做法,即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要动真格”。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 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原文“这 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 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非常重要”可概括出“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原文“事实上, 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 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 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 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可概括出“改变习俗,不吃野味”;原文“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 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 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可概括出“加强立法执法 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原文“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 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 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可概括出“对饲养野生动物加强检疫”。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 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愿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 7 -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 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 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 1 米 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 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 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 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 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 c.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 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 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 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 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 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 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 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 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 30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 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 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 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 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 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 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 - 8 - 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 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 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 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 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 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 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 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 为革命者的牛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 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 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 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 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 年中国精短美文帯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 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 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 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 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 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 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 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 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 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 9 - C. 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 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 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 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8.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9.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 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 贫困,清白节俭。 9. 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 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 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 子情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对文本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 题中, D 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错,应该是更认识到他“清贫的高贵”。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B 项,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岀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而不是坚守清贫的高 贵品质。 - 10 -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高贵的清贫”。首先,先解释“清贫”和“高贵”的意思。 “清贫”的意思是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是指精神上的富有。再结合文本,“清贫”指的 是方志敏,他生活贫困,并不富裕,“高贵”指的是方志敏精神的高贵,他为天下谋幸福, 为中国的建设做出牺牲,拒绝名利的诱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 的具体写作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 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 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 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了解方志 敏,作者“来到方志敏的故乡”实地探访,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对方 志敏有了初步感受。后来作者又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包括“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 的照片”,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最后作者重读方志敏的作品读《清 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进一步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育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 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 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 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 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 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 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 11 -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 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 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 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 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 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 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 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 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 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 12 - C.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 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 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 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 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 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 的 对 称 , 省 略 、 对 偶 、 反 复 等 修 辞 ; 尤 其 要 关 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 AC 项,“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意思是“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 D 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 能将“或待哺数日不得粥”与“而仆”断开,之间为修饰关系,排除 D 项。 再结合句子大意“在此之前,救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 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 灾民”,句子可以断开为: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 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故选 B。 - 13 -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 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 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 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谚”,指谚语;“蹊”,小路。“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可以”,可以 用来;“谕”,比喻;“大”,形容词作名词,大道理。(2)中“典故”,典章制度;“故 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言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对应答题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再筛选出相关涉题信 息,进行分析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本题答题区域在文章在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筛选出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本段中“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 - 14 - 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 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 “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 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 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 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 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 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 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 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 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 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 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 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 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 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 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 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 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 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 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 - 15 - 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 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 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 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 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 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 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 年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阆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人间”与“山寺”对比,说明在作者看来“人间”是“喧嚣的尘世”,而“山 寺”是“仙境”。 B. “尽”字,流露出作者对人间春景难觅的遗憾:“始”字,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寺桃花盛开 的惊喜。 C. 此诗极富情感变化:诗人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喜,因发现 春景尚在而自得。 D. 此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蕴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 目一新。 16.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哪些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①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②事 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③人生难免遭遇 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解析】 - 16 -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此诗语言华丽”错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戏语雅趣,没有华丽的辞藻。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 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分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 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 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 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 能够获得”。孟夏之时,陆地鲜花凋零,芳菲落尽,但山上桃花刚刚开始绽放,说明“事物 (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诗人怜春、惜春、 觅春,最终找到无限春光,说明“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 来美好的明天”。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 17 -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告诫子侄,自己最厌恶、至死都不愿听到子孙有 “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2)《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________”。 (3)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名字来源于《青玉案·元夕》中的“________”。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 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答案】 (1). 好论议人长短 (2). 妄是非正法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众里寻他千百度 (5). 极天云一线异色 (6). 须臾成五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论议、妄、须臾、 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 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①雷,闪,雷,闪,雷闪、雷 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 18 -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 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 跳入这 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 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 ),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 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 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 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 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 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 在眼前。 B. 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 峰的坚韧。 C. 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 尽致。 D. 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 上的场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 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 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D 19.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 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 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 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 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 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 - 19 - 文表达效果好。 20. 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②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通常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 几个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 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 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 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 形成对比等。如果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则要具体分析该种手法的作用。本题是以选择 的形式出题,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D 项,“拟人”错,第④处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并没有 运用拟人的修辞。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和表达 艺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需要从词语的词性和句子的手法考虑,一般考查动 词作用,句子含义一般从修辞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考虑长短句组合 的妙处。本题让我们分析修改的语段与原文语段的表达效果上面的差别。分析此处差别,需 要综合考虑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原文中“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 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左边 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 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另外,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 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而如果换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 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虽然更显得简单明了, 但是语言的感染力和突出强调作用,以及修辞的效果,短句的韵律感都不能表现出来。所以 说修改后的语段没有原文语段表达效果好。解答时,根据以上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情景补写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 - 20 - 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 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 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 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 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第①处,跟据上文“后 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和下文“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不难推断,此处 应该写的是鼓声的震动效果,且句式上应与下文保持一致,修辞手法上也应该与下文保持一 致,下文比喻为“闪电”,那么此处可以把鼓声比喻为“惊雷”,所以,补写“鼓声起处, 如大地滚过的闷雷”比较合适;第②处,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此处是为了表现人们站在 黄河口的感受,所以填写“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比较符合文章意思。 21. 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 字。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 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 1225 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 量 86.1 年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 2.87 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 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 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 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 解答本类题目第一步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第三部对以上信息进行 加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 采取得成功;第二个分句可以概括为: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然后筛选信息,删除枝叶 信息,保留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 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2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 21 - (1)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 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答案】第一副下联:戏水沐风咏歌回 第二副上联: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和对古文经典的理解能力,也是仿写句式的表达运用能力。解 答此题,要先理解题干中曾皙描绘出春游情景,“浴”“风””舞雩“咏而归”“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在描述对象和内容上,要结合着春游的这些关键词概括作答;在句式结构上,要根据 对联的特点,词性相同、上下联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由“呼朋唤侣” 可联想到“戏水沐风”, 由“踏春去”可联想到“咏歌归”。由“童子六七”可联想到“冠者五六”,由“沂水濯衣”可联想到“舞 雩当风”,由“衣犹香”可联想到“风正暖”等。只要内容来自材料,形式对仗,上下联相同部位 不要重字。一般要求上联结尾字要平声,下联结尾字要仄声即可。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 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 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例如本题不仅内容和描述对象要与题干相符,在结构上,也要符合对联的这些特点和要求。 四.写作(60 分) 23. (作文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 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 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 22 -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该这样写,1942 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 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 非。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学评论。 ②《东方日报》的“东方风”文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推荐这 首诗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诗行里的英雄 何者为英雄?我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只要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能够 走在时代前列为大众谋幸福就是英雄。《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 《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面对着国难家仇,英勇的将士们在战火纷 飞中,用热血、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尽管身处“高山密林”,环境恶劣,吃着“野菜 粗饭”,条件艰辛,用的是“布鞋长枪”,装备简陋,但是,他们却有着拳拳的赤子之心、 报国之志、舍身为民之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坚强意志、用对抗战必胜的信 念,构筑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很多英勇无畏的将士或许把生命留在了“1942”,但是 他们的生命却换来了以后无比荣光的“1945”“1949”…… 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从广义上看,英雄是勇武过人的杰出人物,他们往往 与“精忠报国”、“舍身就义”等词语挂钩,被认为是时代的先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 花淘尽英雄。”曹操是历史上一位英雄。“行刺董卓,可见其勇;离间马韩,可见其智。” 这英雄的智勇双全,就令人刮目相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龙能 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 - 23 - 之内。”多么伟大的气概,这正是他自己的深刻写照。战败,大笑周郎诸葛;不耻下跪关羽。 不因眼前的小挫折放弃大局面。能伸能屈,此乃大丈夫也。 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 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阿尔莫吉•柯察金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他后到 省肃反委员会工作。妻子是达雅•柯察金娜,是他的第三个恋人。保尔是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 的形象,他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 难”的品质,教育了无数中国革命青年。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 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 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 阅读——定题——评论——写作。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 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 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 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 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审题】材料由一首现代诗歌构成,写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完成写作任务,读 懂诗歌是关键,并且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懂得分析它运用的手法,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 较高的要求。写作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历史)”与“文学(艺术)” 的关系。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评论,如“青春与激情”,从旧照片中,看到动荡年月“青 春也曾似火”,我们的青春更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燃烧。又如“诗行里的英雄”,“遥 远的 1942”是抗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刻,爷爷的爷爷们,曾为此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我们 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无论是认同谁的观点,都要以理服人。要恰 当运用批判性思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握分寸。写作任务①是写诗歌评论,要求具 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无论是认同谁的观点, 都要以理服人。写作任务②是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推荐这首诗。要求考生必须读懂这 首诗歌(内容、思想、手法等),你想向编辑推荐,那么,推荐理由是什么呢?诗歌在什么地 - 24 - 方打动了你呢?要说清楚。 参考立意: 1.生活与文学; 2.青春与激情; 3.诗行里的英雄等等。 参考素材: 1.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有的人的青春是 “远洋奔赴,献艺敌酋”,有的人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粗饭、布鞋长枪”,有的人的 青春是……而我的青春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 2.青春是一种滚烫的情怀,它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连。即将 18 岁的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也经 历了一些磨练,譬如,年初的新冠状肺炎疫情,在苦难面前,我们对“家”、“国”的概念 才会进一步明确。有幸生于和平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我由衷感激为国牺牲的 先烈们,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切实让我感 受到了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青春的我们 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的青春应该为她挥洒。我们要热爱她的历史,她的文化,要维护她 的尊严,将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她的恩情。 3.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另一种青春,他们享受着祖国的馈赠,却在拼命的抹黑她;他们享受着 祖国的教育,却在践踏着法律的威严;他们享受着各类设施的便利,却又在肆意破坏……这 些香港“愤青”,他们虽已是 18 岁,他们拥有的却是冷血的青春。 4.青春是一种担当,它与建设祖国紧密相连。英雄们终将会老,建设国家的责任必定会落在我 们的肩上。作为即将成年的我们,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18 岁啦,我们不再是小孩了,吃喝 拉撒难道你还指望家人?青年人应该有青年人的担当!在学校,我们得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在家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负责;在团队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在社会 上,我们得……只有肯担当,我们才有可能参与到建设国家中去,每行每业,需要都是肯担 当的人啊。否则,我们便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弃儿,成为巨婴,甚至成为啃 老族。青年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有的是雄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何愁 国家的建设进展慢呢? 5.青春是一种自我完善,它与祖国强盛紧密相连。18 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我们 求学的最佳时段。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关口,知识更迭迅猛。我们除了要掌握最 新的知识,还要学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作为学子,我们的担子很重。祖国的强盛 - 25 - 靠的是人才,国际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作为 18 岁的青年,我们能够苟且 吗?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唯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够 担此重任。只有年轻的一代强大了,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的强大。青春不是给我们肆意 浪费的,青春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 6.青春,就是一把熊熊烈火,燃烧着自我。青春,就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的代名 词。让即将 18 岁的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我们用青春照亮自己的征 途。让我们坚信:青春有我,必将更加绚丽;我有青春,一定会更加灿烂。 行文结构: 例文按照写作任务①进行写作的。标题切合题意,《诗行里的英雄》,首段引出观点“《无题》 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 英雄们光荣的历史”“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最后 强调“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 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点睛】怎样写诗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 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 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 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 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 诗等等。 注意注释。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 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 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 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 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26 - 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 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 提。 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 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