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传记阅读(AB卷)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传记阅读(AB卷) 学案 传记阅读(A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导学号:35900034】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的画作,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 “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的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时,一晚月上柳梢,他便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 “逃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 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看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话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 “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先从陈师曾写起,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 B.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他继承传统,敢于创造;热衷写生,大胆尝试;而且他能守护童真。 C.“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是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土壤,举家的逃难虽然艰辛,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 D.丰子恺描绘日常景物,不仅出于感情,而且出于自然,带有浓浓的诗意,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C [文章出现“逃难”文段,只是为了说明丰子恺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善于守护童真。逃难“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于文无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作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到沪江大学避难,小儿子对“逃难”的喜欢,给他的启示是: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E.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料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BD [A项,“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分析概括错误, “古诗新画”是丰子恺对宋代以来文人画的继承与创新。C项,理解错误,是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的,而不是“朋友的诗句”。E项,“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表述不够准确,原文是“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看不出“烦恼”。] 3.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优秀品质:①率真。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都源自内心,不掺杂一点成人世界里的东西。②正直。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③友善。平等待人,爱世界的一切生命;和孩子对话心平气和,不责怪打骂孩子。(能准确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联系实际:(示例)当今一些家长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要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向孩子灌输成人的观点;要么放任自流,娇生惯养;要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家长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宽严有度,注意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2017·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导学号:35900035】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想法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年12期)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 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地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A [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错,原文为“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说的是“泰戈尔和甘地对印度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AC [B项,范围缩小,并非只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而是传递给包括他三人在内的“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另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文无据;D项,根据文中第一段“历经世变”可知王国维“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错;E项,“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无中生有,“他认为……”没有写在给女儿的家书中。]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概括“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特点,相关信息在第四、五段,摘取阐释“不逐时流的新人”的关键句子作答,如“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等。第二问,分析梁启超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的原因,摘取文中的相关句子整合作答。如“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等。 【答案】 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每点1分)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2分) 传记阅读(B卷) 一、(2017·东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导学号:35900036】 百岁科界泰斗 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的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 Thinking,Low 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 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犹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①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②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张煦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自设立以来,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都不许谈恋爱。 D [D项,“自设立以来,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都不许谈恋爱”不合文意,原文说“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张煦在通信科技领域不只是关注理论研究,埋头教书,还把先进的理论技术送到各地工厂、企业,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本该颐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诚挚的教育。 BE [A项,“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错,由原文“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可知,不是张煦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C项,“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错误,原文是“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D项,“中国通信界元勋”不是高锟对他的称赞,文中说“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3.张煦院士对其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的践行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勤奋思考方面,抓住“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等句子分析。在简单生活方面,抓住“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多做贡献,少想享受 ’,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等句子分析。 【答案】 勤奋思考:①求学时认真听讲,边思考边实验;②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开拓新领域,出版新著作。 简单生活:①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不重衣着;②期望学生能够“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也是张煦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2018·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导学号:35900037】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然而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并靠自己的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A [A项,“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不是报纸消息的内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县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现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E.本文主要选取严济慈学业生涯中的事迹,选材典型,突出表现了他认真、刻苦学习的品质,赞扬了他永不知足、奋发向上的精神。 BE [A项,“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这一表述不严密,文中并未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而是说他入学后,先后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3张文凭。C项,应是获得硕士学位后,师从夏里·法布里教授。D项,“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有拔高之嫌。] 6.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特点: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这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再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历程,用的是顺叙方式。(2分)②好处: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顺叙则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了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读理解。(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