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一 微案三 多重比对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三 多重比对 微点突破一 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比对,就能迅速排除部分选项。 比对词语 比对方法 设题陷阱 范围、程度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全部、一些、一般、部分、相关、所有、必须、一定、严重、可能、似乎等。 混淆范围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 偷换概念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的含有肯定和否定意思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典题演示 例1 比一比,指出选项和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 2015·湖北高考第8题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原文选段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原文中的“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说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存在过,并且原先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后来逐渐处于次要地位了。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说法与之相悖。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美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美的创造更是如此。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而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 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第二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文章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体现了两者的不同”错,原文第四段说“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意即两者是相同的。 微点突破二 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选项中的句间关系是否符合原文中的句间关系。比对句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问题。 关系类型 比对方法 命题解读 因果关系 ※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关注: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等。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假设关系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等。 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条件关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等。 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要重点区别“只要……就……”与“只有……才……”的关系。 递进关系 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不仅没……反而……,等等。 调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顺序;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转折关系 注意表并列关系的关键词,如:一面……一面……、不是……而是……,等等;表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虽然……但是……,等等。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如“不是……而是……”换成“不仅……而且……”。 典题演示 例2 比一比,指出选项和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 2017·全国卷Ⅱ第1题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选段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从而”一词强加因果。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儒学文化的本质特性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儒学的思想价值可以用来为实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服务。这是由儒学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儒学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也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那么,儒学具有哪些本质特性呢?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而不能“知错不改、文过饰非” 。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刘德是一个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汉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这里举一个例子。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文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像王充这样敢于指出和纠正前辈儒学思想家著述与言行中错误的学者,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所在多有。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坚持将儒学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应用于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也就是儒学大家们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实干兴邦”。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为汉武帝所采纳。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才不仅成就了它对中国文明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节选自《教育文化论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的经世致用,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B.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 C.西汉时期,因为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所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 D.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的两千年间,能够存在和发展,并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 原文中是目的关系,最后一段有“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 ,选项曲解为因果关系。 微点突破三 比对依据及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论述类文本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 选项的呈现特点 比对方法 有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1.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2.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3.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只是一个判断句 1.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2.看结论(如果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典题演示 例3 比一比,指出选项和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 2019·全国卷Ⅲ第3题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原文选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选项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推断失当,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 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懑。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的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 ,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不得好报,作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其“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才有了《会真记》结局具有喜剧性质的蜕变。 C.戏剧的受众影响着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答案 A 解析 “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虽然提到“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是“喜剧”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