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文本阅读写作技巧指导(全国卷用)(3)
2020届二轮复习 文本阅读写作技巧指导 (全国卷用) 主题一 立德树人 时评1 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来源:人民日报 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 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违反公德的事件屡屡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遗憾的是,不文明行为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关于事件的深入讨论,都是一次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良机。经过人们的讨论,模糊的概念愈发清晰,抽象的条文愈发具体,应对的手段愈发明确。给类似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振聋发聩的正义呼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今天,现代化进程马不停蹄,社会文明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守护公德,理应出于内心的道德戒律,而不是做给人看,更不是有利可图。如果每次都要靠惨痛的教训“撞过南墙才回头”,提升文明素质的代价未免太大。这种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精神支持易,切实践履难。相比隔着屏幕义愤填膺,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道理其实都明白,但“知而不行”的困境背后,既有对价值的判断,更有对利益的考量。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反公德,在私德领域可以任性而为。事实上,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从寻觅。尤其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的时代。个人学术失信,对其他人不公平;明星绯闻频出,形成负面示范……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事实上,在洒扫应对中涵养道德的涓涓细流,将汇聚成文明社会的汪洋大海。 在私利与公益的张力面前,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乘客干扰公交车司机驾驶,是言语说服还是紧急制止?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是告知家长还是替人管教?遇到人员受伤,是参与急救还是呼叫求救?很多情况没有标准答案,但过程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无论是急救教育进校园、应急知识进社区,还是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的深入,都旨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难免“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 当然,不能苛责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近年来,关于文明出游、公共场所禁烟等内容被纳入法律范畴,司法审判对家暴、虐待、遗弃等问题态度不断明确,《民法总则》专门设置了见义勇为不担责的相关条款……这些可喜的改变释放着法治的善意。一方面,对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另一方面,法律为公德撑腰,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让良法推动善治,发挥制度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合力,文明大厦的基座才会越筑越牢。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在道德践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以良好风气的软引导呼唤公德,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护佑公德,文明的沃土就不会沙化。更关键是你我共同呵护,点点滴滴磨砺道德自觉,危急关头果断施以援手,这样,社会公德就不会遭遇破窗效应,文明的幼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且读且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是否有公德意识,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踏上了富裕的“高速大道”,而社会公德素养却仍然徘徊在落后的“狭窄小路”里。新闻中频频出现“不排队”“广场舞影响居民休息”“到此一游”等反映社会公德缺失的字眼。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可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陋习。不文明的行为,既影响了公共的利益,也降低了个人的整体素质。为了一时的方便,戴上了不文明的帽子,又何必如此呢?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如果我们少一些自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抢多一些礼让,少一些自大多一些尊重,人人都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时评2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绝大多数人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为什么有行人看到红灯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闯过去?为什么有人无视禁止吸烟的标识,转过头去就点上一支?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闹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能占“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也会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对整个社会来说,无论是道德规范、行业规则,还是公司章程、校规校纪,恰恰是那些“软规则”的落实情况,展现着文明的水准与素质的高低。 前些天,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牵动人心。这场悲剧以血的代价警示人们,很多时候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一位处置不当的司机,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人们在愤懑、感慨、悲叹的同时也在反思,假如车厢里有人警示抢夺方向盘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进行有效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确实,当我们的社会氛围,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大大减少。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不守规则的“代价”被显著提高了。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景区里破坏公物,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对社交网络中的家校群“约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网络平台交流效率的新规则。网友感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且读且用】 乘客刘某竟仅仅因为自己坐过站,便肆意违反规则与司机争吵甚至殴打司机,由此酿成十五条人命瞬逝的悲剧!由此可见,在规则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捍卫规则了!何谓规则?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我国古代便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的谚语。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了,违反规则的后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刘某的行为,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些人规则意识的缺失。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可以最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而一个社会,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避免动乱与不安。对于那种因为自己坐过站,便肆意违反规则与司机争吵甚至殴打司机的行为,若不严肃处理,将难以树立规则的权威性,难以维护公平正义,更难以让社会有序和谐,如此何谈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时评3 最美的科研誓言是报国 来源:人民日报 信仰无声,拳拳赤子心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最好的芳华。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上世纪70年代的曲周,盐碱成灾,满目荒凉。“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抱着“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的誓言,扎根曲周开启一段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战役。他们用“到农民身边去”的务实学风,论证了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旨归;他们用“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风格,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他们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薪火相传,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热血挥洒爱国之情,用奋斗书写报国之志,知识分子才能勇担大任、不辱使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爱国从来都是无私的、奉献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服务人民、心有大我。1973年,农大老师辛德惠背着铺盖卷从北京来到河北曲周,一头扎进曲周改土治碱的科研实践。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自此奉献给了曲周。翻开他的日记本,“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的话语,令人动容。46年来,像辛德惠这样的几代农大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守初心、接续奋斗,将昔日茫茫碱滩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洲。“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挺立起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关键就在于知道国家需求什么、人民想要什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从“住百家屋、吃百家饭”的第一代农大人,到“从城市一下子被扔到农村” 的科技小院学生,曲周的土地,刻印下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的身影。在漏土的房子里蒙着塑料布做实验,刮风下雨天蹚着泥水跑到田间;年逾70岁的詹英贤,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小时;孩子年幼的辛德惠,每年有300多天待在曲周……农大人之所以赢得百姓口碑、捧得科技进步金杯、创造中国农业史上的治碱奇迹,靠的正是刻苦钻研、埋头苦干,靠的正是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产生的力量必定深沉而持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回望过去,一代代知识分子像农大师生那样怀揣赤子之心、砥砺爱国行动,为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三漏房”、苦咸水,但无论时代场景如何改变,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激扬家国情怀为国奋斗的期许始终没有变。报国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无论是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是破解基层改革发展的难题,都需要知识分子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激荡知识与技术的力量,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蓄力。 广大知识分子激发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步伐中,就一定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成绩,在祖国大地上矗立起知识分子的时代丰碑。 【且读且用】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无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至今活在我们心中。无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古代,有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郑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多杰出人物,如邓稼先、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他们放弃国外荣华富贵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的光辉形象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 时评4 初心与恒心 来源:人民日报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情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深刻阐述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出共产党人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质朴情怀,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坚定信仰、坚实初心的深厚力量。 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墙壁上,有一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1934年,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毅然出发,历经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两万五千里,将足迹刻印在了彪炳史册的漫漫征途上。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一代代“长征人”坚定信仰、砥砺意志、不畏艰险,胸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奋斗不止,凝聚起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长征路上继往开来再出发,无论走得多远、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都不能动摇信仰、脱离群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牢记初始之心、恪守本真状态,做到大公无私、人民至上,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可说是每一名党员的责任。今天,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尤需我们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何愁不能汲取无穷力量,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永葆恒心,方得民心。在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遥望当年解放战争,当人民军队胜势如潮,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不禁感叹:“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近年来,面对中国发展所创造的东方传奇,外国观察家总爱追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岁月流转,但答案不变:中国共产党始终有一颗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恒心。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这是一个走过近百年风雨的大党的力量所在,更是我们不惧任何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人民至上的恒心,我们党就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饮水思源,恒心不移。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我们尤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矢志不渝造福人民,我们就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伟大事业必将无往不胜。 【且读且用】 初心是最初的信念,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让我们有足够的力量走向远方。坚守本真,不忘初心,生命会在自由中展示丰盈之美。王羲之每天练字,日日坚持,不管寒风酷暑,将门前的池子都染黑了,终成书圣。曹雪芹经历流离,境遇每况愈下,但仍能抱有书写世间冷暖的初心,创作了文学著作《红楼梦》。霍金虽身体不自由,却丝毫没有缩减他对科学探索的初心,引领着我们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时代楷模”廖俊波甘心做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他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他的目光,青山留下他的足迹。他把人民时刻扛在肩上,人民也把他装进心里。由此可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