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山西省太原市 2020 届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出现。它们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 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 都乏善可陈。考察近年来网文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不难发现,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与其 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乡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它们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 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 价值不言自明。在这个意义上,有 20 年发展历史的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不应缺席。文学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 兴衰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提升国民 世界观与民族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文学在 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作者应该有乡土文学自觉,要有自觉创造乡村题材新经典的理想和追求。今天 的网络文学作者自觉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 义写作传统,自觉以新的媒介语言和叙事策略,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以创造新的乡土美 学范式。尽管这个时代的“乡村”面临的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农民已经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无论如何变迁,乡土文化的内涵有国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 这是共性的存在。守护乡愁与建设乡土文化家园是新一代网文作者的使命。 网络文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但是“网络文学+ - 2 - 三农”的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如果从传播渠道与营销工具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依然可 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产品(如民宿)、乡村 生态保护等,都可以经由“网络文学+创意传播”的策略进行有效推广。如果网络文学产业的 各个层面能够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则乡村振兴如虎添翼。 顶层设计上要有构建“大网络文学与小乡土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自觉。今天的乡 土网络文学,可以通过主流机制推动并发起的方式,打造由网络文学主流大平台、乡土主题 网络文学平台、客户端、微博写作等不同社区,互通、互动、互联,充分发挥农民作者为主 体的创造性,让他们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设置乡土文化、农村变革的议题,参与到大网络 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新时代农民,不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读者和用户,同时也应是故事的 讲述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当下所处的网络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必将为乡村振兴铸就 文化之魂,而乡村振兴也必将为网络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故事和动能。一个线上线下结 合的,一个文学的、媒介的、娱乐的、产业多声部合奏的中国乡村文学大合唱将奏响乡村振 兴的华彩乐章。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但因为缺少创新和突破,因而普遍乏善可陈。 B. 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虽有庞大用户群,却不能完全适应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 C. 乡村题材小说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镜像”价值,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经世致用。 D. 乡村振兴需要网络文学产业各个层面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但目前还没有成熟案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乡村文络文学和乡村振兴的话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网络文学应该为乡村振 兴助力的观点。 B.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具体地论述了网络文学在实施乡村振 兴中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C. 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中国人已有的乡土文化的内涵,这是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有乡土文学 自觉的立论依据。 D. 文章第六段主要提出了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的构想,以此来论证 顶层设计应有的战略自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三农的乡村题材的文络文学的主流。 B. 鲁迅的《故乡》表达了对旧中国乡村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趣味与面貌。 C. 要创作出乡村题材新经典,网络文学作者就必须要有关注农村和农民的乡土文学自觉。 D. 乡村振兴的时代必将助推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会使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但因为缺少创新和突破,因而普遍乏善可陈”错误,原文第一段为“但无论是从类型 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乏善可陈”,可知不是 网络小说乏善可陈,而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 C 项,“……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经世致用”错误,强加因果,乡村题材的小说对网络文学的 经世致用没有必然的决定作用,见原文第二段,“文学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 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兴衰紧密联系”,可知不是“网络文学”。 D 项,“但目前还没有成熟案例”错误,原文第五段是“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可知是鲜 有实践。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中国人已有的乡土文化的内涵”错误,应该是改变不了乡土文化 内涵中共性的东西,原文第四段为“但无论如何变迁,乡土文化的内涵有国人共同的乡愁记 忆和精神家园,这是共性的存在”,可知应该是改变不了乡土文化内涵中共性的东西。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 4 - A 项,“聚焦三农的乡村题材的文络文学的主流”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第五段“网络文 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 以往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测绘的方式绘制考古测绘图,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很低。现在, 我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点云,通过点云数据确定壁画的三维位置,依据拼接图像勾 勒出壁画物象的线特征,并且在考古测绘图上按照分幅的图幅大小插入标有坐标数据的网格 线,便于后期整理成图,并计算出图像的准确位置和实际大小。采用上述技术绘制的考古测 绘图准确、科学地记录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 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敦煌艺术,建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敦煌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开端,要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工 作,我们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随着敦煌石窟艺术数字技术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计划 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游客中心将设置洞窟实景漫游厅、 主题电影演播厅、多媒体展示厅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将游客过多对文物造成 的威胁降至最低,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 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展示,使观众欣赏到更加细致精美的敦煌石 窟艺术,并获取更为丰厚的敦煌石窟艺术信息。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材料二: 全景漫游是虚拟实景(Virtual Reality 缩写即 VR)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真实准确 - 5 - 地记录和重现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对象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在 此基础上,还能够交互地访问观者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并提供链接其他媒体格式的功 能,拓展信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在使用数字影像的范畴里,有全景漫游技术、传统摄像 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来实现对环境的记录和重现。在界定了环境重现的功能前提下,我们比 较全景漫游、传统摄像和三维重建三种技术手段,如表所示: 输出分辨率 文件 尺寸 交 互能力 其 他媒体 格式文 件链接 方式 简单 和复杂场 景的重现 难度 放 映平台 简易度 全 景 漫游 理论上任意 分辨率,通常使 用中等尺寸的 6324×3163 约 50MB,任 意时长浏 览 有 主 动链接, 交互浏 览 不受 约束 简 单 传 统 摄像 1920×1080 (高清) 720×576(标清) 高清 格式每分 钟约 1.2GB,标 清格式每 分钟约 250MB 无 被 动链接, 线性浏 览 不受 约束 简 单 三 维 重建 理论上任意 分辨率,但对计 算机运算资源占 有量庞大 百 MB 至 GB 级 不等 有 根 据预渲 染和实 时渲染 的不同 而不同 很困 难。对复 杂场景的 重现需要 付出极大 的人员和 设备投入 复 杂,还有 预渲染 和实时 浏览的 区别 - 6 - (摘编自宋利良、李大丁《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中的洞窟全景漫游技术初步应用》) 材料三: 今天,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 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 停止对外开放,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云 展览”活动,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 也在 QQ 上线。接下来,我们将携手腾讯持续升级小程序的功能,将很快上线一批壁画的音频 讲解,给大家不同的云游体验。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文物数字化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 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 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 合理有序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了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 漫游等新技术,借助 5G 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 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4. 下列对“全景漫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景漫游运用了虚拟实景的技术,能够重现文物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 作现场,从而扩展了游览者的视角。 B. 与传统摄像、三维重建相比,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不受场景的重现难度限制,更能 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敦煌文化遗产。 C. 全景漫游的文件尺寸相对较小,放映平台简单,有主动链接其他媒体格式文件的功能,有 利于敦煌文化的推广和资源的共享。 D. 全景漫游具备与其他媒体格式文件交互浏览的链接方式,还可以使观者访问他们感兴趣的 任意位置的细节,获得更丰富的浏览体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实现了信息记录的准确、科学,无论在精准度还 是工作效率上,都超越了传统手工测绘。 - 7 - B. 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让参观者既能欣赏到更细致精美的石窟艺术,又能获 得比实地参观更为丰富的信息。 C. 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敦煌研究院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保 护敦煌文物,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D. 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给游览敦煌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手段 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的实践。 6. 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概括 说明。 【答案】4. B 5. C 6. ①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方便人们居家游览文物。②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 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③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敦煌 文化的多渠道。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 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 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错误,图中不能看出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敦煌研究院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文物”错误,原文是“自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 8 -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可以结 合“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 动,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即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方便人们 居家游览文物;“‘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 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创造了条件”,即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 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 5G 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 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进一步利用新技术, 实现传播敦煌文化的多渠道。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桥 郑武文 公元 1032 年仲夏,青州古城连降暴雨,大街小巷沟满河平,整座古城笼罩在一片迷迷蒙 蒙的水汽当中。 青州府西南皆是群山,东部平原,一条南阳河穿城而过,将古城隔成南北两块。因为落 差大,雨水急,西南群山中的雨水迅速集结于南阳河,顺流而下,淹没了南阳河边的商铺、 住家,更是冲毁了连接南北两城的唯一通道——北大桥。知府夏竦闻听灾报,立即亲赴河边 指挥抗灾…… - 9 - 待雨停,灾民也大都安排妥当,看到河上来来往往竹筏穿行的百姓,夏竦知道,当务之 急是重新建一座大桥。南北不通,不但居民生活饱受影响,而且一旦敌军打来,青州守军将 无回旋之地。夏竦立即召集工匠,研究修桥之事。面对洪涛浊浪,工匠们也是束手无策,谁 也不敢担保能够修好此桥。 是夜雨停,群星点点。夏竦身着便装,来到工匠们所住之处,与大家细商修桥之事。工 匠们纷纷说道:“并非我等不努力,修桥一则原料奇缺,再则民工们都在加固河堤,个个精 疲力乏,也是无人可用。”工匠们又呈上草拟的修桥图纸,夏竦看后沉吟良久,问道:“照 图纸样式,桥修好可坚持几载?”一工匠言道:“青州近几年频降大雨,水势湍急。所修之 桥尚无超过五载记录。”夏竦摇头:“劳民伤财,却坚持不了五年。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 办法啊?”众工匠面面相觑,摇头叹息。 突然,黑暗处一人跪下磕头:“知府大人,小人保举一人设计修桥,最少可保一百年不 坏。”夏竦眼睛一亮,喊道:“快快请起,近前答话。”那个匠人走上前来,言道:“此人 姓鲁名江,自言是鲁班后人。原是西南山人,只因得罪当地恶霸,发生争执,恶霸之子跌落 山崖致死,却诬告被他打死,现正关在青州大牢,已判秋后问斩……”夏竦初到青州不久, 并不知前任所判之案,回衙立即调出卷宗,看到案件确有许多失察之处,又亲自进到狱中, 与鲁江攀谈。先问案情,再听鲁江的修桥设想。当时大宋国与契丹交战,狱中关押了大批契 丹俘虏,人满为患。夏竦之父就被契丹人所杀,对契丹人充满了刻骨仇恨,看到他们,眼里 就喷射出熊熊怒火。 夏竦命人放出鲁江,让他与匠人们商讨修桥之事。师爷偷偷言道:“鲁江是死刑犯,即 使要重审,也应该先禀明朝廷,等到发下公文再作处理,您这样偷偷将人放出来……”夏竦 道:“无妨,只需严守秘密,一边令人速将公文送至朝廷,等待回文。” 夏竦按照鲁江要求,命人到西南山中采伐大树,借助南阳河水运送到青州古城。可是又 要修固河堤,又要建桥,还因为连年征战,青壮年大都在外当兵,确实是民工奇缺。夏竦下 令:让狱中俘虏、囚犯帮助修桥!师爷大惊失色道:“大人万万不可!如果是一个鲁江,大 家帮着隐瞒,尚可蒙混过关,这么多囚犯一块儿放出来,朝廷怪罪下来,实在是担当不起啊!” 夏竦言道:“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法。一人做事一人当,师爷不必担心。” 看到俘虏们修桥并不尽力,夏竦又立下奖励之法。获得奖励的可以获得自由。看到苦着 脸的师爷,夏竦言道:“他们也是些普通农牧民,当兵也是没法,我们劳力奇缺,如能为我 所用,又减少了粮食供应,岂不也是两全其美之法?” 鲁江领人先垒巨石加固河岸,然后用数十根大木相贯。不用柱子,架成飞桥。因为没有 - 10 - 桥下木柱,减少了阻力,就阻挡不了洪水,也就冲毁不了大桥。 桥尚未完全修好,夏竦就收到了朝廷的诏书,宣他速速回京议事。 原来是有大臣弹劾了他。夏竦在朝堂之上陈述了青州遭遇水灾的经过,以及搜集到的鲁 江蒙冤的证据。弹劾大臣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桥铺路,本是分内之事,以此牵强 不足以为自己的枉法作辩解。况我听说,南阳河大桥,尚无能坚持五年者,这鲁江难道就是 神仙?”夏竦道:“臣愿以项上人头保鲁江无罪。而且此桥设计合理,多了不敢说,至少会 五十年无事。” 弹劾大臣哈哈大笑:“夏大人又如何敢保五十年?”夏竦言道:“五十年还是保守说法, 五百年也许不止。在我有生之年,如非人为,大桥何时冲毁,朝廷何时取我脑袋,如何?” 夏竦虽然拿命保了鲁江无罪,却无力保住鲁江,此人后来不知所终。据说是被契丹人捉 去,命其为己造桥。鲁江誓死不从,以死报答夏竦知遇之恩。 北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开辟了中国桥梁历史的新纪元。直至万历二十二年 (1594 年),才在原有基础上被重新以土石结构改建,此时已经过去了 562 年。万历皇帝感叹: “此桥千年不倒,就更名为万年桥吧。” 斯人已去桥犹在。今天你如果去青州旅游,连接南北城的依然是这座万年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洪水冲毁北大桥的事件,自然引出了指挥 抗灾、谋划修桥的主人公夏竦。 B. 小说善于细节传神,夏竦的“沉吟良久”“眼睛一亮”,师爷的“大惊失色”“苦着脸”, 都是通过外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 小说写夏竦对契丹人的刻骨仇恨是为下文写放契丹俘虏出来修桥做铺垫,这样写是为了突 出夏竦对仇人的仁慈之心。 D. 小说中夏竦对“苦着脸”的师爷说的一番话是在解释他这样做的好处,也流露出他对契丹 俘虏们苦衷的理解。 8. 小说善于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夏竦”的形象,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 法的? 9. 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7. C 8. ①在众工匠的束手无策、摇头叹息中突出夏竦的执著。②在师爷的胆怯 中突出夏竦的镇定自若、深思熟虑。③在弹劾大臣的嘲讽和打击中突出夏竦为百姓利益毫不 畏惧的精神。④在鲁江誓死不为契丹造桥的行为中突出夏竦的知人善任(或知遇之恩)。(答 - 11 - 出其中三点即可) 9. 参考一: ①小说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年代数据,又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 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历史讲述,如人物对话、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曲折 情节的设计。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境界,深化了思想内涵。 参考二: 小说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 的历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 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运用细节、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更加生动。②有 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 人献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 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夏竦对仇人的仁慈之心”错误,这样写是突出他为百姓利益不计私 仇的胸怀。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 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 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 么形象特点。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不能观点与事例割裂,或者只列举事例而不加分析。此题 可以结合情节“并非我等不努力,修桥一则原料奇缺,再则民工们都在加固河堤,个个精疲 力乏,也是无人可用”“众工匠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即在众工匠的束手无策、摇头叹息 中突出夏竦的执著;“鲁江是死刑犯,即使要重审,也应该先禀明朝廷,等到发下公文再作 处理,您这样偷偷将人放出来……” “大人万万不可!如果是一个鲁江,大家帮着隐瞒,尚 可蒙混过关,这么多囚犯一块儿放出来,朝廷怪罪下来,实在是担当不起啊!” 即在师爷的 胆怯中突出夏竦的镇定自若、深思熟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桥铺路,本是分内之事, - 12 - 以此牵强不足以为自己的枉法作辩解。况我听说,南阳河大桥,尚无能坚持五年者,这鲁江 难道就是神仙”,即在弹劾大臣的嘲讽和打击中突出夏竦为百姓利益毫不畏惧的精神;“夏 竦虽然拿命保了鲁江无罪,却无力保住鲁江,此人后来不知所终。据说是被契丹人捉去,命 其为己造桥。鲁江誓死不从,以死报答夏竦知遇之恩”,即在鲁江誓死不为契丹造桥的行为 中突出夏竦的知人善任(或知遇之恩)。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 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这是一道开放题,完成此题首先要结合小说描述事件的历史依据, 突出事件并非全部虚构,然后再结合小说情节虚构的特点分析文中相关情节的形象性,要注 意总结文章具有历史真实的一面和小说情节虚构的表现。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历史角度,“公 元 1032 年仲夏,青州古城连降暴雨,大街小巷沟满河平,整座古城笼罩在一片迷迷蒙蒙的水 汽当中”,有具体时间地点;“北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开辟了中国桥梁历史的新 纪元……此时已经过去了 562 年”,有桥梁的使用时间和遗迹;“当时大宋国与契丹交战, 狱中关押了大批契丹俘虏,人满为患。夏竦之父就被契丹人所杀,对契丹人充满了刻骨仇恨, 看到他们,眼里就喷射出熊熊怒火”,有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直至万历二十二 年(1594 年),才在原有基础上被重新以土石结构改建”,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文学特 征主要表现在,在众工匠的束手无策、摇头叹息中突出夏竦的执著,即运用细节、衬托等手 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更加生动;“一工匠言道:‘青州近几年频降大雨,水势湍急。所修 之桥尚无超过五载记录。’夏竦摇头:‘劳民伤财,却坚持不了五年。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 的办法啊?’”即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 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即有曲折的情节设计。 【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 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 - 13 - 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当是时,齐湣王强,诸侯皆欲背秦 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 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 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 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 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 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 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 乐毅。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 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疆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 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臣闻古之君 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 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 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 而齐大败燕/ B.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 齐大败燕/ C.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 齐大败燕/ D.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 而齐大败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愿意献身,忠贞不二,引申为臣服、归附。 B. 合从,即合纵,与连横策略相对应,这里指诸侯联合对抗秦国的政策。 C. 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兵车万乘,是天子之制,这里代指齐国。 - 14 - D. 不佞,原指口才不好,这里是自谦的说法,表示自己没有才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才华出众,深得燕王赏识。他本来为赵武灵王效力,后又事奉魏昭王,出使燕国时得 到燕昭王厚待而又做了燕臣。 B. 乐毅善于谋划,军事才能出色。他认为独立进攻强大的齐国很困难,于是说服燕王联合赵、 楚、魏等国兵力,打败了齐军。 C. 乐毅遭齐反间,被迫出走他国。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即位后又中齐将田单反间 计,用骑劫代乐毅为将,迫使乐毅出走赵国。 D. 乐毅回信明理,最终打动燕王。针对燕惠王的责备,乐毅回信感念燕昭王的教化,明忠臣 之理,但仍拒绝回国任职,最终在赵国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乐毅知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被杀,于是向西投降了赵国。 (2)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 冤屈(或也不伸冤归罪主上)。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 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造成燕国 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打败”。 “赵人举之”,句子主干齐全,独立成句,之后断开,排除 AB; “乃去赵适魏”中,“适”,到,“适魏”,到魏国,之后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 15 -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 项,“这里指诸侯联合对抗秦国的政策”错误,结合原文“皆争合从与燕伐齐”,这里指诸 侯联合对抗齐国。战国时许多弱国联合来抵抗强国,防止被强国兼并。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 项,“仍拒绝回国任职”错误,“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意思是,而乐毅 又和燕国往来沟通了,燕国、赵国都用他做客卿。 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不善,不怀好意;诛,被杀;西,向西。(2) 交绝,与人断交;不出恶声,不说别人的坏话;去,离开;不洁,不洗雪。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16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 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造成 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打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正 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 终于向燕昭王献礼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各 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身傲慢,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燕昭 王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主,如今仍留着 霸主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 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 国,又让赵嚪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 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部兵力, 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 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 国城邑七十多座。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 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当时燕 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 毅。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是出于好意来替换自己,害怕被杀,于是向西投降赵国。田单后来与 骑劫交战,果然使用诈术欺骗燕军,于是在即墨城下打败骑劫,并全部收复被攻占的齐国城 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 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 国责备乐毅,乐毅回信给燕惠王说:“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而长盛不衰,所以 能写在像《春秋》那样的史书上;有预见的贤士,名声取得长久不败,所以能被后人称颂。 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定了具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缴获了齐国八百多年所积存的珍贵 宝物,等到先王辞世之日,遗留下来的政策还发挥着影响,执政掌权的臣属,修整法令,慎 重地对待庶出子弟,把恩泽推及到百姓身上,这些都为后世垂范。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 断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不才,但 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我恐怕您亲近偏信左右侍从的谗言,不体察我这被疏远的臣子的品行。 - 17 - 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您能明白我的苦衷。”于是燕王又让乐毅的儿子乐 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又和燕国往来沟通了,燕国、赵国都用他做客卿。最终乐毅在赵国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 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的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 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 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15. 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第一首诗后两句通过拟人的手法,以春色不解花心流露出诗人春光易 逝、红颜易衰的惆怅。第二首诗后两句通过以冷露衬托玉盘般牡丹高洁的品质,以无人观赏 反衬出诗人对白牡丹的独爱。(或第二首诗后两句以无人观赏与前两句的豪贵争赏形成对比, 表现了对白牡丹受到冷落的不平心情,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不受赏识)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错误,这里并没有对紫牡丹进行赞美,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 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诗人并不喜欢,诗人欣赏的是白牡丹。 故选 C。 - 18 -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 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王诗译 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 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红牡丹》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 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 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裴诗翻译:长安的富贵 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没有 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 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 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 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 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王诗最后两句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将人具有的情绪(愁)赋予花,说春色不解花心,也是拟人 的手法,传达的是对美好的春光易逝而人易老的感伤。裴诗最后两句“别有玉盘承露冷,无 人起就月中看”,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盛开的白牡丹比作玉盘,用冷露、月来衬托其高洁, 这株漂亮的白牡丹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无人欣赏,唯有识人垂爱,与前面写权贵争赏紫牡 丹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他备受大家冷落的不平。这里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如白牡丹 般的遭遇,传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受重用的苦闷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话,这和《出师表》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19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基本相同。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同 样的心情。 【答案】 (1). 陟罚臧否 (2). 不宜异同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陟”“臧”“否”“砌”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具有“图画”美。他将“画境”融入“诗境”,使诗画完 美交融。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借自己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对画理的 精深理解, 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山光水色,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 水田园之作。(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钟南山》)云雾缭绕的白云,若 有若无的青山,整幅画面如一幅 的水墨画。“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 园乐》)一场宿雨使得桃花艳丽,绿柳如烟,景物色彩艳丽,又给人以朦胧之感。王维不仅擅 长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还能关注到动人的声音和景物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一场新雨过后,明月升起,朗照松林,清泉叮咚作响。皎洁的明月和清 脆的泉声交相映入眼帘,这样的美景怎能令人不心驰神往!王维对自然界的观察 , 他以画家的眼光,运用明暗浓淡的色彩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以诗人 的敏感,抓住自然景物的瞬间变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画交融,浑然一体,在唐代诗坛 中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0 - A. 别具一格 淡雅 细致人微 特立独行 B. 别具匠心 清淡 无微不至 独树一帜 C. 别具一格 清淡 无微不至 特立独行 D. 别具匠心 淡雅 细致入微 独树一帜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赞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丰富的色彩 B. 善于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这是王维使用的方法之一 C. 王维善于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 D. 王维笔下的景物具有丰富的色彩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皎洁的明月和清脆的泉声让画面富有生机,这样的美景怎不能令人心驰神往! B. 皎洁的明月和清脆的泉声交相映入眼帘,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C. 皎洁的明月和清脆的泉声让画面富有生机,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D. 清脆的泉声和皎洁的明月交相映入眼帘,这样的美景令人怎能不心驰神往! 【答案】17. D 18. C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 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 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 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 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 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 种独特的风格(味)。句中指王维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所以用“别具 匠心”。 第二组,淡雅:清新雅致,使人感到舒服的清新色(一般多指淡色),也是指清新典雅。清淡: 不浓。与“水墨画”搭配的应是“淡雅”。 第三组,细致人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 - 21 - 来。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 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句中指“王维的观察”,所以用“细致入微”。 第四组,特立独行: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独树 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句中指王维的诗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所以用“独树一帜”。 故选 D。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后句“王维不仅擅长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还能……”的句式,所以主语应该是“王 维”,谓语是“擅长”的近义词之类,排除 AB; 根据“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可知内容是“善于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景物”,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根据“明月升起,朗照松林,清泉叮咚作响”可知,后面先是“明月”后是“清泉”,排除 D。 “怎能不”是固定用法,而且也比较通顺,排除 A。 根据下文“他以画家的眼光,运用明暗浓淡的色彩构图”,可知用“画面”比较好,排除 B。 故选 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很多人都容易混淆病毒和细菌,其实,①_________。首先,从生命形态上,病毒是只含一种 核酸的非细胞型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生存,要在细胞或动物体内才 能完成它的生命里程。而细菌是原核生物,②__________,只要有合适的培养基它就可以生 - 22 - 长。其次,在大小上,③__________。病毒是纳米级的颗粒,小到十几纳米,大到几百纳米, 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而细菌是微米级的颗粒,在普通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 【答案】 (1). 它们存在很大的区别 (2).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3). 病毒比细菌小 得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 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语段的内容是病毒和细菌的区别。第一处是关于病毒和细菌的结论, 前面提到“很多人容易混淆病毒和细菌”,后面抓住“其实”两字,可以得知,这两样东西 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第一处可填:它们存在很大的区别。第二处是参照病毒的相关内 容填写,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靠细胞生存,细菌则是有合适的培养基就可以生长,是因 为它有细胞结构,所以第二处可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最后一处是比较大小,比较大小可 以得知,第三处可填: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 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 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 作答。 21.根据下面的文字,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概括 80 后、90 后一代人独特的风貌。每点不超过 8 个字。 毫无疑问,80 后、90 后一代,已经彰显了相对于过去几代人的优势。虽然任何简单的代 际标签都难以精准描述一代人的形态,但时代和历史环境还是会赋予一代人独特的风貌。这 一代年轻人受到了更多的关爱,得到更全面的教养并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中获得更为开阔 的视野,他们的志愿精神、对社会议题的关切,都展示了“这一代”的无限潜力。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①受到更多关爱,或:关爱得到更多 ②得到更全面教养,或教养更加全面 ③获得更开阔视野,或视野更为开阔 ④具有志愿精神,或志愿精神不缺乏 - 23 - ⑤关切社会议题,或社会议题受关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要把握文段语意,抓住关键 词,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根据材料“这一代年轻人受到 了更多的关爱,得到更全面的教养并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中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即“受 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全面教养”“获得更开阔视野”;“他们的志愿精神、对社会议题的 关切,都展示了‘这一代’的无限潜力”,即“具有志愿精神”“关切社会议题”。概括成 不超过 8 个字、句式相同的句子即可。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 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 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两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考虑两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讲究方法,精准扶贫 有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上,一个贫困户蹬着写有“扶贫措施”的三轮车艰难前行,三 轮车上是一大堆包括“产业”“生态”“危改”“教育”等在内的金光闪闪的“致富大礼 包”,尽管镇干部、工作队和村干部共同推车,贫困户还是累得满头大汗,摘不掉贫困户的 帽子;另一幅漫画上是一个工作人员推着标有“精准扶贫”字样的车子,车上是满脸笑容的 - 24 - 摘了贫困户帽子的贫困户们。两幅漫画形成对比,充分显示出“精准扶贫”政策好。那么精 准扶贫要处理好哪些问题呢? 精准扶贫首先要帮一部分贫困户精神脱贫。有一些贫困户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得过且 过,把脱贫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和政府身上。针对这种情况,再好的扶贫措施也是乏力的。 电视上曾有一个节目,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帮扶某村一位贫困户,给他送去了羊,希望他靠养 羊脱贫。然而,当工作队员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大白天躺在破 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他的心里还在等着政府再来送羊。显然,他把政府的扶贫当作一种 好心的施舍,把自己的贫困当作理所应当,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如此消极懈怠的心理, 又怎能使人走向美好生活呢?政府能救济一时,不能救济一世。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 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至越扶越穷,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穷人缺少主动摆 脱贫困的意识,没有自立更生精神,所谓“人穷志短”。针对这类贫困者,首先就要教育他 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立更生精神,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精准扶贫工作在这方面还 任重道远。 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找准项目。孤山北麓的万泉乡是大葱生产基地。近来,大葱丰 收却卖不出去,当地政府干部东奔西走谈葱卖葱,政府成了一个卖葱的政府。政府确实用心 帮老百姓脱贫,但效益、效率如何?这个项目是否找准了?或者说过去是个好项目,但现在 是否需要重新规划呢?而山东青岛莱西市的马连庄镇,金色和崖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 中的羊肚菌项目是不愁销路的。养殖者于洋介绍,2020 年他的羊肚菌,按照每斤 120 元的市 场价出售,总收益在 90 万元左右,而且羊肚菌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5 亩种植规 模只能满足莱西市及周边区市高端市场,地方客商慕名前来采购的往往一菇难求。 精准扶贫需要做好职业培训。贫困户缺乏职业技能,政府部门便要针对贫困的原因精准 扶贫,不能单纯地给钱、给物。要想做到“真脱贫”,就要让贫困人口具备脱贫的知识、能 力和技术等,而不是一直依靠外界的帮助。 总之,“精准脱贫”政策虽好,但各地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的基本能力。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 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漫画作文的审题和材料作文 有些不同主要是因为漫画的特点。 【审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考生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精准扶贫”“扶 - 25 - 贫措施”“就业”“教育”“产业”等来分析。第一幅漫画中,政府扶贫的初衷是好的,但 效果不佳,尽管各基层干部全力帮助,却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第二幅漫画中,因为采取“精 准扶贫”措施,以一个基层干部之力却可以轻松帮助几个贫困户脱贫,比较之下,不难领会 漫画的寓意。考生要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写自己对“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与感触,从 而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立意】接受帮助也需自己努力;扶贫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艰难前行需要助力;授之以鱼不 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政策好;讲究方法,精准扶贫;扶贫讲方法,精准最有效;变“扶贫” 为“精准扶贫”。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讲究方法,精准扶贫》,首段分析漫画,得出结论,“两幅漫画形 成对比,充分显示出‘精准扶贫’政策好”,且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那么精准扶贫要处 理好哪些问题呢”。中间三段是具体解决的办法,第二段“精准扶贫首先要帮一部分贫困户 精神脱贫”;第三段“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找准项目”;第四段“精准扶贫需要做好职 业培训”。最后强调“各地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素材】1.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 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 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 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 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2.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 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 全面小康社会。 3.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 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 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 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 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 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 辈子”。 - 26 - 【点睛】漫画作文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要先仔细 读图,细心审阅,画面内容不能遗漏,标题文字更不能忽视。在观察漫画时,要认真观看漫 画的夸张、对比、矛盾之处。只有抓住了漫画的形象特征,才能把握住漫画的本质所在。(2) 概括画面的内容,理解漫画寓意。漫画类作文的实质是表现或讽刺某一类现象、某一种不良 行为,它往往是比喻性命题,表现内容含蓄。所以就要认清比喻的意义,不能就事论事。(3) 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漫画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审题时 注意联系相类似的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准确把握漫画是批评或讽刺哪种思想作风、哪种社 会现象的。(4)根据题目要求,综合构思成文。漫画多含讽刺,即通过对丑的直接否定,达 到对美的间接肯定,创造高于现实的艺术美。漫画作文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但 我们在立论时还需要考虑用正面的肯定句,不是一味的批判抨击,要注意变换语言表达的方 式。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