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有远见的人,走的常是笨路远路;‎ 也有人说,聪明的人,往往寻找近路坦途。‎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你的看法。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 有远见的人走的都是笨路 艺术家为了自然的美,精雕细琢,工序复杂;诗人为了意蕴之美,逐字推敲,逐句斟酌;科学家为真理之美反复实验,不断尝试。之所以他们行走在笨路上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远见。‎ 英国作家狄更斯就是一位远见者。为了找到灵感,更好地完成作品,他没有过度吸收书本中的写作经验,来巧妙利用书中的写作技巧来为自己省时省力。狄更斯坚定创造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灵感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选择了在笨路上前进。风雨兼程,站在大街上观察人们零言碎语,仔细品味着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感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露。这无疑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别人眼中看似笨路上的他没有收获,但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缺席,始终坚守这条获取灵感的笨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便来源于他在笨路上对生活的品味。‎ 提取青蒿素的屠呦呦也是一位远见者。在胡椒治疟与青蒿治疟之间她不急于求成,没有研究数据表面上看效果更好的胡椒,她认为青蒿中确实存在抗疟成分,古人青蒿治疟有一定的道理,她始终对青蒿素这个研究方向保持着远见。为了了解试验品的弊端,她以身试药,弄坏了肝脏,反复地进行着精确的实验,对每次实验的失败进行总结和改进,这些繁琐费力的研究耗费了她毕生的精力,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迟迟没有任何结果,她却带着远见坚定走在自己选择的笨路上。直到第191次实验,青蒿素被成功提取,这难道不是她在笨路上踏实前进所换来的吗?‎ 正如徐霞客跋山涉水,观察实践三十余年;李时珍踏遍深山,尝尽百草;爱迪生试尽1000种材料做灯丝……他们虽然选择了笨路,笨路却没有使他们停下脚步,反而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前进……‎ 由此可见,笨路也有笨路的价值,而那些有远见的人往往都能发现笨路的价值,愿意用“笨”的方式对待工作和生活,从而达到目的,收益匪浅。‎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提供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有人说,有远见的人,走的常是笨路远路”,“笨路”和“远路”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比喻想要做成事,做成大事,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或很艰难、或既漫长且艰难,‎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追寻梦想,出门远行;有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有人思念故园,魂牵梦萦……‎ ‎【答案】故土难离 ‎——读《最珍贵的礼物》有感 再次合上书,我沉浸于故事中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是这样的。外婆,从很远的法国巴黎来,是为了看望三女儿和小外孙女(作者),还带来了许多礼物送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当外婆要回巴黎的时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绞尽脑汁,都想要送点什么给外婆。小朋友送的都是自家故土的特产,有送精致的竹筷的,有送香喷喷的龙井茶的,还有送漂亮的檀木折扇的……而作者送了一盒泥土给外婆。外婆见了,两行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泥土有什么珍贵的呢?我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又想如果不珍贵的话,作者又怎么会把泥土放进精致的“墨梅”小储蓄盒,盖上白绸并上锁呢?外婆见了又怎么会流下两行滚烫的清泪热泪呢?我带着这个疑难去问表姐。表姐听后,给我讲了两个小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商人,他在外国发了大财,就在那定居并把家乡的亲人也接了去。一次,他要回家乡时,问妈妈:“您要我给您带回点什么?”他妈妈说:“你给我带一包泥土就够了。”泥土寄托着老妈妈的一颗赤子之心啊!‎ 而另一个故事就更加引人深思了。‎ 说的是一个国家想去侵略另一个国家,先派使者带了许多礼物,去探听虚实。对方已察觉到来访者的企图,但仍然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并且回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让来访者带回去。正当他们要上船时,送行的人们取出很多双新鞋子,请来访者换上。那些人都很奇怪地问:“‎ 这鞋还好好的,为什么要换新的呢?”送行的官员回答说:“我们不容许别国的人带走我们的一点泥土……”多么意味深长的回答啊!‎ 听了这两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我开始领会作者送泥土给外婆的含义和外婆流泪的原因。是啊,泥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很不起眼、很普通的。但是对于久居国外的外婆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这片曾生她养她的故土,曾经伴她走过了多少春秋,但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记忆。她带走的只是一点点乡土,而留下的却是她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眷恋。‎ 游子远在别国他乡,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是无言可表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思乡之情也就与日俱增了;再说作者的外婆已经是上了年纪的花甲老人,对她来说一般的礼物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而这一把故乡的泥土,却能寄托她无比深沉、绵长的思乡之情。‎ 是的,世上有百种言语,难忘那浓浓的乡音;人间有百般情谊,而对故乡的情意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材料作文。这则作文材料由三个并列分句构成,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家”。三个分句分别说的是离家、守家和思家。这里的“家”,可以是家庭、家乡,也可以家园、家国,还可以是精神家园、精神故乡。家,是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处所,是遮风挡雨、学习成长的地方,是承载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生活栖息地,更是人的精神港湾。“有人追寻梦想,出门远行”,家是远行的出发地,当然家也会有局限性,对人的发展可能会形成束缚、限制;选择离家,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要能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避免偷换概念或泛泛而谈。对“家”的概念理解,能自洽即可。不管选择那一句话切入,我们都无法回避“家”“故园”“故乡”这些词。第一句话的“出门”指向“离家”,第二句分句直接出现“守家”二字,第三句则是“故园”。只要稍作思考,我们就知道写作时必定围绕“家”来写。不论是离家还是守家,家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深的牵挂。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答案】‎ 视野决定高度 打开电视,一句话语响彻入耳:“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思路决定出路、心胸决定格局……”。感觉很好,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默默地重复了一遍,把它植入了记忆。随即的回读,觉得很富有哲理!如此简练、精确,只用三三两两的几个文字就能把玄妙的思想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闪光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写文字人的思想,它滋润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心灵!‎ 高度决定视野。一般人都知道,站的越高看得越远,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站在不同的高度,其视野肯定是不一样的,视野之阔窄,直接会导致结果的不同,欲想站到高处,必须勇敢地抬起脚步,从山脚下披荆斩棘,攀登而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羁绊、艰难险阻,决不回头,“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希望的顶点”。‎ 角度改变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在感受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世观的把握,对自己人生轨迹的选择大有益处。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当你的思想被桎梏时,不妨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观念就会有所改变,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络的热议。孰对孰错?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事情的起因来说,教师保护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孩子心里种下公平、平等的种子,假如早早地就过度重视物质的话,显然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但是,有了美好的目标,却未必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一个爸爸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当然能。正如这位父亲所说的,钱是他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了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的车来接送孩子吗?‎ 这位耿直爸爸的发言显然触怒了老师,但话糙理不糙。何况其他孩子真的有这么脆弱吗?其实,一个孩子怎么看待一件事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引导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对于开什么车的问题,影星刘烨讲过一个故事,他的太太因为保姆教孩子认识车标,就把这个保姆辞退了。因为她不想让孩子知道车的贵贱,从而生出区分之心。这种做法当然有点极端,但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参考的思路。归根到底,假如家长觉得车子只是代步的工具,那么不管面对什么车,自然都能够保持平常心。但是,假如家长自己就觉得车子是财富的象征,是区分人群的标准,那么,孩子当然也免不了这么想。‎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落差”‎ 的考验。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财富上的绝对公平。人和人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必然是有差距的,怎么面对?这正是教育的好机会。假装差距不存在,世界已经“大同”,只能是自欺欺人。假如由此产生“仇富”心理,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培养健康的财富观,也是教育应有的内容。面对财富,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一方面爱钱,一方面却又耻于谈钱,矛盾的心理导致了很多问题。其实,谈“钱”没什么可耻的,因为挣钱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我们辛苦工作的回报。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过正当渠道挣的钱,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消费,无需遮遮掩掩。实际上,一个人在获取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一个人在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所以,教师要求家长不开豪车,本来就不太合理。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似乎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是不是太专制了呢?就算是家长错了,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呢?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可以在沟通中获得某些收益。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教师和家长之间,如果是这种服从关系的话,所谓的家校共育还怎么做?‎ 在面对家长的时候,这位老师尚且如此“不留情面”;面对孩子的时候,又会如何?这种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潜移默化,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权威说了算的,别人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互相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个豪车的危害大多了。‎ 教育是对人心的养育,仅仅有美好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分层理解,把握材料内容。材料共有四个层次:一是李先生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上学;二是老师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因为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三是李先生未听取建议,认为自己钱来路正,没有什么不对,总不能为别人活;四是李先生因此被踢出家长群。如何评述这一事件以及所引出的相关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考生要自己选择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针对这一具有争议的社会事件(或话题),作出自己的判断,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权衡。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评述,比如:一个爸爸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老师的建议到底怎么看;教师和家长如何有效沟通;也可以从现实层面,整体关照这一事件本身的社会意义。我们的孩子如何应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落差”考验;所谓的家校共育到底该怎么做;如何培养健康的财富观等。参考立意:教师言行角度,(1)老师是保护学生,防止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育是对人心的教育,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种“落差”。如果这位老师用用一个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这正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假如由此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产生“仇富”‎ 心理,只会适得其反,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3)这位老师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相互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豪车的危害更大。家长言行角度,(1)培养健康的财富观,挣钱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我们辛苦工作的回报。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过正当渠道挣的钱,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消费,无需遮遮掩掩。(2)家校共育来自有效沟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 人生这场戏;这首歌,都注定了要演奏下去,演奏者的能力则决定了感染力,我们都是人生的演奏者,我相信,无悔的付出也是一首悦耳的交响乐。‎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立意: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 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切题从45分判入,合题从42分判入。偏题从40分判入。再考虑其它因素,加减分数。偏题的原则上给不及格分。建议均分在48分左右。‎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材料中的关键的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之间的关系。‎ ‎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标志是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客观符号,标志是标明具体物品与抽象概念(人、社会团体等)内在特征的意义记号。不同的标志彰显着不同的价值诉求:有的展示特征,有的呈现文化;有的追求设计的“惊人”,有的追求内涵的丰厚……‎ ‎【答案】‎ 慢是幸福的标志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曾写道:“我相信慢是一种幸福的标志”。这同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明天更好。”‎ 着眼现在,繁华社会,已进入了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太多的诱惑让我们不舍,让我们慢不下步调,只知道一味的前进,前进。快是实现目标的希望,然而快并不代表收获幸福。在一味追求快的同时,我们也常体味过度追求快的辛酸和苦涩。在快的途中我们可能已经错过太多本该享受的年华。 ‎ 在交通安全事故中,快是第一杀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警示名言;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领导人错误估计社会发展形势,在“超英赶美”的豪迈誓言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从实际出发的代名词。‎ 有时慢是为了更好的快,如果说快是昙花一现的过客,慢则是品味幸福的标志。回顾历史,多少墨客在慢中洒脱生活,不如让我们学学他们的慢,去品味慢的幸福。‎ 庄子是慢的,慢到了解游鱼之乐,舞蝶之悦,慢到脱离尘世与名利,慢到只追求梦中化蝶的逍遥,只感受人生中清而澈,柔而凉的泉。无疑庄子的慢是幸福的,他在慢中让自己的心灵飞翔着。‎ 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南山下守着他“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的乐趣;那独钓一江寒雪的柳宗元,吟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中灭的绝句;那挽着飞瀑落九天,捧起桃花潭水,呼唤远影孤帆的李白更让我们看见了他人生中独特的浪漫。‎ 历史是长河,在这条长河中遨游着无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人,同样也冲毁了那些在快节奏中消逝的生命。‎ ‎ “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作家狄更斯,当他不停脑的工作到晚饭时间时,刚坐在饭桌边便永远的睡着了。他把生命当做工作的筹码,甚至忘记自己是血肉之躯,不是钢铁之身。这样的快节奏生活是对自己的践踏与不负责任。‎ 在追求学业,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快是美好的希望,但循序渐进才是收获希望的保障。“三更睡,五更起”是扼杀希望的顽敌,“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是摧残希望的药剂。‎ 是时候放慢自己的脚步了,去听听清晨的第一声鸟鸣,去看看路旁盛开的一朵野花,去嗅嗅雨后泥土的芳香,你会发现这样的慢,是一种幸福。放松,休息为了明天更好。‎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与“标志”相关的内容。“标志”的词典义是指:1.表明特征的记号2.表明某种特征。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由两个分句组成,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给标志下定义。强调标志是一种客观符号,既能体现实用性,又具备艺术性,比如,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各种品牌的徽标,既能能代表着商品,又能表现商品的文化理念,体现商品的文化价值。标志还是标明具体物品与抽象概念(人、社会团体等)内在特征的意义记号。意思是标志能表现某物或某人或某团体的内在特征。第二句话具体阐释标志可彰显着不同的价值诉求。有的展示特征,有的呈现文化;有的追求设计的“惊人”,有的追求内涵的丰厚。比如一个人,当他举手投足间稳重自信,有教养,有担当,标志着成熟。标志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5.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下去却很远。有些路看起来很远,走下去却很近。‎ ‎【答案】‎ 十字路口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坚持不住的人永远走不到头,如芥草点燃后只会飘散尽在天空海阔中。‎ 我们不富裕所以活的快乐,我们有感情所以身心受伤,我们成绩差所以被冷,我们不美丽所以笑的自然。我们生命有独特美丽所以有着各种的十字路口。‎ 马戏团的小丑或许是最令人记得却又最令人遗忘的角色,脸上的油彩遮住了皱纹,头顶的帽子盖住了白发,面具下的眼泪没人知道,观众只会在意表演是否精彩,是否值回票价,小丑是否是真的小丑。我们以小丑为快乐,却没人会去想着小丑的快乐从何而来,可能有人会说无聊,有人说傻。那些为我们带来快乐的人,往往都是不快乐的人。‎ 小丑卸了妆以后走在十字路口上,谁会上前拍一下他的肩膀,嘿一声说你上次扮演的小丑真不错,或许没有,小丑在走错路口撞得鼻青脸肿的时候,谁会为他加油鼓舞,然后不计较的再次欣赏。或许没有,小丑在辛勤努力的时候晒下的汗泪,一次次在谁会知道然后伸手援助,或许没有。因为小丑在我们心里只是小丑。‎ 小丑再美只是小丑,十字路口,谁会陪他再回首。换来多少笑脸和欣慰,早已淡忘的记忆,时光正在流,快乐正在走,多少梦长久,小丑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小丑也有沮丧的原因,但他始终一无所有,十字路口,谁去陪他一起走,还是风花雪月随流。‎ 我们身边有着我们不曾感觉到的小丑,他们默默得为我们提供着快乐,陪我们一起走,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我们需要爱,没有爱的指引,小丑的旅程将永远悲惨;相处需要爱,爱就像调味料,使素不相识的人的心酝酿得紧紧连系;生活需要爱,爱让生活永远充满光明。指导我们走过一个个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淡忘曾受过的伤,那只是一面阻挡的墙壁,既然是墙壁我想是可以打破的,不要迷惘,踏过碎片,丢下忧伤,去寻找真正的理想。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小丑用美丽的心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也能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辉煌的成功,而是美好的希望。我们其实都是小丑,在带给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也能更加快乐。这才是十字路口后最正确的风景。‎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路”,然后辩证的分析“远”和“近”,然后分析如何走完,“远”的路“近”就要有信心,“近”的“远”就要不要骄傲。然后综合起来进行立意。‎ 立意: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为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我们常常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变化中。为适应变化的情况,人是要有弹性的,从身体到心灵,都要有弹性。身体,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弹性越来越小;但是,心智的弹性可以越来越大。‎ ‎【答案】‎ 心灵的弹性 琴弦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金钟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够撞击出声闻数里的强音,弓弩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射出直透石棱的箭羽,发条因为富有弹性。所以钟表走出了平稳的节奏,小草因为富有弹性,所以不怕狂风暴雨的吹打,松柏因为富有弹性,所以不惧层层冰雪的重压。‎ 弹性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化解了冲突创造了和谐,缓和了撞击,建立了平衡,避免了扭曲,保全了物忧。在退缩中还原,吸取中释放,是弹性的灵魂,看似柔弱海绵,实乃钢骨铮铮,是弹性的本质,平静中充满时刻迎接抗战的能力,对抗中却悄然把对方变成了自己的同盟,这是弹性的内涵。‎ 因此,大自然既然能够赐予天地间万物如此迷人的属性,如同样也能成为我们内在心灵的一种智慧和外在生命的一种品质。‎ 当心灵有了弹性,我们的生命像是演奏家手中的六弦琴,会被弹出一支悦耳动听的妙曲,不管在人生的岁月里,我们的心灵要经受多少次的不幸,挫折和失望的打击,但是从琴弦上飘逸而出的便是希望的音符和激情浪漫的畅想曲。‎ 当心灵有了弹性,我们的生命像是穿越生活之海的帆船,一阵阵狂风的袭扰,只能使高高的桅杆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次次浪涛的洗礼,正是为航海高歌走向的和弦,因为我们能够笑对曾经和正面而怜的苦难与灾祸,所以我们知道也深深了解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因为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所以,我们心中有一种不会被负面情绪置换的乐观自信。‎ 当心灵有了弹性,我们的情绪不会再像窗子上的玻璃一样脆弱,经不起小小丸石的轻轻一击,而是像重槌下的战鼓,越擂越紧,越猛,声音就越激昂,逆境中态度不会绝望,磨难中希望不会破灭,压力下会更加刚强。 ‎ 当心灵有了弹性,我们的胸怀会更加博大与宽敞,语言更加幽默与风趣,处事变得更加圆滑与智慧,生活会更加轻松洒脱,不会被名利累得心里交痒,不会再为成败孤注一掷,不会再为得失寝食难忘,不会过分注重他人的藏否而失去自我,不会简而代之同空一切,不会在失魂落魄是自轻自贱。‎ 因此拥有了富有弹性的心灵,我们便拥有了自在潇洒的人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分析所给材料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弹性”,材料中提到“身体的弹性”和“心智的弹性”,材料以“但是”这一转折词明确本次作文的重点在“心智的弹性”。先看“弹性”的字典意,一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二是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缩性。除此之外,“弹性”常用来比喻人们依据实际需要,对事物做出调整、变通。而“心智的弹性”“心灵的弹性”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所谓“心智(心灵)的弹性”是指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承受力,有一种定心力,有一种意志力,它不因生活的顺风遂意而癫狂,也不因生活潦倒困顿而沮丧,更不会因挫折失败而绝望,它总会使人能理智的对待生活,智慧地进行取舍,豁达超然地面对一切,而又不丧失做人的原则,这应该就称得上是有心灵或心智弹性的人生态度。心智的弹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优秀品质,它能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伤害,它更是一种智慧生存的能力,它能让我们坦然面对一切风雨,一切困难,一切挫折,乃至于失败。心灵有了弹性,我们的生命便像是演奏家手中的琴弦,会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不管在人生的岁月中,我们的心灵要经受多少次的不幸、挫折和敲打,但是,从那琴弦上飘逸而出的便都是希望的音符和激情浪漫的畅想曲。本次作文,考生只要能围绕“理智地把握人生”“智慧地选择道路”“超然地面对困境,而又不违背做人的基本原则”立意,都应该是切合题意。行文时,要注意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以不变应万变 让生命活出弹性 超然面对困境,而又不违背做人的原则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