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诗歌鉴赏 作业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诗歌鉴赏 作业 (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诗歌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9分)‎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15.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鉴赏思想内容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进而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情感,有其所表达的表层含义,分析把握其所表达的深层思想内容。本题,题目是: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要求赏析思想内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意思是: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可肯召唤乡里的老者相伴相随?诗人撇开自已和朋友,着意提到“里中遗老”(遗老,指老者),颇耐寻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却未“对外开放”,连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饱眼福。诗人既以先游为快,也就想到这一层,才有此一问:“谁侍巾鞲(巾鞲,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谋而合。于是诗的境界得到提高。只是诗人不说“应”相呼而只问“肯”否,措辞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注】‎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 B.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 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 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重、阴沉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15.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15.①用叠音词“漠漠”写细雨弥漫,“冥冥”写细雨迷蒙。②写帆因雨湿而重,鸟因羽湿飞迟。③不用一个“雨”字而处处有雨,这迷蒙沉寂景象打上了诗人情感烙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问的是“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手法、意象等角度来分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意思是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从所选意象来看,“帆”是“重”的,“鸟”是“迟”的,帆重是因为帆被雨打湿了,鸟飞得迟缓是因为雨打湿了鸟的翅膀,写“帆”写“鸟”其实是在写“雨”;从语言特点来看,“漠漠”“冥冥”用了叠音词,“漠漠”写出水气迷茫,“冥冥”写出天色昏暗;从表达效果来看,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迷蒙沉寂的氛围,没用“雨”字,却处处都在写“雨”,再联系诗歌的标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可知诗人是借迷蒙之景抒离别之情,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意。 ‎ ‎【点睛】小题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前两联写实,“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9分) ‎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C.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15.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6分)‎ ‎【答案】14.A15.(1)视听结合,诗人以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营造凄凉的意境,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2)以景结情,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让人感到置身其中的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意境深远,情思绵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以景结情,让这份相思羁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荡西风,蔽日黄沙的龙荒瀚海之中。“寒月悲笳”,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视听结合,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鉴赏和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C项鉴赏诗中精卫的形象,D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