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C。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首句写战马飞奔,风驰电掣。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从“弯弓”到“插羽”是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尾联用典,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答案: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③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解析:选B。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6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写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情感时,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蕴含的心情。‎ 答案:(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 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解析:选C。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街暮”之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故“远近结合”之说过于牵强,颈联应是采取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是听觉。‎ ‎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意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古人的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这句话是说这首诗中隐含了无可奈何之意,但是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只由尾联暗含了这种意思。“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饶笑”意为“多笑”,前一句写浣花溪边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后一句使用典故,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答案:①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 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②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 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C.“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D.结句写景以有声写无声,以外界夜雨淅沥,敲打枯荷声声,如爱的热烈独白。‎ 解析:选D。D项,错误理解结句写景作用,枯荷夜雨是为了渲染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                                    ‎ ‎                                    ‎ 解析:这首词通过描写“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鸯只影”“枯荷”等意象,写出红颜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微 ‎”“形单影只”“孤独伶仃”的悲惨命运。故分析此题,要抓住上述意象和比喻。‎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仃。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1~2题。‎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  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④缚裤:骑马打仗时将裤脚束缚住。‎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解析:选C。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从“倚”“弄”两字看,风势不大。‎ ‎2.诗的中间两联是怎样分别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中间两联描写了阅兵场的情景,颔联从听觉角度入手,写将军号令声和士兵的呼喊声传播很远,采用的是夸张手法;颈联从视觉入手,写旗子的飘动和马蹄的轻捷,显示了参阅将士的英勇和军容的整齐威严。‎ 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角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